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评估方法与干预方式研究综述
作者:***
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02期
【摘要】本文梳理了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评估方法和干预方式,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丰富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发并完善本土化的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评估工具,探索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方式。
【关键词】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评估方法;干预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0)1/2-0057-05
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不仅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焦虑、抑郁、恐惧、强迫障碍等有明显负性情绪症状的精神障碍,而且包括已严重偏离同龄儿童精神常态,甚至阻碍儿童自身成长或他人生活状态的未被纳入临床诊断标准的负性情绪。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主要有情绪
不稳定、紧张焦虑、胆小退缩、孤僻抑郁、任性冲动、暴躁易怒等表现,对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师幼互动和同伴交往具有一定影响。〔1〕相关研究表明,情绪行为问题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2-4〕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若未得到及时干预,可能会对儿童未来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与职业表现等带来不利影响。〔5-7〕本文旨在梳理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评估方法和干预方式,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评估方法
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还不完善,语言和认知水平还较低,难以像成人一样清楚地表达或填写问卷,因此当前对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评估主要是结合访谈、观察、量表评估等多种方法进行。
1.访谈
访谈儿童父母、照顾者或幼儿园教师,询问儿童的背景信息,对评估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金佩尔(Gimpel)和霍兰(Holland)认为,关于学前儿童情绪行为問题的访谈应当包括儿童当前的状况以及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情形等内
容。〔8〕此外,研究者可以通过设计具有特定意义的故事情境和图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结构式访谈法与儿童进行面对面交流,直观了解儿童的情绪、行为等。安多洛(Iandolo)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情绪行为问题严重的儿童的故事往往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事件,存在人物性格不明、人际关系消极和行为消极等问题。〔9〕访谈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容易受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表达水平的影响,尤其是对语言能力发展较弱的儿童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另外,访谈法使用的前提是研究者假设儿童在故事访谈中的反应与在日常生活中的反应是比较一致的,如此才能根据儿童的回答来判断其情绪行为问题。
孜然土豆 2.观察
腌酱黄瓜 一是自然观察,即进入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观察,如幼儿园,从而有效评估儿童的情绪、行为等表现。自然观察虽然可以获得大量生动直观的观察资料,但儿童的情绪具有易变性和外显性等特点,导致自然观察因缺乏控制,容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且观察结果难以进行深入量化分析,较难被重复验证。
二是实验(情境)观察,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诱发儿童的某种情绪,从而获得儿童的自然反应录像,进而对儿童的面部表情、语言、身体活动等进行编码分析。刘航通过
情境实验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考察了学前儿童情绪伪装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0〕窦全能采用自然实验法,参照罗斯(Ross)等人的情绪反应量表,对180名3~6岁儿童在失望情境下的情绪表达特点进行了研究。〔11〕熊贇慧采用情绪理解测验等方法,探讨了儿童在情绪理解不同层面上的发展特点及与气质的关系。〔12〕实验观察法不仅能观察到在特定情境下儿童的真实情绪行为反应,而且能通过随后的访谈获得儿童内心的真实情绪体验和使用情绪表达的目的,所获得的信息较为丰富、客观,具有较高的效度。
3.量表评估
三杯鸡是哪三杯
一是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诊断工具。当前专业医疗机构用于诊断学前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依据是美国精神科学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研究用诊断标准第10版》中的“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然而,儿童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13〕从症状出现至有明显的障碍表现,大约有2~4年的时间。〔14〕仅凭短时间的门诊诊断是比较难确诊的。
二是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筛查评估工具。除儿童精神科医生依据诊断标准来判断儿童是否有情绪障碍外,儿童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更多简洁、有效的筛
