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绘画经典:19世纪现实主义
在19 世纪,资本主义的欧洲,迅速发展的⼯业化进程给社会带来巨⼤变化。⼤都市⾥集聚了众多⼈⼝,⼴⼤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落到少数⼈⼿中,贫富的悬殊令敏感的⽂学家和艺术家难以忘怀,他们把⽬光转向⾝边发⽣的现象,把新的现实化成作品。他们如实地再现了当代社会的种种情景,使以往难以闯⼊⽂艺殿堂的现象涌了进来,扩展了⽂艺的地域。这批⽂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理论和实践,构成了现实主义的潮流。以风景画为主的巴⽐松派的出现,反映了⼀些画家希望通过⾃然风光的描绘,寄托他们民族的情感和向往⾃由的理想,⽤⾃⼰的作品揭⽰社会的⽭盾和不公,表现普通⼈和他们的⽣活,颂扬他们⼼灵中的美好东西。在19 世纪中叶,现实主义绘画普遍出现在欧洲等地,成为继浪漫主义之后的⼜⼀重要现象。巴⽐松画派的重要性,不仅在它以新的精神开辟了法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且成为后来印象派风景画的直接的先导。
《头戴珍珠的⼥郎》法国柯罗布上油画 70CM×55CM巴黎卢浮宫藏
此幅画是柯罗晚年的精⼼之作。从画中可以看出⼈物的构图安排与处理⼿法,都受了达·芬奇的影响。然⽽不同的是画家笔下的⼥性是沉静的,眉黛间微露淡淡的忧思之感。她的魅⼒在于善良、纯洁和富于内涵的性格特征。这幅肖像画的另⼀优点是画家对⾊调的处理。画家⽤⾊调古雅的服饰和背景来衬托少⼥的青春之美,同时给⼈以浑厚、沉着之感。
作于1868~1870年间,是⼀幅优美的肖像杰作,⼀个戴着⽤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观众把这个影⼦误认作珍珠。这虽是⼀个错觉,却表达了这幅画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头戴珍珠的⼥郎》在卢浮宫展出时,是与安格尔的《⼟⽿其浴室》并排的,观众⾮常清晰地⽐较出两者的艺术观念的差别。
柯罗笔下妇⼥的表情,都有⼀个共同性,即是凝视与沉思性,缺少笑容,模特⼉按照画家指定的意⼤利民间服饰来进⾏打扮。这幅肖像标志着柯罗在⼈物画上的风格的统⼀性,那就是始终以和谐和完整的艺术形象,使画⾯产⽣诗⼀般清新和浓郁的⽓氛,如他的风景画那样。
让-巴蒂斯特-卡⽶耶·柯罗(1796~1875)是19世纪杰出的法国画家。他的风景画打破了当时学院派的沉闷画风,直接到⼤⾃然中寻找灵感,作品具有独特的抒情意味和丰富、浪漫的想像⼒。他曾经遍游意⼤利、英国、荷兰、瑞⼠等地,描绘了各种⾃然风光。他把⼈物放在风景画中,使画⾯增添了⽆穷的⽣趣。
柯罗不仅热爱⼤⾃然,常常⾯对它⽽⾃我陶醉,⽽且也极擅画⼈物。尤其是他笔下的少⼥(以及⼀部分裸体)形象,具有⼀种与⾃然格调相对应的朴素⽽清新的美感。⽐较著名的⼥性肖像画如这⾥要欣赏的三幅:《读书间歇的⼥⼈》、《阿⼽斯蒂娜》、《头戴珍珠的⼥郎》,此外,还有《弹曼陀铃的⼥郎》(1850~1855年作)、《蓝⾐少妇》(1874年作)和⼀些野外裸体画《梳妆》(
