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
余江叶林
摘要: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中国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目标,综合专家群决策的网络分析法和基于变异系数的因子贡献法,构建三层次四维度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和各省市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测度和比较。结果发现:(1)新世纪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较快,但各主要维度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城镇化速度远高户籍人口城镇化,资源环境水平严重滞后且差距持续扩大;(2)中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并且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和短板各不相同;(3)中国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可以划分为质量同步、质量超前和质量滞后三类7种组合,超过一半的地区存在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率的情况,质量滞后仍然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测度;比较
作者简介:余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Email:yujiang@whu.edu。鸡翅根做法
叶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17BJY219)糯米怎么做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Construction, Measure and Comparison
Yu Jiang(Associate Professor, Wuhan University)
华山玉泉院Ye Lin(Associate Professor,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Bad on the definition and the targets in 2020 of the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taining of three levels and four dimensions
维c作用by the combination of GD-ADP and CV methods , and make the evaluation for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of 31 provinces (cities) in China during 2000 to2016 .We find that:
(1) The level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 has improved rapidly after 2000 till now but unbalance between the major dimensions; (2)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exists distinct gap among provincial urbanization and the elements of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 unbalance within provinc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prents obvious feature of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s in descending order
from eastern coastal region to central region then to western region; (3) compared to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and quality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all the provinces (citi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lassifications and ven distinctive types.More than half of the region's urbanization quality lags behind the rate of urbanization, the quality of lag is still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asure; comparison
一、导言
尉缭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必然伴侣,既是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过程和客观趋势,同时也是一国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城镇化的发展不仅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其发展水平和质量也可以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就业水平、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各个方面(蓝庆新,陈超凡,2013)。因此,城镇化发展对于处于发展转型时期的国家尤其重要,是一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王国刚,2010)。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对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但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以人口城镇化为主的旧型城镇化道路由于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存在缺陷,容易降低城镇化质量并最终导致经济持续发展乏力,旧型城镇化模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于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时期的中国(简新华,黄锟,2010)。
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发展需要走一条“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城乡协调、集约高效和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陆大道,陈明星,2015)。
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发展中国新型城镇化不仅需要理论研究,也需要对中国目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理论上的构建,当前理论界已有部分初步研究,但由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涉及面广,无论在指标赋权还是数据采集方面都较为困难,因此目前对中国新型城镇化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部分相关研究不仅在各维度上存在内在联系较弱的问题,而且实证分析相对缺乏动态性和区域比较,也没有设置明确的实现目标进行进度分析(蓝庆新等,2017)。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和2020年规划目标,综合群决策网络分析法(ANP)和基于变异系数的因子贡献法,构建一个三层次四维度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2000~2016年的公开数据对中国新世纪以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预测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并在分析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和短板的基础上,通过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的同步性比较将中国地区新型城镇化归纳为三类七种组合。
文章以下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在讨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的层次构建、指标选取和赋权方
法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2020年规划目标构建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第三部分利用该指标体系对2000-2016年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进度测度和预测;第四部分对中国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指数比较和分析每个地区的优势和短板,并通过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的同步性比较进行组合分类;第五部分给出主要结论。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也字组词(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指标选择和赋权方法1
首先,本文在指标体系构建思路方面突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从现有研究来看,与传统的人口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强调提高城镇化效益、突出城市服务功能,实现社会和环境的有机协调发展(刘嘉汉,罗蓉,2011,张引等,2015)。因此,本指标体系在第二
层次构建“城镇化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资源环境水平”四个准则指标,尤其通过后三个维度突出城镇化质量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性。
其次,在具体指标选择方面,本指标体系尽可能选择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的结果性指标和人均(或覆盖率)指标,而不采用间接性指标和总量指标。采取这种选择原则的原因是,首先,现有研究中大量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都是诸如GDP、创新水平等间接性指标,这类指标不是结果型指标,其对新型城
镇化发展只是存在可能的间接影响,不适合作为综合评价的指标;其次,这类间接性指标由于存在因果关系往往具有较强的共线性,随意加入这类指标可能导致严重统计问题;最后,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公平共享”,这意味着采用人均(或
1综合评价模型在构建原则、指标选择和赋权方法方面的基本理论分析在作者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分析,
这里不再累述。可参见:余江、张凤青:《基于群决策网络分析法的中国“两型社会”综合评价》,《资源开
外面下着雨犹如我心血在滴什么歌发与市场》,2016年第3期,284-288页。
覆盖率)指标比采用总量指标可以更好地体现新型城镇化的“均等化”内涵,减少各地区在体量差异上的干扰。
