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晚清翻译小说中的译意现象

更新时间:2023-07-24 14:15:56 阅读: 评论:0

!""#年第!期$%&!,!""#
浙’江’社’会’科’学
!"#$%&’(’)*+%&,’)+%#’+#)
!""#年(月
-./0,!""#
试论中国晚清翻译小说中的“译意”现象
!’陆国飞
’’内容提要’晚清时期,中国翻译小说空前繁荣,其间普遍采用一种“译意”的翻译方法。
所谓“译意”,就是“译意不译词”,译者在保持原文主要内容不变或主要故事情节完整的情况
下,可以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要或阅读习惯、审美情趣进行删改、增补或发挥。其操作比“意
译”还要宽松,涵盖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式;而且在语篇层面上进行,不以句子为基本
单位。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把它与“意译”混为一谈,对其特征和意义未有足够的重视。因
此,有必要界别“译意”和“意译”这两个概念,分析“译意”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晚清’翻译小说’“译意”’目的论’翻译策略
作者陆国飞,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舟山’()*""+)
’’晚清时期,中国翻译小说空前繁荣。据陈大康《近代翻译小说编年》!的统计,仅从),#"年到)-))年,就有+""多位译者翻译了-.!种小说。如此之多的翻译小说,在当时很大一部份是通过一种既不同于“直译(/01234/13456/410%5)”、也不能用“意译(732213456/410%5)”加以概括的方法传入中国的。笔者以为,这种方法可称之为“译意(489 4:1410%5)”"。然而,当今学者撰写的研究著作,或对此略而不论,或视同为“意译”,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例如,陈平原说这一时期以“意译为主”#。郭延礼注意到其“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意译”,也依然认为“翻译方法基本上是译述或意译”$。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译意”与“直译”、“意译”的区别着手,界定其内涵,探讨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意义。
当然的近义词收据怎么写翻译界一般讲“直译”和“意译”这两种方法论。它在我国古代的佛经翻译期就已存在,如道安主张“直译”,鸠摩罗什提倡“意译”,玄奘将“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运用。对两者的界说也已
有定论,一般认为,“直译”是指词当句对的翻译,要求遵循原著的内容和风格。例如张培基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说:“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显然,“直译”能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既有助于保存原作的格调,又能不断地从外国引进一些新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使我们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例如现代汉语中的“武装到了牙齿(43;281%1221<)”、“一石双鸟(1%=0//1>%?0386 >01<%5261%52)”,就是从英语中直译过来的,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祖国语言的组成部分了。但每一种语言有其开放性的一面,也有封闭性的一面,其封闭性会排斥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表现形式。因此,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形式不能被对应翻译时,就宜采用“意译”法。所谓“意译”法,就是范仲英所说的:“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不注意细节,译文自然流畅即可。意译不注意原作形式,包括句法结构、用词、比喻以及其他修辞手段。但意译并不意味着将内容随意删改,或添枝加叶”。&“意译”显然比“直译”多了点自由
!浙江社会科学"##$年第"期!
