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15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1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部时长达103
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雾霾问题,《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
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
了解读。视频公布后,引发热议。
今天看到柴静的视频,我更加深刻的确定了这种想法。“浮躁、贪婪、透支”。
这就是我,对于如今中国社会不论是从经济发展上,还是从环保领域上,还是各
行各业状况上,唯一的看法。而我们,将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这是必须的,因
为每个人的自私,最后我们一起去消化我们种下的恶果。
现在经济的衰退是去消化房地产泡沫的恶果;现在的雾霾和环境污染是去消
化建工厂、大发展中以牺牲环境付出的代价;可以说,现在我们承受的一切,都
是过去做的孽。可悲的是,人就如此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承受的,便是父辈们
做的孽。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大发展闹剧中,有没有赢家呢?也许也是有一部分我
们姑且称他们为“赢家”的人,比如一些工厂企业主,他们用牺牲大部分人的利
益,换取了属于他们的“暴富”。或许他们的情况比大多数悲催的老百姓好一点,
至少,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比如移民。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如今的现实都在向我们宣昭着这样一种客观现象:有
钱(不管是赚的'还是贪的)、有本事(不管是物理航空技术本事还是厨师护士这样
的手艺)、学习好(不管是申请到PHD还是postPHD),移民吧,移民才是王道。
所以科学家出去了,中国牺牲环境代价换来钱的有钱人和靠收税养活的一大群贪
污的人,北大清华毕业的精英们都出国留学去然后在国外工作定居绿卡移民
了……而祖国,还剩下什么?
但是,移民,真的就是他们未来的出路和良好归宿吗。皮将不存,毛之附焉?
流浪者之歌中的吉普赛人,到底是在歌唱着一种自由快乐,还是一种悲凉与伤感?
没有人会瞧得起一个没有家乡的人。
《穹顶之下》观后感2
新春伊始,随着柴静的《穹顶之下》风靡整个互联网、朋友圈,引起前所未
有的全民关注,其实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穹顶用大量的篇幅扒开
了中国雾霾的真面目,也提到了发达国家在治理雾霾时用过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办
法。特别是美国,不得不说,在环境保护工作的问题上,美国做得明显优于其他
国家,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教学质量,美国环境类专业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
此,很多国内环境专业的学生都选择去美国进修。
在北京,5月入夏早,臭氧多,雾霾重。当天气又雾蒙蒙了,大街上会看到
很多蒙面大侠出没,霾,又来了,自从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对霾的认识更多,
这种天气,出门还是不出门成了他们最纠结的问题。老人,小孩,或者自由职业
者可以选择宅在家,关门关窗开净化器,等雾霾散了再出去;可是上学族,上班
族就没那么幸运了,雾霾再大,也不能不上班、上学啊,为了防护雾霾,佩戴口
罩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了。大家不要觉得戴口罩麻烦,看着很奇怪。你戴两天口
罩出去,回来就会发现滤芯全黑了。为了健康,口罩一定要戴起来!
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植物、动物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人
类,也是环境中的部分,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这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
同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可以说是飞速发展,但是人
们却忽略了对我们生存环境的保护,甚至是有些人明知道自己的做法会破坏大自
然的生态,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仍然不管不顾。柴静的《穹顶之下》被人们广泛传
播,让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环境的恶劣,在我们对大自然不断的索取与破
坏下现在它也开始回报我们了,面对这样的现状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
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政府部门更要加大力度整治环境,不要只为了发展经济
而断送了子孙后代的活路。
《穹顶之下》观后感3
今日,教师带领我们观看了柴静的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视频中柴
静采访一个三岁小女孩时,两人的对话。和小女孩的声音一齐出此刻视频中的是
一个灰蒙蒙的画面,小女孩四周被灰色包围,头顶上方是一团团黑色烟雾状的东
西,和小女孩稚嫩、纯净的声音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那,就是霾!
