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译《天演论》过程的翻译行为理论视角分析
五年级手抄报作者:王相锋 梁霄
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29期
摘 要 在中国翻译史上,《天演论》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作者严复更是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个标准对当今中国翻译界而言仍具深刻意义。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正值中国清朝末年,甲午海战惨败,中华民族深处内忧外患之中。《天演论》的问世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本文将从功能派翻译行为理论视角,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严译《天演论》时翻译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百家姓的排名顺序 oasis严复 《天演论》 翻译行为理论 鲸的生活习性社会环境 翻译过程
1 严复其人及《天演论》
严复(1854.1.8-1921.10.27)24税收基础知识岁时被清政府派往英国留学,攻读海军专业。时值中国清朝末年,国运日衰,内忧外患,于是下定决心悉心钻研西方先进学术政治。归国后以译介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入中国为己任。共翻译八部西书包括,这些书涉及内容丰富,这些书籍教育启蒙了一代国人,故胡适称之为“近世介绍西学的第一人”。
《天演论》是严译八部西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书籍出版后风行全国。《天演论》的原著主要讲述了有关演化中宇宙过程的自然力量与伦理过程中的人为力量相互激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根本问题。①严复翻译《天演论》是在19世纪后半期西学东渐的一部分,内容侧重于自然科学。但宏观的看,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更多的却在社会价值。鉴于《天演论》在我国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按照习惯意义的文学将《天演论》视为文学翻译作品。
2 关于翻译行为理论
翻译行为理论(运动会诗歌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是功能派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功能派翻译理论家贾斯塔·赫兹厌食·曼塔利()提出。目的论主张“红眼病治疗方法目的决定方法”(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翻译行为理论在目的论基础上提出新论调,即整个翻译过程皆受目的驱动。曼塔利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词、句、篇章的转换,而是通过引导预期的合作行为,最终达到打破文化间障碍的目的。翻译过程的主要角色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或组织来担当的。角色包括发起人、管理者、文本创作者、译者、目标语文本应用者以及接受者,每一种角色都十分复杂。②翻译行为论将译者置于中心地位,思考其与译者、原文作者、读者间的复杂关系,将翻译过程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