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禁毒宣传语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更新时间:2023-07-25 20:33:42 阅读: 评论:0

汉语禁毒宣传语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以分析施喻者的认知聚焦方式为手段来解读汉语禁毒宣传语中的隐喻。这些隐喻主要体现了施喻者的三种认知聚焦方式:零聚焦、单聚焦和双聚焦。在解读过程中,正确把握两域之间能够构成映射的焦点是理解的关键。施喻者在对毒品及禁毒进行多面聚焦之后,把毒品视为魔鬼,把禁毒视为战争,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邪恶与反邪恶的两股对立力量。解读汉语禁毒宣传语,旨在使人们对毒品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远离毒品。
标签:禁毒宣传语 隐喻 概念合成理论 聚焦方式
一、引言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已久,已经成为语言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Lakoff & Johnon,1980)。目前,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修辞领域,在对它的转向的认知研究的同时,把它与哲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李福印,2008)。隐喻使用的广泛性在汉语禁毒宣传语中也得到了体现。当今,禁毒宣传语不再仅仅局限于“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这样的语句。不同的宣传者有
不同的认知方式,他们以不同的认知视角来表达“禁毒”概念,这其中包括以隐喻的形式出现的禁毒宣传语。隐喻体现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因此也要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它。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以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百科知识为认知基础,以分析施喻者的认知聚焦方式为手段来解读禁毒宣传语中的隐喻。
二、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概念及特征
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视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随着认识的加深,人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认知的一种体现,它产生于隐喻思维过程,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是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是发生在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是利用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赵艳芳,2001)。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创造隐喻的天赋,依赖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喻是基于两事物间的合成相似(synthetic similarity),也就是说,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一般都包含两个域———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的实质就是将始源域的图
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蓝纯,2005)。此处的建构就是基于二者的相似性。“相似性是隐喻赖以存在的基石,若没有相似性,隐喻就会失去存在的依据,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必须具有相似性”(王文斌,2007)。关于隐喻的运作机制,Lakoff和Johnson借用了数学术语“映射”(mapping)来进行描述,形成了学术界所说的“映射论”(mapping theory)。其基本观点是,隐喻是由始发模型(source model)向目的模型(target model)的结构映射(Ungerer,F.& H.J.Schmid,2001)。始源域往往是人们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所以用它来传达目标域的信息,这样更有利于人们对目标域意义的理解与把握。事实上,隐喻不仅仅是用具体代替抽象,也可以是具体代替具体,抽象代替具体及抽象代替抽象。如:
(一)具体代替具体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My wifes hair is a brush fire.(Scanorama,October,2001).
(二)具体代抽象
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歌词)
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R.Burns.A Red Red Ro)
(三)抽象代替具体
今天这个兰草怎么越画好就越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我便把半天的劳动揉成了一个团,狠狠地扔进了废纸篓。(《席慕容散文珍品集》)