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100万,历时一年,经过现场调研、查阅资料、走访专
家、对话官员、收集数据等途径,最终拍摄了这样一部100多分钟的调查纪录片,
详细地向我们解说了“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样办”三大问题,
层层深入,针针见血。看着那一组组数字、一张张图片、一个个镜头……我的肺
都几乎不敢呼吸了!
原先雾霾如此严重,原先雾霾与我们如此息息相关!
经过这个视频,不仅仅让我了解了许多有关雾霾的知识,更唤醒我原先那种
麻木的环保意识!
正如柴静最终说的那段话:“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
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我们有职责向他们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
样能够是洁净和完美的。”是的,我们有权利去享受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光明;
同时,我们更有职责去保护这个世界的洁净和完美,职责与权利是相辅相成的。
穹顶之下,让我们与柴静同行!平时上学,不叫父母接送,坐公交来回;不是
太冷或太热的天气,尽量不开空调;过年过节,不燃放烟花爆竹;看到污染环境的
现象,要敢于制止或举报……同时还要做好环保宣传,告诉身边的大人们:少开
车,多走路;少砍伐,多植树;少浪费,减排放……虽然我们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
事,但完全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尽一份应尽的职责,从我做起,从小事
做起!只要人人参与,携手共治,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从平民百姓到政府官
员,人人都尽到自我应尽的一份职责,那么我们就能守住那份北京“APEC蓝”,
那个小女孩就能看见满天的星星!
《穹顶之下》观后感4
我很少有耐心看完这样长的一部纪录片。
它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
我们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雾霾一直是个大问题,每个人都知道它有害、
应该防治,然而真正了解雾霾、知道该怎么做并愿意去做的人太少太少。
柴静提出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做。
我看到了雾霾的可怕,这种感觉是以前不曾有的,我相信每一个看过“穹顶
之下”的人到有这种感觉,以前觉得模糊的忽远忽近的雾霾原来早在我们的生活
中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影响,而曾经的我并不知道。
我想只有切身地感觉到它的危害,才能真正自觉自愿地为解决雾霾问题贡献
一份力量。这大概也是柴静想要做的,她想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个人到意识到问题,
感觉到危机并为了改变它而努力,而并不只是像以前那样,仅仅知道而已。
网络上也有一些关于穹顶之下的负面评论,最大的争执点就是许多人认为柴
静给大家讲的无非也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
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
“中国,还太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这是这么多年
来我们一直面临的问题,事实上不只过去和现在,只要国家发展,这个矛盾永远
避免不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永远把发展当作挡箭牌。
柴静所提出的很多建议,例如洗煤,我也并不知道它是否可行,但至少提出
了一个方法。柴静并不是专家,她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出一份力量,不管这份力
量有多微薄,至少好过袖手旁观。很多人在说她的数据不精准,给出的建议异想
天开,可是这些人自己又做过什么呢?
