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短暂而光华的一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相信很多朋友是读着这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诗
中那温馨清丽的语言似汩汩清泉流淌入你我的心灵,在润物无声中激荡起
青春对浪漫的那分渴望与爱恋。这就是徐志摩的魔力,他的诗,他的行,
他那短暂而有光华的一生,赢得了一代代年轻者的崇拜,年长者的追
忆……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徐志摩短暂而光华的一生。希望大家喜欢。
1897年1月15日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但却给原籍浙江硖石的富商徐
申如带来异样的温暖,因为他在那天得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诗人徐志
摩。幼年的徐志摩就聪颖异常,被乡邻看作神童,他5岁启蒙,很聪明,
悟性又好,老师称他“初学聪明超齐辈”。1910年他进入浙江最负盛名
的杭州府中(现在的杭州一中)学习。在杭州府中时,徐志摩交友广泛,
认识了包括郁达夫在内的一批朋友。此时的他最佩服梁启超,文章和思想
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他一心想飞,认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
徐志摩于1915年毕业于杭州府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因返乡与
张幼仪结婚,转入上海沪江大学,随后又转入天津北洋大学,最后又入北
京大学法科。1918年秋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会计。后进入纽约哥
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政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9月离开美国
入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
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
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分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康桥的美景与林
徽因的温柔,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徐志摩的人生方向。
遇难济南
1922年徐志摩返国后,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此时的他已经
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大诗人。1924年徐志摩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
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1925年徐志摩再次赴欧洲,游历苏、德、
意、法等国。1927年徐志摩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
后任主编。而正在他的创作和事业蒸蒸日上之时,1931年11月19日,
他从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徐志摩机坠遇难,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才子风范的一代诗人,就这样黯然辞世,留下了一生的
故事供后人评说。
经过一番波折,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在上海举行了轰动一
时的婚礼。但婚后不久,两个人的感情很快陷入了危机。为了解决经济拮
据的问题,徐志摩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同时兼任女师大教授,
与陆小曼分居在平沪两地,为此他不得不在两地间来回奔走。1931年前6
个月,他在上海与北平之间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徐志摩的收入不算少,
自己花销也不大,然而却为手头拮据而痛苦万分。他在写给陆小曼的信中
显得极为狼狈:“钱的`问题,我是焦急得睡不着……借钱又无处开口。”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连发十几次电报催徐志摩南返。11日,徐
志摩从北平南下,13日回到上海。一进家门,夫妻就吵了一架。这使徐
志摩的心更加冷了。这次回来,他给陆小曼带来不少画册、字帖、宣纸、
笔墨,满心指望陆小曼能沉浸在艺术氛围中,成就一番事业,没想到陆小
曼依然故我。因他一心想赶回北平,去听林徽因的讲座,所以他决定无论
如何也要在17日离开上海。18日凌晨,徐志摩匆匆起身,因怕误了火车,
顺手抓起一条又短又小的西装裤子胡乱套上,甚至连腰间的一个破洞也没
注意到,乘上了开往南京的列车。
11月19日上午8点之前,徐志摩又匆匆给林徽因发了一个电报,说
下午3点准时到达北平南苑机场,让梁思成开车去接他。说来也巧,他乘
坐的邮政班机恰恰叫“济南号”。这是一架司汀逊式6座单叶9汽缸飞机,
1929年由宁沪航空公司管理处从美国购入。飞机驾驶员王贯一、副驾驶
员梁壁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飞机上除运载了40
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飞机起飞的时候,万里晴空。
20日北平《晨报》刊登了坠机的消息:“京平北上机肇祸,昨在济
南坠落!机身全焚,乘客司机均烧死,天雨雾大误触开山。”
当日,徐志摩的遗体被停放在了济南近郊福缘庵,在济南中国银行工
作的一位姓陈的办事员,帮助把徐志摩的遗体装殓起来。他照当地民间寿
衣的样式,给徐志摩穿了件蓝色的绸布长袍,上罩一件黑马褂,头戴红顶
黑绸小帽。
梁思成、金岳霖、张奚若3人,11月22日上午9点半赶到济南,在
齐鲁大学会同乘夜车从青岛赶到济南的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
等人,一起赶到福缘庵。梁思成当时带来一只用铁树叶作主体缀以白花的
小花圈,这只具有希腊风格的小花圈,是林徽因和他流着泪编成的,志摩
的一张照片镶嵌在中间。
同日下午5点,徐志摩的长子徐积锴和张幼仪的哥哥张嘉铸,从上海
赶到济南。晚8点半,徐志摩的灵柩被装上了一辆敞篷车,由徐积锴、张
嘉铸等人护送回沪。返回北平之前,梁思成按林徽因的叮嘱到坠机现场悄
悄捡了“济南号”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放进提包里带回北平。这块木
板,林徽因一直把它挂在卧室的墙壁上,直到去世。
遗体运回上海后,由万国殡仪馆重殓,在静安寺设奠,最后安葬在诗
人的故乡浙江海宁硖石镇东山万石窝,墓碑系书法家张宗祥所题。徐志摩
遇难的噩耗传出后,在当时的文艺界引起很大震动。胡适在徐志摩遇难次
日的日记中感慨地写道:“朋友之中,如志摩天才之高,性情之厚,真无
第二人!”周作人说:“中国新诗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可是大家都不大
