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更新时间:2023-07-21 15:21:08 阅读: 评论:0

2022年:中药泡脚的功效与作用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张兆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了建党一百周年,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沉着应对了百年变
局和世纪疫情,构建了新发展格局,
实现了“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在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我国
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
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明确要求2022
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中国经济:着力化解“风险压力”
2021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在大幅高开之后,下半年开始逐步回归常态化增长水平。2022年,我们必须更加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尤其要努力熨平由基数、政策效应逐步退出之后可能产生的经济波动。根据当前及未来国内外经济发展演变的趋势,要重点化解五个方面的风险压力。
1. 着力化解企业成本上升的风险
压力
2021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
通用学术英语
格出现快速上涨态势,带动了国内
PPI(生产价格指数)加速上扬,由于
国内PPI上涨向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的传导能力较弱,原材料价格大幅上
涨扩大了上游行业利润空间,但也推
高了中下游行业生产成本,再加上大
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议价能力较弱,生
班级管理经验产经营受到严重挤压。为此,一要跟
踪研判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争取在全
球大宗商品方面拥有更多的定价权。
二要有效调控原材料供需矛盾,化解鹦鹉英文
好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剧行业之间、
上下游之间效益的不平衡。三要防止
原材料价格在下降的情况下再一次反
弹,尤其要消除非市场化因素造成的
涨价因素,消除原材料价格上涨预期。四要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宏观政策应该进一步聚焦在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上。
2. 着力化解企业信心下降的风险压力
由于受需求下降、消费疲软、成本上升等突出问题的困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可能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隐患。为此,一要出台一批有助于稳定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要采取具体措施来提振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信心。二要在减税降费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取消各类收费,减轻企业的非税负担,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企业化解经营压力。三要进一步研究更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价格是否还有下降的空间,对长期困扰企业的物流成本等也应下决心推出改进举措。四要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为各类企业创造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健康稳定的法制环境,要推行务实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
3. 着力化解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压力
在内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强的背景下,金融体系内部风险仍在累积。为此,一要继续将金融监管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主线之一,把稳杠杆、防风险作为重要底线,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二要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双支柱体系下,货币政策要保持一定的灵
活性,要加强金融监管政策与流动性
管理工具相互配合。三要强化反垄断
志得意满的意思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将金融创新纳
入审慎监管,合理控制杠杆,反对不
正当竞争,加强用户隐私保护,推动
形容水的字平台经济商业模式调整。四要处理好
金融改革创新的关系,既要鼓励金融
改革与创新,又要把监管重点放在建
立新业务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上。
4. 着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
压力
当前,一些地方财政自给率低,
非税收入占比高,使得政府债务风险
压力大,再加上商业银行尤其是区域
性商业银行持有地方政府债券的比例
较高,对金融安全造成一定压力。为此,
一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关键是增
投资、增消费,增出口,稳定实体经
济发展,通过做大分母的方式来降低
债务压力。二要保持适当的货币供给
和流动性,避免债务利率过快上升,
加速债务恶化。三要发挥中央政府与
商业银行体系协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的作用,解决好债务腾挪的空间问题。
四要对财政能力弱又没有还本付息能
力的地区,由中央政府在一定限度内
来帮助进行债务置换,与商业银行和
地方政府成本分担,拉长期限,压低
利率;对于不能置换的债务,进行债
务重组,把偿债过程变得更加平缓。
5. 着力化解国际形势变化的风险
压力
当前,面对国际形势不确定不稳
定性较多,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
头和中美贸易摩擦的现实态势,通过
继续扩大开放,切实推动我国开放型
经济上新台阶。为此,一要在稳外贸、
稳外资方面推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
包括对外资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
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降低关税、放开行业投资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二要以全国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继续进行扩大开放的“压力试验”,尤其要在制度型开放方面探索先行先试,
积极推动建立基于“零关税、零壁垒、
零补贴”的自贸区。三要以上海国际
进口博览会为重要平台,全面谋划好
扩大进口的规模、领域、商品等,作
为扩大开放的重要途径,同时要积极
调整完善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和产品
结构。四要积极推进RCEP落实,全
力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并且在“一
带一路”建设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
上海经济:着力打好“组合重拳”
对上海来讲,除了要进一步增强“四大功能”,提升“五个中心”能级,推动“五型经济”发展,打造“四大品牌”,推动有效投资,促进最终消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之外,还要抓住一些关键区域、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打好重量级的“组合拳”。
1. 抓好浦东引领区建设
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有利于浦东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的先行者的重要作用。因此,浦东引
领区建设应在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改
革、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高
效能治理五个重要方面十个关键环
节充分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为此,
一是在高质量发展引领方面,关键在
于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头
和支撑体系。二是在高标准改革引领
方面,关键在于推动改革的系统集成
和推进综合性改革试点。三是在高水
平开放引领方面,关键在于推动制度
型开放和释放开放平台的新优势。四
是在高品质生活引领方面,关键在于
推动民生福祉提升和强化美丽家园
建设。五是在高效能治理引领方面,
关键在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及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2. 抓好四大重要区域建设
在上海的东西两翼,要抓好四大
重要区域的创新发展,东部为临港新片区和张江国家综合科学城,西部为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区域。为此,一是临港新片区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及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把新片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上海强化“四大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以及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二是张江国家综合科学城要围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完善政产学研体系,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为浦东加快“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重点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三是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要聚焦重点规划、重点片区、重点项目,推动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新模式。四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要打造成为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并且带动南北两条拓展带的发展。
3. 抓好五大新城建设
在上海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中,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大新城,不仅要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而且也可以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增长极。为此,一是五大新城应该成为上海未
领导讲话学习心得来投资增长的重要承载地。在新城建
设中,大量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
社会生活,都将会进一步拉动上海的
猪蹄黄豆汤新一轮投资。二是五大新城应该成为
上海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随
着新城建设的快速展开,城市空间的
扩大,需要相应的产业发展跟上,从
而达成产城融合的格局。三是五大新
城应该成为上海未来人口增长的重要
承载地。未来,每一个新城的人口规
模都将要达到80万人~100万人,这
意味着,新城需要进一步承载中心城
区转移出来的人口,以及上海新增长
的外来人口。
4. 抓好数字化转型
打造数字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
都,是上海经济社会创新转型的重
要方向。为此,一是要打造数字经
济新优势。要强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建设,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
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的数字产
业,推进数字产业化,促进产业数字
化转型。二是要加快建设数字化社
会。要在教育、医疗、就业、文化、
体育、养老、抚幼等重点领域,提供
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要推动购物消
费、居家生活、休闲旅游、交通出行
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新型数字生
活。三是要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要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政务
数字化共建共用,提高数字化政务服
务效能。四是要营造良好的数字生
态。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的规
则,构建规范有序的数字政策环境,
还要加强网络安全保护。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研究员,博导)

本文发布于:2023-07-21 15:21: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907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经济   建设   上海   推动   方面   化解   风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