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义——三字经(图片版)(3)

更新时间:2023-10-19 06:16:32 阅读: 评论:0


2023年10月19日发(作者:钟万勰)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注释】

亲:接近。

师友:老师与朋友。

礼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

温席:温暖枕席。

执:实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

弟:动词,尊敬兄长。

长:这里指兄长。

知:晓得,了解。

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解读】

作儿女的,要趁著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事、

应对、进退的礼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

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

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在九岁的时候,就懂

得孝顺父母,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他就用扇子先将父母的床铺煽凉,再请父母就

寝;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母亲的被子睡温暖,再请父母安睡。类似这种

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应当尽的本分。

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

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温暖。东汉末年的

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晓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较小的。

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应当及早教育培养。

2

【译文】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

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

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

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

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

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

让父亲入睡。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

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

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

异地对他说:“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爹,

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

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成语典故】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

礼让解纷息讼。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

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

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

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

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

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说完之后就

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

3

监狱表示请罪。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

他俩犯了大罪。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

衙请罪。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韩延寿于是出

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这个成语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閤思过。

后引用为成语。本义为关起门来思考自己的过错,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

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过,过失。

鞭长莫及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

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

国人会杀我。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

辱,就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

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

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大王,我

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现在楚国强盛,正

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

‘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

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

是忍一忍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

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

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

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

虽晋之强,能违天乎!“鞭长莫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意是说,马鞭子虽然长,

但是不能打马肚子,即便有力量,也不能用在不应该用的地方。后来比喻虽然愿

意去做,但是力量达不到。

【经典古诗】

怀古诗2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

【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空:白白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

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出兵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赏析】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

的诗篇中,堪称传说之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

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

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

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

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

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

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

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

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

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

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

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

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

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

5

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

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

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

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

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

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

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

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

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

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

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

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

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

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

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

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

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

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祠堂(cí) 伺机(sì) 开济(jì) 劲爆(jìn)

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

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

2.用“/”划分下面四句诗的节拍。

(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

3.诗中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4.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爱国精神的诗句是

5.你知道“三顾频烦天下计”说的是哪个历史故事吗?请把它分享给给身边

的同学吧!

【参考答案】

1.答案: C A“劲”读jìnɡ;B.“朔”读shuî;D.“绿”读lù)

2.答案:(1)丞相/祠堂/何处/ (2)锦官/城外//森森 (3)映阶/

6

碧草//春色 (4)出师/未捷//先死

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5.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7


本文发布于:2023-10-19 06:16: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149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