You are not buying a car.You are buying a belief.(National Geographic,March,2006)
(四)抽象代替抽象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新工具》)
Youth is a constant intoxication.(青闰《英语格言集锦》,2005)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替代,都是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都离不开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同时,它们也体现了隐喻的特点:相似性,以及两个域之间的映射关系。
三、施喻者的认知聚焦方式及隐喻解读
腿部肌肉图Fauconnier和Turner(Fauconnier,1997;Fauconnier &Turner,2002)通过“概念合成理论”和“4空间”认知模型来揭示隐喻以及一般语言意义在线构建的潜在机制,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4个圆圈表示4个心理空间,连接中间两个圆圈的两条实线表示两个输入空间(input)之间的映射关系,连接各圆圈之间的虚线表示输入空间、类指空间(generic 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之间的连接,合成空间中的方框表示新显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从这一认知模型可以看出,连接是各心理空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关键。各空间的连接首先依赖于施喻者对目标域和始源域之间相容焦点(focus)的选择。施喻者先在目标域中选取一个焦点,再从始源域中选取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焦点,使二者构成映射,并使其在合成空间得以突显。在此Lakoff & Johnson(1980)和Fauconnier & Turner(2002)均提到,跨心理空间的映射是部分的(partial),并有选择性的(lective)。这就意味着两个输入空间内只有某些点能够相匹配,而不是两个空间的完全重合,这在图中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所留下的未连接点可以看到。在对焦点的选择上,王文斌(2006)认为,施喻者对聚焦点的选择大致有六种方式:外聚焦(external focalization)、内聚焦(internal focalization)、交叉聚焦(cross focalization)、单聚焦(mono-f
ocalization)、多聚焦(multi-focalization)和零聚焦(null focalization)。
从笔者搜集到的语料来看,禁毒隐喻的施喻者对聚焦点的选择大致有三种方式:零聚焦,单聚焦和双聚焦。
(一)零聚焦
所谓零聚焦,“是指我们在使用隐喻时,只出现目标域而不出现始源域,表面上看去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事实上,此隐喻句式有着潜在性、折射性和间接性的特点”(王文斌,2006)。也就是说,零聚焦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始源域没有直接出现,但通过其使用的动词形式,能间接地折射出隐喻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明白其蕴含的隐喻意义。如:
(1)毒品控制了你的生活吗?
(2)烟枪一支,未闻炮声震天,打得妻离子散;
锡纸一张,不见火光冲天,烧得家徒四壁。
漂组词有哪些(3)不让毒品进我家。
上述例子都是包含着动词谓语的一个完整的句子,从常理上来说,上述句子的主语是无法做施动者的,从深层意义看,其实是主语代替了真正的施动者发出动作。也就是说它们的始源域在句子中并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好像找不到二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零聚焦中动词的使用恰好是理解这些零聚焦隐喻的关键。
如例(1)中“控制”一词的运用是把“毒品”当做人来看的,因为“毒品”作为事物是不可能有控制权力的,但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人一旦沾染毒品将难以自拔。这时毒品好像能够主宰人们的意志甚至生活。“毒品”就像一个权势很大,主宰一切的“人”,用“控制”一词恰好能够表达毒品所具有的“魔力”。此句中目标域是“毒品”,而始源域则是隐藏起来的“人”。类似地,例(2)中的“打”和“烧”都是理解的关键,施喻者是从吸食毒品的工具及方式来构建隐喻的。吸食毒品所使用的工具也是葬送吸毒者的工具,由此我们所得到的概念是:毒品是杀人子弹,是火,同时也感受到了毒品的残酷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严重后果。例(3)中,用“进”这一动词,又一次把毒品比作一个具有主动性的“人”或“事物”,同时也告诫我们要对毒品严加防范,不能对它放松警惕。
(二)单聚焦哦度与
破酥包子的做法所谓单聚焦是指在隐喻表达中仅出现始源域而不出现目标域(王文斌,2006)。这就是说,隐喻的焦点仅聚焦于始源域,而目标域却是隐含的。如:
(4)要high,不要害。
(5)天造之材,不进迷阵。
(6)她(配图:旁边有一丛娇艳的罂粟),不值得你爱。
(7)拒绝诱惑独善其身,做好宣传兼济天下。
(8)吸毒一口,掉入虎口。
(9)戒毒,从战胜“心魔”开始。
在这些例子当中,施喻者把焦点全部投放在始源域上,直接用始源域来表述目标域的特征。
如例(4)中,“High”的出现能让人立刻意识到“害”的隐含意义——“摇头丸”。因为在娱乐场所,某些人总是爱服用“摇头丸”让自己变得更兴奋,玩得更high。例(5)中的“迷阵”,例(7)中的“诱惑