度,但都忠实于原文,而且可以在句子层面上进行操作。
人意险“译意”则与两者不同,它只是将作品中的大意翻译出来,“译意不译词”!。首先,它是指以原作文本为框架,在保持原文主要内容不变或主要故事情节完整的情况下,译者可以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要或阅
教师党员转正申请书读习惯、审美情趣进行适当删改或添加发挥;其近乎于纽马克(%&’()*+)所谓的改编(),)-.)./01)。其次,操作必须在篇章层面上进行,句子不是基本单位。它比“意译”要宽松得多,涵盖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式。例如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第十三章中有一段文字描写秋天彼得堡郊外皇村附近一个小镇的花园。冯春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手法译为:!!第二天一早,马丽亚·伊凡诺夫娜醒来,穿好衣服,便悄悄地到花园去了。早晨的景
色美极了。太阳照耀着被凉爽的秋风吹得发
黄的菩提树梢。宽广的湖面平静地闪耀着。
刚刚睡醒的天鹅庄重地从覆盖着湖岸的灌木
丛中浮游出来。马丽亚·伊凡诺夫娜来到一
片葱茏的草地上,那里刚刚建立了一座纪念
像,纪念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
伯爵不久前取得的胜利。"
但首批留日学生戢翼翚用“译意”法处理,题《俄国情史》,译文为:
!!是日也,天朗气清,风光和畅,宫廷之花
煮虾煮多久木鲜妍而映妩媚于朝暾,鸟与云而共飞,蝶随
风而竞舞,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芳气袭人,天
光转媚,游鱼戏叶,白鹭浴波,其风景之佳绝,诚不可以名状。#
从中不难看出,戢译删改了不少原文,语言老套陈旧,毫无异国情调。而且,它竟然成了中国传统小说中的才子佳人的后花园。“译意”法与“意译”法的差异可见一斑。
晚清翻译小说中,这种“译意”现象普遍存在。例如鲁迅先生,以倡导“直译”著称于译界,但在早期也基本上采用“译意”法。他翻译法国凡尔纳的科学小说《月界旅行》,在该书《辨言》的最后一段中说:“《月界旅行》原书,为日本井上勤氏译本,凡二十八章,例若杂记。截长补短,得十四回。初拟译以俗语,稍逸读者之思索,然纯用俗语,复嫌冗繁,因参用文言,以省篇页。其措词无
味,不适合我国人者,删易少许。体杂言庞之讥,知难幸免。书名原属《自地球至月球在九十七小时二十分间》意。今亦简略之曰《月界旅行》。”$翻译《地底旅行》,也自称为“编译”,不说翻译;又说“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那些“译意”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23译者改造了原作中的主题、结构以及人物。例如法国通俗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两年的假日》,梁启超拟名为《十五小豪杰》,在“译后语”中说,该小说先经英译,“用英人体裁,译意不译词”,再经英译转为日译,“易以日本格调”,而后他再由日文转译成中文,“又纯以中国说部体段代之”。%&(通过这样的翻译,作品中的“小豪杰”也就变成了译者心中所赞誉的“小英雄”,以此向读者作思想启蒙和政治宣传。苏曼殊译雨果的《惨世界》(今译《悲惨世界》)也有相似的经历。该小说译文最早于24#5年2#月6日至2"月2日在《国民日日报》连载,题名《惨社会》,署名法国大文豪嚣俄著,中国苏子谷译。后经陈独秀润色,出单行本,改题名为《惨世界》,改署苏子谷、陈由己(即陈独秀)同译。这是一本译创各半的翻译小说,全书27回,除译作的首尾6回改动外,其中间的8回几乎是创作,主题和结构自然作了较大改造。鲁迅先生据日文转译而成的政治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也是似译非译、似作非作。鲁迅先生事后称这篇东西的内容大概是“偷来的回忆”,显然有意无意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发挥。%&) "3译者删除、改译或浓缩原作中某些段落,而保留主要故事情节。比如把原作中大段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描写删除掉,改而代之的是“话说”、“却说”、“夫以”等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程式套话,所译只为故事情节,迎合了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即使有环境描写,也是用中国化的腔调改之。苏曼殊在翻译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惨世界》时,也几乎把原作的后面部分全部删去,还改变了某些情节的发展。《俄国情史》的译作也有类似情况。如上文所提到的第十三章,开头关于小说主人公彼得·安德烈耶维奇·格里尼约夫关进监狱受审前一段心理描写的文字全都删除。小说第三章中描写白山要塞司令住宅的陈设进行浓缩,只用了“则见其室中壁柱森立,陈设古雅,望而知非寻常人之所居,极为风致”这寥寥几
