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简析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11104086 徐维
党性教育基地摘要: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完成原文的全程转换,有时需要译者的一些创造性发挥,这就容易在翻译出来成品中出现一些错误,简称为误译。误译指的是译者部分扭曲了原文某些内容的深刻含义甚至重新创造了与原文不同的另一种意向的一种翻译。文学翻译中的误译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大类。
关键词:有意无意误译
一、有意误译的概念界定
有意误译是指:“译者为了某种目的或适应一定的需要,包括读者接受的需要、文化判断与表达的需要等故意对原文的语言内涵、表达方式等作清醒、理智的选择、增删、改换形式等。有意误译是译者为了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用不正确手段进行翻译的一种方式。
二、有意误译存在的原因
1.由于原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改变原文的形象和比喻说法,用内涵相似的方法再现原文的含义。下面举三个实例来说明。
例1:美国诗人Fletcher翻译的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酒海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Fletcher的译文为:
紧握的手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
I thought hoar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
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
原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在这个译文里,译者把“故乡”译为Youth's sweet memories,外国读者从译文里是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诗人所要表达的原本感情的。而译者之所以这样翻译,首先考虑对于目标读者来说,Youth's sweet memories比homeland 更具有诗情画意,更浪漫,更易于接受。此外memories与eyes还达到了押韵的效果。因此译者故意犯了这样的错误。
例2:想是这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
It's all the fault of this rascal(流氓,无赖) chai.He goes down to the villages 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and he must have scared this painter fellow out of his wits.
此处的译文中,中文的“狐假虎威”在英文中译成“披着狮子皮的驴”,表面上看来驴唇不对马嘴,然而熟悉中西文化的人都知道,在中国人眼中“虎”是森林之王,而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狮子”才是百兽之王。在中文的这句话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翟家的这个奴才仗着主人的权势恐吓乡下人,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形象地勾勒出这个奴才飞扬跋扈的嘴脸。“狐假虎威”原本是一个寓言故事,对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西方人而言却很陌生,用“lion”这个象征“权势和力量的”动物,就能够真实传达出原作者的真实意图。
例3:在汉民族文化里,“狗”总是一个受到鄙视、诅咒的对象,与“狗”相关的词语几乎都带有贬义,诸如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但在西方文化里,狗却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有一些语句译者会故意改变词汇来迎合西方读者的需求,比如:你真幸运!译为You are a lucky dog.当某人感到自己上了年纪、学不会新东西了,译者会译为,I'm too old dog to learn new tricks.至于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时)和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
射手座的性格男患无辞)其同情之心明显站在狗的一边。
孕妇吃的水果2.根据时代需要译者会有意歪曲原文中的部分含义
⑴译者要表现其自身的思想
美国20世纪初的意象派诗人庞德,不仅以诗闻名于世,他的译诗也享誉文坛。然而他译的诗词中有很多处错误,但其中的误译有其存在的价值。庞德并不是一个机械的译者,他在重复别人的思想和语言的同时仍不忘加入自己诗歌的理念。例如,他将李白的诗“荒城空大漠”翻译为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rt,有意识的不考虑英语的语法规则。在英文的译文中,没有主谓结构,没有介词的串联,只是三个名词的孤立对立,但是对于了解庞德是进行新诗实验的人来说,就会理解他是有意模仿中国古诗的意象并置手法。另外,庞德将《送友人》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译为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对于中国的青山,庞德译为“blue mountains”,由于一战给庞德的意识形态带来的影响,他试图创造他们给友人告别的情景,所以他不知不觉地加入了自己悲伤的情绪。“blue”在英语中有一层意思为悲伤的忧郁的,所以译者选择有意误译。在一战背景下,西方读者一提到与友人别离,是多么的悲伤,所以庞德在此用“blue”虽然和原诗词的表达风格不同,但是却能唤出美国读者的心声。尽管庞德的译文并不忠实于原文,但他一直深受英美读者的青睐,原因就在于他的译诗比原诗还美,当我们读到“青色的思想仕女”“沙漠的混乱和大海的太阳”时无不为其新奇而充满诗意的意境所动容,我们读到了美,这才是文学作品创作的价值所在。
⑵政治因素的制约
美国作家Washington Irving(华盛顿.欧文)的小说“Rip Van Winkle”在翻译成德语时,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使某些敏感细节发生了变形。在1919年的一个译本中,原作中的乔治三世的画像变成了乔治二世,这一时间上的小小的移位将美国1776年的英雄们的功绩移动到了1770年,从而在时间上转移德国读者对《独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这篇反封建的檄文的注意,使德国读者联想不到这一次成功的革命。译者采取的这一策略是受当时纳粹统治下政治因素的制约,怕在书刊审查时通不过而被迫进行的改动。
⑶民族性心理意识形态的影响
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社会的一定时期被普遍肯定的关于信仰或理想的一种观念框架。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千百年的封建文化的积淀造就了一个在伦理和性心理上相对保守的社会。然而西方国家经历过解放人性、走向自然的文艺复兴的洗礼,因此对人的尊重超过对礼教的膜拜,在伦理上具有较大的开放度。当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出现这两种文化的碰撞时,译者会根据所处的时代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下面举一个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个例子:
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but I,a maid,die maiden_widowed.朱生豪将其译为:他要借着你作牵引相思的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在这里,朱生豪先生将“to my be
d”翻译为“相思”,看似不忠
1001实原文,实则出于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考虑。中国人自古以来视“性”为极其敏感的话题,因此译者处理为“相思”符合中国传统的朦胧含蓄之美。这个实例说明,在伦理文化比较封闭的社会里,译者的翻译活动必然会受到所处的民族性心理意识形态因素的制约,这一切并不是译者对原文的不理解造成的,而是有意将其中的忌讳内容隐去。
三、无意误译概念的界定
无意误译是指:因为译者知识水平的欠缺,对原文语言内涵或文化背景缺少足够的了解与把握,将有些内容译错的现象。大多数误译都属于无意识型误译。
四、无意误译产生的原因
1.因译者翻译原文时疏忽、大意造成的误译
大班数学试卷题目大全例如在朱生豪译本的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其中有一段原文是:Yes,here I tender it fou him in the court;Yes,thrice the sum。朱生豪将其译为:不,我愿意替他当堂还清,照原数加倍也可以。在这个节本里,巴萨尼奥竭尽全力想挽救安东尼奥的生命,他同意当庭付清安东尼奥的欠款,甚至是三倍于原数。这里的“thrice”是三倍于原数的意思,而朱生豪译为“照原数加倍”,明显不忠实于原文。这
类误译一般不具有比较文学的研究价值,因为只要译者、编辑加强对译者的校对,此类误译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因译者的外语语言功底欠佳造成的误译
在翻译中,译者常常会被原文的字面意思所迷惑,对词义的引申义理解不够而导致翻译错误。例如《双城记》中的一段文字:High vaulted rooms with cool uncarpeted floors,great dogs upon the hearth for the burning of wood in winter time,and all luxuries befitting the state of a marquis in a luxurious age and country.
