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读书》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0-20 09:47:4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0月20日发(作者:尤小平)

读《教书·读书》有感

初次看到冷玉斌冷老师这本书时,我被封面深深吸引了。“教”和“学”

重叠在一起。正如冷老师书中所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到底,决定于两

件事。一是学习与汲取,即“读书”,二是实践与反思,即“教书”。一天天

读书,一天天教书。

喜欢读书,坚持读书的人,应该是淡泊的人,冷老师是一位憨厚而低调

的乡村教师。即便他已经拥有“国培计划”北大小学语文课程开发及教学指

导专家的头衔,依然安心自在地在一个宁静小镇生活、教书、读书。这是一

种安逸的情怀,不急功近利。也许,很多人不理解这种选择,明明有更好的

发展空间,明明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就连冷老师身边的很多朋友

也劝他“赶快出来”,他为什么不为所动?其实,冷老师是富有的!“书中自

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亦如俞洪敏在某次演讲中提到的,读书给他

带来了情怀、胸怀、和气质。这是一个人能把事情长久做下去的最好的三个

动力。由此,读书,成就了冷老师的厚积薄发,滋养了他的心灵,由琐碎杂

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因为大事的焦虑、烦躁、气

恼、悲愁以及一切将他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烟消云散。所以冷老师即

使身处乡村,依然自得其乐,享受读书的孤独与快乐!

我想,这正是我们年轻教师所应追求的,对于读书的渴望,对于内心平

静的渴望。读书,不能“取二三诗文务求滚瓜,铭三五散句惟求烂熟”,不

能断章取义、囫囵吞枣。读书,就该像冷老师一样,真读!当今浮躁的社会,

心静淡泊者胜出。

喜欢读书,坚持读书,实际是与作者的一次次对话,书中有人,人在书

承、一切教育方法的发展与改进何尝不是在督促我们——读书、实践!

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西欧人

信奉多年的“真理”在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落地之时轰然倒塌。千年“真

理”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面对着有主观能动性的孩子。教育是充满创造性的

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用不变的理论来面对变化着的孩子,用千篇一律的

方法来面对独具特色的人,那样,教育也只能成为生产机器的机器。因此,

青年教师们我们需要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和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好对教材的多

元解读、创造性解读,非照本宣科。同时,秉持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不

断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正如冷老师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读书、教书、

反思。

冷老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教师的使命与责任,用

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引着教师们的前进方向:一天天读书,一天天教书!

一天早晨,捧着这本书在地铁里阅读,被崔永元和教师们的精彩对话所

吸引,一不留神竟坐过了站。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确实够有魅力的。

十一学校始终不断地在进行着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将自己的优

秀教师遴选出来,为他们举办教育教学思想的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人们从不

同的视角来了解十一学校的变革,了解教师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件

很有意义的事情。学校将该活动冠名为“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每次都邀请

一、阅读的意义

名师成长的路径各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是很值得大家借鉴

的。对阅读的重视,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名师所具备的共同特征。

十一学校的这些名师在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的过程中,也不约而同地谈

到了阅读。王笃年老师认为,自己能够立志做一名中学教师,就是因为“阅

读成就了我”。在上大学期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他的人

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参加工作之后,他在系统研究苏霍姆林斯基重要

著作的同时,有进一步研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等系列教育名家经典著作,也因此确立了自己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课程

教学领域有了相应的基础之后,王笃年老师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皮连生的《学

与教的心理学》,以及加涅、奥苏贝尔等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学生的学

习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闫存林老师更是“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喜欢上

阅读,爱阅读的孩子永远是永福的。”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动身阅读的良好习

它有什么不妥。但这习以为常的教学究竟有多大的效果,是否真正调动起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多少教师对此做

过深刻的反思呢?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坐在教室里,他们有不同的学习基

础,有对学科不一样的兴趣和志向,但却要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相同的事情,

这本身就凸显出整齐划一的课程教学管理与风格迥异的学生个性发展之间

的突出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一是小班化,二是让学生按照自

己的学习节奏开展学习,而不是始终跟着老师亦步亦趋。

十一学校在几年前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和实践。取消行政班级、学科按照

不同程度分层、建立一个个的学科教室……学校最担心学生在这样的变革中

改变。有学生不喜欢借景抒情类的文章,但对科幻类的作品非常喜爱,他就

鼓励学生科幻作品;有学生非常喜欢推理类的作品,他支持学生的这一喜好,

赞同有相趣的学生成立读书小组,就推理类作品展开研究,并鼓励他们

创作推理类的小说……改变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统一的作业要求,这

些针对学生实际的变化和处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一点点的改变,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

的影响。对此,我深信不疑。

三、做事的标准

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衡量的标准很简单,即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如

果这件事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就要好好去做,如果不利于学生成长那就不能

去做。

《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

情:在他还是一个年轻的物理学教授时,曾经非常努力地讲授了一系列激动

人心的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自己也引以为豪。但有一天,有一位毕业

生来到了他的办公室,语气中透出愤怒和悲哀,“你把我的生活给毁了!“这

是怎么回事?”“我上大一时选了你的课。因为你把物理学讲的那么趣味横

生,我才决定选物理学作为专业,直到上了高年级我才意识到,自己实际上

对这个科目兴趣不大,我得才能和目标在别的方面。就是因为你,我的整个

大学都被浪费了。

如果有学生这样来和你交流的时候,不知道你会怎样想?周志英老师对

此曾感慨的说:“优秀的教师更有可能让学生迷失自我。”在很多时候,学生

就是因为“亲其师”然后“信其道”的,我们也常以此来评判一位教师的教

学能力和水平。但因为很多中学生很不是非常明晰自己的志向,缺少生涯发

展的规划,教师也很容易把学生带到他自己并不擅长的发展道路上,会给他

今后的发展到来麻烦。学生仅仅“信其道”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明

的批评,当场顶撞了赵老师,把赵老师都给整哭了。李亮老师找晓峰谈话,

希望他认识错误,向赵老师道歉,没想到李亮认为赵老师错误在先,应该先

给自己道歉才是。赵老师自己也逼着一肚子的气,认为自己是在管理班级,

没有做错什么。为了处理好这件事情,李亮想了各种招数,也因此而学习了

很多知识,前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将这一问题化解掉。班级学生大志,更

是一位“处分8次也不冤的人”,经常旷课迟到,去中关村买耳机,没有付

钱就把商家的耳机给带了回来,时不时还会不打招呼将同学的电脑拿走使


本文发布于:2023-10-20 09:4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163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