一半绿一半红一半喜雨一半喜风”都是指始源域,而作为目标域的毒品却没有出现,但这些词语从不同的方面都与毒品的性质、性状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把它们理解为毒品的代名词。而例(6)中的“她”作为始源域指的是娇艳妖娆却又充满危险的罂粟,像一个有阴谋的美人,二者的相似点是:美丽却是祸害。例(8)中的“虎口”作为始源域,以我们惯常的理解是“一种危险的境地”,其目标域是指吸毒后人们所处的生命即将被吞噬、财产即将被挥霍的悲惨境地。例(9)中“心魔”的目标域是指吸食毒品者对毒品所产生的一种依赖心理,也就是“瘾”,戒毒的关键就是要去除吸食者的“瘾”,但与“瘾”相抗衡犹如与“魔”相抗衡一样,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三)双聚焦
双聚焦(王文斌,2006),是指施喻者在构建隐喻时,在聚焦于始源域的同时又聚焦于目标域。如:
(10)手拉手远离新型毒品齐参与共筑防毒长城。
(11)参与禁毒战争,构建和谐广东。
(12)坚决夺取禁毒人民战争的全面胜利。
(13)罂粟:美丽的背后,是魔鬼的诱惑。
(14)毒品:白色的“恶魔”。
(15)选择毒品就是选择死亡。
(16)毒品不是儿戏。
(17)吸毒就是吸食生命。
这些句式是最常用的隐喻表达方式,始源域和目标域同时出现,前后相照应,两者的相似点通过联想就能找到,其隐喻意义最容易被读者所理解。
在双聚焦的例子中,主要有禁毒行为、毒品(包括罂粟)的隐喻。其中,把禁毒比作一场战争,如例(10)、(11)、(12),始源域是“战争”,目标域是“禁毒”,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要取得胜利都要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从而说明禁毒对人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任重道远。例(13)把罂粟比作“魔鬼”,是因为它们都有欺骗性,都有迷人的外表和阴暗的本质,由此把两者联系到一起。例(14)把毒品比作“恶魔”,是基于其本质的相似性而言的,即“使人们毁灭或给人们造成灾难”。
例(16)虽然运用了否定的形式,但仍可以找出始源域(儿戏)和目标域(毒品),施喻者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对毒品的态度要慎重这一意图。例(15)、(17)都是从吸食毒品的后果来说的,无论是把“死亡”还是“生命”作为“始源域”,都是在描述其造成的可怕后果,由此警戒人们要认清毒品的危害,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通过对禁毒宣传语中的隐喻进行观察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目标域和始源域的对应关系,从而找到该隐喻建立的基础——相似点。相似点是我们把握隐喻内涵的关键。但由于人们的认知方式不同,其聚焦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人们选择的聚焦点也不一样,因此相似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毒品的,这体现在施喻者对始源域的选择上。根据始源域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禁毒宣传语中有的是对毒品本身的聚焦,把毒品比作恶魔,从其造成的严重后果来表达毒品的危害;有的是对禁毒这一行为的聚焦,把禁毒比作打一场艰苦的战争,表达禁毒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体现了贩毒活动的顽固性。人们在解读这些隐喻时,应当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意义进行理解,比便能够真正理解施喻者的良苦用心,做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四、结语富士山在日本哪里>表达爱情的歌曲
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以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百科知识为认知基础,以分析施喻者的认知聚焦方式为手段来解读禁毒宣传语中的隐喻句式。宣传者为了突出其表达效果,采用了零聚焦、单聚焦和双聚焦等多种认知聚焦方式对毒品和禁毒行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突显”,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点也在毒品本身和禁毒行为之间不断变化,从而强调了毒品的罪大恶极和禁毒任务的艰巨。禁毒宣传语中隐喻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毒品及吸毒者的形象特征,使人们对此产生厌恶,充满警惕,从而达到宣传者要求人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忆苦思甜是什么意思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Fauconnier,G.& M.Turner.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3]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本文发布于:2023-07-25 20:3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964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隐喻   毒品   人们   禁毒   聚焦   认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