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古诗文阅读。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 壁里青灯乍有无。
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②③
【注释】①欲栖乌,意为“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③刍:喂
牲畜的草。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
(1) 该诗以________为线索,由“残日”、“________”、“卧听”等词可明。
(2)这首诗是诗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怎样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
零。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从“初”、“暖树”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
在何处。
4.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妇姑相唤浴蚕去”中“唤”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月夜忆舍弟
①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③
(乙)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①本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
(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舍弟,指自
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③况乃:何
况,况且。
(1)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
果。
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可见诗人既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
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E.甲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
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甲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6.古诗文阅读
(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
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1)《饮酒》“此中有真意”一句中的“此中”具体指代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请结合全诗说
说你的理解。
(2)有人说,可以从陶弘景《诏冋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中读出陶渊明《饮酒》(其
五)里的“悠然”来,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8.诗歌鉴赏
有寄
[宋]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①②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③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④
(注)①东坡:指贬谪黄州时的旧居以及邻人。②玉堂:指翰林院,专门起草皇帝诏书的
机构。写作此词时苏轼在翰林院任职。③别后:指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
州。④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1)根据你所积累的词的知识推断,这首词的“词牌名”应是()
A.浣溪沙
B.如梦令
C.相见欢
D.采桑子
(2)你吟诵“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时,会把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10.古诗阅读
寒夜
杜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口口便不同。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诗中口口(空格)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菊花 C梅花
11.古诗词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结庐”的“庐”指的是________,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
语句回答________。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的含义。
12.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尤其是“________”
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新燕啄春泥”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对“争”字作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
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14.古诗阅读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
(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并简要分
析。
15.古代诗歌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游洞庭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1)两首诗都写了洞庭湖,但诗中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说说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和“撼”锤炼精妙,极富表现力,“且就洞庭赊月
色”的“赊”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赊”字作赏析。
1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妇姑相唤浴蚕去”中“唤”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小题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雨映寒空半有无”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2)三、四句运用________手法,展现了一輻雨映寒空、山深树幽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
者________的心情。
18.阅读下面诗歇。完成答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清辉玉臂寒”中“清辉”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的妙处。
(3)《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
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各有什么异同。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诗人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C.诗中的三、四句没有直接描写双方交战的激烈场面,“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写了塞上的泥
土在晚霞的映照下凝成胭脂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
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画面感极强。这两句诗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进行简单的描写。
20.诗词阅读
登越州城楼
[宋]王安石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
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
浮云缥缈抱城楼,东望不见空回头。
人间未有归耕处,早晚重来此地游。
(链接材料)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
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抚
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上任伊
始,便深入鄞县调查,著有《鄞县经游记》,详细叙述了在鄞县各地考察的情况。还率领
十余万民工整修东钱湖。任鄞县县令三年,不仅兴修水利,还以低息贷谷于民,组建联
保,平抑物价;同时首创县学,延聘名师,培养人才,开启四明学风。王安石在鄞县时的
许多改革都取得了成效,很多成为后来在朝廷任宰相时“熙宁变法”的重要内容。王安石任
鄞县县令三年后告别鄞县,离任途中经越州(今绍兴),写下《登越州城楼》《登飞来
峰》等名诗。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对“一梦三年今复北”中“梦”的含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时间;青灯
(2)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寒林残
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
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2. (1)好。一个“绕”字,既生动的写出了春水对杏花的依恋,也从侧面表现了杏花的可
爱。
(2)诗人以纯洁的杏花自比,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炼字。要结合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结合具体内容,围
绕词语的生动性回答即可。
(2)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分析可知诗人宁为
