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语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起步。20多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各分支领域都有比较突出的成果面世。与此同时,二语习得研究日益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借鉴了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许多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语言学范畴。二语习得研究对英语学习的实践有着多维的指导意义,本文仅从英语教师的角度出发,浅析该理论中几个对于教学有启发的理论,并探讨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可能性,以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和效能。这些理论包括关键期理论、“i+1”理论和中介语石化理论。
一、关键期理论
对关键期理论(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的研究始自1959年。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Lenneberg则从医学临床经验,以神经生理学的观点系统地解释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二岁开始侧化(lateralization,也叫做边化。人的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而右半球感知非语言声音及音乐旋律,同时也支配着视觉和空间技能。认知功能和感知功能位
于大脑的某一半球上被称为侧化。由于大脑的每个半球都有独特的功能优势,因此两个半球的专长是互利的。侧化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发育成长的过程,即大脑侧化在基因中已安排好,但尚需时间逐渐实现侧化。)在侧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约在11-19岁左右,大脑会完成侧化,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 “侧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侧化之前,这段时间被称为“语言学习关键期”。后来的语言学家对这一假设多有论述。
虽然关键期理论还停留在假设层面,但是却似乎已经被国内的很多英语教师和家长奉为金科玉律了。大家都把英语学习的年龄重心一再下移,外语学习者日益呈现低龄化特征。很多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都在开设英语课,而目前我国外语教师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无法保证教学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过早的产生石化现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音石化(见本文第3部分)。还有很多学生也以自己初中甚至小学基础没打好为借口,认为反正现在也过了学外语的最佳年龄了,进而基本放弃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
事实上,关键期假说已经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质疑。在保证最优输入以及大量输入的情况下,任何年龄的学习者都可以取得语言水平的进步。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虽然受中学英语
基础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小学、中学开始学外语的,与大学开始学外语的,在大学二年级后就几乎没有了差距。 [3] 束定芳针对外语界知名专家学者们成功的经历和同济大学德语强化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外语学习的起始年龄并不是越早越好。20-30岁开始学语言的人同样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① 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还要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让他们不要受这一假设理论的思想束缚,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习。踏实学习,掌握方法,不懈训练,广泛涉猎才能够学有所成。
二、“i+1” 理论
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输入假说解释了习得是如何进行的:只有当我们理解的语言结构能“稍微超出我们现有知识的时候”,习得才会发生。(We acquire … only when we understand language that contains structure that is ‘a little beyond where we are now’)。换言之,如果输入仅仅相当于习得者现有水平,或者超出他们现有水平太多,都
算不上是合理的输入。这一假说可以用“i+1”来表示。其中“i”代表二语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代表稍微超出的部分。输入假说对于学习材料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该理论目前也成为各大高校进行分级教学的理论支撑。
做为英语教师,对即将教授的材料要精挑细选,确保达到最佳的输入效果。如果所选材料过于简单,那么输入就是“i”,等同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材料过于简单,学生不会从中学到新知识,上课时不会产生新的兴奋点,不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并有可能产生对学习的懈怠情绪。反之,如果所选材料过难,即输入为“i+2”甚至历的组词 “i+3”描写激动心情的词语 ,学生又会觉得所学知识超出了自己现有的理解能力范围,上课时不知所云,无法进行消化吸收,从而也会给英语学习带来负面的效果。
根据“i+1”理论,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全面了解学生现有的语言知识结构,对所选教学材料的难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和评价。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一线教师的自主权往往很小,教学材料主要是靠统一的教材,教师的任务就是对给定的课文进行讲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确保输入的效果,对于超出学生可接受范围的课文,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多做功课,对过难的课文可以给已有的教学材料添加必要的注释,或者干脆进行一
些删减。也可以通过介绍背景资料、添加专业术语的讲解等手段来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并吸收所学知识。当然,由于学生本身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教学中实际上是不可能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学生的“i”值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i”值应是对一个班级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介乎其中的定位。“i+1”是针对整体的课堂教学,对于原有英语水平在“i”值以上或以下很多的学生,如胡壮麟教授建议应从“完全习得”、“指导下的习得”和“自学性习得” ②几方面同时入手,才可使学生都能够做狮子英语到拾遗补缺、各有所得。
