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发布会演讲
《看见》是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
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
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看
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
又记下了什么。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
家阅读。
柴静看见发布会演讲
嗯,最早看到柴静就是03年的非典的时候,这个看着
很文静的新闻记者却给每一个人很强的力量感,那种语言张
力好似平静水面下的波涛,柔和的力量,看着不着边际却深
入人心~
讲者
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记者、主持人。
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1995年,
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
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XX年
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XX年担任《新
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
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XX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XX
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
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XX年从央视离职,XX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
顶之下》。
讲文
谢谢邱老,也谢谢各位亲友,还有多年来的观众和读者,
还有各位媒体的朋友,今天天寒地冻大家远道而来,辛苦了!
在看完刚才那个片子之后,有很多读者曾经留言给我,
他说,为什么你说,一个人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
我就想了想,我写这本书之前,曾经翻了翻我大概20
岁左右时候的日记,想找点参考。但是看了一本又一本,然
后发现说,这段历史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里
头记的事,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实,也没有场景,也没有描写,
也没有对话,通篇都是我我我,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反思跟批
评。再往下看更悲惨,我原来想,那谈恋爱的事总该记得比
较清楚吧,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当年谈过恋爱的人也记不
得了。因为里面基本只有描写情绪和结论,比如说,看前几
页的时候还在写,啊,他是上帝上老师派给我的,再翻几页
就变成了原来他是个人渣,都只有结论。我看不出,柴老师,
您当年是发生了什么事啊,但是不记得了。所以,不要说去
报道一个国家,就算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这些原则,
有的时候跟人性当中一些蒙昧的本能是相抵触的,我们总是
忍不住想要塑造自己,人想要去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
人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想要说,我是正确的以及为什
么我是如此正确,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
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新闻
史,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的
话,我们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就像看见白茫茫大雾一片,
一无所见,既看不见他人,也看不见自己,因为这里面没有
生命的实质。
当年我二十三四岁到央视做新闻,就是带着这么一个思
维模式来做的,所以那种困窘可想而知。那时候陈虻老骂我
们。我记得有一次,他拿一个年轻记者的片子说事,当时那
个片子拍得很动人,是拍有一个中学的老师,把四个智障的
孩子接到自己的家里来,在家里吃,在家里住,还给他们订
作业本,做得很动情,陈虻看完很感动,但是他隐隐约约觉
得有点不对劲,他就把这个记者叫过来问,说:“收钱吗?”
记者说收。“收多少钱?”说:“一个人两三万吧”。他算了一
