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1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
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
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含统一天下、
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含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
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
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
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
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
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
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
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
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
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
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
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
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
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
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
者的情感后,能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首先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
到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第二是能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
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第三是
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第四是
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
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
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第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
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2
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
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
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
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
“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
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
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
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
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
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
者的情感后,能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首先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
到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第二是能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
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第三是
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第四是
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
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
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第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
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3:这一段时间,在教学上都尽量地使用让学生说
说对课文内容的看法,然后老师由学生的看法生发开来,这样做学生学习的兴趣比
较高,但对老师来说难度增多了不少,学校里像我这样教的老师不多,前次,我听
了一节另外一个语文老师的课,他的课也有这样教学模式的痕迹,但我发现,他也
不是很到位,这样的做难的地方是放开容易,收束起来难,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堂
目标,而学生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课堂目标进行提问。因此,老师在导方面难度不小。
早上上《诗歌四首》,昨天晚上我想改变一下平常上诗歌的模式,打乱课文诗
歌顺序,让学生说说看自己喜欢哪一首诗歌,最不喜欢哪一首诗歌,学生举手,发
现,最喜欢的有《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得票最高,十四票,《次北固
山下》得票9票,《观沧海》得票只有4票,然后我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
欢或者不喜欢,发现,学生所谓的喜欢是一种弥散性的喜欢,他们也说不出喜欢的
地方在哪里,而对于不喜欢似乎也说不出不喜欢的原因。
不过,我从喜欢不喜欢的角度来讲解诗歌,学生倒是挺认真地听,在讲解过程
中,有的我采用了想象的方法,例如,《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构筑画面,然
后其他学生来判断这个画面是否合理,例如有的学生想象,桥下有一个人在洗衣服,
大家讨论这个洗衣服景象是不能入景,原因在于“洗衣服”和本曲的主题“断肠人在
天涯”的“思乡之情”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说,桥下还有流水,我问:“这流水是洪
水还是涓涓细流?”学生就能说出不可能是洪水,具体的原因他们回答不出来,但老
师讲解了,洪水那种力度速度和《天净沙.秋思》忧郁哀婉凄恻的氛围是不合拍的。
这些问题一讲学生马上能理解,这也会有益于学生的写作,主题气氛和材料的关系。
讲到《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采用了让学生猜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诗
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具体什么时候,让他们找出证据来,学生们纷纷在诗歌里寻
找证据,最后学生说出这是早春,有的学生从“水面初平”找出来证据,然后其他学
生用其他的证据来印证,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学生感觉到,但还是说不正确,
最后我分析总结说,“争暖树”指的是争暖和的向阳树,那,说明从大范围来看,这
个季节还是比较冷,否则的话不必去争这么一点的热量,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这
样的天气比较常见,“谁家新燕啄春泥”更给了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证据,学生很明白,
燕子垒窝的具体的时间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证据也很明显,学生们讨论出
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乱花渐
欲迷人眼”这一句,证据不是很明显。从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次北固山下》这一首诗,我主要是联系《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来讲,学生
也比较容易明白,还讲到现在我们为什么难以产生乡愁,学生对本诗的乡愁是有一
定的明白,一年更替之际,又是披星戴月的赶路,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愁理解,
因此接受也没多大的困难。
《观沧海》一文主要是通过补充很多有关曹操的背景,学生对本诗壮阔宏大的
意境和诗人一统四海的胸襟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的难度就降低了。有关《观沧海》
的难点,我在教学之前预测还是比较准确,我料到了如果不了解曹操的背景,学生
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负面的形象来理解《观沧海》是有思想上难以接受的,在
我对曹操进行了重新解释,学生就爱屋及乌了。
因此这次诗歌教学的地方比较成功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这一点在本
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因为这一学期在这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因此,上得自以为
比较成功的课的次数比以前要多了很多。
失败的地方,是对诗歌的意境体会,对佳句的赏析,我觉得分析很不到位,原
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由于学生活动增多,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的阐述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
导致老师对名句的赏析没能深入。
二.备课时,对名句的赏析由于阅看了较多的资料,且没把这些赏析的材料融
合,导致混乱。
不过我和学生还是讨论了这些诗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学生还是能很好的指出该