三、中介语的石化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语言学的重要概念是英国的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 1972年正式提出来的。简单地说中介语就是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语言,也就是学习者的语言,因此也被称为过渡语。石化(fossilization)是中介语的一个重要特征。石化也称为僵化,是指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停滞状态或者错误反复重复出现的状况。绝大多数二语习得者的语言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石化的现象,而且可能永远也达不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据统计只有不超过百分之五的二语习得者最终能够达到母语使用者的语言水平,大多数人都是在向母语使用者的水平无限靠近。中介语石化具有渗透性及动
态性的特征,而且石化可能出现在语言习得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阶段。石化现象产生于五个过程: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培训转移(transfer of training)、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cond language leaning)、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以及目的语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
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了解中介语石化的特征,即学生的英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石化,但即使出现了石化,也可能是阶段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不是永久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对于很多进入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中学阶段密集型的英语学习结束之后,大学里不是每天都有英语课,也没有那么多的练习题要做,因此很多同学感觉自己好像上了大学就没有进步,自己就是在“啃高中的老本”,也就是说学生的自我诊断符合中介语石化的特征。这时作为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的状态,明确的告诉学生,这不是停止进步了,不是石化,最多算得上是稳定化(stabilization),即石化的前兆。如果学习者有机会接触最优化输入或接触目的语环境,其英语水平就会达到另外一个高峰。学生感觉自己没有进步是因为高原期(plateau)的出现。二语习得者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会出现进步缓慢的状态,甚至自我感觉没有进步,这是高原期的表现。语言学习不是一个直线上升或下降的过程,而是呈现U型的,坚持度过U型底部这个阶段,语言能力水平
就会继续得到提高。
蜀葵的种植方法 英语教师还要区分个体石化和集体石化。不同生源地学生的语言带有群体性特征,特定区域的学生有着群体的发音石化,其成因主要是前文提到的培训转移及母语迁移。比如江苏一些地方学生母语中n、l不分,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他就会对Nike, like 这样的单词发音混淆不清。这时候就需要集体正音以解除石化。同时,教师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学生的中介语过早出现石化现象。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正确的输入,即上文提及的“i+1”输入,尽量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而拖延心理高原期出现的时间;尽量减少母语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同时积极利用母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既然二语习得无法摆脱母语的影响,那么就充分利用其中有利的方面,比如汉语中的语法、词法、某些句型以及语序等等都可以对英语学习起到正面的影响。同时尽量避免母语的干扰,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
此外,还应正确对待学生的失误。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逢错必究。对于学生的错误如果仅仅是从保护学生自尊心、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角度出发,一味地不纠正学生的错误,那么学生的错误就会石化。但是如果对于学生的任何错误都不
放过、都要纠正,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又会打折扣。因此掌握纠错的尺度非常重要。有些错误,比如反复出现的错误是一定要纠正的。但是如果有些错误学生可以通过自我监控得到改正的,尤其是当学生注意力放在意义表达的时候所犯的错误就不必马上纠正,但是当同样的错误如果放在语法练习当中则必须纠正。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避免学生的培训石化,英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保障最佳输入,教师授课时犯的错误可能会被学生当作正确的输入,如果这种错误一直没有纠正,就会引起培训石化。教师应该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尽量使用规范、地道的英语,防止由于自己的语言失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语习得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广泛,提出的理论众多,本文仅仅涉及了其中三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来管中窥豹。三个看似孤立的理论之间其实有着很多内在的有机联系和制约。正确认识关键期理论是思想准备,“i+1”理论是保证最优输入的前提,防止中介语石化是学习过程中的策略。关键期理论的影响应该虚化,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应该把握教学材料的难易程度,做到最佳输入和最大输入相结合;另外还要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学生的中介语石化。
学习语言学尤其是二语习得的理论知识,不但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根据语言学习的自身规律,根据学生的不同语言能力水平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持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加积极有效地学习英语,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注释:
①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83赞赏的反义词
②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习得[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4, ( 4) :46
回形针姿势>整理房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