查评估工具来辅助识别具有潜在风险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第一种国内外常用的筛查工具是《阿亨巴赫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亨巴赫(Achenbach)编制,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评估对象为4~16岁儿童。该量表共113个问题,包含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缺陷、违纪行为和攻击行为等八种类型。量表采用三点计分法,0分表示“无此表现”,1分表示“轻度或有时有”,2分表示“明显或经常有”。得分越高,表示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越严重。该量表有父母版、教师版和儿童版三个版本。忻仁娥等人在1992年将该量表引入中国并制订了评估常模。〔15〕这一量表目前被公认为是评估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最常用的工具之一。第二种常用的评估量表是《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由英国心理学家古德曼·罗伯(Goodman Rober)修订并完善,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评估对象为3~16岁儿童。问卷包括 5 个因子和困难部分。其中,5个因子分别为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困难部分包括前 4 个因子。问卷采用三点计分法,0分表示“完全不符合”,1分表示“有点儿符合”,2分表示“完全符合”。总分越高,说明情绪行为问题越严重。总分大于等于19 分,属于情绪行为异常。问卷包括父母版、教师版和儿童版三个版本。杜亚松等人引进该
85年属什么问卷并进行了修订,建立了中国常模,〔16〕目前在国内应用非常广泛。第三种是《简易婴幼儿社会性和情绪评估》(Brief Infant-Toddler Social and Emotional Asssment,BITSEA),〔17〕由美国耶鲁大学玛格丽特(Margaret)等人修订,适用于对0~3岁儿童进行社会性情绪行为问题的筛查,由儿童父母或其照顾者填写评估量表。量表由42项条目组成,包含行为问题和能力2个主因子,行为问题主因子由31个条目组成,能力主因子由11个条目组成。能力主要是指注意力、依从性、掌控动机、亲社会性、共情等社会情绪能力。量表采用三点计分法,0分表示“从不”,1分表示“有时”,2分表示“经常”。行为问题部分得分越高,表示相关行为问题越多;能力部分得分越高,表示能力越强。该量表目前已被翻译成中文,具有良好的信度。〔18〕第四种是《学前行为和情绪评分量表》(The Preschool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Rating Scale,PreBERS),〔19〕由爱泼斯坦(Epstein)和辛霍斯特(Synhorst)编制,主要用于评估3~5岁儿童在以情绪调节能力为主的社会情绪能力方面所拥有的优势,由近两个月内与儿童有频繁日常接触的成人来填写。该量表由42个正面陈述项目组成,包含情绪调节、入学准备、社交自信、家庭融入4个分量表。量表采用四点计分法,0分表示“完全不符合”,1分表示“比较不符合”,2分表示“比较符合”,3分表示“非常符合”。华弥之等人对量表进行了翻译和修订,〔20〕并在国
内3~6岁学前儿童中对中文版量表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第五种是《婴幼儿社会情感量表:社交-情绪》(ASQ-SE),〔21〕由美国俄勒冈大学人类发育中心、早期干预研究所研制,是儿童情绪社会性发展的筛查量表,主要适用于0.5~5岁儿童,由儿童家长填写。量表中的问题涉及自我调节、依从性、交流、适应性功能、自主性、爱、与人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被评估儿童每 6 个月为 1 个年龄组,计分依据儿童年龄不同有所差异。低于界值表示儿童发育正常,高于界值或接近界值则表示儿童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育迟缓风险。该量表由卞晓燕引入中国,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第六种是《康纳斯(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22〕主要用于评估3~17岁儿童多动症,包括家长用症状问卷和教师用症状评定量表两个部分。家长用症状问卷共48个条目,包括品行问题、学习问题、身心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6个因子。问卷采用四点计分法,0分表示“无”,1分表示“稍有”,2分表示“相当多”,3分表示“很多”。若儿童多动指数评分超过1.5分,则被认为有多动可能。该量表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目前该量表在我国已被广泛使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第七种是《斯彭斯(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麦克唐纳(Mcdonald)等人编制,主要用于测查学前儿童一般焦虑症状。该量表包括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社交恐惧、强迫-冲动障碍和广泛性焦虑5个分量表,共28个题项,另
有5个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题项,共计33个题项。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儿童焦虑问题越严重。王美芳等人研制了该量表的中文修订版,〔23〕目前在我国得到广泛使用。
可见,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评估量表不断推陈出新,评估对象由青少年逐渐向学前儿童扩展,评估实施者由专职医护人员向儿童父母、教师甚至是照料者转变,〔24〕评估内容从全面综合评估逐渐向具体情绪问题筛查与评估发展。不过,我国在研究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仍然存在着筛查与评估工具发展较慢,缺乏自主研发的筛查与评估工具等问题。因此,在借鉴国外儿童早期情绪行为评估理念的同时,我们应当积极研发适合评估我国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工具,进一步完善我国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评估系统。
二、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方式
第一是家庭干预,即对儿童家长进行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培训,帮助家长学习处理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改善儿童的生存环境,为儿童提供一个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卡特赖特·赫顿(Cartwright-Hatton)等人对74名焦虑症儿童(9岁以下)的父母进行培训,
发现父母经过相关培训后,57%的儿童的焦虑障碍症状明显减轻,32%的儿童的焦虑障碍症状消失。〔25〕冯哲等人通过对有情绪行为问题儿童的家长进行短期的小组培训,帮助儿童家长学习利用亲子游戏治疗方法缓解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从而减轻家长的育儿压力。〔26〕
第二是幼儿园干预,即幼儿园建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机制,由精通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师为儿童提供不同层面的支持,如开设寓教于乐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等。张擘运用准实验法对沈阳市J幼儿园的中班幼儿进行了为期6周共计12次的对话式情绪绘本阅读干预,显著促进了4~5岁儿童的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27〕
