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中国表述

更新时间:2023-07-30 06:26:57 阅读: 评论:0

哲学的中国表述
1. 中国哲学是否能够成为世界哲学的一部分? 
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Albert Schweitzer 在鼓励西方人反思自身时说:“我 们过久从事着我们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发展,而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西方哲学只不 过是世界哲学的一部分” 。不过真正的“世界哲学”这样的东西实际上还没有出现,世 界的主流哲学倒是有的——假如认可这个说法的话——它自现代以来就一直是西方哲学。 
说到这个事情人们难免会有一点愤愤不平地以萨伊德(Edward Said)对东方学的分析/批 评模式想到了西方的文化霸权。这样想虽然有点小气但没有错。事实至少是这样的:西方 思想、中国思想和印度思想分别创造了关于世界和生活的完整、深刻而复杂的理解,从而 各自都塑造了具有高度复杂微妙的理性观念体系和情感生活世界——即那些观念和情感世 界都具有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思和体会才能够进入和理解的思维层次和情感细节,但是西 方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当权使它拥有了文化解释权(福科理论确实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了各种“知识/权力”的关系),于是,非西方的思想就被看作是人类学或文化 研究的对象(当然事情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即非西方的精神世界被看作只是由“思想 ”(当然指的是西方思鸡蛋一天吃几个最好>张荣先
想)来进行研究的对象和课题,或者说,非西方的事物可能都值得 被研究,但研究的方式只能是西方的,总之其他思想不是可以与西方思想并列的、也可以 用来思考任何问题的别的方法和原则。结果,各种文化之间便不存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和交换关系,而只有西方思想在“告诉”其它文化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值得思考的和 不值得思考的事情。就像西方的传教模式一样,西方的哲学和其它思想也进入到其它文化 中。 
红掌花语
现代诗短篇文化霸权的关键还不在于西方对东方的不正确解释,而在于东方自己为了迎合西方而对自己也进行了西方式解释,因为西方知识被假定为“普遍的”(往往还是“必然的”)并通过霸权成为普遍流通的知识 。在现代中国人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进行反思时,不管 如何评价中国的事情和怎样表述中国的问题,即使为了对中国进行自吹自擂,几乎都要采 用西方标准来进行自我批评或给自己吹一个西方式的牛。正如杨念群指出的:“自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各种流派,无论是持全盘西化观点的自由主义派别,还是弘扬国粹 的文化保守主义,乃至鼓吹社会变革的激进社会主义思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援引某些 西方的社会理论以为自己的后援。比如形式上最为保守的新儒家梁漱溟也恰恰是利用欧洲 观念史的思路来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以至于到今天,中国人已经“习惯从西方 现代性的镜子中照出自己的一脸无奈,在这种观镜的对象化体验中,至少中国知识人已经 被训练成各种西方蚝油菜心
现代理念的代言人” 。 
假如没有遇见你>素材选择
在哲学上按照西方标准来重述中国哲学可能更深刻地表明了对西方的彻底认同,因为哲学是文化里最深层部分。近百年来中国人按照西方哲学的结构和概念来重新表达中国哲学,把中国哲学也分析为存在论、知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等,这本身就是对中国哲学的解构,因为我们明明知道,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各种方面的问题都在同一个问题体系中 ——不仅哲学问题不分类,甚至文史哲都不分家——各种问题只有当被一起考虑时才是有意义的问题,而不可能认为有着分别的存在论、知识论和伦理学之类的问题体系,比如说,中国哲学不大可能分别地讨论知识和行为(尤其不可能讨论纯粹的知识);也不大可能觉得to be和ought to be的区分是个大问题;更加不可能单纯地讨论心智(mind)而不同时讨论心事(heart);尤其不可能假设某种终极目的和超验(transcendent)关怀,如此等等 。按照西方哲学结构去重新安排和解释中国哲学的问题损害了中国哲学的思想意义和力度,就好象要按照书架的结构去重组椅子一样会破坏本来的性能。 
青春言情这里不仅是一个把中国哲学拆得七零八落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有一些在西方观念体系里难以表达的问题就或被忽视或被荒诞化或按照西方习惯重新理解,例如“形势”这样重要的
方法论观念会被忽视;“阴阳”则可能被认为是幼稚的神秘主义世界观;“道理”、“自由”会被解释为表面类似的西方概念,诸如此类 。不得不承认,自从现代中国哲学形成了西方概念和中国概念的双重表述方式以来,无疑产生了许多混乱。特别是,既然西方哲学成为榜样,人们在解释中国观念时往往就会把中国的概念解释/翻译为西方体系里的“对应的”概念,或者,把西方概念解释/翻译为中国的“对应的”概念,而事实上那种对应性是非常勉强的 ,即使似是而非地混过去,既破坏了中国原本和谐的概念意义,也破坏了中国概念本来的思想位置而显得好象是个很傻气的概念。 
例如“仁”这个最重要的概念,它在传统的中国概念体系中具有最核心地位,属于中国概念体系中最有解释力和支配力的最核心层中的一个,类似地位的概念还有“道”、“天”、“人”等。如果仁被翻译成benevolence或 kindness之类,则理论意义分量轻薄,好象是个不重要的俗词;如果被翻译成humanity,又显然泛泛,完全空洞废话;翻译成passion则含义狭隘,尤不准确;如果被翻译成goodness,虽然在思想位置的重要性上比较接近,但在观念含义上的差别无疑是鹿马故事。我们必须考虑一个关键词的理论潜力和历史环境(context)。概念体系其实很像人际等级体系,有一些概念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就像重要人物具有更大更多的权力一样,如果一个重要概念被翻译为没有分量的概念,
它本来所意味着的思想问题也就好象变得微不足道,而进一步就会觉得去思考那些“微不足道”的问题似乎是傻乎乎的。历史环境也同样重要,像“仁”这个概念在孔子时代显然其含义是开放性的,甚至属于总也解释不清楚的概念,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学生神经兮兮地老是问孔子关于仁的解释,而如果可以把仁翻译为passion或kindness之类,那还有什么值得追问的?不是本来就很清楚吗?“仁”似乎应该直译为of-two-persons或between-two-persons(E.R.Hughes有个翻译是不错的:man-to-man-ness),它显然在理论上表达着人之间的好关系(它肯定不是坏关系,坏事无非是杀人放火,根本不用考虑。坏事都清楚,好事才难说),但具体的好关系则必须给历史环境留出来解释的余地。对于孔子来说,仁这种关系是等级关系。我们不能随便就把它替换成西方式的个人之间关系,尤其是不能随便希望从中“开出”与西方一样的观念,比如说“开出” 自由和XX之类的观念。这完全不顾儒家的基本原理(如绝对的忠君孝父、家族高于个人等)与个人自由和XX的观念南辕北辙,甚至可能严重冲突。 

本文发布于:2023-07-30 06:2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016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哲学   概念   思想   文化   问题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