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故答案为:(1)好。一个“绕”字,既生动的写出了春水对杏花的依恋,也从侧面表现了杏
花的可爱。
(2)诗人以纯洁的杏花自比,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点评】炼字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用。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具体的意象及富有表
现力的词句进行分析。
3. (1)初:刚刚。暖树:向阳的树。
(2)“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
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解析】【分析】(1) “初”是“刚刚”的意思;“暖树”意思是“向阳的树”。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
泥。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
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
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据此可作
答。
故答案为:⑴初:刚刚。暖树:向阳的树。
⑵“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
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的内容进
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感悟诗人
的情感,结合题干的要求体会词语的运用。
4. (1)召唤;呼唤
(2)宁静幽美(自然惬意静谧)。
(3)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反衬人们“忙”,巧作对照,情趣盎
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解析】【分析】(1)句子意思是: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因此“唤”是“呼唤”的意
思。
(2)解答此题抓住这两句的景物,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
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3) “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
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
故答案为:⑴ 召唤;呼唤
⑵ 宁静幽美(自然惬意静谧)。
⑶ 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反衬人们“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
(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字义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诗句意思,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字义。
⑵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注意明确 诗的一,二两句 句意,抓住重点词语明确山村的
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首先明确字的意思,然后明确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
情。
5.A
解析: (1)A,D
(2)示例:①“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等诗句表现了诗人思
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的情感;②从“况乃未休兵”表现了
诗人忧国忧民,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情感。
【解析】【分析】(1)B.“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象”有误,甲诗首联描绘了一
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
所闻。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有误,甲诗中没有拟人手法。E.有误。甲诗尾联表达
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
定。故选AD。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
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颔联突出了对故乡的感
怀。“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
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
遇。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
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况乃未休兵”表达对战争停止的期盼。含蓄
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故答案为:⑴A D
⑵ 示例:①“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等诗句表现了诗人思念
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的情感;②从“况乃未休兵”表现了诗
人忧国忧民,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句,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
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6. (1)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
忆、对朝廷的眷恋。
(2)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
绪。
【解析】【分析】(1)理解古诗思想情感,要根据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抓住中诗句中
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如本诗中“望”字理解。这首词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
作,表达作者被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
的眷恋。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2)古诗中的表现手法都常见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在引用典故、烘托和反
衬等,了解这些根据诗句内容判断。运用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
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故答案为:⑴ 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
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⑵ 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
绪。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需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7. (1)
(2)
【解析】【分析】⑴考查对《饮酒》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结合上下文。“此中”前面两句
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环境描写,再根据此句进行阐述即可。
⑵属于比较阅读,抓住关键语句,准确理解诗人的感情,回答时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以
赞同,也可以不赞同。
故答案为:⑴“此中”指眼前优美的自然环境,傍晚的山中景色尤佳,归鸟返林,让诗人陶
醉其中,领悟到了人生真谛。
⑵示例一:赞同。陶弘景诗中描绘的自然环境清幽,空山白云,令人陶醉, “只可自怡
悦,不堪持赠君”一句中又流露出诗人自得其乐之意,这些都给人“悠然”闲适之感。示例
二:不赞同。读不出悠然。因为陶弘景这首诗是借自己喜爱山中美景,来婉拒朝廷让他出
山做官,和陶渊明的那种悠然无关。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回答时“此中”要有自己的理解,诠释合乎诗
歌主旨与情调。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理解主旨,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语句,同时还要结合作者
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回答时要有明确的观点,有内容描述和具体分析。
8.B
解析: (1)B
(2)示例:重音落在“归去,归去”上。这首词主要写苏轼在京城翰林院做官时回想在黄州
东坡的生活,“归去、归去”突出苏轼对翰林院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黄州悠闲、自由生活的
怀念。(如重音落在其他词上,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 浣溪沙: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
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B. 如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另有三
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
叠韵的变体;C. 相见欢: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另有
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一叶韵一叠韵两平韵;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
