回忆性散文的写作
训练目标 掌握、运用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巧。
本单元主要学习回忆性散文。老舍先生以其质朴的文笔,塑造了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
的母亲形象;“世纪老人”冰心和巴金的坦荡、真诚的纯真友谊,成为文坛流传的佳话,影
响深远。回忆性文章主要是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写情感。自古以来,文因情而生;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感情是流动于文章中的一股清泉,是文章富于生命鲜活感的血脉。字字句句总关
情,没有真挚的感情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要想写出文质兼美的回忆性散文,必须掌握以下写作技巧:
(1)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回忆”就是对过去的往事的追忆。既然要回忆往事,就要安排好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的
关联。最基本的顺序是倒叙结构:(眼前)景物——触景生情——引起回忆——叙写往事——
回归现实。
此外,还有两种变式结构:
①按时间顺序:叙写往事——叙述现在。如老舍的《我的母亲》。
②打破时空限制,以情感为线索,按自己意识、思维的跳跃组合材料,抒发情感。如《冰
心:巴金这个人……》。
初学写作,最好从基本顺序训练开始。
(2)设置一条明显的线索。
写回忆性散文,要有一条明显的线索。线索往往是指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
散文要做到形散神聚,必须有一条“红线”把众多的材料和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线索可
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线索明确了,
文章的思路也就明晰了。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
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我的母亲》采用单线索结构,以母亲的勤劳、朴素、倔强、热情为线索,回忆母亲身
上可贵的美德。《冰心:巴金这个人……》采用双线索结构,第一部分明写冰心,暗写巴金,
表达两人之间的互相关心;第二部分两线融合;第三部分明写巴金,暗写冰心,借巴金的笔
剖析了冰心的精神世界,概括出两人的为人与为文。
(3)叙述、描写和抒情巧妙融合。
1
回忆性散文以叙述为主,叙述中要灵活穿插、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叙述
事情要围绕着写作中心来展开,与中心主旨无关的内容一律不写,要为“神”服务。散文提
倡选材上要“散”,取材时尽量从多方面、多角度选取,避免材料单一、肤浅。叙述的内容
要详略得当,该详写的内容及细节一定要不惜笔墨,能略写的内容一定要惜墨如金。
(4)以口语为基础,语言要朴实感人。
散文的语言十分重要。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要以口语为基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
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手法,讲究
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
文。
文本借鉴
佳作赏读 亮点评析
父亲的手(1) (1)题目即是本文的线
父亲的手,即使是在教训孩子,也会给以孩子温暖。(2) 索,作者以手写人,通过
——题记 对父亲的手的描写,写出
自我有了记忆起,我对父亲一直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了父亲的严厉与慈爱。
老实说,父亲并不高大,一米七的个头,略有些发福的腰,(2)“题记”为文章奠定
微微挺起的肚子,以及一副金丝边眼镜,怎么看怎么像个有了基调,点明了文章的中
学问之人,理应是温文尔雅的。谁知在我的心中,他却像个心。
山野村夫一样,有些匪气。(3) (3)文章第一段既有描
尤其(4)是他那双手,虽不似练武之人布满老茧,威写,又有议论。
力却很惊人。他的手,厚且大,指头极粗,张开五指,便像(4)“尤其”一词突出了
一块砖一样厚重。当他的砖一样的手掌向我挥来时,我顿时文章的主题。
觉得我成了孙猴子,即将被“五指山”压得无翻身之日。
2
事实上,我也仅仅和父亲的手掌亲密接触过三次,第一
次是手,第二次是脸,第三次是头。(5) (5)总起句,也是回忆的
记得我八岁那年,(6)正值顽童岁月,也是任性的时候,开始。
那时我迷上了一套漫画,数次开口索要不成后,我便铤而走
险——偷,大概偷了三十块钱,当然,当时的我显然不够熟(6)从八岁到下文的十五
练——当然,后来也没偷过。当我把手伸进父亲皮夹的一刹岁、十六七岁,作者在按
那,我忽然感觉身后有鼻息直喷颈部,反头一看,一黑脸大时间顺序记叙。“我”在
汉正铁着一张脸,剑眉集中,怒视着我。当天,当父亲的“砖长大,同时也意识到了父
头手”第一次用力地拍到我的手掌时,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亲对“我”不仅是严厉。
因为太痛了!(7)
从那时起,我对父亲的畏惧程度一天天加剧,心中也产(7)手有多重呢?用
生了一丝丝怨恨。在我十五岁那年逃课被抓到后,(6)父亲第“我”“哭了”作了侧
二次打了我,当他厚重的大手甩到我的脸上时,终于,我下面描写。
定了决心——等什么时候我长大了,绝不会任父亲打了!
