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差异与身份认同——评迈克尔.克罗宁的《翻译与身份认同》
翻译,差异与身份认同
◎方仪力
评迈克尔.克罗宁的《翻译与身份认同》
《翻译与身份认同》书影
∥订译与身份认同》一一二}g从对"世界主义"
\\鞠概念的全新阐释和对爱尔兰本土的历史
与现实考察人手,分析了翻译在文化间对话中扮
演的重要角色,探讨了翻译在世界新文化与新身
份的重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
将翻译与身份认同栩联系,考察了语言与文化的
关系,提出身份是多元,相对的,变动的,翻译
所凸显的差异对如何认识晤言,文化与身份认同
提供了新的洞见.
一
,引言
《翻译与身份认同》是都柏林城市大学教授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
Cronin,1960一)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翻译学专着.该书是作者继《翻
译与全球化》(2003)出版后,对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思考.虽然上述两
本书都旨在论证翻译在语言与文化身份论争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但与
后者的论述视角不同,《翻译与身份认同》一书从对世界主义的全新阐
释和对爱尔兰本土的历史与现实考察人手,探讨了在世界新经济情形
下,翻译在新的文化与新身份认同建构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回答了以
下两个问题,即"在工业和后工业的经济与社会中所出现的身份认同是
什么样的身份认同?翻译在这些身份认同的形成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是什么?"(Cronin,2006:2)该书观点新颖,资料翔实且涉及层面极广,
论述中实际引用的文本多达342本(篇),从政府咨文到莎士比亚戏剧, 吕轨?87?
芽幽jl书评leopard怎么读
从爱尔兰民谣到好莱坞卖座电影都成为了支撑作者观
点的有力论据.
全书除引言,参考文献和附录之外,共分4章.
修复系统>过期英文各章节标题分别为:翻译与新世界主义,翻译与移
民,口译中的身份,多元性的明天.在全书开篇作者
即通过批评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对译者及翻译
价值的忽略,指出翻译是思考身份认同问题的关键所
在,提出了一个极富创新性的观点:"如果在此之前
意识形态是建构政治交流的主要方式,那么身份认同
问题现已取而代之."(Cronin,2006:1)随后作者
对当今社会的"延续性"(continuity)提出质疑,认
为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中,"长期性"(1ong—term)的概
念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不确定感"(nof
uncertainty)和"危机感"(nofrisk).在这一语境
之中,激烈的冲突总是无法避免,与身份认同相关的
问题也自然无法回避,因而作者呼吁"无论是译者还
是翻译研究者都应当正视自己的责任,加入到对目前
在家庭,城市,世界中该如何共同生活的讨论中来".
(Cronin.2006:5)
二,内容简介
第一章名为《翻译与新世界主义》."世界主义" (cosmopolitanism)是目前在政治学和哲学领域中所使
用的术语,源自古希腊语中的"kosmopohis",意为"世
怎样学习英语界的公民".古希腊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安提西尼与
第欧根尼首先提出了"世界主义"与"世界公民"的
概念,用以强调精神层面上的而非地理概念中的城邦
管理团队介绍
以及在城邦间游历的个体.目前在政治学领域中使用"世界主义"主要用以强调"公平",反对以拥有共同
历史,文化,语言和族性的社会群体为标准来进行所
谓的"公平"分配.在文化研究中通常用这一概念来
说明文化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不能将个体的身份限定在固定的文化群体中.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政治学还
是在文化研究中,"世界主义"这一概念都暗含了"去
疆界化"之意.在第一章中克罗宁首先将希罗多德等
译者描述为一种新的"世界公民",克罗宁认为徜徉
在各种文化之中且游走于社会边缘的译者群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翻译,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这种复杂的关系是一种包含了本土与全球,特殊与普遍,综合与具体的多重关系.于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一
旦改变,对翻译的认识也会随之改变.这样一来,
将新的"世界主义"及"世界公民"的观点投射到翻领的部首是什么
译研究之中,是为了将对翻译的讨论放置到新的地缘政治之语境中,以此说明翻译本身不仅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是对自由的关切, 对他者的包容和对差异的尊重.由此,克罗宁对翻译
史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一"对翻译史的考察不
大学体育课能局限在一个国家的疆界之中,而必须考虑到'散
居'(Diaspora)的多重翻译行为.任何翻译史都不能
仅限于一个国家内部而必须是一部跨国史."(Cronin, 2006:23)"跨国史"这一概念显现了文化的交流以及
由文化交流所产生的新文化,进一步说明了翻译与文化构建相互依存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在克罗宁看来,中国的翻译史即是跨越国度的历史,目前中国翻
译史对外所表现出的整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文化
交流中文化自身有吸收差异,填平鸿沟的能力.
