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近期生态文献摘要
1、Stage-structured cycles promote genetic diversity in a predator–prey system of Daphnia and algae (2005.1.27) 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较大的生物多样性能增强小片土地上的生态稳定性,这种效应持续的时间从几个星期到几十年不等。但要使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的联系对生态学家来说达到有意义的程度,必须能够证明这种联系会在大范围内和长时间段上发生。对古珊瑚所做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地质时间尺度上会留下痕迹,可按比例放大到数百万年的时间和全球的规模。化石记录中所保留下来的礁石生态系统中变化的分类多样性表明,在一个给定的1000万年的时间间隔内,礁石平均多样性越大,在下一个时间间隔内礁石生态的变化越小。礁石如果能产生数量更多的物种的话,它们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会较小,但这也可能意味着,面对全球变化,今天多样化的礁石也许不能很快适应。
边框手抄报
2、Species diversity can drive speciation (2005.4.21)
影响物种数量的因素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某些地方比其他地方物种更多一直是演化生物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对保护生物学家也有实践意义。岛屿是研究这种事情的最佳地方,经典理论表明,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量与岛屿的大小
及其与其他岛屿的距离有关,当然也与其他因素有关。现在,Emerson和Kolm发现了推动物种形成的另一因素:在第一个地方所存在的物种数量。对加那利和夏威夷群岛上的节肢动物群落和开花植物群落所做的分析,支持这一新理论:在一个给定地区物种数量越多,这些物种内发生演化性变化的概率越高。(Letter, p. 1015)
隔离霜排行榜前十名的牌子3、Neutral theory and relative species abundance in ecology (2003.8.28) 这里说的中性理论,是指美国生态学家Hubbell提出的“群落漂变的中性理论”,与我们常听到的Kimura的分子进化中的“中性理论”不是一回事,但是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实质上是一样
公开课评价意见>胡笳曲的。
群落漂变的中性理论是指,生物多样性是在各个物种个体在出生、死亡和扩散速率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的“漂变”结果,没有所谓的“好的竞争者”,物种数量的变化只是随机因素造成的。对于某个物种来说,也不存在种群调节。只不过群落里的个体数量(包括所有物种)是不变的。他的这一理论在解释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上有着令人吃惊的准确性,迅速得到了生态学家的关注。Nature、Science、Evolution、TREE等著名杂志都撰文评述,使其声名鹊起。
4、Spatial patterns in species distributions reveal biodiversity chang(2004.11.18)
5、Long-term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logical stability and biodiversity in Phanerozoic reefs (2005.1.27) 不同物种为什么能共存
了解遗传多样性在自然界是怎样维持的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现有理论所假设的种群动态过于简单,尽管这些动态很少得到证据支持。例如,在海洋浮游生物生态学的核心就有一个矛盾:这么多不同的物种是怎样靠基本上是相同的一个资源库共存的,而又没有一种或另一种物种居于支配地位?用水蚤及其藻类猎物所做的精巧的实验表明,答案在于竞争物种的生命阶段的时间选择上。每个物种都包括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个体群,它们在一年不同时间有不同需求和不同丰度。由于丰度的高峰和低谷很少赶在同一时间,所以生态系统中有足够空间供所有物种共存。
库里壁纸6、biodiversity_Turning up the heat on hotspots (2005.8.18)
腊梅几月开花Global hotspots of species richness are not congruent with endemism or threat (2005.8.18) 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热点
虽然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很多保护战略的中心内容,但一个认为在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方面为热点的地区在其他方面也为热点的关键假设却没有经过验证。一项新的研究工作在全球水平上对这个问题进行
了研究,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不同类型的热点存在于不同地区。对鸟类而言,南美和非洲的山区是物种丰富性的热点,而灭绝危险的热点却在新西兰、马达加斯加和菲律宾的岛屿上。因此,保护战略需要基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多项测定结果。
7、The metapopulation capacity of a fragmented landscape (2000.4.13)
8、Decline of the marine ecosystem caud by a reduction in the Atlantic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2005.3.31) AMO消失了会怎样?