1859年作)、《狄安娜之浴》、《维纳斯出浴》等等。这些肖像和裸体⼥性像,都是画家以真实⼈物为模物⼉的,然⽽则喜欢冠以神话标题。1866年,他⾝体不佳的时期,画室⾥所雇请的⼥模物⼉尽是些穆夫塔尔街上的“意⼤利⼥⼈”或蒙马特尔时装店的⼥⼯。这些⼥性平时较为粗俗,可是搬进柯罗的画⾯以后,她们就不再显现本来的秉性了,⽽变成了⼥祭司、⼥⽔神、缪斯、维纳斯之类,或者是⼀些颇富思想、含情脉脉的⼤家闺秀了。
其次,柯罗⾯对模物⼉从不要求对象纹丝不动地为他作⼀种固定的姿势。⼀位研究柯罗艺术的同时代评论家莱蒙·布耶说:“柯罗⼀⽣爱画摆动的树叶和‘ 活动的模特’。他从来不照搬照抄,冷漠地把⾃⼰的⼼思花在对模特⼉的笔头加⼯上。他⼀贯热望‘表现⽣活’,更确切地说,表现⾃⼰对⽣活的幻想。”巴⽐松画家杜彼尼有⼀个孩⼦,惯于在摆模特⼉时动来动去,⼜唱⼜笑。有⼈制⽌他,柯罗却反对,他说:“我正好需要这样。我不是那种在艺术作品中追求貌似的⼈。我的⽬的是表现⽣活。我需要活动的模特⼉。”
《三等车厢》法国杜⽶埃布上油画 65.4CM×90.2CM加拿⼤国家美术馆藏
《三等车厢》是画家多次描绘过的题材,画⾯中前排坐着满脸皱纹的⽼⼈,抱着⼩孩⼦的中年妇⼥,还有⼀个瞌睡的孩⼦。在他们⾝后的是不同⾝份的男⼥乘客,拥拥挤挤,光线只能从⼩窗⼝照射进来,照在那些疲惫不堪的旅客们的脸上。这是⼀群呆板、⿇⽊⽆表情的⾯孔,他们各⾃都有不同的苦
难经历,但此刻却共乘三等车厢。画家以稳定的构图、沉着的设⾊、遒劲有⼒的线条,把绘图的主题强有⼒地揭⽰给观众。
奥勒⽴·杜⽶埃(1808~1879)是法国进步的现实主义画家。出⾝于马赛的玻璃⼯⼈家庭,少时随其⽗到巴黎谋⽣,曾为书店学徒,通过⾃学养成画⽣活速写和记忆画的习惯。从1830 年起参加
法国左翼报刊的漫画⼯作。油画创作多以劳动⼈民和卖艺⼈的⽣活,以及他喜欢的⽂学作品为题材,运⽤强烈的明暗对⽐,结合遒劲的线条,来突出⼈物形象,画风粗犷泼辣,富有独创性。
和风食堂《牧⽺⼥》法国⽶勒布上油画 81CM×101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黄昏在辽阔的原野上正渐渐远去,天空被⼀层⾦黄⾊和赭红⾊的云覆盖着,⼤概云层⾥的⼣阳正在拼命的挣扎,使⽺群上的天空才好不容易露出三个椭圆型的灰蓝图案。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的朦胧着,可以看到挡住村庄屋舍的那些版画的树⽊。再往村庄这边来是⼀堆堆模糊的新麦躲,麦⽥中的⼀辆马车上站着⼀个赶车⼈的影⼦,两匹骏马⼀前⼀后的剪影⾮常清晰。⼀个牧⽺⼥站在画⾯的中央,她⾝后边那些肥壮的⽺群正在安静的吃着青草,⼀只灰⿊⾊的牧⽺⽝正在朝⽺群眺望。牧⽺⼥站在⽺群的前⾯是在沉思还是在做宁静的晚祷?她头上缠着⼀块红⾊的丝⼱,淡赭⾊的披⼱衬着⼀条灰绿的袍⼦,使她⾝前那根牧⽺的杆⼦显的有些孤单。牧⽺⼥周围的⼟地上开放着的黄⾊花朵是夏天的蒲公英吗?这些花朵的馨⾹此刻使她充满了⼀种少⼥青春蓬勃的⽓息。
⽶勒与巴⽐松画派的其他重要成员⼀样,都追求宏⼤与静穆的艺术格调,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充满内涵的思想感情。画家同时还倾向于颂扬勤劳⽣活的崇⾼情怀。在他的绘画中,反映出⼀种抗议⼯业化⽣活⽅式的怀旧情绪。因此,⽶勒描绘农民的⽣活题材时,追求质朴感,追求⾃然天籁、静谧的疏淡之感。《牧⽺⼥》即是⽶勒这种风格的典型之作。为了展⽰⽇常劳动⽣活,画家抓取了这样⼀个⼗分抒情的牧⽺⽣活场⾯。⾼⾼的地平线,平展辽阔⽆垠;披着旧⽑毡披肩、围红⾊头⼱的牧⽺姑娘,正背朝⾃⼰的⽺群,⼿上⼀根放牧棍⽀在胸前,加强了全画的乡⼟⽓息。