译文:高拱顶的房间内,没铺地板的地毯显得凉爽,几条狗趴在冬天烧木柴的几个壁炉台上,陈设着一个奢侈时代和国家适合于侯爵身份的一切奢侈品。
这里的“几条狗趴在冬天烧木柴的几个壁炉台上”与其周围奢侈的陈设极其不搭调,经翻阅字典才会明白,原来“dog”有很多层意思,在这里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狗”,而是“metal supports for logs in a fireplace”即“壁炉中用以支台的铁架”。这样理解才能忠实原文。又如,有译者将批评某部电影的话It's turkey(这是一部失败之作)误以为“他是火鸡”。《西游记》的英译者把书中的一个人物“赤脚大仙”误译为red_legged immortal(红腿的不朽之神)——他显然将汉语里的“赤”仅仅理解为“红色”的意思,却不知道“赤”在中文里还有“光,裸”的意思。这一类的误译具有一定的语言研究价值和外语教学价值。如果
电烤
能将他们收集整理,从中可以发现某一个民族在理解某一门外语时独特的性格、倾向、兴趣等等。
3.因译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够造成误译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因此每种语言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而作为对另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的活动——翻译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误译,就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例如王科一翻译的Jane Austen的“傲慢与偏见”。原文:“My dear Mr.Bennet,”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ast?”王科一的译文为: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他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了没有?”在这个译本里面,“My dear Mr.Bennet”被译为,“我的好老爷”,这个错误表明译者是根据自己对Jane Austen同时期的中
国现状的理解来翻译的。而事实上,在Jane Austen时期的英国妇女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不像同时期的中国妇女那样地位卑微。因此,班纳特太太不会用敬畏的语言称呼其丈夫为“我的好老爷”的。
另外一例,许渊冲在其《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曾提到这样一句英文句子,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句话表面上很容易译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样的翻译其实是一种误译,因为他没有译出这句话的文化内涵。原来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异常激烈,旧教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在新教推翻了旧教政府后,新教徒拒绝在星期五吃鱼,表
示忠诚于新教。因而,eat no fish也就取得了“忠诚”的意思,而玩游戏需要遵守游戏的规则,于是 Play the game就可以理解为“遵守规则”的意思。由此可见,此句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约翰既忠诚,又守规矩,是非常可靠的”。
4.因译者对文化意象的忽略与歪曲造成误译
文化意象,实际上是凝聚着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来自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动物意象、植物意象、成语典故、数字意象等。无论多好的译文,如果失落了、甚至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那就会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遗珠之憾。
例如,一位英译者在翻译李白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时,将这句千古丽句译为Mid April mists and blossoms go,而把原诗中的“扬州”一词略去未译。由于此句中“扬州”一词未能译出,原诗的丰富内涵和优美意境大受影响。有些研究者指出,“倘若英译者了解唐代扬州的盛况,听过但愿‘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出处:南朝·梁·殷芸《商芸小说·吴蜀人》:“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的故事,大概就不会这样处理了。”在这里,“扬州”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意象。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扬州”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可有可无的地名,它不仅代表一个风光旖旎的风景地,一个城市名,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它更代表了古代文人所向往的享乐去处,代表了一个朝代无可比拟的繁荣昌盛。
文化意象可以是一种植物,可以是一种实有的或传说的飞禽走兽,甚至可以是一句成语、谚语、一则典故或某一个数字。例如在中文中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谚语,英译者将其译为“Even three common cobblers can surpass Zhuge liang,传达出了谚语的表层意义,但深层意义没有表现出来。译为Many heads are better then one或 Collective wisdom is greater than a single wit,译出了根本意思,但又忽略了两个汉语中特有的文化意象——“臭皮匠”和“诸葛亮”。这样的情况在翻译过程中极为普遍,由于原文中原本非常和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和意象的语言统一体,在译文中又不得不一分为二,这就常常使译者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导致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翻译文学作品的实践中,误译在所难免。对于比较文学而言,更具有研究价值的是有意误译,因为在有意误译里,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表现出一种更为紧张的对峙,而译者则把他的翻译活动推向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大幅度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化意象等;要么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趣味接受的可能性于
不顾,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正如前面提到的美国新诗派诗人庞德的翻译手法)。误译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能够将误译作为一个既成事实,作为一个文化研究的对象来看,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误译自有其独特的、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