柴静的“穹顶之下”,除了普及雾霾知识,它最可贵的其实是告诉每一个人:
我们都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回一片蔚蓝天空。
《穹顶之下》观后感5
“在人们没有发现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这是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
下》中对于雾霾简介中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进入了一个了解雾霾的世界。
对于雾霾一直是一无所知的我,这一次将它了解了个底朝天。
柴静将两个主要导致雾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祸首:煤矿和汽油。中国人自从
进入铜器时代后对于煤的使用是日益频繁,到了铁器时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科
技发达的现在,煤,始终是人们赖以使用的矿物,然而好矿会越用越少,而劣质
矿则会变得多了起来,对于劣质矿物人们采用洗煤的方式让它们变得“干净”,
但许多人都想跳过这个烧钱的过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导致烧出来的黑灰变得更
多,当这些东西进入大气,就成为了雾霾的主材料。
当然汽油也是一个导致雾霾加强的主要原因。许多不达标的车在不安装尾气
过滤器的情况下连夜奔驰,导致空气被严重污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挥发,以及
人们的过度用车让雾霾变得如此嚣张。
不仅如此许多工厂也以身试法,做许多法律上不允许的事,然而这一切是为
什么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人类自己。
就拿煤矿的事来说,许多老板为了省钱而不洗煤,也为更快的赚到钱,让下
一批煤尽快的给他赚钱,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质的煤都是必需品,所
以许多矿厂老板更是大量的将劣质的褐煤送到其他老板手里来用,正因如此,所
以褐煤成了人们自食其果的一个例子。
汽油也是一样,任何一辆被查出超标的车都不愿意装处理器,都是一个理由:
省钱。就为了省钱所以买假车和国四的'标来瞒天过海,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穹
顶之下》所要告诉我们真正的东西。
“在空气中我闻到了钱的味道。”这是柴静在节目里的一句原话,为了钱中
石化提高石油价格,降低排放标准;为了钱煤矿厂老板拒绝洗煤;为了钱卡车司
机拒绝装过滤器;为了钱那些造假车的人以身试法;为了钱所有这些不过环境变
化的人,最终拉着我们与他们一起吃他们种下的苦果。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
雾霾,而是自己。
《穹顶之下》观后感6
柴静的《穹顶之下》最近一段时间无疑是炙手可热的,同名的美剧和斯蒂芬
金的小说原着恐怕没想到这个名字会在遥远的东方国度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关于她所讨论的问题,我在此不想多说,留给更专业的人士以及决策层讨论
更合适。仅从网络传播角度来阐述一下我的部分观点。
很多人说她有局限性,我认为不准确。从纪录片讨论的雾霾这个话题来说,
她无疑是想对最广大的民众以及国家决策层发声的,但是从一部100分钟的纪录
片本身来说,它的传播不能是没有精准目标的。说这部片子的观点全然反映了城
市中产的视角和利益,我非常认同,但是我觉得这不能说是局限性,而恰恰应该
是这部片子的传播策略,也是它能如此成功的要素之一。
不仅是视角,看看它的形式,这种剧场演讲式的风格,我看了大约10分钟
就想起某手机品牌的那位罗老师,(当然,从片尾的鸣谢名单里面我也得到了验
证);再看现场PPT的风格和穿插的一些哏;看现场邀请到的观众;看她使用的
传播渠道……无疑,她选择的种子传播群,就是城市中产。包括用自己的女儿的
遭遇来引起共鸣,没错这就是煽情,但这种煽情,就是传播的一部分。为什么呢,
因为它瞄准的群体,就是和柴静一样,大约是28~40岁的城市中产,这些人大
部分组建家庭不久、准备有或刚刚有孩子、收入较刚进入社会时有所提高、生活
趋于稳定、开始更关注生活质量和家庭、是网络生活的主力人群,明显他们非常
容易认同柴静记录片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同时又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和思考能
力,也更容易在社交圈形成传播。
我觉得这种定位无可指摘,作为一部不长的纪录片,它的目的就是传播,是
打开缺口,是启发更多思考以及更专业的行动,而《穹顶之下》非常成功地完成
了这个任务。同时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上,本身很难站到一个高大全的
位置,有自己的立场和定位反而是件好事。
《穹顶之下》观后感7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着。”
在我们措手不及时,雾霾如同洪水猛兽向我们袭来,击倒了一浪浪的人,肆
虐地遍及了全国,街上的人都戴上了口罩,我不禁想问:“二十年间那片蓝天去
哪了?二十年前的星星去哪了?二十年前的白云又去哪了?”
