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互译

更新时间:2023-07-24 13:58:53 阅读: 评论:0

赶快的近义词是什么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末的组词    XXXX        日期:  2014/6/12           
 
翻译要实现的目标是忠实的传达原文,实现“顺、迭、雅”。但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往往难以做到。其原因是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障碍。文化障碍是最常见也是最忌简单处理的因素。由于自然社会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文化障碍。这也对双语之间的完全转换产生了制限。日汉各有其自身文化烙印与文化色彩,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并成功地进行日汉的互译,就必须首先对日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文化
对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日汉两种语言有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同时这两种语言还受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绝不可只考虑语言的转换,还应增强文化意识,要从跨文化交际的立场出发,采用适当的翻译方式,尽力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达到准确介绍异国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日汉互译  文化差异
   
1. 引言    1
2 文化差异和翻译原则    2
2.1 生活环境的差异    2
2.2 生活方式的不同    3
2.3 审美意识的差异    4
3.日汉翻译中文化障碍的主要表现    5
4. 结语    7
致  谢    8
参考文献    9

1. 引言
中日两国文化关系密切。自汉朝起,两国便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最初日本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后来从中国引进了文字,并逐步用汉字的结构制造了日本的假名, 于是形成了既有假名又有汉字的日语。因此, 一般人都认为中日语言同宗同源, 在翻译上不会有什么障碍。但在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民族的文化反映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之中。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两个人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往往习惯于用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去理解他民族的语言现象。这就难免出现彼此不大理解甚至误解或曲解而影响或破坏
交际效果。在此,我们应总结出日汉互译中出现的一些不同,以此折射出一些中日文化差异。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可以说,翻译是一门集创作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语言艺术,涉及到诸如语言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多门类学科。翻译的目的在于利用两种语言相互转换进行思想和文化交流。由于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活动不仅仅表达了行为主体的思维内容,同时还反映了主体的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等深层次的文化特征,因而,翻译便不再只是一种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工作,而更是一种源语言与目的语言所生存的文化之间的传递行为了。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顾及两种语言特征和两种文化差异,轻者很难再现所译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和文化内涵,重者有时甚至会产生由于翻译的失误而导致的文化冲突。本文从分析中、日文化几个方面的差异着手,探析中文和日文翻译之间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2 文化差异和翻译原则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往来,促进了两
国之间的交流。日本人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至深,日本人的思想、情爱、伦理、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无不带有中国古文化的痕迹。但由于日本民族一方面善于追求新事物、新观念,喜好模仿,并能巧妙地将他种文化有机地调和吸收,变为己有、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又顽固地坚持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意识等,小心翼翼地提防着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排斥性地选择与本民族文化不相冲突的、并可完善自己的东西,执著地维护民族的自我意识的这样一种双重性格所致,中日文化又存在许多相异的方面。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两国间的文化差异,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鉴于中日两国历史上和地理上的文化交流特点,翻译工作也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采取符合中、日民族语言习惯、文化特征的表达形式灵活处理。在涉及到文化方面的翻译时不能采取入乡随俗的办法,这种翻译无助于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达不到翻译的目的,反而起到了阻碍的副作用。
2.1 生活环境的差异
中日文化上的差异,是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所形成的,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绝不能互相替
代。水稻是日本人赖以生存的作物,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对水稻及其相关的事物( 如「米、飯、餅、畔、田、畑」等)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日语语言中有许多和水稻有关的表现方法。如:表现自私行为、一切为自己利益着想,称「我が田に水を引く」;形容事情棘手不好处理,称「餅を搗く」;形容各有所长,称「餅は餅屋」;形容吃不上饭、揭不开锅,称「飯の食い上げになる」;由于喜欢对方以致把任何东西都不假思索地送给对方,称「田もやろう畔もやろう」;表示殊途同归,称「田を行くも、畔も行くも」;形容有地位而无实权, 称「餅の形」; 福从天降, 称「開いた口へ餅」;锦上添花,称「餅に砂糖」;穷奢极侈,称「餅の皮むく」等等,都是稻米文化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因此,在汉译这些词语时,应译出这种“稻”的异味。水稻在中国尤其南方广为栽培,但中国农作物品种繁多,因此水稻并没有形成单一的文化。反之,树木给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它不但为中国人提供了诸多方便,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形成了树木文化的语言特色。因此在日译时也不可不顾及中国文化的这种“树”味。如:用“樱唇、樱桃小嘴、杏眼、桃腮、柳眉、杨柳细腰”等来形容婀娜倩女。用“桑梓”或“梓里”比作故乡;以“桃李”比作门生、弟子,以“枇杷门巷”暗示妓女居所⋯⋯。可以说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单纯的语言翻译是无法完成传递文化信息这一任务的。雨水对于水稻栽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