粑粑让-弗朗索⽡·⽶勒(Millet,1814年10⽉4⽇-1875年1⽉20⽇)⽣于诺曼底,法国19 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巴⽐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的⼈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他以写实彻底描绘农村⽣活⽽闻名,是法国最伟⼤的⽥园画家。
是⼀个农民的⼉⼦,20岁开始学习油画。在19 世纪的法国画家中,⽶勒作为悲观主义的最⾼典范,不断在⼈⽣的哀愁中寻找灵感。他崇拜⽶开朗基罗,他感到⾃⼰与艺术巨匠那些在痛苦中诞⽣的⽯雕有⼀种精神上的⾎缘关系。⽶勒⼀⽣中重要的27 年都是在巴⽐松度过的。他以⼀个农民的⾝份住在巴⽐松森林边的⼩屋⾥,上午种地,下午画画。⽶勒在巴⽐松创作了《播种》、《筛麦》、《拾穗者》、《晚钟》等举世名作。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勒传》指出:“艺术家⽶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师,从来就没有⼀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地给予如此雄壮⼜伟⼤的感觉与表现”
《拾穗》法国⽶勒布上油画 83.8CM×111.8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是⼀幅怎样绝美⽽⼜令⼈⼼酸的油画,画中的三个拾穗的法国的母亲,此刻应该是全世界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个母亲弯腰站在哪⾥,另外两个母亲已经弯下腰去正在捡拾⼤地遗下的麦穗。她们⾝穿厚厚的袍⼦也许是因为没有单⾐可穿,低下去的⾯部让我看不见母亲垂向⼟地的表情,但我能看得见母亲⼼中⽣存的简朴和艰⾟。三个母亲⼿中拿着被⽥野拉下的麦穗已经很知⾜了,⽽远处⾦黄的原野是丰收和喜悦的。⾼⾼堆起的两个新麦垛正在眺望它赭⾊的天空,天空安谧宁静⽽辽阔,飞翔着⾃由的鸟群。⼀辆装载着麦捆的⼤车正在驶向母亲的村庄。它描绘着在收获季节⾥,农妇在收割过后的⽥间,拾起散落了的麦穗。这些粮⾷,虽然⽆⼏,但却是农民们⼀年⾟勤流汗换来的。在⽶勒之前的法国绘画中,还没有⼈能如此直接地表现农民的⽣活,所以在1857 年沙龙展出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1857年法国画家⽶勒创作油画《拾穗者》,是最能够代表⽶勒风格的⼀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只是秋季收获后,⼈们从地⾥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已,背景中是忙碌的⼈群和⾼⾼堆起的麦垛。这三⼈与远处的⼈群形成对⽐,她们穿着粗布⾐衫和笨重的⽊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在⼤地⾥寻找零散、剩余的粮⾷。