我从来不曾想过冬天供暖的背后是一群恐怖的颗粒物,不曾想过汽车行驶的
背后一例是危险的污染,更不曾想过自由呼吸的背后是无数危险的因子,我也从
来未曾想过“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象是一种可怕的假象。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肺癌初期的患者进手术室的场景,他们一家人没有吸烟
史,却仍在遭受着这样的病痛,当显式镜中出现遍满黑丝、黑斑的肺部,我不禁
为她心痛;一个小女孩孤独地站在落地窗前,用手捶打着透明的玻璃,渴望一个
莺语花香的外界;那个六岁的山西女孩仰着无邪的脸回答:“没有见过星星与白
云……”我曾以为只有见到矿山的炸裂,只有见到冒着黑烟的烟囱才算是污染,
但事实却是雾霾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吞噬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与幸福。
那我们如何对待雾霾,创新无疑是一条必经的路。英国委员会大臣说过,政
府将公平竞争的机会留给市场,市场自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他们使用了
天然气,这便是创新的力量。我们也不应当置身事外,环境的保护也依靠我们每
一个小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即使它微乎其微,它亦然能使你感觉到脚踏
实地,而不只是寄住在这个蓝色的星球。
当我看见那终被网覆盖起来的泥土,看见安装了净化处理装置的餐馆,看见
了加油站的员工对器材进行更新,而不是说着“你只有义务,没有权力”的话语
的时候,我终究是对这一场旷日持久的环境保卫战有着无限的信心与希望。我相
信我们留给自己的子孙也不会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
那个小女孩在花盆里养了一只蜗牛,每天都对着它吹气,你见到了吗?它其
实真在一步步地长大,就像我们憧憬着的美好未来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
《穹顶之下》观后感8
昨日我们的班主任朱教师带领我们看完了这部视频《穹顶之下》。看完这部
片子后,我相信全班同学肯定都会很震惊。从那一条条就算决定了要管理好雾霾,
但一次都没执行过的、透明的法律、从那些影片中展示出来的恶劣天气、从那些
顶着官职,却从没有对雾霾所行动的空头官员来看,中国就算外表再强盛又怎样,
中心也是腐败的,单单从治理雾霾这方面来看,中国就不行。
近年来,“雾霾”已经成为一个令中国人都绝望的名词,它不单单是在伤害
着我们的身体,也威胁着那些即将出生的孩子们。在“雾霾穹顶”下,柴静作为
一个母亲是恐惧而绝望的,世上没有一个母亲不期望自我的孩子健康成长。柴静
在片子自述,她制作这部视频的初始动机是为了给自我出生即患肿瘤的女儿追求
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可是,她以个人身份,自我花费约__0万元,并耗时
一年多制作这部专题片,完成的一是个对关系中国亿万孩子生存安全的环境问题
调查和思考。“同呼吸,共患难”,母亲柴静在片中表达的焦虑和渴求,是为天
下孩子,当然也是为所有生存在这个“雾霾穹顶”下的全体中国人发出的。
《穹顶之下》让我们看到,柴静作为一个非雾霾研究的专业人员,为了帮忙
观众解答“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样办”,不仅仅竭力收集相关资料、
进取向国内外专家求教,并且不惜冒险充当在对人体伤害极大的PM2.5里的实验
对象。这是柴静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了全国人们的安危所付出的努力,但现实中
呢,劣质石油、煤炭、废弃烟……这些被列为中国成长的标杆,正在把大自然的
清新空气污染着,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
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那里边必须会有很多的投资
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
加珍贵。
只要我们认知雾霾对人类的危害,放弃我们的私心和懒惰,我们每个人都能
够为减轻雾霾做贡献。这就是母亲柴静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9
这个周末,主角只属于柴静一人,“穹顶之下”四个字刷遍各大媒体。这次,
柴静不是以调查记者的身份,而是作为一名爱女心切的母亲为我们揭示雾霾的来
龙去脉,用纪录片的真实帮助我们了解雾霾的危害和破解之道。
向柴静致敬,不是因为她自费百万制作纪录片,是因为她敢于以个人和一位
母亲的身份去谈论雾霾如此沉重的社会问题,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担忧。虽然柴静说这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个东西与己无关,
雾霾无时无刻的不在笼罩着我们,而我们只能默默忍受,所以柴静这种认真的态
度和追求真理的信念是伟大的。
纪录片开头,柴静的一段自述是这样说的“什么叫同呼吸共命运,就是千千