在第二章中,作者将讨论的重心放置在移民现象
上,尝试思考由此所引发的对翻译主体,身份,语言,
多元文化与文化间性等多个重要概念的讨论.克罗宁借用了大量联合国人口司2005年年度报告中的数据, 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在目前全球化移民浪潮中,探讨移民问题的迫切性.他创造性地提出从翻译人手来考察"移民现象",这是因为移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语言的差异,而差异建构了新的身份认同.克罗宁认为移
民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两种不同的策略,即"翻译
导致的同化"(translationalassimilation)与"翻译显现
的调和"(translationalaccommodation)来应对新的语言环境.作为移民融入到居住国社群中的必要手段,"同
化策略"指移民自发性地进行翻译与交流,将其本族
语言转译为居住国的强势语言,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住国语言的转变.需要强调的是,这样一种"同化策略"着眼于翻译行为的主体,而并非翻译
的对象.在另一方面,由于翻译是移民坚守本族语的
一
种手段,"调和策略"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即任
何一个国家的内部都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翻译行为和对翻译的巨大需求.这改变了一直以来只将翻译视作跨国界跨语言行为的简单的认识.但无论是"同化策略" 还是"调和策略",都凸显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
言成为了整个文化转喻性的象征,真正知晓语言就等于完全了解文化."(Cronin,2006:54)由此,翻译在
重审世界新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也得以凸显.克罗宁的分析也同时改变了过去那种将翻译视作无关痛痒文字转换的认识,强调了翻译的真实性,时效性与紧
迫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论述翻译与移民问题的关系,克罗宁表达了他个人对"政治公平"的理解,即
通过对差异的尊重来求得社会的政治公平,而这种政治公平反过来也强调了超越历史,地理概念的文化普适性.
除视觉外,差异还通过翻译中的声音得以凸
显.作为"世界公民"的移民在使用"同化策略"
时,他们的口音将会反映出其过去的身份."显声" (audibility)突出了差异而"隐声"(inaudibility)遮
蔽了差异.要追问"身份认同"这一重大问题,就不
仅要考察文本中的翻译行为,更要考察真实语境中译者的"声音".这样一来,对口译身份的考察成为了
"身份认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因而在第三章中, 作者采用了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多个案例,生动地再现了口译是如何在自我认同,爱国
立场与权力关系之间周旋,如何确立自身身份的.克
罗宁的考察清楚地表明在某些充满张力与冲突的环境里,几乎所有口译都是以生命为筹码来保障有效的沟通交流以尽可能地避免暴力冲突的,翻译是一件严肃而重大的事情.对口译身份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身份认同是与语言,文化,权力相互交织的,这一问题有
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探讨身份认同问题必须同时兼顾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全球.
在第四章中作者引入了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格?西美尔(GeorgSimme1)所创立的一对术语"门" 与"桥",以及物理学中的"熵"(entropy)与"负熵" (neg
entropy)概念用以再次强调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经由翻译所凸显的差异之于身份认同构建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克罗宁继承了西美尔的观点,提
文档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