努力,更缺少锲而不舍地继续努力的人,在这中间志摩要算是唯一的忠实
。”梁实秋则认为:“志摩的天才在他的散文里表现最清楚最活动。”
此刻,我写下这篇文章,想起了徐志摩的那首诗,“我是天空里的一
片云,偶而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心,在转瞬间消灭了
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如果要概括徐志摩的一生,我想
云应该是一个最好的比喻。
(本文部分历史资料参考于晓奎《1931年,徐志摩山东济南遇难
记》)
相关链接
徐志摩遇难的准确地点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论,因为当时事发突然,准
确地点并无权威部门的记录,目前的说法多为当事人的事后回忆。所以,
遇难地点存有开山、白马山、西大山三种说法,其中白马山是以讹传讹,
与当时撞机实际地点不符,开山是因撞机附近有开山村而得的说法,但实
际当地百姓并不叫这座山为开山,而是称其为西大山,但是开山一说从上
个世纪30年代就为学术界所承认,一直延用至今,甚至近年出版的地*上
也将这座山称为开山,所以本文使用这种说法。
拓展:个人生活
与张幼仪
文著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道布里几(Doubleday)
出版社出版[9]。两人关系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张邦梅,是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的孙女,她表示张幼仪看过她的论文,
内容的真实性是可以信赖的。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
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
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
其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
愿望而已。
张幼仪与爱子阿欢1920年冬,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之前都认为
是徐志摩思念妻子,写了那封乞求父亲的信。这封其实是应张君劢之请而
写的。在张幼仪怀次子两个月后,徐志摩对此置之不理,反倒要马上离婚,
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其一人撇在沙士顿。1921年,张幼仪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她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她来到巴黎,后来又去
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不予理睬。直到1922
年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
与林徽因
1920年,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徐志摩在
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
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
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因此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月
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
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10]。
林徽因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与林徽因的恋
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
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
的最早的一首诗。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
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
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
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
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
陆小曼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
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
爱。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热恋之时,写下了《爱眉小札》,浓烈炽热的文字,
吐露着爱人的缠绵深情。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
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
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
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早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
性的女人。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
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
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
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
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
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
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
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
梁启超的“证婚词”虽然有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徐志摩这个
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但很明显,梁启超是带有私心的,对徐、陆也不公平。
梁启超在婚礼上大骂新人,至少对这对新人是不吉利的,赵清阁就在文章
本文发布于:2023-10-14 16:48: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097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