什么地听着1857年画家43岁时,完成了《拾穗者》。画⾯的背景是堆成⼩⼭似的麦垛,主⼈骑在马上监督农民们⼲活,丰收远景和前景三个农妇形成鲜明的对⽐。这就暗⽰在丰收的年景,农民们仍然不得温饱。重⼤的社会问题,严酷的阶级对⽴,在这幅画中被画家⽤具体的形象深刻地揭⽰了
精品故事
出来。作品问世以后产⽣了惊⼈的社会反响,资产阶级评论家凭着他们的敏感,从政治上作出论断:“画⾥有农民的抗议声。”“这三个拾穗者如此⾃命不凡,简直就像三个同命运的⼥神。”还有⼈惊呼道:“在这三个突出在天空前的拾穗者后⾯,有农民暴动的⼑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事实上画家并没有他们想得那么多,他只是把⾃⼰的经历和感受画出来⽽已。这幅画的⽣命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能引起⼈们对那个社会的怀疑。所以作为写实主义画家的⽶勒使资产阶级感到害怕。
⽶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了简洁⼿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过真实的形象和场⾯⾃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种⽆与伦⽐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的⽓息。他的艺术是农村⽣活的史诗。他⽤画笔和颜⾊表达了农民对⼟地的依恋,也揭⽰了⼈类围绕⼟地⽽争⽃的喜悦与悲哀。⼈们称⽶勒是“乡巴佬中的但丁、⼟包⼦中的⽶开朗基罗”。
《沐浴的放鹅少⼥》法国⽶勒布上油画 38CM×46.5CM巴尔的摩沃尔特斯美术馆藏
此画是画家在巴⽐松画的⼀幅⼈体画。画中清澈的⼩河蜿蜒⽽过,⽩⾊的鹅群在⽔中嬉戏,牧鹅⼥正
要⼊⽔沐浴。画家以抒情的笔调把⼀个少⼥夏⽇午后的戏⽔情景画得如此⽣动、淳朴,好像巴⽐松⼟地上绽开的野花⼀样清新⽽美丽。
最简单的绕口令这个夏天的调⼦是鹅黄⾊和翠绿⾊的,也是林中牧鹅⼥⾃⼰⼀个⼈的。⼀条⼩河弯着⾝⼦从树林的那边流淌过来,那些仙⼥般的⽩鹅在河⽔中尽情地嬉戏着,让岸上的两棵树冠的浓荫更加茂盛起来。⼀只⽩鹅正向牧鹅⼥游来,⼀只站在岸边将头伸进⽔中,还有⼀只在岸上正展翅眺望和倾听树上的鸟鸣。⽽远处静静⽣长的树林在青草的空⽓中安谧着,使正在准备下⽔洗澡的牧鹅⼥的裸体丰满⽽闪着⾦⾊的光芒。这是怎样完美的⼀幅酮体,美的让⼈没有⼀丝欲望和杂念。牧鹅⼥沉静的坐在⼩河岸上,头上缠⼀块淡绿⾊的丝⼱,胸部刚刚发育成熟的乳房也是⾦黄⾊的。她⾝后的两棵树⼲下安放着她的⾐裙和⼀根牧鹅的杆⼦,牧鹅⼥桔红的⾯部在沉思,她的左⼿扶在河岸的草地上,⼀条腿⼸着另⼀条腿已经伸进河⽔中,⽽河岸边的那⼀丛暗绿⾊的⼩树枝,此时,也感觉到了这个夏天牧鹅⼥洗澡的⼀种凉爽。
《路遇》法国库尔贝布上油画 129CM×149CM蒙彼利埃法布尔博物馆藏
