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隐喻认知视域下的英汉否定转移现象研究_张会平

更新时间:2023-07-27 03:28:08 阅读: 评论:0

2011年9月第32卷第5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ept.2011
Vol.32No.5人际隐喻认知视域下的英汉否定转移现象研究
张会平,刘永兵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隐喻理论,并结合认知语法中的象似性原理、图形背景分隔理论,剖析了英语语法中所描述的否定转移现象。根据人际隐喻理论,本文认为英语否定转移可分为原型形式和非原型形式,其中原型形式中又有两类情况可被视为人际隐喻化的结果,且从认知根源上讲,具有认知心理理据。而非原型形式虽然与人际隐喻无关,但依然具有心理认知依据。为深入理解这一语言现象,同时帮助英语学习者避免英汉互译错误,本文还借助汉语语料库分析了汉语中相应的否定转移情况,发现汉语中的否定转移只存在其主观形式,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对于主观转移否定和客观转移否定应区别对待。
关键词:人际隐喻;认知理据;英汉否定转移;英汉互译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44(2011)05-0021-05
Abstract:The current study analyzes transferred negatives in English grammar from a combine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Metaphor and Cognitive Principles.In the analysis,transferred negative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prototypical form and non-prototypical form.In prototypical form,further two types can be categor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metaphor and cognitive motivation.While non-prototypical form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interpersonal metaphor,it has cogni-tive motivation.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henomenon and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 in translation,the current study has also analyzed the corresponding Chine transferred negative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only subjective form exists in Chine,and therefore,the subjective form and objective form of transferred negatives sh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 when doing translation.精气神书法
Key words:interpersonal metaphor;cognitive principles;English and Chine transferred negative;translation
1.引言
否定转移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广泛、大量地存在,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用法。否定转移这一术语最先是由R.Quirk等学者提出,认为否定转移就是将否定词从它所属的从句(一般是that+分句)中转移到主句中去(Quirk1985:82)。我国学者章振邦教授给出的定义与Quirk等人的定义如出一辙:否定转移是指按语义本应出现于从句的否定词not被移至主句的现象(Zhang 1997:126)。以上定义描述的是否定转移的原型形式(prototypical form),而自然语言中同时存在其非原型形式,例如:“All people can not be scientists.”
然而,从语言现象的根源上挖掘,任何形式都有其形成的过程及存在的理据。本文主要从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心理认知理据上深入探讨英语中否定转移的原型及非原型形式,其中以原型形式为主,论析其形成过程、功能及英汉互译中的处理原则等相关问题。从上述功能与认知结合的角度进行否定转移研究的学术论文至今在国内和国际核心论文库中尚无记录,只有与之相关的论文,例如,魏在江(2008:263-272)的一篇较为深入的从功能角度对英汉情态隐喻进行对比的研究,曲占祥(2008:14-17)从概念隐喻角度对英汉语言中表达“喜悦”的情感进行的对比研究,杨小虎(2009:47-49)对概念隐喻的认知理据进行的探索,等;还有为数不多的单纯从教学语法角度探讨否定转移现象的论文(如,杨联平2004:18-21),然而,英语教学语法也只是对否定转移的形式加以描述,对各类情况加以罗列,并未对其深入剖析,学习者往往只能记住它的表现特征,只能死记硬背,而不能理解其形成的过程及原因,因而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尚有较大困难,比如,英语否
定转移句式中的反义疑问句的助动词及其代词的选择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深入理解这一语言现象,同时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其功能及认知理据,从而正确灵活运用,恰当地英汉互译。
2.否定转移的人际隐喻功能及认知理据分析
2.1否定转移中具有人际隐喻功能的形式及其形成过程
2.1.1否定转移中具有人际隐喻功能的形式英
语语法按语义将能够作原型否定转移的主句动词或形容词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表示“看法”、“观点”的动词,例如think、hold、believe;另一类是表示“感知”的动词或可能性的形容词,例如em、appear、possible、probable (王福祯2000:58)。然而,按照功能语法的语义功能解释,上述第一类中主语是第一人称单数的形式以及第二类中的全部均可看作情态的语法隐喻形式:投射句部分的功能相当于一个情态表达,具体说,是一个人际表达。这种通过投射句表达情态的现象称为情态的隐喻化,而情态以附加语的形式出现的表达称为情态的一致式(Halliday2000:354)。也就是说,上述否定转移可看作情态隐喻化的结果,具有情态隐喻的功能,更确切的说,是情态语法隐喻中的人际隐喻。而在功能语法中,上述第一类所归纳的主语不是第一人称单数的否定转移,不被看作人际隐喻的形式,而被看成一般的否定转移。我们可以通过反义疑问句判断其是否为人际隐喻(见下文分析)。
2.1.2具有人际隐喻功能的否定转移(以下简称“隐喻否定转移”)的形成过程人际隐喻的形式分为显性表达与隐性表达,否定转移只可能发生在显性隐喻表达中,因为只有显性表达才能将“情态”隐喻为投射小句。显性表达又可以分主观形式与客观形式(Halliday 2000:355)。例如:
1)原型形式的一致式:Probably/possibly that dish never will be prepared.