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想等待,我也不想推诿,我要站出来
做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她在讲
这段话的时候是那么坦然、那么果断,完全把这件事情当做自己的义务来完成。
纪录片从雾霾的角度,用最生动形象的方式完成了科普,让每个人心头一颤——
雾霾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危害的将是我们自己。
103分钟的纪录片我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看完,当柴静谈到柴油车排放不
达标的时候我觉得污染就在身边:一名收费员,每天都要面对上千辆的汽车,其
中柴油车占相当大的比例,而柴油车所排放的硝基多环芳烃毒性比一般颗粒物要
大的多,致癌性达到了相当高的一个量级,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对收费员的身
体健康会产生威胁。看看我们的收费岛头,那一片片被熏黑的污迹就能理解片中
所讲不达标柴油车颗粒物排放量是国四的500倍有多么严重!希望这次的调查能
够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对广大收费员来说将是一
个福音。雾霾的源头就在我们身边,不应该只是柴静,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
意识去解决、去监督,这样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最后,感谢柴静,向你致敬。
《穹顶之下》观后感10
2月28日,柴静发表了自费拍摄的连续视频《穹顶之下》。我一口气将这八
集看完,心中感觉非常沉重。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堆堆详细精确的数字,
一群群忧国忧民义士,一张张有持无恐的嘴脸,一叠叠苍白的法律,一个个深感
无奈的官员。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的雾霾就是人祸。
三十年的发展带给国人的是巨额的环保欠债,虽然雾霾使大家猛省,但是落
实到个案许多仍是无动于衷。正如环保执法人员所讲:我们该走的程序都已经走
了,还是继续这样干我们也没有办法。许多法律形同虚设,处罚很严厉但是执行
却是零。柴静总结的一句话很到位:严厉执法90%的人会守法,有法不依会使90%
的人违法。由此看来中国距离法制国家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垄断又是一个人祸的原因,石油的垄断造成了标准低,价格高。高清洁能源
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以国家能源安全为借口,行垄断之实。哪里还有为国为民的
精神,只认钱了。可能这也是能源界大批腐败的根源吧。
懒政、惰政也是一种人祸,如此众多的不合格的大货车每天行驶在路上,既
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工厂做假那么监管部门在干吗?问起来都说的条条是道,
做起来都睁一眼闭一眼,或者互相推诿。假货横行,逼的好人也要做假,否则就
无法生存。难道这不是惰政给我们造成的恶略后果吗?限行、限号已经由一线城
市向二线、三线城市推广了都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可是中国的微型汽车生产已经
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耗油多排量大的豪车,既然是为了环保,是为了
节约能源,为什么不去限制这些豪车的生产和销售。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惊天的变化,“效益就是金钱”“一切向
钱看”的口号毁掉了当下的中国。举国上下一起向钱下手,各尽所能,不择手段,
透支了国家的未来。在雾霾笼罩的中国,空气里弥漫着什么味道?柴静给出了明
确的回答:“那就是钱的味道!”
《穹顶之下》观后感11
"穹顶之下——这个名词在最近并不陌生,这是柴静自制的纪录片,我们借
用她的双眼平视着中国当今环境的现状,这部影片的确给了我们警示作用,这也
又让人们在心中重新草拟了一道道德的标准,无可厚非的是这部纪录片的确有着
不同凡响的积极作用,至少我已经学会打12369来维护我自身的权益。不过这一
切都是从她的眼睛看见的,这一切也都是她的道德标准在衡量,道德标准人人有
异,所有人都不是纯粹的圣人或者纯粹的坏人。
观看完后我有很多疑问,这便好奇的查了查资料,实际上查到的是河北的污
染是全方面的水、土、空气污染。但是眼睛却全部的往空气污染上看,很简单:
空气污染能扩散到北京,而水、土地污染却留在当地。后来我才知道1级致癌物
地这个1级只是一个因果性的标准,这仅仅说明致癌性证据充分,吸烟的危害远
大于雾霾,委婉的说一句听说你吸烟可能戒烟带来的好处比带口罩防PM2.5更
好。这让我想起一类人,这类人是一旦有事情影响到他自己的生活圈,这便揭竿
而起,以圣人的方式讨伐影响到自己的人或事,却不顾影响到你的人和事有不能
言说的秘密,便肆无忌惮地责备,圣人不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关心着世人吗?