下,一年下来12万,扣除掉吃喝拉撒,可能还能够剩下的
钱,也高于这个老师在学校的工资。陈虻就说:“在我不知
道收钱之前,订作业本这个动作让我觉得感动,我知道了之
后,这个动作在我看来叫省钱。”然后他就问:“谁教给你们
的,啊?请问你们有自己的思想吗?让你表达你有吗?谁教给
你这个的?”
陈虻说得很对,但是,谁教给你的,这个问题我当时觉
得他提得太像外宾了。
然后,我就想我小时候,我妈想让我受点文艺熏陶,也
找了各种方式,比如说,让我学学音乐,因为,文艺是最感
染心灵的嘛。但我天资比较平庸,到现在吧,大概小提琴我
可能会拉一个曲子是白毛女,二胡是跟我爸学的,会拉一个
曲子叫小白菜,手风琴我也会,会拉铁道游击队,所以,就
这样还叫文艺女青年啊。这就是这个年代的一个文艺气氛,
在这个气氛当中,你看,文艺最表现的本来就应该是人,但
我们这个音乐当中的人,要么就是一个战斗者,要么就是一
个控诉者,所以,这个模式已经渗透在你的血液当中,你以
为你很逆反,你以为你很反对这个,但是稍不留神,心灵的
惯性就会驱使你成为你自己最反对的人,你怎么解除它,其
实是最困难的事情。
弃我了,他就跟我说:“哎呀,你去吧”,说:“你这个人靠
语言没什么用,不撞南墙不回头。”他说得对,这个撞南墙,
人的脑袋在这上面撞得头破血流,你才有感受,你思想的肌
肉才不会那么僵化,有松动的时候,外界的东西才能够侵入
你,侵入你的头脑,侵入你的心灵,击碎你的模式,摧垮你
原来的概念。所以,我为什么在这本书中,写十年来我所见
到的人,因为只有人才构成了当下的我自己。
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准确。在XX年,非典的时候,我
见过4月19号人民医院的急诊室,他们当天把所有的非典
病人撤离,那简直是一场逃命一样的撤离,所有的被褥都扯
翻在地上,然后,椅子都已经四脚朝天,像尖叫一样。当时
的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着我去看这个现场,他指给我看墙上
有一块小黑板,这个黑板上面写了22个名字,绝大多数的
后面写着‘肺炎’两个字。他跟我说,其实这都已经是非典,
他说病人不知情,来输液的人也不知情。医生知情吗?知情。
可是,每个人都沤在这里头,他们连隔离服都没有。我问他
说:“你清洁区跟污染区怎么区分啊?”他就指了指这儿(心
脏的位置),说在心里区分。我说:“那你靠什么防护?”他
说我靠精神防护。人民医院后来有76位医护人员感染,有
两位急诊科的医生殉职。他跟我说这些的时候,脸上那种几
乎是空白的木然的绝望和沉痛,是让一个年轻人理解新闻为
什么要准确。因为4月19号的时候,很多媒体还在对外界
说:“市民可以不戴口罩上街”,而我也曾经也对这个信息深
信不已。我忽视过我的职责,所以我不敢再如此轻慢,因为
准确二字事关着他人的性命。
我以前也不知道什么叫平等,一说到平等,就要在镜头
面前故做姿态。后来我去采访李阳的家庭暴力事件,在做完
这个采访提纲之后,我把本子合上,我想我应该感受一下他
的感受,就在闭着眼睛的10分钟里面,我发现我感受到的
不是他的感受,我唤醒的是我自己少年时代的记忆。那个中
活,至于什么是平等?平等不是去悲悯或同情,平等是我和
你都共同身处在相近的生活当中,你所经受的我必然经受,
当我们共同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我们就是平等的。
我以前也不怎么求实,因为没有受到过严格的思维训练,
而是喜欢那种四两拨千斤,弄巧卖智那种思维方法,比较华
丽的水袖功夫,招人耳目。在XX年,我采访华南虎照的时
候,当时在视频当中有一个细节,那时候,周正龙穿了一个
大棉袄,在地头我跟他坐着,在一块采访。真假难辨。当天
采访完之后, 同事在一块,我发现我们五个人的小组有一
个很剧烈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照片一定是假的,还有两位
同事说一定是真的。我说为什么?那个同事说:“周正龙披着
大袄,背着光坐在那个漫山遍野的麦苗当中,那简直就是个
老英雄啊。”他说:“再说了,撒谎的人怎么敢直视镜头呢。”
这个瞬间我印象特别深,我觉得,奥,原来每个人的审美、
经验、直觉都完全不一样啊,你要光靠感慨和抒发感情谁也
说服不了谁,只能靠事实和因果的不断梳理。我们也没有任
何别的可以依靠的地方,两手空空,只能靠一句话:拿证据
来。就靠这一句话,你就可以从逻辑链条的最末端,一环一
环向上追诉,让他枝枝相扣,自相咬合,以这样笨重的气力,
即使是一个小孩子,也可以从土地当中拉出一个被深埋的庞
然大物,这就是逻辑的力量,这也是求实的力量。
小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总喜欢问我妈说:“这人是
好人、坏人啊?”长大之后也很容易有一个善恶分明、黑白
两元的世界观。做节目的时候,其实这样很痛快,大家看到
好人出现,我们再加点音乐立刻就涕泪交加,看到坏人出现
的时候,咬牙切齿恨不得振臂高呼。
但是,XX年,当时我在重庆采访一个土地拍卖事件,有
人向我们举报,一个叫陈坤志的人操纵土地拍卖。我采访他
的时候,他几乎是得意洋洋的承认了所有的事实,他不觉得
这有什么问题:收了一千多万的中介费,给别人干活,这是
劳动所得。然后,临出门的时候,他跟我说:“我是公安大
学毕业的,我就是要玩法律。”在这个节目播出之后,后来
这个案件在调查跟审判当中,陈坤志被判处了死缓。但是我