显性隐喻的主观形式:
2)隐喻式:I think/believe that dish never will be prepared.
3)隐喻式:I don’t think/believe that dish ever will be prepared.
显性隐喻的客观形式:
4)隐喻式:It’s Probable/It’s possible/It ems/It appears that dish never will be prepared.
5)隐喻式:It isn’t Probable/It’s possible/It doesn’t em/It doesn’t appear that dish ever will be prepared.第1)句为情态表达的一致式,即情态成分未经语言包装,直接由各类情态副词表达,在句中作为一个附加成分。第2)、3)、4)、5)句这四种类型均可看作第1)句基于语义关系的投射:说话者表达“可能性”的观点并没有编码为句中的“情态附加语”,而是编码为主从复合句中的投射句,
在句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分存在。之所以将第2)、3)、4)、5)句都看作第1)句的各种隐喻变体,是因为第2)句的命题并非I think/believe,而是dish never will be prepared;第3)句的命题也并非I don’t think/be-lieve,而是dish ever will be prepared;同样,第4)、5)句的命题也都不是投射句部分(It’s Probable/ems或It isn’t Probable/doesn’t em),而是被投射句部分(dish never will be prepared/dish ever will be prepared)。
这一点还可从第2)、3)、4)、5)句的反义疑问句看出:如果对这四句进行反问,必须用will it?而不是do I?或is it?/does it?(Halliday2000:354)这也是判断一个否定句是否定转移还是一般否定句的方法。从英语习得角度说,了解否定转移的隐喻性有助于深入理解、牢固记忆反义疑问部分的选词原则,即为何在上述情况下必须选用will it?而非其他。
虽然以上四句都可以看作第1)句的语法隐喻变体,但是第3)、5)句可分别看作第2)、4)句进一步隐喻的结果。这种隐喻的形成过程可以简单说为:“否定”转移到主句中。表面看来,转移后的句子是不合常理的:think-ing这一过程本身并没有被否定;否定的“可能性”也并不存在。但是,由于情态意义已由命题形式承担,对命题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自然语言中是允许的(Halliday 2000:359)。
Halliday将第2)、4)句称为“直接否定”(Direct neg-ative),将第3)、5)句称为“转移否定”。到此可见具有人际功能的否定转移的整个形成过程。
2.2隐喻否定转移的可能性值及其人际功能解释
2.2.1直接否定与转移否定在情态判断上都具有高中低值之分(high value;median value;low value),即说话人对某一判断的肯定或否定程度根据Halliday的阐释,我们将表达可能性情态的高中低值归纳如下:表1.表示可能性情态的高中低值分类情况
表达分类
可能性的显性表达
主观表达词类客观表达词类
高值Know/certain/sure obvious/Certain
中值Think/hold/believe Probable成长趣事
低值imagine
em/appear/likely/possi-
ble
例如:
三杀英语1)主观表达
消防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直接否定
中值:I believe John doesn’t love her.
高值:I’m sure John doesn’t love her.
低值:I imagine John doesn’t love her.
转移否定
I don’t believe John loves her.
I can’t imagine John loves her.
I’m not sure that John loves her.
2)客观表达
直接否定
中值:It’s probable John doesn’t love her.
高值:It’s certain John doesn’t love her.
低值:It’s possible/It appears John doesn’t love her.
转移否定
It isn’t probable John loves her.
It isn’t possible/doesn’t appear John loves her.
It isn’t obvious John loves her.
