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的起源

更新时间:2023-10-23 14:19:5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0月23日发(作者:孙逸飞)

中国文字的起源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我国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

现。从此,我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我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我国

“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

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

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

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那末,我国文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学术界对这问题争议很大。我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和古

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曾认为我国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

文化。郭沫若认为半坡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于

省吾也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但近年来根据一些学者的再研究,

以为半坡符号以及在此以后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刻划符号,“跟汉字的形成大概

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国的“汉字形成过程”,是“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一种比较

折衷的意见,则认为我国文字“在人民中萌芽”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形成比较完

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是何年发现的?按照最早收集甲骨的学者王襄说:甲骨文的发现

是在1898年冬末,而它的价值为人所知则在1899年秋。最早认识甲骨文的人,被学界公认

为清末著名金石家王懿荣。王懿荣对金石素有研究,1899年他正在北京做官。一个偶然的

机会,他了解到河南安阳小屯村有一批商代铜器出土,就忙亲赴安阳。然而,他到达时铜器

已为商贾运走,发掘处只剩下大批正准备作肥田和药材用的龟甲和牛骨。其中,有一部分较

大的龟甲,上有“行列整齐,非篆非籀”的古文字,这就是甲骨文。后来,王懿荣共收集甲

骨片1000余片,被认为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

甲骨文是一种什么文字呢?按照我国著名甲骨学专家胡厚宣的说法:“所谓甲骨文,乃商朝

后半期殷代帝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卦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殷朝人迷信神鬼,

不论祭祀、战争、渔猎、出入、风雨、年成、疾病、生育,都要卜问“上帝”。占卜的方法

是:在甲骨的背面用锋利工具钻两个坑,然后用火烧灼,出现纵横的裂纹,就叫卜兆。再由

卜人根据卜兆判断吉凶,把内容契刻在甲骨上,就成为甲骨文。甲骨文里记录了商朝后期的

大量史实,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后来,搜集和研究甲骨文的人越来越多,前后对甲骨文研究作出贡献的有王襄、刘鹗、罗振

玉、王国维等人。刘鹗先后搜得甲骨文有5000余片,编为《铁云藏龟》一书问世。罗振玉

获得甲骨更多,总数在3万以上,先后编成《殷虚书契》前后编等书。罗振玉与王国维对于

殷墟地点的考定,为后人研究甲骨文和殷商史指出了可靠的和基本的方向。他们确定了甲骨

文的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西北五里之小屯,也即《史记·项羽本纪》所说的“殷墟” 是商

代后期国都遗址。

1928年至193710年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前后进行了15次发

掘,共获有字甲骨24千余片,编为《殷墟文字甲编》和《乙编》。新中国成立后,对殷

墟继续进行发掘,前后12次又获甲骨文字5000多片。至今,我国国内已收藏甲骨共达9

万余件,分散于24省市39城市。学者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甲骨文,使甲骨学的研究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大型综合性的《甲骨文合集》,已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巨

1979年原由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共选收4万多片有参考价值的甲骨,进行

研究分析。这是甲骨学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甲骨学现在已成为国际性的一门学问,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都有一批甲骨专家,

都出版了有关甲骨和殷商史的专著。

汉字的演变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

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有时并非截然有前后明显

的划分,而是并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从商朝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

西周时发展起来。大体上商后期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超过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铸的

文字则长达497字。现在先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大约有1万件以上。金文据古文字学家容庚

所编《金文编》统计,大约单字共3000多个,其中2000字已经认识。金文的形体和结构,

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种字形。

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时的文字趋向简化,各诸侯国因不相统一而形成“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大体上秦

国用大篆,六国用“六国古文”。六国古文也是一种“篆”。篆的意思就是把笔画拉长,成为

一种柔婉美化的长线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

度量衡,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由李斯书写出

标准字体《仓颌篇》,赵高作出《爱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

的字体书写,这就是小篆。

小篆又逐渐被更方便更简化的隶书所代替。据说隶书最初是由下层低贱的人们使用的,当时

“隶”指“徒隶” 本来隶书这种简便的字是写给他们看的。后来在民间用得多了,盛行起

来,连统治阶级也不得不用这种字书写了,到汉朝时就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书写体。现在流

传下来的汉碑,就是由这种隶书写成的。

隶书后来又演变成草书。这是一种隶书的快写体,它发展成为独立字体,大约始于东汉。

草书同时兴起的还有楷书,它又名“正书”或“真书”,成熟于东汉时期,盛行在魏晋南北

朝时代。最后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一种字体是行书,基本上是楷书的样子,可以说是楷书的一

个支派。楷书、行书和草书,一直流传至今。


本文发布于:2023-10-23 14:19: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204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文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