一直记得在采访中,他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说这个事件
当中没有人是正义的,都别打这个旗号,都是为了利益。”
他给我提供了一些信息,我一一印证了,发现他说的是对的。
当年向我们举报他的人也在诉求利益,而且也在诉求的是不
正当的利益,只不过丛林法则大鱼吃小鱼。所以,在节目当
成为偏见的附庸。
在刚做记者的时候我还有一个习惯,有时候采访犯了错
误的人,会问他说:“那你要不要表达一下歉意呀,你有没
有忏悔啊。”有领导提醒过我,但是我当时不以为错,我觉
得我这也是为了社会向善向好嘛。后来,XX年,我采访一个
电击治疗网瘾的调查,这个电疗治网瘾是设立在一个医院里
头,我们被允许观摩了他们的整个课程,这个课程当中有一
个非常固定的环节,就是一声令下之后,所有的学生都集体
向这位医生下跪,有抱着腿的,有搂着他的,大家都仰面大
声嚎哭。我就绕着他们转了一圈,我看大部分人脸上都是脸
上干干泪水全无,但声音很大。后来,我就采访了当中的一
个女孩,这个女孩就在我面前说,电击一点都不疼,就像蚊
子叮一下,我特别愿意留在这儿。就在我打算结束采访的时
候,我突然看到她脸上流下眼泪,我就问她,那你为什么痛
真实的人有无尽的可能,任何强制性的目的,哪怕是处
于善的目的,也有可能会导致普遍的虚伪,所以采访只是呈
现而不是评判,是认识而不是改造。
在这本书中,我想,写下的就是这十年当中我所遇到的
这些人,他们撼动我头脑当中原本固有的概念,使我处在一
个晃动不安的一个状态里面。不过,卢安克就说过一句话,
自由本来就是站不稳的状态。
其实,我所说的这些概念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也是早
已被印证过的道理,用了十年的路,我才慢慢的接近他们,
写下他们有意义吗?我也不知道,但对我来说,这里面好像
有一种属于我自己的心灵的自由吧。即使是真理,我也希望
通过我自己的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重建去认识它。
生命是一个体验,体验了,时光才不会虚度,体验了,
这些感受才会属于你,你因此而创建自己的生活,当你创建
之后你才归属它。
所以这些概念对我来说已经无关于职业的荣誉感,他们
关乎的是这个世界当中属于人的真正的实质。不论我们走得
多远都要守护这样的实质,绝不将它拱手出让。
在20岁的日记里面,看到了很多陈词滥调,只有一句
台的主持人,我说我的理想比这个更为高远,句号。然后,
这个就完了,我还挺好奇的,到底是什么,翻过来之后,小
柴当年写了一句说,我想不断地完善自己。
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
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他将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人的内部,
而社会的进步也就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试图自我完善的过
程当中得来。我的起点这么低,所以这个过程才会无限长,
永无尽头。想到这一点,我觉得也就踏实了。
在一个月之前,我还把一个小孩采访中又问哭了,是因
为我不理解他,我不知道,孩子有的时候不是通过语言,而
是通过行为去认识生活的。我当时非常沮丧,我一个人坐了
半个小时,后来我就问陪伴这个小孩十年的德国志愿者卢安
克,我说我怎么总是改不了我身上的弱点呢?卢安克说,如
调查》的同事陈威,在我们在重庆开县一个叫麻柳乡的地方
采访的他时候拍下来的。我喜欢这张照片,是因为这背后的
故事。这个村子是开县最偏僻、最贫穷的山村之一,有700
户人家,青壮年大都出外打工,留下的就是这些老人跟孩子。
当年农民的负担很重,都很穷,所以跟政府的冲突很多。有
一次,冲突很强烈,结果就是双方达成一个共识,政府说,
那以后你们管你们自己的事务吧。然后,他们要做的一件事
情,就是要把这个山村的路给修起来,路特别难修,曲里拐
弯,要协调很多的关系和利益。政府想修,想了五年都没有
能够修成,说现在你们自己来吧。这个照片当中有一个老人,
是这个村里的生活队长,他来负责开会协调。他说,我有这
么几个规矩,第一,人人都要发言。第二,不能骂人。第三,
不能光说怎么不行,也得说怎么行。说完之后大家举手表决,
85%都同意了,我就把这个纸按上手印贴在祠堂的门口。但
是贴完之后,说允许你睡一觉之后又反悔,五天之内允许你
反悔,你就把这个榜揭下来,再召集大家重新开一次会,但
有一个条件,你得来负责全村人误工的费用,免得你太任性,
为所欲为。这张纸被揭下来过五次,每次都重新开,最后的
结果是还尊重原来的决议。钱花出去,路修好了,没有任何
人闹事,也没有任何人上访,日子就这么平淡地过下去。
最前卫的一个地方。实际上,这些老人、孩子他们很多人都
不识字,根本没有听说过民主这两个字。所以,这张照片给
我的一个信念就是,我们用不着去向外来的世界刻意去学习
什么模式,我们也用不着刻意地与谁为敌反对什么,我们只
需要解开我们身上的束缚成为独立的人,用我们自己最朴素
的生活经验、智慧和常识,我们就能够创造和决定我们自己
的生活,尽管这个生活并不完美,但是从今而后我们将生活
本文发布于:2023-10-13 07:10: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080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