星际公民配置要求2.2.2隐喻否定转移的人际功能解释从功能上讲,人际隐喻行使了人际功能:表1所列的表达高中低值的各类词,无论直接否定还是转移否定,都在不同程度上掩饰了说话人对某一事件的不确信态度:即便说话人用了高值的可能性说I’m certain John doesn’t love her/It’s certain John doesn’t love her/I c
an’t imagine John loves her/It isn’t possible John loves her,这其实仍是不确定的表现:如果说话人下意识中真的没有半点猜测的话,他会直接说John doesn’t love her,而不是再加上某个情态成分。这就是表达上的矛盾性,这种明显的矛盾性也正是整个人际隐喻体系所依存的基础(Halliday 2000:361)。
2.3隐喻否定转移需注意的两种情况及情态功能解析
2.3.1貌似否定转移的情况及其情态功能解析
在本身表达了情态意义的投射句中出现了情态动词的情况,如can,could,will,would,其否定形式并非否定转移的结果(杨联平2004:19)。例如:I can’t believe that they are dead.(我不敢相信他们已经去世了。)原因是此句中I can’t believe不等同于I don’t believe:I don’t believe具有情态意义,而I can’t believe由于can这一情态动词的出现使投射句丧失了猜测的含义,其语义变为对客观事实的“不敢相信/难以置信”。
2.3.2不能用于否定转移的动词及情态功能解析
在主观表达中,并非所有表达“看法”、“观点”的动词都可以用于否定转移结构,如hope、assume、presume、sur-mi。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语法隐喻理论,即否定转移是人际隐喻的最终结果,是否
定词由被投射句转移至投射句,我们可以认为,当投射句没有表达情态意义时,就无法进行否定转移。如下面例子中的hope、assume并没有表示“推测可能性”的情态意义,只是说话人的主观愿望或设想,所以对其进行否定后也不承担情态的功能。例如:
(1)I hope it won’t snow tomorrow.我希望明天不下雪。
(2)*I don’t hope it will snow tomorrow.(杨联平2004:19)我不希望明天下雪。
句(1)中的英语表达无法进行否定转移,因为对于动词hope,否定转移后的句(2)不是英语的习惯用法(用*表示),与其对应的汉译也只是一般的否定句,不是否定转移。
再如:
(3)I assumed that he didn’t hate me.我那时认为他不恨我。
(4)I didn’t assume that he hated me.我那时不认为
他恨我。
这两句虽然在英语中都存在,但是在第(4)句中,主句的动词是否定式,是对“设想”的否定,也是一般否定句,并非第(3)句的否定转移形式。
2.4隐喻否定转移的心理认知理据
从认知根源上讲,人际功能的隐喻性表达可从人类的心理认知规律上作更深入的解释:隐喻性表达不具有任意性,而是具有理据性。功能主义语言学家吉冯(T.Givon)和海曼(J.Haiman)将“形式相似,意义相近”的象似原则从词汇层扩大到句子结构层,总结出一条“结构相似、语义接近”的规律。海曼认为,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经验认知结构。莱考夫(G.Lakoff)、兰盖克(R.W.Langacker)等也从认知与语言形式的关系出发,探讨语言结构与概念结构之间的象似性(Iconicity),从而揭示认知与语言结构的一般规律。从发话者的角度看,他是将内容编码成语言形式,其过程是:概念(信息)———语言,遵循的是拟象象似的原则,即外部世界的镜像映照到语言表达方式(赵艳芳2001:158-161)。
教学语法认为,直接否定与转移否定都是规范的英语表达方式,只是转移否定更地道、更符合语言表达习惯。这种解释模糊了两种表达的语义区别,容易陷入语义理解和使用上的误区。上述认知语法的原则应用在这两种表达中,可以理解为,在实际使用中,两种表达尽管含义大致相同,但所表达的否定力度差距甚远,例如:(1)I don’t think she’ll return the book until tomor-row.
(2)I think she won’t return the book until tomorrow.