人的出发点总是是利益,柴静女儿天生肿瘤与雾霾其实并无直接关系,有可
能与她的生活方式或高龄产妇有关,此外柴静女儿出生与美国,说不定这与产地
有关?总而言之嘛,纪录片就是现实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忠实写照,因而能以其
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去影响激励和启迪观
众,不过关不关系道德的事儿需要观众们自己斟酌。
不知所云,不喜勿喷。
《穹顶之下》观后感12
“颤抖吧,人类,你们的每一口呼吸我们都在”这句话,让我想起,去年爸
爸在北京出差了10天左右的时间,回来后一直咳嗽,也没有感冒的症状,咳嗽
了很久之后才好,说下次再也不去北京了,说北京的空气质量太差了,在北京看
到的天空是雾一片。当时我也没有太多的感觉,但家里之后就买了2台空气净化
器。
看了柴静拍摄“穹顶之下”才知道爸爸去北京的时候,遇到就是雾霾,“雾
霾”“PM2.5”这2个名词也被我深刻的理解,那我们现在的空气质量太可怕了,
而且是无处不在,早上上学的时候总是发现空气总是雾朦朦一片,让我在想这是
雾还是霾呢?看到宣传片中,多年前空气被污染的不像话的伦敦,很担心这就是
不久之后我们的城市。那该怎么办?
人们为了发展,为了GDP值,为了自己,为了“省钱”,不断消耗劣质能源。
而我们,我们未来的孩子、子孙却要为今天买单,去承受。面对现在各种因素,
引起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
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
败”与否,而在于一种执着的斗争精神。
特别喜欢纪录片最后的一段话:“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
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
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
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中,雾霾的
治理不是个人所能左右,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共识,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
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你我都行动起来。
《穹顶之下》观后感13
"看了这个记录片,给我的感觉:不是让我如何做,而是呼吁和加强大家的
环境忧患意识。如果明明知道这个靠污染而发展是不正常的发展,但是我们仍然
在进行。如果发展初期,因为要发展要温饱不得不屈服,那么在经济越来越发展
的今天,我们是习惯了屈服站不起来了,还是应该慢慢壮大自己顶住站起来与污
染做斗争呢。
因为就业问题,政府取缔不了也惩治不了这些煤油污染企业。难道这些企业
就可以把污染当成理所当然吗,在这片同呼吸的天空下,我不知道获利的具体是
哪一些人,但是却知道它却损害了我们所有人利益——因为它给我们所有人带来
了安全威胁。如果说让他人失业何其残忍,那么让大众受污染威胁,患肺癌死亡
的人们就是死有余辜吗。孰轻孰重,分不清吗?也许有人说柴静在夸大其词,中
国的空气污染哪有那么严重,但是不管如何威胁的确存在,也在扩大,难道一定
要等到中国出现大规模因为空气污染而死亡才能重视,才能改制吗,大家不觉得
晚了吗。
就记录片提到“洗煤”这件事,中国做不到洗煤再用吗。这些企业是连洗煤
的钱都拿不出来了吗,如果企业的利润这些低,连这个钱都拿不出来(靠污染撑
着),那么这些企业就没想过转型或者换行业。自己没利润赚不了钱,又污染环
境讨骂名,大家觉得生意人会做这种亏本的事。所以这些企业不要把就业失业当
成挡箭牌,这是一个借口而已。企业做好防治工作,工人会失业吗,可能还需要
安排专人去负责这一块,还增加就业呢;此外企业转型,也不意味着员工就要失
业啊。中国人做事不是做不了,做不好,而是觉得不重要,不严重,没关系,不
想也不要去做而已。不重视的话,也许这类纪录片会越来越多吧,因为污染会越
来越严重,死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给大家的恐慌会越来越严重。
古人经验之谈:居安思危啊。现在“居”都不安了,还不思危吗!