陆国飞:试论中国晚清翻译小说中的“译意”现象
丝绸之路终点句。
!"译者根据自己对原作的理解,增添原文所没有的文字,或增加情节,或发表议论,表达译者在阅读原作时所产生的思想情感。例如方庆周译述的《电术奇谈》,原译只有六回,吴趼人居然衍义成了二十四回。其附记中明确表明:“书中有议论谐谑等,均为衍义者插入,为原译所无。衍义者拟借此以助阅者之兴味,勿讥为蛇足也。”!"#再如林纾在翻译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小说《冰雪姻缘》时,不由自主地插入自己的句子:“书至此,哭已三次矣!”!"$周桂笙翻译《毒蛇圈》,也在“评语”中说,“(第九回)后半回妙儿思念瑞福臆断文字,为原作所无。窃以为上文写瑞福处处牵念女儿,如此之殷且挚,此处若不略写妙儿之思念父亲,则以‘慈’、‘孝’两字相衡,未免似有缺点。且近时专主破坏秩序,讲家庭革命,日见其众。此等伦常之蟊贼,不可以不有以纠正之。特商于译者,插入此段。虽然,原作虽缺此点,而在妙儿当夜,吾知其断不缺此思想也。故虽杜撰,亦非蛇足。”!"% #"译者将原作中人名、地名、称谓乃至典故改成译语国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例如《大除夕》中出现的吉尔、花姐、袁松、邓微、龙泉寺等,《义勇军》中出现的“阿姊”、“兰姐”、“妾”等称谓。《电术奇谈·附记》更明确提到:“原书人名、地名,皆系以和文谐西音,经译者一律改过。凡人名皆改为中国习见之人名字眼,地名皆用中国地名,俾读者可省脑力,以免艰于记忆之苦。”!"&《红粉劫》中也有类似的情况,鬘红女史评价说:“《红粉劫》所译地名人名,皆用中国习见之字眼,可省读者许多脑力。此非失真。小说重
关目,不用名词也。”!"’
$"译者改变小说体例、割袭回数或重拟回目。这一点在晚清翻译小说中相当普遍。以《绣像小说》为例,该杂志一共出了%&期,刊登长篇翻译小说十几种,几乎每种小说都有对仗工整的回目。梁启超在译《十五小豪杰》也有类似的处理。他说:“森田译本共分十五回,此编因登录报中,每次一回,故割裂回数,约倍原译。然按之中国说部体制,觉割裂停逗处,似更优于原文也。”!"(
如果说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那么,“直译”可视为将译者的手脚全都戴上了镣铐,跳起舞来身体僵硬,翻译操作较为拘谨;“意译”是将
译者戴上了手铐跳舞,翻译操作回旋余地相对较“直译”大,因而也比较自由;而“译意”,则是虽然松开了镣铐,但还在牢笼里,翻译操作空间较前两者都大、更自由,译者表现原作的手法更灵活。当然,“译意”仍然是在原作的文本框架内进行翻译操作,而不像文化派翻译论者那样将原文本视为“虚无”。怎么杀跳蚤
晚清翻译小说为什么如此普遍地运用“译意”的手法?这是由于当时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目的使然,也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知识分子的外语水平以及轻视外国文学的心态有关。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知识阶层震动最大,影响也最深远,它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摆在了每个士人面前。诚如谭嗣同在《上欧阳中鹄书》中所云:“经此创巨痛深,乃始屏弃一切,专精致思。当馈而忘食,既寝而累兴,绕屋彷徨,未知所出。”!)*这种悲愤之情,正是当时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他们深感到中国受外国列强所欺,并非都因为外国的“炮利船坚”,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整个民族尚未觉醒。因此,他们拟通过翻译外国著作来启迪民智。如梁启超所言:“处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而小说的社会功能,时人早有论及。康有为曾说过,“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故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喻,当以小说喻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晚清的小说翻译,正是出于这样的社会政治目的。故而邱炜菱在《小说与民智关系》一文中指出:“故一种小说,即有一种之宗旨,能与政体民志息息相通;次则开学智,祛弊俗。”!)-衡南劫火仙在《小说之势力》中说:“欧美之小说,多系公卿硕儒,察天下之大势,洞人类之赜理,潜推往古,豫揣将来,然后抒一己之见,著而为书,用以醒齐民之耳目,励众庶之心志。或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或为国家之危险而立鉴,然其立意,则莫不在益国利民,使勃勃欲腾之生气,常涵养于人间世而已。”!)#公奴也说:“以小说开民智,巧术也,奇功也,要其笔墨决不同寻常。常法以庄,小说以谐;常法以正,小说以奇;常法以直,小说以曲;常法则正襟危坐,直
!浙江社会科学"##$年第"期!