十六七岁时,(6)我的身高如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真有
“势拔五岳掩赤城”之势,十七岁的我和父亲站在一起时,
个子高他一头。(8) (8)比较典型的语言描
终于,在又一次犯了错后,父亲又扬起了他的手。我心写,既有恰当的比喻,又
想,若他挥下,我一定有挡住他的手的力气。他扬起的大手有古诗词的引用,还有口
上有一道深深的红色指甲印,我清楚地看到,那时在听老师语化语言的运用。
训斥我时,父亲用他的大拇指,狠狠地插入了他的食指之中。
父亲宽大的手掌,最终还是落下了,但这次力度似乎不大,
只轻轻地抚摸了我的头,眼神复杂,不知那里包含了多少情(9)“最终”写出了既在
感,有期待,有愤怒,也许还有失望。(9) 意料之中,但又在意料之
我愕然了,我没有想到父亲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我曾经外。
一次又一次地想过,当我有力气抓住他挥向我的手时,我会
得意地笑,会张狂地笑,会毫不畏惧地和他对视。(10)但我
没想到父亲只是用手抚了抚我的头,还留给我那样一个复杂(10)出色生动的心理描
的眼神。 写。
父亲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背影。父亲有些驼背了,身
子却更胖了,不知为何,我的眼眶有些湿润,想到父亲的手,
那不仅仅是惩罚我的利器,更是温暖我的太阳。(11)
回想起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想到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
床准备早餐的父亲的手;想到每天晚上十一点要去学校自习(11)点题的句子。
3
室接我的开着车的父亲的手;想到帮我涂药的那双手;想到
抚摸我的头的那双手——我父亲的手。(12)
我忽然对着父亲的背影大声喊:“爸,我会努力的!”父亲(12)四个“想到”强化
的身影猛然一顿。终于,他缓缓扬起了手!像太阳一样!(13) 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之情。
(13)结句既回扣了题目,
又含蓄地表达了“我”
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总评 题目“父亲的手”从表面上来看似乎与图文关联不大,但是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
者是取“伸出是温暖的服务”这个角度立意的,因此切合题意。同时,这是一篇情感真
挚的回忆性散文,通过写父亲的手,再写父亲的严厉,再写父亲的慈爱,字字句句打动
人心,如“父亲有些驼背了,身子却更胖了,不知为何,我的眼眶有些湿润,想到父亲
的手,那不仅仅是惩罚我的利器,更是温暖我的太阳”,这样的句子让读者感同身受。
此外,本文刻画的父亲形象极为丰满,那布满老茧的手,那铁着一张脸的黑脸大汉,用
他的大拇指狠狠地插入食指之中的父亲,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是严厉与慈爱的表
现,是温暖的象征。
技法总结
(1)安排好文章的结构,从基本顺序写起。(2)设置一条明显的线索,贯穿情节。(3)叙
述、描写和抒情巧妙融合。(4)以口语为主,语言要朴实感人。
作文命题: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病文呈现
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①躺在宿舍的床上,我常常想起家中的母亲。一想到母亲,我就伸手摸摸枕下的那根稻
草绳,胸中的热血便流遍全身……
②在期中考试中,我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我很后悔。虽然老师对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
但我心里仍然有着解不开的疙瘩。周末请假回家,一路上我无心欣赏两旁的风景,只想往家
里赶。(2)回到家里一看,您生病正躺在床上休息。父亲给了我一把零钱,让我给您买点您爱
吃的菜。我低着头行走在人群中,带着上次考试的悲伤,走得缓缓的,在这喧闹的市场上,
我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只顾伤心地走着……偶然间,抬头望望菜堆,寻找您爱吃的
菜。其实我根本没曾想过,您爱吃什么,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又是偶尔抬头,老
4
伯在用稻草绳绑着菜,那熟悉的稻草绳——这不是母亲一直编着的稻草绳吗?迷茫中,我的
眼前又浮现出母亲您那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搓成绳子的情景。