《穹顶之下》观后感14
2月28日,中国的社交网络,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部纪录片引发的刷
屏。
这部纪录片,是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一部关于霾的调查纪录片。
她用一贯平缓的语速,向你道来这么多年存在在我们周围,却一度被忽视的
霾天。一时转发者众。
柴静介绍,公布女儿的病情,自我此前顾虑很多,因为“必须要研究说出来
之后,女儿将来会承受什么。”之后丈夫劝她“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
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态度。”他说,“这是
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这句话对柴静产生了作用。“一个人没有当妈妈
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我对我的一生负职责就能够了。但确实
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职责。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
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我们首先来明确雾霾这个概念。
从本质上讲,雾霾是一种气象现象,是以能见度为主要确定指标的气象现象。
雾霾是雾与霾这两种天气现象的合称。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目前,对霾天的观测和预报,主要依据的是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今年,中国气象局将有新的标准发
布。
“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使暗物体微带蓝色。在前,杭州采用人工
观测方式,凭肉眼观测颜色的变化、能见度等来确定,年初,杭州把人工观测改
为24小时自动观测系统,执行的行业标准为中国气象局所出台的标准。”杭州
市气象局副局长宋健曾在采访中这样告诉记者,这一行业标准将相对湿度从60%
提高到80%,原先被研究为轻雾的天气此刻都被归为霾天气,实际可能是雾霾混
合。“简单地说,此刻雾多的时候也被列为雾霾,但此时空气中的PM2.5可能并
不高。”
《穹顶之下》观后感15
天使穹庐,笼盖四野。
天像个盖子一样,将大地笼罩。曾经盖在九州之上的是碧蓝如洗的天,偶尔
有几朵许闲云飘过,在天之涯有几只野鹤点缀。而现在,在社会经济与技术飞速
发展的今天,笼罩华夏的已不仅仅是我们眼中的天,还有霾。它死死的扣在头顶
上,无时不在,却又无可奈何。
柴静对此做了一年的调查制作,进行了一场长达两小时的演讲,向我们展示
了霾的范围,危害与原因。
或许,在我生活的这个地方,自己觉得这里应该没有霾,那应该在北方多,
而且这里也没有什么重工业。但是我想我错了,我忘记了重庆是一个重工业城市,
我们相距并不远,这里早已被霾入侵。
初时感觉并不明显,只觉得经常感觉视线模糊,前方的东西也总感觉被挡住
了。抬头看天,也不再如小时候一样湛蓝,因为天经常是满满的白,还透着一点
淡黄色,晚上也经常看不见新鲜了,从前以为是因为近视了,所以看不见,可我
告诉我不近视的人时,他们也说没看见多少了。原来那不是云,是被一片邪恶的
东西掩盖住了。它遮住了星星,遮住了蓝天,原来霾离我如此之近。
尽管如此,即使有许多人在为此努力,可也只是杯水车薪,在这样的中国,
有这样的社会现实与这样的中国人。为了利益,为了发展,不顾一切!确实中国
需要发展,可发展之后呢,留下满目的疮痍无法抚平,到时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
姿态来面对这片哺育我们的天地?
我们生活在“穹顶”之下,无可奈何,也无法改变,只有当环保的观念是从
心底升起,而不再只是挂在嘴边,也许我们的蓝天白云,才会重新露脸。
本文发布于:2023-10-13 05:4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079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