指是非,小说则变幻百出,令人得言外之意;常法如严父明师之训,小说如密友贤妻之劝。”!"#在这样的口号下,小说翻译时自然不要求内容细节的客观真实。
“译意”时不尊重原著,多加添增删改,自然也是出于轻视外国文学的艺术价值的心态。晚清学人普遍认为,“西人所强格致、政事,文学则不行”。!"$“泰西有用之书,至蕃至备,大约不出格致、政事两途。”!"%曾任驻英公使的郭嵩焘到达英国不久后也认为:“此间富强之基与其政教精实严密,斐然可观;而文章礼乐不逮中华远甚。”!"&就连出过洋、较开明的郭嵩焘都抱有这样的观点,更何况当时其他的知识分子了。而且,这些译者有的本身就是文学家,有文学创作的能力。例如林纾,幼而好学,不但博览而且精读;自十三岁至二十岁就校读古书不下两千卷,唐宋小说家言无所不读。其古文以意境、韵味见长,善于用简洁、平淡言语来表达真挚感情,著有古文集《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小说《剑腥录》、《金陵秋》和诗集《畏庐诗存》等。翻译家吴趼人也著有历史小说《痛史》、《两晋演义》、《上海游骖录》、《劫余灰》、《云南野乘》、《发财秘诀》等及短篇小说共三十余种。周桂笙著有《飞往木星》、《新庵九种》。周氏兄弟更是妇孺皆知的著名文学家,他们的创作天分极高。因此,他们在翻译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创作的成份,归化外国小说中的表现手法,既当译者,又当作家,也是很自然的。
出现“译意”现象还与当时许多译者本人外语水平差,翻译时往往借助于他人的口述有关。这种以两人合作对译的方式起源于佛经翻译,在近代科技翻译中也屡见不鲜,而在晚清翻译小说中更为盛行。最
典型的要数林纾的翻译了,他一生翻译了约%&#种外国小说,没有一种是独立翻译的。这样的合作翻译的方式,必然会导致“译意”现象的发生。受林纾影响,这一时期的不少翻译家,在不同程度上采用过合作对译的方式。例如,陈绎如口译、薛绍徽笔记,翻译了《八十日环游记》。亮乐月口译、陈春生笔述,翻译了《狱中花》和《小英雄》。吴竟口译、秀水洪光笔录,翻译了荷兰作家麦巴士的《神女缘》。由猿口述、虫笔述,翻译了苏格兰小说家的《血之花》。郑建人口述、陶兰荪笔译,翻译了英国侦探小说家科南道哆啦a梦的图片
尔的《红发会奇案》。也有的翻译小说是通过一人译意,一人润词或演(衍)义而成的。例如,李提摩太译、裘维锷演义,翻译了美国毕拉宓的小说《百年一觉》。朱树人译、匏园懒农演义,翻译了《穑者传》。还有《蝴蝶书生漫游记》由茂原筑江译意,王本详润词。《影之花》由竞雄女史译,曾朴润词。《苏格兰独立记》由陈鸿璧译,徐念慈润词。英国妇孺小说《亡羊归牧》由枢垣述意,穑叟演词。小说《奇缘》由王星如译,李英圃润词。英国佳保肥的《装愁屋》由亚乐译意,亚尧润词。《好男儿》由脯臣译意,铁汉演义。《强盗洞》经吴板桥译意,陈春生演话。《死里还生》由播吕氏亚译意,徐显荣润词。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晚清翻译小说中的“译意”现象无意中也体现了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文学翻译本身既有创造性的一面,也有叛逆性的一面,这种现象在译界称之为“创造性叛逆”。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就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众所周知,小说是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它与音
乐、绘画、雕塑、电影等相比,是唯一局限于语言框架之内的艺术。因而,一种语言环境中产生的小说作品被“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时,为了让接受者能产生与原作同样的艺术效果,译者就必须在译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接受者产生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语言手段。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地从技术上考虑语言对应的问题。克罗齐曾说过:“如果翻译冒充可以改造某一表现品为另一种表现品,如移瓶注酒那样,那就是不可能的。在已用审美的办法创作成的东西上面,我们如果再加工,就只能用逻辑的办法;我们不能把已具有审美形式的东西化成另一个仍是审美的形式。”!()这话也许有些偏激,但阐明了文学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而是二度创作,即再创作的道理。如果说,“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显然,“译意”法虽然使译文有可能较远地偏离了原文,但其中也糅合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和叛逆性,体现了文学翻译的基本特征。因此,从文学翻译本身的特点来观测分析,
陆国飞:试论中国晚清翻译小说中的“译意”现象
中国晚清翻译小说中所产生的“译意”现象也是有意义的。
“直译”和“意译”只是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两种技法而已,在文化层面上并无多少意义。而“译意”,在翻
译界虽尚未作为一种概念提出,但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它使我们超越“信达雅”、“忠实”、“对等”这些传统的翻译观念,跳出单纯技术操作的框架,将翻译学纳入到文化功能理论的范畴中来认识。