③还记得那个夜晚吗?天黑黑的,父亲在屋里一言不发,默默地抽着闷烟,烟雾缭绕,
熏得您咳嗽不断,您依旧在门外编着草绳。我的心沉沉的,再也无力开口要开学后的学
费……(3)
④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留,静得可怕,就如我沉沉的心。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
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渴望,可家中……在沉默了很
久之后,父亲猛地掐灭了烟头,起身去了邻居家,我的心依旧沉沉的……
⑤“姑娘,你买啥?”老伯的问话打断了我的回忆。我回过神来,匆匆地买了您应该爱
吃的菜,不忘要了根草绳……
⑥后来求学的路上,我总不忘将一根草绳放在枕下,看到它,我就看到了您的身影,您
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4)
病因分析
本文以“稻草绳”作为全文叙事、抒情的线索,在回忆中穿插去市场给母亲买菜和父母为
“我”筹集学费的事情,表达了“我”和母亲之间的深情。但文中叙述成分过详,抒情成分
不足,淡化了“我”心中因母亲而触发的情感,从而削弱了“我”对母亲的浓浓的爱及感激
之情。为此可以做以下升格调整:
(1)在第①②段之间加入一个抒情段落,抒写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和第①段相照应。
(2)去掉第②段中“我”考试后的情况及回家路上的感受描写。
(3)第③段应重点描写母亲搓草绳的情态,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及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德。赋
予“草绳”不寻常的意义,为下文收藏“草绳”做铺垫。
(4)结尾平淡无奇,应重点写出母亲的“草绳”对“我”产生的重大影响,借“草绳”歌颂母
亲对“我”一生的影响,从而深化文章的主题,升华作者的感情。
佳作再续
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躺在宿舍的床上,我常常想起家中的母亲。一想到母亲,我就伸手摸摸枕下的那根稻草
绳,胸中的热血便流遍全身……
草绳绑着菜,那熟悉的稻草绳——这不是母亲一直编着的稻草绳吗?母亲您那单薄的身体倚
在门前,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子……
还记得那个夜晚吗?天黑黑的,父亲在屋里抽着闷烟,烟雾缭绕,您依旧在门外编着草
绳,手一颠一颠的,稻草就编成了草绳。我的心沉沉的,再也无力开口要开学后的学费……
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留,静得可怕,就如我沉沉的心。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
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渴望,可家中……母亲,您的手
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父亲猛地掐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居家,我的心依
旧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
我回过神来,匆匆地买了您应该爱吃的菜,不忘要了根草绳……
母亲啊,我就是您手中的草绳,从小编到大……您那在门口编草绳的背影,那双一颠一
颠的双手在我的记忆里永不褪色。
后来求学的路上,我总不忘将一根草绳放在枕下,看到它,我就看到了您的身影,您那
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您用那双手告诉了我什么
是自强不息。
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同稻草一样由草变绳。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时
间永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更吹不落您那双一颠一颠的手……
命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回忆是什么?回忆是奶奶舍不得吃的红枣,是妈妈灯下缝衣的纤纤银针,是爸爸恨铁不
成钢的巴掌,是友人鼓励的肩膀。回忆是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劝勉的话。回忆是一首
物(景)、人、事、理融为一体,都非常感人。首先,要选好一个思想感情的载体(可以是上面