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等变体;D. 采桑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另
有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的变
体;故选B。
(2)本题考查朗读的技巧。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
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
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
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此词写于苏轼在京城
翰林院做官期间,虽受重视,但既与司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议论不合,又遭程颐等竭
力排挤,心情并不舒畅,因此一再表示厌倦京官生涯,不时浮起归耕念头,故写出这首
《如梦令》,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坡之意。因此词中的“归去,归去”应重读,
不能一带而过,目的是为了突出苏轼对翰林院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黄州悠闲、自由生活的
怀念。朗读的重音要依据人物表达情感的需要来确定。
故答案为:⑴B;
⑵示例:重音落在“归去,归去”上。这首词主要写苏轼在京城翰林院做官时回想在黄州东
坡的生活,“归去、归去”突出苏轼对翰林院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黄州悠闲、自由生活的怀
念。(如重音落在其他词上,言之成理亦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牌名的把握,注意结合内容和选项分析;
⑵本题考查朗读的技巧。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
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
9. (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
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
变得开阔了。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
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
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此题要在整体
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描绘这两句的景象。诗
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
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
了。(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
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
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
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景象的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10.B
解析: (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
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2)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
客。
【解析】【分析】(1)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
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
屋内是温暖如春。
(2)这里应该选梅花,因为三四句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
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诗人写梅花,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
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众
不同了。
故答案为:⑴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
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⑵ 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注意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把画
面充实。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关系的分析能力。注意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境,明确所
填写内容。
11. (1)简陋的房屋;心远地自偏。
(2)“悠然”写出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心境。
12. (1)喜悦(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行不足
(2)“争”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让
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13. (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
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
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14. (1)秋季
(2)“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风凉雨凉,同时又是
心理的感受,离别在即,心内悲凉。(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
体现离愁之深。)(意对即可)
15. (1)《望洞庭湖》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
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或:抒发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并希望得到张九龄的
举荐。《游洞庭湖》描写了诗人月夜泛舟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陶醉,对自然
的尊重与热爱。(或沉醉自然洒脱不羁的性情)(意对即可)
(2)示例一:“赊”是“赊欠,即买卖货物时买方延期交款”的意思,,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
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视月色为朋友,洒脱无羁,豪迈奔放,与清风朗月为伴的遗世
独立的情怀。示例二:“赊”极富想象力,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洞庭的清风、朗月、湖光,
美不胜收,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诗人着一“赊”字,视明月为朋友,似与朋友对话,自然
洒脱,拟人手法在这里运用得可谓巧妙纯熟。(多角度赏析,意对即可)
16. (1)召唤;呼唤
(2)宁静幽美(自然惬意静谧)。
(3)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反衬人们“忙”,巧作对照,情趣盎
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17. (1)雨的透明而又细如丝,若有若无,给人以清冷之感
(2)白描;心自安闲极度愉悦
18. (1)清冷的月光。
(2)“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
“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
表现力。
(3)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
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
郁,《月夜》的感情深挚,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19.C
解析: (1)C
(2)示例一: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
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
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20. (1)表达了对鄞县的深深的追忆和眷恋之情。
(2)梦的含义有:改革初具之梦、改造鄞县之梦(含兴修水利、开创学风等)、全面推进
改革之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诗句“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
今复北”是作者对当年来鄞县任职时的追忆,“从东望不见空回头”可知,作者离开时,即使
看不见了,还不断地回头,表现了对此地的不舍,“早晚重来此地游”是说以后还会回来此
地,表现了对鄞县的眷恋。
(2)本题考查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一梦三年今复北”是说,作者在鄞县的三年实现了自
己的梦想,现在要离开了,这里的“梦”要结合链接材料,从诗人在鄞县的作为来概括,比
如“兴修水利”“创县学”“开启学风”这是改造鄞县;“许多改革都取得了成效”“成为后来在朝
廷任宰相时“熙宁变法”的重要内容”这是为了实现自己全面改革做了铺垫;上任伊始,便深
入鄞县调查,详细叙述在鄞县各地考察的情况,说明诗人已经有改革的想法,可以据此概
括。
故答案为:⑴ 表达了对鄞县的深深的追忆和眷恋之情。
⑵ 梦的含义有:改革初具之梦、改造鄞县之梦(含兴修水利、开创学风等)、全面推进改
革之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
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注意结合链接的材料内容进行理解。
本文发布于:2023-10-14 01:09: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089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