第三是专业性治疗,即由专业的儿童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对中、重度儿童的情绪障碍进行系统治疗。一方面是药物治疗,另一方面是心理治疗。由于目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治疗方法较为局限,药物治疗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良反应,〔28〕所以心理治疗是当前比较有效的干预措施。第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治疗。核心治疗内容包括学习识别和理解情绪、情绪调控技巧、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在临床应用中,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治疗儿童焦虑障碍的方法。第二种是行为治疗。
它是通过强化积极行为,惩罚(忽视)不良行为,来帮助儿童学习如何以更好、更有效的方式应对情绪问题。第三种是艺术治疗。例如,王飞英对36位情绪社会化发展异常的儿童实施音乐游戏治疗,以促进儿童情绪社会化发展。〔29〕第四种是叙事治疗,即用“说故事”的形式,以“叙事”为隐喻,把儿童的生活经验当成故事,探索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儿童建构积极的身份认同。例如,赵兆以患有情绪障碍的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探索叙事治疗对儿童情绪障碍的影响及其疗效。〔30〕第五种是游戏治疗。它是近年来兴起的针对3~12岁儿童的一项咨询与辅导模式。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沙盘游戏治疗方式。
三、研究展望
1.丰富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
当前国内外有关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室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的。这些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的情绪状态,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偏差。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 应当丰富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例如,可以在研究中加入比较客观的生物心理学研
究工具和方法,以辅助研究者获得更多客观有效的研究数据,如事件相关电位(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眼动技术等。〔31〕
2.开发并完善本土化的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评估工具
当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有关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评估工具较少。林琳对中美两国300名学前儿童的多动问题进行调查发现,中美两国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中的各个因子在国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2〕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学前儿童发展特点,开发并完善本土化的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评估工具,对学前儿童情绪行为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进一步检验,从而更好地对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进行干预。
3.探索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方式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当积极探索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方式,进一步丰富游戏治疗、艺术治疗、叙事治疗等的具体形式。这些干预方式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在游戏、艺术等情境下学习新的问题解决策略,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加以适当应用。
参考文献:
〔1〕邢艳艳,许燕,王馨蕊,等.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乐观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模型〔J〕. 心理学探新,2016,(2):158-163.
虚伪的英语 〔2〕宋佳,秦锐,张丹,等.南京市1~3岁儿童社会性与情绪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7):4476-4478.
〔3〕万国斌,韦臻,何慧静,等.深圳市学龄前儿童情绪问题现患率调查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2):
招聘人员要求 1077-1079.
〔4〕欒风焕,杜亚松,江文庆,等.上海市区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6(2):137-140.
〔5〕LUBY J L,BELDEN A C,TANDON M,et al.Pres?鄄
chool depression:Homotypic continuity and cour over 24 months〔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2009,66(8):897-905.
〔6〕SPRAGUE S,WALKER H.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for youth with antisocial and violent behavior〔J〕.Exceptional Children,2000,66(3):367-379.上海大学选课
〔7〕〔20〕华弥之,周仁来.学前行为与情绪量表在中国学前儿童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3):
320-324.
〔8〕GIMPEL G A,HOLLAND M L.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young children:Effective interventions in the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years〔M〕.New York: Guilford Press,2005.
孩子不爱写作业 〔9〕IANDOLO G,ESPOSITO G,VENUTI P.The bears family projective test:Evaluating stories of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difficulties〔J〕.Perceptual & Motor Skills,20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