这是⼀幅群像性质的绘画,但它也有着简明⽽⾃然的情节:画家库尔贝⾃⼰正背着画具,出外写⽣作画,在路上他碰到了⾃⼰的朋友勃吕阿以及其仆⼈。画中巧妙地表现出艺术家不为世俗所惑,忠实于⾃⼰的艺术理想的坚定态度,显⽰出他毅然献⾝于艺术事业。由于画家的这种品格,他的为⼈充满热
情的奋⽃精神,在他的朋友们的⼼⽬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然,画家⼀⽣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在他的晚年也不能摆脱时代政局的压⼒和世俗对他的冲击,这些因素也同样反映在他后期的作品中。
安全条幅这幅画记录的是⼀件⽣活中的⼩事,库尔贝在去蒙彼利埃拜访他的贵族朋友,艺术爱好者,收藏家勃吕阿。在乡间的路上他们不期⽽遇,和勃吕阿⼀起的还有他的仆⼈,他的狗。他们在初夏美好的阳光下相遇,库尔贝来时搭乘的马车正逐渐远去。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当⼀个画家要见贵族时,应该是穿戴整齐正式,毕恭毕敬的。⽽这幅画则恰恰相反,显得谦卑和拘谨的是⾝穿绿⾊上装的勃吕阿。这位贵族公⼦性格忧郁⼜浪漫,酷爱艺术,他把⼤部分时间精⼒和钱财都⽤来收集艺术品,很让他的⽗亲失望。他和库尔贝有着多年的友谊,画家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被他收藏的。虽然勃吕阿本⼈很满意这幅作品,但当它在1854年的巴黎官⽅沙龙中展出时却引起不⼩的震动,很多⼈认为这幅作品有破坏社会传统秩序的危险。不仅是颠倒的画家和贵族的关系,⽽且库尔贝粗旷的没有精雕细琢的画风(可和同时期安格尔的画⽐较⼀下)也是当时的权威们所不容的,所以有评论家嘲笑他拿了⼀幅还没有完成的画来参展
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是法国伟⼤的写实主义画家。⽣于法国奥南的⼀个农场主家
庭,1840 年来到巴黎,经常去卢浮宫潜⼼钻研古典美术,对佛罗伦萨、威尼斯及西班⽛古代艺术⼤师
的杰作⼗分崇拜,但最令他倾倒的还是荷兰画派。1849年,他参加沙龙展⼀举成名,成为那个时代最伟⼤的艺术家之⼀。他主张以⽣活的真实为创作的基本原则。他的⼈体艺术与古希腊那种超凡脱俗的神界的永恒美、⽂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的理想美、洛可可恣情妩媚的⼈体美都不⼀样,他的裸体是实实在在的、活⽣⽣的现实中的⼈物,她们⼤多数是健康、朴实的农家⼥。
《乡村贵族⼩姐》法国库尔贝布上油画 195CM×261CM纽约⼤都会博物馆藏
画中向放牧⼥施舍的三位姑娘是库尔贝的三个姐妹。画家以近景、中景、远景构成整幅画⾯的空间,⼈物刻画写实⽽⽣动。在⾊调的处理上,⼗分注重光、⾊的关系,使乡村的景⾊显得格外宜⼈。贵族⼩姐天真烂漫,⽜、狗等动物也被处理得⼗分有趣,整幅画⾯洋溢着乡⼟⽓息。