第(1)句中否定转移之后的not与所否定的return 距离变远,因而其否定意义明显减弱;第(2)句中
否定还原的not与return贴近,否定意义迅速增强。这体现了“语言形式上距离接近,语义关系上加强”的原则,这正说明了“形式不同,意义也不同”(赵艳芳2001:159),“句法构造直接与概念结构相对应”(王寅2007:194)。
心跳过快怎么治3.从汉语语料库中看英汉否定转移的互译现象
3.1主观否定转移与客观否定转移的英汉互译
英语中的否定转移形式在译成汉语时,人们通常是将否定转移的部分还原,认为否定转移不是汉语的习惯表达,汉语译成英语时也通常采用英语的否定转移形式。但事实上,通过CCL汉语语料库①的检索,我们发现,在汉语书面表达中,主观否定转移与客观否定转移使用情况差异较大:主观转移否定出现的频率虽然没有主观直接否定高,但也较普遍的存在,两者没有构成使用上的显著性差异,即两者都是汉语中的习惯性表达,在汉译时,应遵循第二节中所述的认知原则,根据语义内容及说话者欲表达的否定程度高低进行适当选择,而
不是一味地将否定部分还原;客观否定转移形式在汉语语料库中没有出现,只存在一定数量的客观直接否定的形式。因此,在进行否定转移的汉译时,应区别对待:对于主观转移否定应视情况而定,但对于客观转移否定还需进行还原处理;汉译英时也采取相同的原则:对于主观直接否定和主观转移否定翻译成英语时应视情况而定,可以译成英语的主观直接否定或主观转移否定;对于汉语中唯一存在
的客观直接否定也应视具体情况译成客观直接否定或客观间接否定。分类举例如下。
3.1.1主观直接否定“我认为+名词(名词可置于“我认为”之前)/介词词组+(是)+不”这一形式在CCL中共出现500多次,例如:“……,可我认为,这种突出贡献奖不该人人有份。”
3.1.2主观转移否定“我不认为……”这一形式出现了340次,与上述主观直接否定出现频次没有构成显著性差异。例如:“…,所以我不认为目前的内忧外患是中国人在春秋战国以后所不熟悉的局面。”
3.1.3客观直接否定与英语对应的客观直接否定(It ems/appears that.../It is possible/probable that...+名词+否定副词)的汉语表达有一类在实际语料中存在:“看样子+(某人/某事物)+(是)+不……”。这类表达方式是说话者根据一定的话语情景进行的主观推测,是“可能性”情态的隐喻变体。根据笔者汉语语感想象出来的其他翻译方式,如“(有)可能+某人/某事物+名词+不”,在语料库中没有相应的例句。例如:
“看样子……某人不……”的出现频次为221次:
“……看样子你不是来同我会面私谈投降的事,是赚我‘单刀赴会’。”
3.1.4客观转移否定例如It doesn’t em/appear that.../It isn’t possible/probable that...,没有与其完全对应的汉语否定转移翻译,例如,我们通常不会说:“不看样子……”;“不看起来……”;
“不可能……”;“没有可能……”等话语,在语料中也没有相应的实例,因而汉译时只能将否定转移部分还原。
3.2汉语表达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英语否定转移并进行准确的英汉互译,我们再简略分析一组汉语表达的隐喻形成过程及认知理据:
(1)你不是坏人。(3)我认为你不是坏人。
(2)可能你不是坏人。(4)我不认为你是坏人。
总体上讲,第(2)、(3)、(4)这三句都是第(1)句“可能性”的情态化表达,都表示猜测与怀疑,但表达形式不同,其语义内涵及否定程度也不同:第(2)句“可能你不是坏人”,这是情态表达的一致式,是不经过语言包装的直接表达形式。若将“可能”这一情态副词语法隐喻为小句,作为主观投射句,则为:第(3)句“我认为你不是坏
人”,若再将这种直接否定进一步隐喻为否定转移,则表达为第(4)句:“我不认为你是坏人”。此处否定转移之后,根据认知原理,表示否定的“不”与表达状态判断的“是”距离较远,在心理上反映了说话者对“你”“是坏人”这一判断的否定程度的减弱,即第(4)句比第(3)句判断“是坏人”的肯定语气增强。
4.非人际隐喻的否定转移及其认知理据
英语中除了上述原型的,具有人际隐喻功能的否定转移外,还存在各种形式的非原型的否定转移,这些否定转移虽然与隐喻无关,但也并非任意转移,而是都具有认知心理理据。篇幅所限,仅举两例:
4.1(1)Not all people can win Nobel Prize.并非所有人都能获得诺贝尔奖。
(2)All people can not win Nobel Prize.(翻译同上)
例句(2)被教学语法称为部分转移,认知语法中的图形/背景区分的认知原则对这一现象给出了较合理而形象的解释:在含有及物动词的简单句中,主语可视为图形,宾语视为背景,动词谓语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选择不同的主语表明了说话者选择的视角和欲强调突出的部分不同(Evans&Green2006:17-19)。以上两句虽然翻译成汉语后主语没有变化,但是英语原句的主语却因为not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心理认知上的变化:第(2)句将第(1)句中的否定词not由所处的图形位置后移作为背景中的一部分,从而将all people这一主语突显出来,反映说话人对“所有人”这一概念的强调,强调“获得诺贝尔奖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只有一部分人可能做到”。
4.2(1)The mountain is valuable not becau it is high.山有价值,并非因为它高。(山贵不在其高)(2)The mountain is not valuable becau it is high.山并非因为高而有价值。(杨联平2004:
19)
第(2)句将第(1)句中的not前移,用于否定valua-ble及后面的原因状语从句,由于not所否定的部分在书面语中不够明确,因而被教学语法视为歧义句处理。然而,通过检索Brown笔语语料库②并没有发现这样的句式,我们推测这样的句式主要在口语中出现。而在口语中可以通过音系学的方法,重音突出所要强调的部分来表明说话人的语义,即The mountain is not VALUABLE BECAUSE IT IS HIGH(注:大写部分为重音突出部分)。而这一现象也有其认知理据:第二句中not与大写部分接近,表明说话人想强调“(山)因为高而有价值”这一判断的“错误性”,而第一句若在书面语中没有音系手段辅助的情况下,很难判断说话人的信息侧重点之所在,难以判断是“山有价值”,还是“并非因为它高”。
5.结语
英汉否定转移现象在各类语体中均频频出现,这一
现象的大多数表现形式具有人际隐喻功能,但各种表现形式也都具有认知心理理据。英语语法只是将这一现象的各种情况加以罗列,无法从其形成过程及心理依据上进行系统的解释,以致英语学习者理解不深入,经常在使用和翻译中出错。本研究将功能语法与认知语法中的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对其进行了剖析,讨论了这一语法现象隐喻性的形成过程,区分了各类隐喻形式与非隐喻形式,旨在帮助英语
