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文化

更新时间:2023-07-27 06:26:00 阅读: 评论:0

第一章 女性主义文化思潮
20砧状云世纪80年代中期以降,女性主义文化日渐成为中国当代社会触目皆在的“物质”景观,不论我们如何认识,它都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人们难以说清女性主义文骅如何重塑了性别、自我与发展的概念,如何重释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更新了爱与生与死、身体与心灵、疾病与健康的观念,如何改变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等,但它所带来的妇女的解放、文化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目共睹、不容小视。近二十余年来,中国女性以其艰苦卓绝的理论探寻、文本创造和实践行动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化地图的建构,她们不仅撑起了人类生产和社会结构的“半边天”,而且支撑着当代文学文化的“半边天”,离开了女性主义文化,中国当代文化史就是不完整的。因此,系统地考察与梳理世界女性主义思潮的流变及其中国境遇将有助于我们全面、发展地认识中国女性文化与整个中国文化,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女性主义文化思潮与先进文化之复杂关联。
第一节  女性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女性主义”(feminism)这一术语于1870年出现在法国(法语féminisme),后传入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和少数拉美国家,1910奥数题100道及答案年后在美国流行,非英语国家也在20世纪初开始流传femi
nism一词,汉语有音译为“飞米尼斯主义”的。feminism也可译为“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等。国内现今通常译为“女性主义”,主要是想表征一种政治态度与文化立场。因为“女性主义”一词更注重性别意识与文化建构,区别于早期妇女解放运动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国内大多学者在批评运动中也倾向于采用“女性主义”而不用“女权主义”。“女性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其意义一直处于演变之中,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而言,女性主义可以概括为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压迫为政治目标的社会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具体内涵包括政治、理论、实践三个层面。从政治上说,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提高妇女地位的政治斗争;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和方法论原则;从实践而言,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女性主义实际上是三个层面的集合体,无论从哪个层面指称和讨论女性主义,都有其合理性。[1] 同时,女性主义又是发展的、多元的。女性主义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各种“主义”,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严格定义的文化和学说,也不是铁板一块的意识形态,它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无法以固定的理论和常规的模式来指称它,因为它似一股奔涌不息的文化泉流,悄然漫过各个领域,于流动与蔓延中不断地吐故纳新,不断地孕育新的活力和生命。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文化的与全球的女性主义以及生态主义女性主义,每一种女性主义思潮的探讨都丰富了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正是以其独特的包容性、化解性和创造性,两百余年持续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女性主义也许是20世纪唯一能延续几个世纪甚至几十个世纪的文化思潮。[2]
回溯女性主义发展的漫漫征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主义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首先,女性主义作为一场争取妇女解放、推动社会政治进步的文化运动,承担了解放妇女、思考妇女前途和命运的使命,它唤醒了占人类二分之一的广大妇女,并为其争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权利、地位和实惠,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全球政治、文化朝完美方向发展。其次,女性主义反思与质疑了以往父权制基础上的一切文化,揭示了其对女性的遮蔽与扭曲,使我们在“熟知”的文化史屏障背后窥见另一种女性文化和女性存在,这种遮蔽无疑颠覆了父权文化的不公正,使人们对既往文化的认识更完善、更接近真理,同时也使双性和谐的人类完形文化的逐步建构得以可能。再次,女性主义的富有开拓性和建设性的批评与文学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伟大创造,是女性奉献给人类文化的一块瑰宝,它填充了批评史与文学史的空白,丰富了世界思
想文化的宝库。
第二节  女性主义思潮的流变
为了更清晰地描述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流变,我们有必要对此前的女性主义发展史作一简单的回溯。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女性思想解放的肇端。文艺复兴倡导的尊重个人权利的号召影响了一批中产阶级妇女,意大利女子维多里诺·达斐尔特为当地百姓办了一所学校,允许任何阶层的子女入学。这种教育思想和制度逐渐传遍了整个欧洲。此后社会各阶层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一直持续增长,鼓吹妇女解放的女性主义思潮虽时隐时现、时高时低,但从未中断。