!"世纪#"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凯瑟林娜·赖斯($%&’%()*%+,)--)在她的《翻译学批评的可能性与方法》(./--)0)1)&),-%*23)4)&%5 &)/*-)*6(%*-1%&)/*7()&)8)-4)一文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该文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要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她进一步认为翻译应该有具体的翻译要求(&(%*-1%&)/* 0(),9),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这表明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4,,()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翻译目的论(<=/>/-&’,/(?)这一功能派的奠基理论。威密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目的论是翻译行为论的组成部分。在此理论中,翻译被视为翻译行为中以原文本为基础的一种行为。……任何形式的翻译,当然也包括翻译本身,可被视为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其目的和目标。”!"#他指出,翻译时译者要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提供的多元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他还特别强调由于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是“目的准则”,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而“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这种理论说明,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
完全改写的方法,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而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A)B%1,*8,,包括功能等值),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宜性(%2,@A%8?)”,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显然,在功能派的翻译理论中,原文或原语读者的心理反应都退居到了次要位置,取而代之的是翻译的目的和对目的忠诚问题。在他们看来,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除了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还要考虑译语与原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也就是说,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居于首位的“信”、“忠实”或者“对等”的要求首先服从于翻译的目的要求或者功能要求。据此,我们可以认为,翻译中局部的不忠实、增益、删减甚至改写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这也正是功能派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之所在。
中国晚清时期小说翻译的“译意”,当然没有功能派那样的理论自觉,但是,其实践要求的精神和方法恰恰体现了翻译目的的“适宜性”,可以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佐证。具体地,我们可从翻译的预期功能、预期读者和译文接受程度三个方面来分析:
CD预期功能。小说创作的目的除了描写现实世界,还要求通过描述虚构世界来激活人们对现实的人生感悟。模拟再现世界需要表现成分,按雅克布森(E%=/0-/*)的话来说,就是表现功能要强于指称功能。从这一点上来说,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基本相同。晚清翻译小说的表现功能并非为了了解异国风情,欣赏异国的艺术创造,而是企图通过汲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来“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社会功能,翻译家们在翻译策略上就不必拘泥于以往佛经翻译那样的“直译”或“意
译”,“译述”或浓缩的“译意”的方式就更直接有效。
!D预期读者。在近代,译文的受众主要包括:(C)具有受自己文学经历影响的并有明确期盼的创作者,(!)有意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进步知识分子,(F)为娱乐消遣而读小说的一般读者。纽马克将读者划分为三种类型:学者型读者(&’,,G5 >,(&)、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读者(&’,,2A8%&,2 1%?4%*)、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读者(&’,A*)*5 9/(4,2)。!"%按照这一标准,晚清翻译小说的预期读

本文发布于:2023-07-24 14:1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94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小说   功能   译意   译者   原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