《画室》法国库尔贝布上油画 361CM×589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是⼀幅⼤尺⼨的画,⾥边如同真⼈尺⼨的⼈物以及众多的⿊⾊,让站在它⾯前的观众感受到⾮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关于此画的内容,画家本⼈在致朋友的信中曾解释道:“我在中间作画。右边是我的同道、我的朋友、热爱世界和热爱艺术的⼈们。左边是另⼀个世界,⽇常⽣活的⼈民,忧愁、贫困、财富,还有那些⽣活在死亡边缘的⼈们。” 这幅作品是画家对⾃⼰艺术⽣涯的总结,画中的⼈物和道具有丰富的寓意。画⾯的中央是正在挥笔作画的画家本⼈,⾝后⽴着⼀个裸⼥摸特⼉,以象征画家的艺术灵感。围绕着这个中⼼,画⾯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画架后的⽯膏像是对僵化了的学院派艺术的
讽喻;宽沿帽、吉他、⼔⾸象征着浪漫主义艺术;右边的⼈群,则是画家朋友,其中有⼩说家尚弗勒⾥、诗⼈波德莱尔、哲学家普鲁东等⼈,他们分别象征着散⽂、诗歌和社会哲学。这幅画在构图上做了精⼼的安排,裸⼥像⼀尊古代⼥神的雕像,背部曲线的起伏变化使臀部突出,单纯的⾁体与⾐裙繁复的褶纹造成⼀种对⽐和变化。纵览全画,使⼈感到颇有艺术的精神殿堂与⼈间⽣活荟萃的含义。
这是⼀幅充满寓意的画作,分为三个部分。中间是画家本⼈和他的画,右边是艺术家评论家等⽂⼈雅⼠,⽽左边则是鱼龙混杂,有他的敌⼈也有他所关⼼的下等⼈。这幅画就像个现实⽣活的⼩⼩缩影,同时也是画家的⼀个⽆声的宣⾔,告诉社会是什么构成了他的世界,他的作品,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个⾮常反传统的⾰命举动。这幅不⼊主流的画没有被选进当时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库尔贝对此觉得⽓愤不平,于是他在会场对⾯搭起展览棚,⾃⾏展出不被官⽅认同的作品,并命名为“写实主义——四⼗幅库尔贝绘画展览”。
画的左边好像被钉上⼗字架的男性裸体实际是真⼈尺⼨⼤⼩的⽊头⼈形,是绘画学⽣常⽤的临摹道具,库尔贝把它放在阴影⾥,代表着他蔑视陈规的作画理念。地上遗弃的插着⽻⽑的帽⼦,吉他和飞⼑则是浪漫派画家常⽤的装饰,这也是库尔贝所看不上的,他认为他们都⽣活在⽩⽇梦⾥。左边坐在椅⼦上的是拿破仑三世,是个把法国拖⼊战争和困窘经济的国王。库尔贝后来拒绝领取他颁发的荣誉军团⼗字勋章。象征着死亡的头颅放在⼀张报纸上,这是库尔贝在指责舆论界对艺术,对⼤众观念所起的错误导向作⽤,并暗⽰⾃⼰对这些评论的不屑⼀顾。
左边其余的是属于被剥削阶层的⼈民,其中有⼯⼈,⽼兵,妇⼥,犹太⼈和中国⼈(中间穿红⾐服的)。
毛线帽子编织大全
位于中⼼的画家正在画⼀幅不被当时的标准认为是严肃主题的风景画;他右边的裸⼥代表着不加任何掩盖的事实真相,这是画家所极⼒提倡要表达的;画前⽅的⼩孩天真⽆邪,是画家所呼吁的不要被传统观念所束缚的象征。
右边⼀组中靠墙的左边第⼆个⼈是上边提到过的贵族勃吕阿,坐在凳⼦上的是法国⽂学现实主义的发起⼈之⼀,也是第⼀个推荐介绍库尔贝作品的评论家,但后来他们有了严重分歧。最右边的是诗⼈,画家的好友波特莱尔,他也积极提倡抛弃⼀切形式上的矫揉造作,追求事物的本质。他正在读的是他⾃⼰的诗集《恶之华》。
后⾯的墙上是画家⼏幅曾倍受批判的作品的“影⼦”。
《珍珠和海浪》法国博德⾥布上油画 83CM×175CM马德⾥普拉多博物馆藏
此画体现着⼀种唯美⽽⼜极富官能性的美感。碧浪之前,横卧着⼀位美丽的少⼥,她正扭头向着观者微笑。⼈物的⾝体贯穿于画⾯的⼤对⾓线,线条清晰、⾊彩柔和,有着学院派所追求的古典美。可她的表情⼜是活泼和⽣动的,带有很强的现实感。画⾯⾊彩单纯却⼜明丽动⼈,有着威尼斯画派鲜明的视觉效果,在对⽐中使⼈产⽣⼀种愉悦的感受。