“全球海洋翻腾环流”的大西洋部分(即“大西洋经向翻腾”,英文简称为AMO)曾被与上个冰期气候突变联系起来。曾有人提出,全球变暖可能会增强淡水向北大西洋中的排放,终止AMO,从而导致明显变冷。人们对这些可能的气候效应给予很多关注,但却几乎没有想过如果AMO减弱或消失时海洋生态系统会发生什么。Andreas Schmittner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模拟,发现AMO消失会使全球生产力降低约20%。这一模拟结果与可从过去获得的生产力记录是一致的。与那么大规模的气候变化相伴随的浮游生物存量的大幅度减少,可能会对受害区域的渔业生产产生影响。
9、Millennium group nails down the financial value of ecosystems (2005.3.31)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是一个为期四年的雄心勃勃的研究项目,旨在评估地球的人类支持系统的状态,
本期Nature报告了该项目的结果。资助该项目的有“世界银行”、联合国和很多大学等,它们希望该项目对决策者们能够有所帮助,因为该项目将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数据放进了生态系统变化过去是怎样影响人类生存条件的、以及生态系统变化今后将怎样影响人类生存条件等背景中。虽然现在没有重复进行这种研究的计划,但在本期Nature的Commentary栏目中,三位参加该项目研究的科学家提出,这样的评估工作应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行草字帖10、Biodiversity_An index of intactness (2005.3.3)
A biodiversity intactness index (2005.3.3) 生物多样性完好率指数
“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制定了到2010年大大减小生物多样性损失速度的目标。因为尚没有大家认同的度量朝这一目标前进速度的方法,所以CSIR Environmentek (设在南非比勒陀利亚的环境研究机构)的R. J. Schoels 和R. Biggs现在提出了一个“生物多样性完好率指数”,该指数也许能填补这一空白。该指数关注大群体物种在种群数量层次上发生的变化,而不是关注物种的灭绝,后者难以去证实,所提供的预警也太晚。该方法显示,大多数生物多样性存在于正式保护的区域之外,已经用于农业、采矿和人类定居的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是减缓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关键。
11、Parasites and climate synchronize red grou populations (2005.2.17) 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动物种群数量的同步变化
动物种群数量经常通过同步波动来响应于气候波动,但这种响应是气候对各个动物的直接效应还是对捕食者和食物供应的间接效应尚不清楚。对英格兰北部红松鸡种群所做的一项研究,首次识别出了英国全国种群数量达到同步的年份,显示出同步起始的时间与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巧合。数值模拟显示,松鸡种群数量的增加是与不适合某种肠胃寄生虫传播的条件相关联的,这种寄生虫能够降低松鸡的生育力。这说明,特定气候事件能导致疾病或寄生虫感染的传播,间接引起寄主种群数量的同步变化。
12、Highly variable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s reconstructed from low- and high-resolution proxy data (2005.2.10) 北半球2000年时间的气温重建
对北半球年平均气温所做的一个2000年的重建可以说是一项新的突破,因为它将来自气候参数的数据与不同的内在时间尺度(如湖泊和海洋沉积物及树木年轮数据)结合了起来,从而给每个参数赋予充分的权重,使其分辨率都达到最大。这种技术利用“小波转换”,使可供利用的古气候数据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所获得的重建结果支持认为
多世纪的自然波动要比人们普遍所想的更大、以及今后预计还将出现相当大的自然气候变化的观点。10世纪时出现了高温气候,在1600年左右出现了明显的“低温”天气。但1990年以后的气温仍然高于前2000年任何时候的气温。
13、Abrupt ri in atmospheric CO2 overestimates COmmunity respon in a model plant–soil system (2005.2.10) 大气中CO2浓度突变的影响
研究大气中CO2浓度今后增加所产生效应的实验工作者,经常会将一个现代生态系统暴露于高浓度的CO2,然后看会发生什么。新的研究工作表明,他们的结果可能是误导的。在对土壤菌根真菌所做的一项长期研究中(持续时间为6年),CO2浓度的突然增加对真菌群落中生物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要比历经21代逐渐增加CO2浓度所产生的影响大得多。在野外实验中是否会出现类似偏差尚有待观察,因为在野外环境中存在更复杂的物种间关系,但在解释比自然出现的变化更突然的变化所产生的效应时,我们的确应当更为谨慎。
14、Similar respon of labile and resistant soil organic matter pools to changes in temperature (2004.1.6)
土壤有机物对全球变暖的反应
温度变化对有机物在土壤中分解速度的影响,是考虑全球变暖对土壤中储存的碳的影响时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的假设是,土壤碳或有机物可被看作是两部分: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易变”部分和对温度变化不敏感的“抵抗”部分。这意味着,易变有机物储量最大的北方冻原地区的土壤会流失较大数量的碳,全球变暖对土壤有机物分解的影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根据用森林土壤样品所做的一个实
磨的读音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有机物分解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受土壤有机物组成的影响,说明两种类型的土壤有机物将对全球变暖做出相似的反应。
15、Remobilization of southern African dert dune systems by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warming (2005.6.30) 全球变暖对沙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