1819世纪,启蒙运动的启迪、工业革命的洗礼和法国大革命的风暴唤醒了广大妇女,她们自愿组织起来,向父权制传统宣战。启蒙思想家展现的“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的理想激励着妇女奋起追求平等的权利;工业革命的工厂劳动强化了男女之间的社会分离,也为妇女的经济独立、摆脱家庭束缚与男性压迫提供了某种基础;法国大革命中《人权宣言》的通过则进一步鼓舞了妇女追求平等的愿望和斗志,同时也使她们意识到集体斗争的重要性。1791年,奥林普·德·古日(Olympe de Gouges)有感于女性在革命中的“不
在场”境况,发表了著名的《女权宣言》,主张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天赋的权利:“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社会的差异只能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etman[3]受其影响,英国女哲学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发表著名论文《为女权辩护》,批判了卢梭等认定的女人生来是“男人的附属物”、妇女只能是“家庭里的天使”的论说,明确提出妇女与男人一样具有理性,应当在政治、教育、工作及财产继承等方面享受与男性同样的权利,呼吁女人不做只知取悦男人、依靠男人的寄生虫,而应成为为世界改革贡献力量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明智的公民”。这正是日后女权主义者奉为圭臬的女权思想。
大多学者认为,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4]第一阶段为邮件签名怎么设置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世纪前期,主要思想为争取男女平权、两性平等。1848年,美国妇女在纽约州召开了首届女权大会,会上,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Elizabeth Cady Stanton)仿效《独立宣言》发表了一篇“苦情宣言”,陈述了社会、经济和法律中种种对妇女的歧视现象,提出了男女在工作、财产、受教育等方面的平等要求,宣称“我们坚持不证自明的真理,所有的男人、女人生而平等”[5],“我们坚决要求立刻给予妇女所有属于美国公民的权利和特权”[6]
大会表决通过了争取女性参政权的议案。在18511867年间,英国伦敦、曼彻斯特、爱丁堡等地相继建立了“妇女参政协会”,要求妇女的政治权利;英国开明的男性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也多次发表论著,为女性的参政权利大声疾呼。1870酱骨头怎么做年,英国通过《已婚妇女财产法》,妇女取得了财产继承权。19世纪末女性争取权利的运动波及瑞典、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后又影响到俄国和亚洲。这一女性主义浪潮在20世纪初达到高峰。此高峰的形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战期间,男子大批开赴前线,女性挑起了他们留下的担子,活跃在各行各业,甚至包括军火制造业等男人的传统行业,她们在为国家建立卓越功勋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男人的主宰地位。S.M.吉尔伯特(Sandra M.Gilbert)和S.格巴(Susan Gubar)指出,无论是比喻还是实际地看,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使男人遭到重创,并给妇女一个恢复被剥夺地位的机会,每送一个小伙子上战壕,就意味着给妇女空出一份工作。“据说在战时,劳动妇女的增加数目:法国有一百万人,英国有一百五十万人,德国有两百万人,欧美各国合起来约达一千万人以上。”托管房[7] 妇女就业机会的增加一方面有助于其从对丈夫的经济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促进妇女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则壮大了以往中产阶级妇女所组成的妇女运动队伍,使妇女运动有了新的面貌。一战结束不久,英国、美国、奥地利、比利时、德国等15个国家的女性赢得了选举权。与此
同时,女性主义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其影响也更加广泛深入。1929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出版了备受女性主义者青睐的《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这本小册子的中心论点即“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8]。在此,“钱”和“一间屋子”不仅仅是它们本身,而是一种象征,是妇女没有经济地位、文学传统、创作自由的生存状况的写照,也是妇女要进行创作的必要条件的象征。这本书闪烁的女权思想的真知灼见使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初具规模。第一阶段女性主义思潮以妇女普遍赢得选举权与财产权而胜利告终。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女性主义的局限性亦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对一般女性问题的探讨都建立在“普遍妇女”的意义上,忽视了不同国别、民族、种族、阶级等不同情况妇女的独特性,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言,这一代的女性主义将不同背景、年龄、文明或者不同心理结构的妇女问题在“普遍妇女”的标记下国际化了。[9]
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第二阶段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并以此否认男权秩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方面,战时曾走出家门、支援前线、为国分忧的女性劳动大军被要求回到家里,以腾出就业岗位给解甲归田的