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以备考试用。这样做,
基本上也能应付考试的要求。
最近一段时间多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慢慢地了解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收束
起来难度也渐渐地降低,这还需要师生慢慢地适应。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3
XX月11日至13日,这三天都在上《古代诗歌四首》。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
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
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含统一
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含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
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
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
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钱塘
湖春行》,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
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
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
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再比较两种版本的《秋思》,分析其中的
异同和各自的特点。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
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后反思:
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
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
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
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
“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
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
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
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
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
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
了作者的情感后,能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首先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
到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第二是能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
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第三是
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第四是
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
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
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第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
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4
1)重视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了解诗的
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
意境,最后达到诗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
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
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
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
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
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
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
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重视题目的开放
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
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
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
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
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不错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
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
的身份。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5
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第三是
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第四是
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
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
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第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
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6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文明史上
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
变得丰富,从而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组古诗学习,小学诗歌学习与中学侧
重点不同,因此,将这四首诗的学习目标设置为: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予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
融的特点。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堂学习,从了解诗歌体裁入手。引导学生说说初读之后对四首诗的感受,让
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和格律诗(绝句与律诗),元曲。
学习《观沧海》时,从对曹操的认识切入,对背景做了补充。之后,让学生自
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强调难写易错字。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尝试疏通
诗歌内容。
学生知道了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从写景抒情角度明确。使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
大海有什么特点,同时对动静结合手法,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分析,最后明确作者的
写作主旨。对曹操的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豪迈自信有所感知。
同时,让学生明白诗歌从题材角度的分类。作业设置为,对文中所写画面进行描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习的重点确定为,通过情景交融手法的分
析,引导学生感知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从复习《观沧海》的主旨导入,引导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什么样的
景,是因为要抒什么样的情。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中,学生渐渐感觉到,这首诗与
《观沧海》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听到学生稚嫩的分析,心里有些安慰。
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对五言诗与七言诗的朗读节奏进行指导。再次有节
奏,有感情地诵读。女生齐读,男生点评,学生兴趣很高。
随后的学习,也是从读懂诗意入手,再导入意象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
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月亮”这个常常入诗的意象分析,引导学
生读懂李白的浪漫。同时,进行拓展。作业设置为最后一句的赏析。
这节课,学生的表现很积极。朗读诗歌,分析情感都能积极参与。但在拓展写
月的诗歌时,没想到学生除了《静夜思》《古朗月行》之外,居然再也想不出其他
诗歌。有些震惊,有些无奈,最终也就只有结合课后第五题对学生进行了拓展。语
文学习,从点滴做起吧!
第三课时,还剩两首诗,想着推进快一点,全都学了。结果,学校又要召开表
彰大会,两个班的课都有影响。一个班估计能上三十分钟,一个班最后只上了二十
多分钟。也就只好学了一首《天净沙秋思》。学习的重点确定为了解元曲基本常识,
读懂诗人的羁旅情思。
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比较了解,朗读时,重点指导最后一句的节奏。学生
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划分,就是读不好,练习多次终于读好。随后,将元曲文体常识