培至关重要,但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却并不很多,因此黄河流域主要以旱作植物为主。然而,在日本,由于是岛国,充足的雨量不仅带来丰富的植被,而且使得日本人对于雨有一种特殊的敏感。降雨已非单纯意义上的自然现象,它与日本那种独特的阴湿文化不无关系。日语中有许多描述雨的词汇。如「春雨」「小雨」「大雨」「凍り雨」「氷雨」「地雨」「俄雨」「夕立」「時雨」「五月雨」「豪雨」「白雨」「麦雨」「微雨」「梅雨」「土砂降り」「朝雨」「丑雨」「気違い雨」「霧雨」「小糠雨」「桜雨」「村雨」「漫ろ雨」「袖笠雨」「照り雨」「通り雨」「長雨」「涙雨」「横雨」等等不下一二百个,不同的季节,同一季节的不同时间,一天里的不同时辰,说法各有不同。对于雨的精细描写,是日本人阴翳礼赞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翻译中很难准确完成的棘手之处。
2.2 生活方式的不同
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通过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体现,生活方式的不同在各自的文化上均会得到充分的显现。中日文化的差异最明显的还是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中,这是不同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意识,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意象。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
史,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封建主义起着主导作用,封建士大夫阶级有权有势,在生活上为所欲为,穷奢极侈,变换着吃法,随之也就产生了众多吃的学问。平民百姓生活艰辛,鱼肉荤腥是很难享用的了,不过在士大夫阶级吃的学问的影响下,一旦弄到点儿鱼肉什么的,也不甘粗制滥造,总是想方设法精心烹饪一番,当一饱口福之后,在精神上也能获取某种安慰。反观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只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史,其封建阶级的势力,远不及中国的雄厚,且日本地域狭窄、物产不丰、尤其是明治维新以来,接受欧美文化较快,统治者的目光重点放在对外扩张、经济发展上,因此也就很少顾及吃的了。在日语语言当中,有关烹饪手段的词汇,寥寥无几,只不过是「煮る」(熬、煮、烹、炖)、「焼く」(烧、烤、焙)、「炒める」(炒、煎)「茹でる」(煮、熬)、「煎る」(煎)、「揚げる」(炸)等有限的几个。而中国的烹饪手段,可以说是丰之又丰、繁之又繁。仅从一个字的动词来数就有“炸、爆、溜、馏、扒、烧、焙、炒、炖、烹、熬、煮、焖、烩、烙、蒸、烤、炝、熏”等不下几十种。日译这些专业术语时,很难找到恰当的词语与之对应,作到等值翻译,也只能是作些相应的解释。如:焖/ふたをしっかりしてとろ火で煮る;炖/食品をとろ火でゆっくり煮る;炸/油で揚げる;炒/油でいためる;烹/油でいためてから液体の調味料をかける;馏/暖めなおす;溜/油で揚げ上にあんをかける
cinity⋯⋯。有些菜肴名称日译时还简单,如:“烤鸭”可以译作「アヒルの丸焼き」或干脆直译为「コーヤーズ」。然而,有些菜肴的名称翻译起来却不那么简单。如:“熬白菜”译作「白菜を汁をたっぷりにして煮る」;“溜肉片”译作「肉の揚げたものをあんかけした料理」。有些菜肴名称译来更为繁杂。如,“烙饼”译作「麦粉を水にといて鉄鍋やほうろくに油を引いて焼いた粉食品」;“爆肚儿”译作「羊の胃をごく短時間熱湯に入れて弾力性を有する程度に軟らかにした料理」⋯ 。这种情况反观日本亦然。例如,中文的“卡拉O K ”一词源于日本,它的原身是「空オケ」或写作「カラオケ」,其“空”表示“没有、无人”等意思,“オケ”是__外来语“オーケストラ”的简略说法,意为“管弦乐团”,也就是“没有人的伴奏乐队”。后来这种自娱自乐的唱歌形式风靡世界, 中文勉为其难地翻译成“ 肠炎不能吃什么卡拉O K ”,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这种情况还有很多,dnf亚米 如,「スナック」、「パチンコ」等等。
2.3 审美意识的差异
审美意识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它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一点一点积淀而成。中日两国由于各自的发展历程、地理环境等的不同,两国的审美意识也表现出不同的
价值取向。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龙”和“凤”,这尽管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但在中国人的心中,“龙凤呈祥”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皇宫,碑坊梁柱多饰以“龙、凤”以求祥瑞、颐和,欢乐庆典,男婚女嫁也多以“龙、凤”谕示吉祥、和睦。至于语言中的“龙、凤”更是比比皆是。如:“龙飞凤舞、龙肝风髓、龙眉凤目、龙意凤姿、龙跃凤鸣、龙幡凤色、丹凤朝阳、有凤来仪、龙马精神、龙蛇飞动、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等均系褒义词。还有形容地势之险峻、精神之壮烈,诸如:“龙盘虎踞、龙潭虎穴、龙战虎争、龙争虎斗”等说法也屡见不鲜。由于崇尚“龙、凤”,中国人的姓名中不乏“ 龙、凤” 二字。尽管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尤深,但这种传统的“龙、凤”观念,日本人所知甚少,更谈不上崇尚“龙、凤”的文化意识了。反之,日本人对“狗(犬)、猪、龟”等中国人颇为贬斥的动物却抱有好感,以“犬、猪、龟”作为姓氏的也大有人在。如「犬川、犬丸、犬上、犬井、犬石、犬江、犬島、犬宮⋯」「猪川、猪山、猪口、猪井、猪内、猪本、猪坂」

3.日汉翻译中文化障碍的主要表现
由于历史、社会、地域、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中国人和日本人往往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
解、看法和说法都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就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文化障碍。而这些文化障碍体现在不同的文化信息符号里,文化信息符号是一个庞大的象征系统。这些符号被称作“非规约性符号”,因为它的内涵随文化形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可以说文化障碍是由“象征”的“非规约性”造成的。
1游戏科学1语言中的民族意识化符号障碍语言中的民族意识化符号指反映该民族一切观念形态的语言信息符号。它间接地反映该文化的观念形式。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龙”和“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凤呈祥”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尽管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但这种“龙、风”的传统观念,日本人所知甚少,跟谈不L崇尚“龙、风”的文化意识了。相反,日本人对中国人大加贬斥的动物,如“狗、猪、龟”等却抱有好感。日本人认为“狗”忠诚,“猪”健壮,“龟”长寿。中国人则认为“狗”下贱、讨厌,“猪”污秽、懒惰,“龟”鄙俗、欠雅。danger是什么意思

本文发布于:2023-07-24 13:58: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947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日本   翻译   语言   中国   民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