男性;另一方面,广告、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则不遗余力地打造与渲染“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致使北美不少妇女再次沦为“家里的天使”、“消费的奴仆”。到20文明用语有哪些世纪50年代中期,辍学结婚的美国女大学生达到60%。进入20世纪edge浏览器打不开网页60年代,“幸福的家庭主妇”的舆论导向与女性生活的严峻现实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女性倍感压抑、苦闷,甚至愤懑。1963年,美国女权运动领袖贝蒂·弗里丹撰写了《女性的奥秘》一书,以无可辩驳的生动事例解构了美国理想女性的神话,振聋发聩般的唤醒了广大女性,一场前所未有的妇女解放运动由此爆发。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等少数民族和劳动阶层妇女也投身到这一运动,她们成立了“全国黑人女权主义组织”[10],反抗自己所遭受的阶级、种族、性别等多重压迫。黑人及劳动妇女的加入拓展了妇女运动的视野,增加了它的广度和深度,使此次妇女解放运动成为“美国历史上基础最广泛、最多样化的运动之一”[11]
风起云涌的美国妇女运动很快延伸到西方各国。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妇女活动家像她们的美国姐妹那样,成立了各种自治团体和“提高觉悟小组”。英国的妇女运动率先由劳动妇女发起。1968年,她们连续发起了三次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震动了全国,妇女运动开始在全英范围内展开,许多中产阶级妇女也加入其中。1969年,全英男女平等权利委员会成
立,将运动推向高潮。欧美各国的这次妇女运动不仅要求男女平等的各项权利,而且对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她们认为生态环境受到男性科学技术的破坏,对第三世界的剥削也是由男性统治造成的。女性建立各类绿色组织和和平组织,满腔热情地参加环境保护与和平运动。
女性主义思潮第二阶段的追求既是前一阶段的继续,也是一种断裂,其目标从争取妇女在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的权益转向了对妇女本质及文化构成的探究,虽然两阶段均要求男女平等,但第二阶段追求的不是以男人为标准的平等,而是体现了性别差异的平等。这一时期,女性主义刊物不断出现,妇女学研究进入高等学府,女性主义理论也在女权运动实践中有了跃进式的发展,女性主义思想家试图以其理论补充、修正和重构世界文化。其中,法国女作家西蒙·德·波伏瓦(Simone D. Bouvoir)、美国女权运动活动家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和凯特·米莉特(Kate Millet)等均为此作出了杰出贡献。
波伏瓦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虽发表于1949年,但它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再度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部著作中,波伏瓦运用大量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历史、文学等材料证明,并不存在先验的“女性气质”,女性在社会历史过程中被降低成了
男人的对象,被铸造成了男人的另一性,即第二性;女性自由的障碍不是生理条件,而是政治、法律的限制造成的。波伏瓦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变成的”著名思想使她成为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性主义者,她的女性主义理论对西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第二性》也因此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Feminine Mystique60年代初一问世即成为此阶段女性主义思潮的宣言书。作者有感于美国妇女回归家庭后重新被限制在其生理功能中的严峻现实,在对美国家庭主妇的生活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这本纪实体裁的名著。弗里丹在书中猛烈抨击了那些来自社会和妇女自身的要使妇女成为贤妻良母的虚假论证,并对弗洛伊德的男权化的女性观展开了的强有力的批判。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女性奥秘论告诉人们,女人的最高价值和唯一使命就是她们自身女性特征的完善”[12],即女性必须安于母亲和妻子的角色,由此“妇女发展已经被阻止在生理的水平上,在很多情况下,对她们来说,除了爱和性满足的需求之外,没有任何高层次的需求。甚至连自尊、自重以及受到他人尊重的需求——‘对于力量,取得成就,对于胜任,精通和竞争,对于面对这个世界的自信,对于自立和自由的愿望’——还没有被清醒地认识到”[13]。因此,必须教育妇女在科学中发现,在社会中开拓,取得一种经济独立的新的整体角色,女性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女性的奥秘》
是女性主义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改变了千百万美国女性的命运,也改变了人类的文化和生活,改写了女性的历史,被西方奉为女性的圣经。米莉特的《性的政治》(Sexual Politics)一书于1970出版,当年即成为全美畅销书。全书分“性的政治”、“历史背景”、“性在文学中的反映”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评述了两性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第二部分概述了1920世纪女权主义斗争及对手的命运,第三部分集中讨论了性别权利关系在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内四位作家笔下的表现。米莉特指出,男性主义是一种社会体制,与政治密切相关,因而两性关系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的文化产物中,男性作家凭借其性别意识,在小说这个小天地里再现着现实世界的性政治;女性主义者的任务就是清算文学中男性的“暴政”,以使作者和作品从父权文化中解放出来。米莉特是最早将女性主义理论引入文学批评的人,她的《性的政治》引导人们将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从女性视角对男性文学进行颠覆性阅读与批评的全新批评方式,“奠定了一种成为女性主义内部论争之出发点的女权见解” [14],此书的影响使它成为女性主义的又一重要经典,并被称为“美国女性主义批评之母”。

本文发布于:2023-07-27 06:2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983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妇女   女性主义   文化   女性   美国   政治   社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