学习者深入理解这一语言现象的功能特征及认知心理理据,从而更为准确灵活地运用。本研究还结合汉语语料库分析了与英语表达对应的汉语句式,尝试将隐喻理论及认知原理应用于英汉互译中,以求更精确地翻译。最后简略论述了易与人际隐喻相混淆的非人际隐喻的否定转移。本研究不仅对英语否定转移现象的深入理解具有贡献,而且对英语教学与翻译具有启发及指导意义。
注释:
①Center for Chine Linguistics PKU(CCL)汉语在线语料库,北京大
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建设,规模为838,803,906字节。
组合夹具②Brown语料库为美语本族语笔语语料库,1964年建成,内容涉及新
闻、小说、信件等多个语域,容量为1,000,000。
参考文献
[1]Evans,V.&Green,M.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国际财务管理师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rch Press,2000.[3]Quirk,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New York:Longman,1985.
[4]Zhang,Zhenbang.A New English Gramma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1997.
[5]曲占祥.英汉“喜悦”情感概念隐喻认知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4):14-17.
[6]王福祯.英语否定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魏在江.基于功能的英汉语情态隐喻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2008(3):263-272.
[9]杨联平.英语否定转移的语义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18-21.
[10]杨小虎.概念隐喻的词类认知理据[J].外语教学,2009(5):47-49.
[1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中国二语习得者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规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10SSXT1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会平,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刘永兵,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话语分析。
收稿日期2011-03-09
责任编校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薛旭辉西安外国语大学顺利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中期检查
2011年6月26日—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组一行五人对我校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进行了中期检查。专家组经过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实地考察、集体评议,一致通过西安外国语大
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中期检查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授权点调整方案。省教育厅副厅长郭立宏、省学位办主任孙朝和副主任杨俊利等领导陪同检查,我校党政领导郝瑜、户思社、王颖、褚凤林、刘越莲、龙治刚、王峰、李瑞平等出席了汇报、座谈和实地考察活动。
汇报大会分别由省学位办主任孙朝和专家组组长许钧主持。郭立宏副厅长代表省教育厅致辞;我校党委书记郝瑜代表学校致欢迎词。户思社校长主旨汇报了学校立项建设整体情况;魏在江教授、姜亚军教授分别汇报了授权学科立项建设情况;刘越莲副校长汇报了学校立项建设规划调整方案。
在意见反馈会上,专家组认为,西安外国语大学新增博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授予点对促进陕西及西北地区对外开放、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全国外语学科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对于陕西和西北地区外语教育教学、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具有独特的作用。该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基础较好,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相对稳定,学术成果丰硕,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已具备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条件和水平。
之后,陕西省学位办主任孙朝对专家组不辞辛劳,紧张工作表示感谢。党委书记郝瑜和校长户思社分别作表态发言,他们首先衷心感谢各位专家的辛勤工作,感谢各级领导和专家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一定会认真思考和研究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按照调整后的《项目建设规划》,加大学科建设力度,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不断提高科研实力和水平,全面完成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的各项任务,为顺利通过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验收做好充分准备。

本文发布于:2023-07-27 03:2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981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否定   转移   隐喻   表达   形式   认知   情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