最后,在赋权方面,本文采用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即在准则层采用专家群决策网络分析法(GD-ANP),在底层采用基于变异系数的因子贡献法,通过组合赋权对“两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赋权。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组成要素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一个三层次四维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进行总体水平和各个层次水平的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该指标体系构建为:第一层次为目标层,主要通过各级指标加权得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综合指数;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城镇化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资源环境水平”四个方面,分别反映经济体在城镇(常住和户籍)人口数量、城镇提供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城镇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发展状况;第三层次为具体衡量指标,主要来自可公开获得的各种具体指标。整个指标体系的层次和具体指标设置见表1,具体说明如下:
消过申请书
(1)“城镇化发展水平”维度。该维度主要体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在人口城镇化方面的基本状况。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该维度不仅采用传统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行衡量,而且引入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指标。现有研究表明,受制于长期户籍政策,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虽然在城市工作和居住,但由于户籍限制导致这部分人口在诸多基本权利方面不能获得和城市户籍人口相同的待遇,其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徐林,曹红华,2014)。新型城镇化在人口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即通过市民化使得城市人口能够共享各种基本权利,但目前中国城市的大部分重要基本权利主要针对户籍人口(徐选国,杨君,2014)。因此,本指标体系专门加入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这一指标衡量中国真实的人口城镇化水平。
(2)“公共服务水平”维度。能够为城市人口提供高质量且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保证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经验表明,单纯依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容易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忽视相应的公共服务问题,并产生严重的城市病。从目前研究来看,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教育是体现城市公共服务最重要最基础的三个方面(倪鹏飞,2013)。因此,基于同类指标体系的通常做法,并考虑数据可得性和可比较性,本文在该指数下设置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共六个具体衡量指标,分别为:教育公共服务方面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和“城镇小学和初中生师比”,医疗公共服务方面的“城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城镇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以及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方面的“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值得强调的是,大量研究表明,家庭分离式迁移容易导致子女受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这里专门设置了“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这一指标,体现新型城镇化对大量非户籍常住人口提供义务教育资源的情况。
“基础设施水平”维度。较高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也是保证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3)
本文在该指数下共设置了七个具体指标,涉及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其中,“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城镇燃气普及率”和“城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在提供城市居民最基本生活资料方面的水平,“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则体现了城市在处理废弃物方面的能力。此外,本文还设置了“城镇家庭宽带接入普及率”和“城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前者体现了现代城市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状况,后者则体现城市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方面的普惠水平。
(4)“资源环境水平”维度。新型城镇化是绿色生态的城镇化,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低碳化和生态化的现代城市是未来发展趋势(郝文升,赵国杰,2012)。尤其是在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将资源环境问题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进行考虑,是区别于过去旧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基于这一理由,本文在资源环境方面设置了“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城镇建成区绿地率”、“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到国
家标准天数比例”和“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共五个具体指标,分别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在土地集约利用、新能源使用、绿化和空气质量方面的发展水平。
上述各层次指标在组合赋权设置权重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即可得出量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整体指数和各维度的发展指数。通过对这些指数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可以反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在各个维度的状况、变化趋势和发展协调度,并可以进行简单外推预测。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下面利用中国官方公布的公开统计数据,主要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为标杆,综合评价2000-2016年期间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目前离2020年规划目标的差距。
(一)数据来源和标准化处理
数据来源:本文的样本空间为2000~2016年,全部20个底层指标的数据均来自官方公开数据,包括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等,2016年部分数据来自《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标杆设置:为衡量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距离2020年规划目标的差距,本指标体系主要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设置的目标作为标杆(即指标数值达到目标值则得分为100分),少量非该规划中的指标则以相应部门制定的2020年发展目标为标杆。
标准化:为使不同量纲的指标可以进行比较计算,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绝对数值或者相对变化标准化处理。由于本文主要考虑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规划目标的距离,因此采用体现实际相对位置的绝对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此外,在标准化处理过程中,“城镇小学和初中生师比”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属于反向指标,相应进行了反向标准化处理。
赋权:上述工作完成后,首先利用标准化后的底层指标进行基于变异度的客观赋权,然后在准则层采用了15个专家群决策的网络法赋权,并通过两个方法组合赋权得到最终的权重(参见表1)2。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
完成上述处理工作后,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可以对2000-2016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和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见图1。
2限于篇幅,群决策网络赋权法的专家特征分布,一致性判决系数和网络关联等没有在正文中报告。
图1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增长速度(2000-2016年)注:左边纵坐标轴衡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数范围为0-100;右边纵坐标轴衡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单位为%。
从图1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按照2020年的目标水平,2000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仅为目标水平的45.4%,而到2016年,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目标水平的85.6%。因此,新世纪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提高超过40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88.5%。此外,平均来看,2000-2016年期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年均增长速度约为4%。
如果按照目前的平均进度进行简单外推预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有望在2019年或2020年达到预期目标。
但另一方面,2011年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00-2010年期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年均增长速度为4.8%,而2011-2016年期间,该速度下降为3.8%,下降了大约1个百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到0.8%。按照目前85.6%的进度,如果要在2020年前后完成规划目标,未来4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要保持在4%以上。但随着发展水平逼近目标,容易实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任务,剩下的指标需要克服的困难越来越大,因此未来是否还能保持4%左右的发展速度还很难说。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四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和同步性
为深入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变化的背后原因,下面利用表1的数据进一步分析新型城镇化四个维度的发展情况,并比较各个维度与总体水平的同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