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简介
韩愈《师说》
韩愈( —),字退之,河南南阳 今河南孟县 人,
768824()
祖籍昌黎,故人称昌黎先生,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后世称 为韩吏部。著
作有《韩昌黎集》 。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 一个中下级
官僚家庭和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较好的但又是比 较正统的儒家教育。叔父
云卿、伯兄韩会都是倾向于儒家复 古运动的人物,这对他都有一定的影
响。
韩愈 岁时父母双亡,靠伯兄韩会生活,韩会去世,由 寡嫂郑氏
3
抚养成人。家庭的不幸,促使他刻苦努力,认真读 书,尽通《六经》百家
学。 岁成进士,但仕途不顺,历经 坎坷。 先后曾任汴州观察推官、
25
四门博士、 监察御史等官职, 因上疏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后从裴
度平淮西吴元济有 功。升为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
杀,被 贬为潮州刺史。后改任袁州刺史。穆宗即位后,被召回任国 子学
祭酒,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北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 等职, 岁去
57
世。
韩愈生于安吏之乱以后的中唐,一生历经代、德、顺、 宪、穆五个
皇帝执政的时代。这一时期虽然有过几十年苟安 的太平, 社会生活相对
稳定, 人民都希望能够有一个 “中兴”
的局面出现,但当时唐朝已经腐朽,藩镇割据和政治腐朽的 局面已无法挽
救,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政 权和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
斗争。佛道二教的盛行,大量的 僧侣,道士已形成一种特殊势力, “他
们不耕而食,不织而
衣。” 一些人在寺院、道院庇护下逃避赋税,国家收入减少, 劳动人民
的负担加重,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佛教虽有麻 痹人民革命意志的作
用,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但它不侍君 主,不负担赋税,却直接触犯封建
统治阶级的利益,因之与 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有矛盾的。韩愈深通儒经,为
维护统治阶 级利益,他反对佛教,主张发扬儒家的道统,是有其社会历
史根源的。
韩愈的主要政治思想是恢复儒家道统,他所说的道统就 是历代相传
的孔孟之道。他主张施“仁政”反对官吏横征暴 敛,要求朝庭宽免赋税徭
役,关心民间疾苦。强调“三纲五 常”,用儒家经典《诗》、《书》、
《易》、《礼》、《春秋》等教 育人民。他反对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提倡儒
家的正统思想,但 在当时有维护统一的意义,客观上有其进步的一面。但
他继 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宣扬君权至上,强调封建的等 级制
度,认为这种制度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他说“是故 君者,出令者也:
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 粟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
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 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
臣;民不出粟 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 这段话是他对儒家
政 治核心思想的概括。他主张“文以载道” ,提倡古文运动, 实际上是
为复兴儒学服务的。他的许多政治思想,都反映在 他所写的一系列文章
中,如《原道》 、《原性》、《原人》、《谈 苟》、《谈墨子》、《远
浮屠文畅师序》 、《州孔子庙碑》等。
韩愈继承并发扬了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无论担任教职 或地方官
时, 他都十分重视教育, 做了许多发展教育的工作, 直接间接地培养出
一批人才。 他一生提倡古文运动, 强调“文 以载道”。在他写的文章中
有不少关于教育的观点,有的直 接谈教育,如《师说》 、《进学解》以
及一些书信等文章,也 有的用寓言形式写的杂文,如《说马》等用形似写
物,实系 写人的手法, 以马喻人, 论述了选材、 用材之道, 文笔通
畅、 言简易赅、鲜明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实系千古难得 之好文
章。
韩愈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因此, 他认为教育
的目的就是为了传 “先王之道”,宣“圣人之教” , 教育的内容当然主
要是儒家经典。韩愈曾长期从事教育实 践。故在教学和学习方法方面也积
累了不少经验,在他的文 章中也有阐述。 他还特别论述了师资问题, 讲
到教师的作用、 地位等问题,至今仍有借鉴的意义。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 年)韩愈任四门博
802
士时,针对当时耻于为师,不重视师道的风气,而写的一篇 文章。他不顾
流俗的诽谤,不但自己敢于为师,而且写了此 文,阐述自己对师道的看
法。文章说理清晰,感情充沛,说 服力强,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一)教师的任务
文章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就是 说教师的任
务有三:
1
.传道。韩愈所说之道就是儒家之道,即传“先王之 道”,宣
“圣人之教'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 和政治思想教育,这
里当然指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和为封建 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政治思想教
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之道。这是首位,也是根本。
2
.受业。所谓“受业”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既然传 封建之道。
当然要教以封建之业,就是传授儒家的经典,为 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
识,必然教给学生读写算的能力, 也就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拄能方面的
教育。这里所说的 “受业”,也就是“授业”的意思。
3
.解惑。所谓“解惑”是指在传道受业过程中,学生 总会遇到许
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 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受业与解惑 是为传道服
务的。当然,只说传道,没有受业,道亦不存。 如不解惑,则道不明。所
以三者虽有主次,但又相互联系, 缺一不可。韩愈所以明确指出传道、受
业、解惑为师者的任 务,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了。既然是一切为了传道,那
么教师 首先是为了传道,如果只习其句读,而不知道传道,那就是
“小学而大遗”。意思就是说,如果只教给学生一些书本知 识,而不传
道,就会因小失大,失去教师的作用,不能完成 教师的任务,短短的几句
话就把教师的本质说清楚了。如果 我们把道理解为社会主义之道,用社会
主义的教学内容去传 社会主义之道,也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
育。韩 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它来说明智育 和德
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
(二) 教师的作用
《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
为什么必有师呢?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 既然不是“生 而知
之”,就需要有人为他传道。既然不是“生而知之”总 会有疑惑不解之
事,就需要有人为之解惑。这样短短的几句 话,就说明了师的重要,如果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进一步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三) 什么是师
韩愈说清楚了教师的任务和师的重要,但什么才是师
呢?他认为掌握了道的人就是师,他说: “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乎吾,吾从而
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
在那个时代谈的是封建之道,我们今天谈的是社会主义之 道,衡量教师的
标准始终是以政治为第一位, 所以我们认为,
如果把道理解为政治标准,韩愈的观点是正确的。道必须通 过授业解惑来
完成。要能更好地传道,就必须善于授业和解 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
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和专业修养,才能更好地传道,实际上他
已经提出了政治、 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当然,他还不能用准确的
语言, 科学地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四)师生关系
韩愈直接继承了儒家关于“学无常师”的观点,明确提 出“圣人无
常师”。引证孔子所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 话。进一步提出“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人, 只要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实际上
是在“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标准上进一步讲清楚何以为师的道理,
这是符合择师之道的。
总之,韩愈围绕“教师”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教师的 任务、作
用、地位等各方面给予具体的说明并提出了圣者为 师的观点,实际就是能
者为师的观点,今天看来,仍有一定 的进步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3-10-22 13:3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190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