做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对中国的诗词文化认识有了新的认知。
在学习过程中,将这首曲分为两层进行引导。第一层,着重引导学生从对景物
特征的用词中,让学生感受到凄冷冷清的氛围。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以乐静写哀
传大景之神的颔联用字,和颈联生动形象的自然理趣,重点进行指导。紧接着,拓
展学过的充满理趣意味的诗歌。最后,从表达方式对整首诗进行了小结。作业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
内容进行分析。
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情绪饱满,听得我也是情绪高昂。一节课,师生
关系和谐。当然,最后拓展有理趣的诗句时,又一次出现尴尬。不过,当我起头后,
还是有人可以接出下句的。没关系,他们不会积累,我来教。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从修辞手法赏读诗句,完成情况较好。对于抓住意象,
发挥想象描绘画面不够形象,几乎都是诗句翻译。对名句赏读,缺乏方法,老师课
堂上讲的内容,仅在嘴上过了一遍,积累下的不多。
四首诗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朗读,扣词赏句,引导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感
悟作者情感。而且,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中,品味诗意。同时,试图通过课堂赏读,
作业落实的方法,让学生对于初中诗歌赏析有个基本概念。不过,学完四首诗总有
些遗憾。似乎大脑还在初三总复习的题海沉浮,看见作品总是会不自觉解剖。这是
个问题,必须转换思路才好。
回看整个教学过程,四首诗用了四节课学习,按照教参指导,和教学进度来说,
是失败的。不过,面对他们摸底考试平均分仅58分的底子来说,也只能这样慢慢
来学习。也许,有一天,蜗牛说不定也可以吃上成熟的“葡萄”!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7
这几年,一直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鉴于现在部编版教材对学生阅读量的增多,
阅读能力的重视,于是,很想在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后来,看了王君老师的《更
美的语文课》,对群文教学充满了一种期待。虽然尝试着上了杜甫群诗教学,但那
都是小打小闹,我想让群文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化,因此决定以语文课本为载体,以
单元教学为蓝本,打通课内与课外,接通单篇和整本,开启语文教学新探索。
群文教学的关键是聚焦。很显然,在这个方面我才刚刚起步。第一单元的单元
学习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聚焦这
一学习目标,我把这几篇现代文学习定位在了“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
效果”上,确定主题为“这样的表达很精彩”。上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朱自
清先生《春》的语言表达之美,然后结合知识短文,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的表达效
果,接下来引导着他们在《济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中进一步进行学习和体会,
《古代诗歌四首》所选的四首古诗,都是借景抒情的诗歌,预习提示中要求
“朗读本课诗歌,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我把聚焦放到了“一切
景语皆情语”这一点上,教学中重点以课堂活动“我为景物代言”展开教学。在设计
这一教学活动时,我给了学生三个段落,固定格式,重点在于让学生用文字描绘诗
中景物,并且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描绘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
就是利用知识写作的过程,就是全体同学都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体会诗人感情
的过程。这一活动的设计很好地把握住了预习提示中的学习要求。但在第二课时的
展示环节中,七年级的孩子倾听的能力还是不够,分享的同学很用心,但听课的孩
子却心不在焉,这是感觉比较失败的地方。如何在分享的过程中也能让全体学生动
起来,想起来,说起来,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单元的教学,也许是刚开学事太多,对课文的研读根本不够深入,对学生
基础的训练也还欠扎实,希望以后能不断改善,不断健全。
不管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群文阅读的路上,我终于迈开了脚步。只要走出
了第一步,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也终会走到头的。
如何让聚焦更贴近语文的核心素养和语文的核心学科知识,让学生真正在这样
的课堂上扩大阅读量,提升思维品质,真正得到思维的发展,是我进一步努力的方
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就要风雨兼程,只为看到语文教学更多更美的好风景。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8
这一段时间,在教学上都尽量地使用让学生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看法,然后老师由学
生的看法生发开来,这样做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对老师来说难度增多了不少,
学校里像我这样教的老师不多,前次,我听了一节另外一个语文老师的课,他的课
也有这样教学模式的痕迹,但我发现,他也不是很到位,这样的做难的地方是放开
容易,收束起来难,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堂目标,而学生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课堂目
不过,我从喜欢不喜欢的角度来讲解诗歌,学生倒是挺认真地听,在讲解过程
中,有的我采用了想象的方法,例如,《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构筑画面,然
后其他学生来判断这个画面是否合理,例如有的学生想象,桥下有一个人在洗衣服,
大家讨论这个洗衣服景象是不能入景,原因在于“洗衣服”和本曲的主题“断肠人在
天涯”的“思乡之情”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说,桥下还有流水,我问:“这流水是洪
水还是涓涓细流?”学生就能说出不可能是洪水,具体的原因他们回答不出来,但
老师讲解了,洪水那种力度速度和《天净沙。秋思》忧郁哀婉凄恻的氛围是不合拍
的。这些问题一讲学生马上能理解,这也会有益于学生的写作,主题气氛和材料的
关系。
讲到《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采用了让学生猜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诗
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具体什么时候,让他们找出证据来,学生们纷纷在诗歌里寻
找证据,最后学生说出这是早春,有的学生从“水面初平”找出来证据,然后其他学
生用其他的证据来印证,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学生感觉到,但还是说不正确,
最后我分析总结说,“争暖树”指的是争暖和的向阳树,那,说明从大范围来看,这
个季节还是比较冷,否则的话不必去争这么一点的热量,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这
样的天气比较常见,“谁家新燕啄春泥”更给了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证据,学生很明白,
燕子垒窝的具体的时间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证据也很明显,学生们讨论出
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乱花渐
欲迷人眼”这一句,证据不是很明显。从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次北固山下》这一首诗,我主要是联系《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来讲,学生
也比较容易明白,还讲到现在我们为什么难以产生乡愁,学生对本诗的乡愁是有一
定的明白,一年更替之际,又是披星戴月的赶路,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愁理解,
因此接受也没多大的困难。
《观沧海》一文主要是通过补充很多有关曹操的背景,学生对本诗壮阔宏大的
意境和诗人一统四海的胸襟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本文的难度就降低了。有关《观
沧海》的难点,我在教学之前预测还是比较准确,我料到了如果不了解曹操的背景,
学生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负面的形象来理解《观沧海》是有思想上难以接受的,
在我对曹操进行了重新解释,学生就爱屋及乌了。
因此这次诗歌教学的地方比较成功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这一点在本
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因为这一学期在这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因此,上得自以为
比较成功的课的次数比以前要多了很多。
失败的地方,是对诗歌的意境体会,对佳句的赏析,我觉得分析很不到位,原
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由于学生活动增多,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的阐述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
导致老师对名句的赏析没能深入。
二.备课时,对名句的赏析由于阅看了较多的资料,且没把这些赏析的材料融
合,导致混乱。
不过我和学生还是讨论了这些诗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学生还是能很好的指出该
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以备考试用。这样做,
基本上也能应付考试的要求。
最近一段时间多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慢慢地了解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收束
起来难度也渐渐地降低,这还需要师生慢慢地适应。
本文发布于:2023-10-14 01:10: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089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