保罗·博德⾥(1828~1886)像很多19 世纪法国学画的青年⼀样,从政府获得资助去巴黎学习。1845年,他师从⽶切尔-马丁·德罗林,研习艺术设计学派。在参加了五次罗马⼤奖的⾓逐后,终于获得头奖。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威尼斯绘画对他的吸引
《垛草》法国巴斯蒂安布上油画 180CM×195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垛草》描绘的是画家⾃⼰家乡农村的情景。画中描绘的正是现实⽣活中的⼀幕:⼀个年轻的农村姑娘,垛完草之后,累得精疲⼒尽地坐在草地上,两眼茫然地望着远⽅;⾝后⼀个男⼦则躺在草地上,酣然⼊睡。远处是辽阔富饶的法兰西⽥野,与不胜重负的姑娘形成鲜明对⽐。画家表现⼿法受库尔贝、⽶勒等现实主义画家的影响较深,他把现实主义的⼿法、学院派的结实构图和近似印象派的光线效果、明快⾊彩的画法结合起来,从⽽增添了画⾯的丰富内涵。
朱尔斯·巴斯蒂安- 勒帕热(1848~1884)是法国19 世纪现实主义画家。他是⼀个富裕农民的⼉⼦,⼀⽣喜欢表现故乡⽥园的⽣活和农民的劳动。他是卡巴纳尔的学⽣。1870年,他第⼀次参加了沙龙的展出,1877年才真正出名。⼈们称赞他以现实主义的⼿法把构图和光线效果,以及明快的⾊彩结合起来。他画了许多肖像画,因此名噪⼀时。
《裸⼥》西班⽛拉蒙布上油画 167CM×111CM马德⾥普拉多博物馆藏
此画以强烈的明暗对⽐、迅疾的笔触来描绘背景,从⽽将⼈体完全地、甚⾄有些突兀地衬托了出来。画家的重⼼在于对⼈体⽣动的刻画,⽽背景只是⼈体的⼀种铺垫,它的细节是⽆⾜轻重的,但正好衬出画家狂放的笔触。⼈体健美⽽丰满,既有着现实主义的刻画,⼜带着朦胧虚幻的浪漫主义⾊调,应是画家早期作品。
脑筋急转弯题目拉蒙·马尔蒂-阿尔西纳(1826~1894)是19 世纪西班⽛加泰隆绘画的代表⼈物。他⾃学成才,绘制过⼤量肖像画,⼩有名⽓,后⼜主攻带有浪漫主义⾊彩的风景画。在巴黎访问时,他受到库尔贝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成为西班⽛现实主义的先锋。他在50年创作⽣涯中,绘制了近4000幅作品,其中很多是他的学⽣帮助完成的。在后期,画风趋向于⾃然主义,笔触宽⼤饱满,并充满⼒度,有⼈认为已具有印象派初期的特征。
《黄昏》澳⼤利亚约翰斯顿布上油画 120.6CM×184.1CM阿德莱德南澳⼤利亚美术馆藏
画家以浪漫抒情的写实主义⼿法,描绘了澳洲森林的⾃然美景,表现了⼀种原⽣态的美感。⾦灰⾊的⼣阳覆盖整个画⾯,让⼈领略到⼀种胸怀畅达、辽阔⽆边的深邃感与⼴袤感。林中古⽼的⼤树昂然挺⽴,充满⽣机,疏密有致,浓郁神秘。河⽔清澈如镜,光⾊优美和谐,景物清晰透亮。画中还描绘⼀家隐居在林中的⽣活场景,从⽽呈现出原始⽣活的情调。
亨利·詹姆斯·约翰斯顿(1835~1907)是⼀位澳⼤利亚风景画家。由于擅长表现澳洲⾃然风光⽽⼴受好
评,他以朴素、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独树⼀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