材料里提到的那些事物,也可以自己选择),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缺少对这个物(景)的必要描
绘。其次,要想文章生动感人,就要选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感触的事写。最后,文以情动人,
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都要有真实饱满的感情。
佳作展台
妈妈的糖饼
一看见芝麻糖饼这种古老的食品,我就想起了过去。有多久没有吃过妈妈包的芝麻糖饼
了?这种家常食物再普通不过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不能忘怀。
这是一种发面的芝麻白糖馅儿的烙饼,圆圆如月,粘满了细细的面白,两面烤得发黄,
都有星星点点、深深浅浅的焦黄的烙印;芝麻末儿和着糖的甜香味,伴随着麦香味,涌入鼻
孔,令人舌底生津,拿起一个,外焦里嫩,忍不住咬一口,嗯……看到如琥珀般温润的芝麻
糖馅儿均匀地夹在中间,还没细嚼呢,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慢慢品尝,那种说不出的香甜味
儿渗透到了我的五脏六腑,渗透到了我的每一根神经……但请你相信,妈妈包的芝麻糖饼绝
不会让人感到香甜得发腻。这香甜的味道一直萦绕在我的记忆里。
在我的记忆里,一年中至少有两个节日,妈妈要给我们烙糖饼。
一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即“祭灶”的那天,妈妈总要发一大盆面,给我们烙糖饼。在
等面发的过程中,妈妈先把自家种的白芝麻过水淘干净,放到锅里炒,炒得芝麻在锅里劈啪
响,炒出香味,就立即出锅。再把芝麻倒在一张大面板上,用小擀面杖碾压成碎末,装在一
个大搪瓷碗里,拌上白砂糖,馅子就弄好了。面发好后,妈妈把面揉好做成一个个比鸡蛋大
点儿的剂子,用小擀面杖擀成圆形的比铜钱厚点儿的皮儿,填上馅儿,像包包子一样,一点
一点把边往中间收起来,在面中间拧成一个小疙瘩,按下去,放在面板上用手掌按压几下,
翻过再按压几下,这一个圆圆的糖饼就包好了。那时候,家里人口多,我家的锅,锅口像水
缸口那么大,有一尺深,一锅可以烙四到五个饼子。烙的时候最要紧的是火候,那时候都是
烧麦草或棉花秆儿,火大了就烤糊了;火小了容易夹生,外壳不黄。那时候烧火的总是我,
因为我和妈妈配合得最默契。等烙出一大盆芝麻糖饼的时候,我们就开吃了。暖融融的屋子
里,看到我们姐妹弟兄几个围着油漆斑驳的圆桌,吃得嘴角流糖满嘴白乎乎的样子,在灶台
边忙碌的妈妈的嘴角洋溢着笑意,是柔柔的满足的笑。在那个生活刚达到温饱的年代,这样
的快乐很简单,但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是那样美好,那样令人回味不已。
我还记得弟弟问过妈妈为什么要吃糖饼。妈妈说,灶王爷每年的今天都要上天庭给玉皇
大帝报告人间百姓的家庭生活情况,要给他的嘴巴抹上糖,他上天去才会给我们家说好话,
我们家一年里才会五谷丰登、和和美美。妈妈说完,我心里就开始勾画灶王爷的形象:他应
看他那认真的样子,大家都笑了。现在想起来,我们那时不是在享受美味,而是在享受一种
文化啊!
二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叫“七月半”或“鬼节”,妈妈也是要包糖饼的。按照礼
俗,这一天要祭祖,包糖饼是为了款待回家的先辈的亡灵的。在我家里,祭祖的礼仪我们从
没见过,但糖饼是要吃的。爸爸妈妈还会谈起我们从未谋面的爷爷奶奶和姥爷的一些遥远的
往事。我知道他们永远住在父母的心里。那时候的我不禁由衷地感谢这残留的风俗和这小小
的芝麻糖饼,是它们让我们铭记了自己的血脉和根本;更感谢妈妈,是她让我们又一次歆享
了香甜和亲情!
我记得前些年,已到古稀之年的妈妈,快过年时仍然要烙很多糖饼。有一次我们回家过
年,老公和女儿一下子就爱上了妈妈烙的糖饼,他俩竟然吃不够,也吃不腻。妈妈很高兴,
就天天给他们馏糖饼,临走时还特意包了一大包硬要给我们带上。我抱着这包糖饼,心里暖
暖的,望着妈妈的苍苍白发,眼泪差点掉下来。以后每逢快过年的时候,妈妈总是会烙一些
糖饼等我们回去吃。有一年过年我们回不去,她竟让弟弟给我们送到家里来,这让我心潮涌
动,说不出话。每当想起这些,我的心总是被香甜充满着,被幸福包裹着。
现如今,妈妈永远离开了我们,我跟谁一起碾芝麻,跟谁一起包糖饼,又跟谁一起吃糖
饼呢?再也吃不到妈妈亲手包的糖饼了,再也看不到妈妈嘴角漾起的暖暖的、柔柔的笑了。
去年七月半,我回乡下为父母扫墓,来我家不久的小弟媳做了一桌菜,可我食之无味,
没有了妈妈的糖饼,就像天空没有了阳光,我的心像缺了一块。我情不自禁地向弟媳提起妈
本文发布于:2023-10-25 10:4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229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