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读后感——精选推荐

更新时间:2023-10-20 09:45:2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0月20日发(作者:卞德基)

读教育类电子期刊有感

我是一个不怎么爱好读书的人,由于时间紧迫,这个月我并没有

系统的读什么书,只是在空闲的时候到我区自己的创办的教育类电子

期刊上挑选了一些我感兴趣的教育类文章! 在看这些小小的教育类

文章的时候让我思考了许多。

我想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

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

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

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

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

的功课。

1、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

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

共勉的。我到现在也依然记得我的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

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弃了这些意识,而我又何尝不是呢。

果这次不是系里搞这个关于读教育书籍的读后感的演讲比赛,我也不

知道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有人说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

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让忙碌的我

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

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2、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

的。当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教师自由发展

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

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

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

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

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我觉得教学固然重

要,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重点,只有一个教师有足够的电源时,

才方可为学生们去消耗。

3、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

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

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

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

的以后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4、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

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

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

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

精神安慰的人。

5、合作同进

如果说现在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在新的

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

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

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

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

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

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我想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

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

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

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

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我都将会永远铭记所感受

到得一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

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以下就几

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

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

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

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

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

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

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

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

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

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

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

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

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

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

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

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

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

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

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

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爱的教育》读后感

在这个月的空闲时间,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

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

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

朋友之情,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

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

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

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

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

爱究竟是什么?,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

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

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

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

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

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

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

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

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

追求。

《爱的教育》,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

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

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

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

被“污染”,“稀释”,甚至

“消失”,但是还是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

《爱的教育》这本好的书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的人。


本文发布于:2023-10-20 09:45: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163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