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计·语文
2022/12
文|鲍国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基础性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引导学生增强语言梳理与积累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与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在积累的基础上提出梳理,体现了2022年版课标对语文积累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因为积累既是语文素养水平的指称,同时也是语文学习方式的指称。而梳理则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
梳理是积累的提升。只积累不梳理,则积累不能转化为有效的语文素养,所以梳理是在积累基础上的学习实践,是对积累的升华,也是后续积累的基础。梳理是积累的方向。通过梳理,使积累得以条理化、结构化,成为真正的语文素养。没有梳理,积累则如同一堆没有模型的沙子,终究不能成为有用的材料。梳理更是形成语文认识的基础。通过梳理,学生逐渐感受到语文的规律,锻炼了语文思维,形成了对语文的认识。
可见,梳理与积累是同构共生的。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梳理不同于学者对知识的梳理,而是在语文实践中,通过对语文内容不断的滚动式的学习,深化对内容的理解,进而学会对语文内容的体味与鉴别,形成分门别类的意识,学会梳理。
所以,语言文字梳理的任务设计,一是要针对不同的语文积累内容,设计不同的梳理方式;二是梳理任务要与语文积累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基于积累实践
又要超越它;三是要让梳理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见性和可测性。
下面以统编教材为例,谈谈语言文字梳理任务设计的方向与方式。
一、识记表象,梳理语料语料,即为语言的材料,汉字、词语、句子等均为语料,其构成了语言作品。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承载着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从汉字中可以最直接地触摸到传统文化。
因此,语料成为语文乃至于文化的表象,沿着语料,可以抵达语言的本质。因此,积累与梳理语料,即是从语文的表象抵达语文的本质。也正因如此,我们常把语文素养称为“文字功夫”。语料的积累有赖于识记,识记得越熟练,积累的语文表象就越丰富,在语文实践中也就越
摘要:积累,既是语文素养水平的指称,同时也是语文学习方式的指称。梳理是积累的提升,是积累的方
向,更是形成语文认识的基础。语言文字梳理任务的设计一是要基于不同的语文积累内容,设计不同的梳理方式;二是要与语文积累实践紧密结合;三是要让梳理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见性和可测性。本文针对不同的积累内容,分别提供了识记、练习、接受、把握四个指向,并提出了任务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语言文字梳理;任务;识记;练习;接受;把握
12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能随心所欲地调用。
(一)归类性识记
这是最为常见的梳理方式。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音形义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梳理汉字,可以通过归类性识字的方式来提高识记效率。比如,利用相同的声旁来识记形声字,既有利于学生读准字音,又能通过形旁记住字形;可以按读音、意义等来归类。而若是句子,如诗句等,则可按作者、朝代、题材内容、诗句意境、意义等来梳理。需要指出的是,按什么来归类,应由任务的要求来决定。例如,我们需要在装饰教室时悬挂一些诗句,请学生想一想挂什么样的诗句好;我们去春游,可以用哪些诗句;等等。
(二)关联性识记
汉语是以汉字为主体的,带有很强的意合性,可以通过关联性的任务来推动识记与梳理。如意义关联,统编教材中“日积月累”中心词语、句子就是以意义关联的方式编成的;如场景关联,二上“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中“手套”等八个词语,看起来彼此之间没有关系,但是课本在旁边加了提示语“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些什么”,通过野外观察这个情境,就完成八个词语之间的关联,为积累词语提供了梳理方向。
(三)体悟性识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比如统编教材中《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故事,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是典型的文化意象。这些词语的积累与梳理,需要沉浸在故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血小板数目偏高产生深刻的生命体验与感悟,进
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使
学生心中的语文积累变得生动、立
体,充满了情感。这是通过体悟形
象的手段对积累的梳理。
二、练习语用,梳理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
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在直觉
的层面直接把握语言运用的能
力。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
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
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
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的语
感”。可见,语感是在丰富的语言
运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语感是
实践性的、个体性的,也是积累性
的。通过语言运用练习,学生的语
感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得以梳理,
有利于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谨慎近义词
(一)反复性练习
语言运用实践,不外乎听说
读写。宽泛些讲,多数的语用能力
都是反复性练习形成的。例如诵
读诗文至纯熟,就需要反复诵读。
学生写日记是在反复写作中,习
得了叙事、议论、抒情等表达能关于大自然的名言
力。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具有典
型语用价值的内容进行反复练
习。如教学四上《观潮》一课,可以
进行这样的反复性练习:让学生
通过前后对比,读出潮水越来越
大的变化;读好比喻句,读出潮水
的气势;通过观察视点的变化,读
出潮水的冲击力大;等等。《走月
亮》一课,则可以通过读好“啊,我
和阿妈走月亮”“哦,阿妈”等提示
性语言,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我家的书架
章中的感叹号、省略号、问号等标
点符号作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二)比较性练习
语言运用带有强烈的个性色
彩,所以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梳
理出语言运用的规律。比如六下
《北京的春节》,首先可以进行内
概率论论文
容比较,引导学生梳理:如果从
吃、穿、玩、乐、赏这几个方面来
看,北京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
节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又
有哪些?其次是进行文字比较,看
看老舍先生哪些文字写得特别有
味道。最后是形式比较,请选择一
个方面来改写,如《北京春节的美
食》《北京春节的庙会》《北京的过
小年》等等,既梳理了内容,又练
习了改写。
(三)创造性练习
语言运用是创造性活动,需
要把已有语文积累系统性、有条
理地调用起来。比如,学过《题西
林壁》后,设计的任务为根据平时
的观察与积累填空:()看成()
()成()。这就是一项创造性练
习,有利于语言的梳理。再如学完
商有《白鹅》一课后,要求写一篇《白鹅
不能当宠物的理由》或《白鹅也能
当宠物的理由》,创造性地梳理信
息,并对文章的语言风格进行转
化,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养成。
三、接受作品,梳理语篇
语文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
其作品形式是语篇,优秀的语篇
构成了一部语文史。因此,语文素
养归根结底要靠积累一定数量的
优秀语篇,这也就是语文教材一
直以文选型为主的原因所在。语
教学新论
1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小学教学计·语文2022/12
篇阅读与积累是一个边阅读接受边形成经验,从而提升语篇鉴赏与梳理能力的过程。接受是文学术语,这一理论认为作品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生成的,并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阅读的创造性,强调接受的主体性,从而确立读者为中心的批评理论。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接受,积累语篇,梳理并形成篇章能力,积淀更加深厚宽广的语文素养。
(一)理解性接受
理解性接受任务指向于让学生明白“作品为什么这样写”,有利于学生从读悟写,从中梳理出文章写作的规律。比如,六上《竹节人》一课的任务为:读完《竹节人》之后,请你梳理出文章中关于竹节人制作的所有信息并制作一个竹节人,并写作一份制作方法。这样既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的语言信息,又学习了语篇相关信息的梳理。
(二)鉴赏性接受
鉴赏性接受任务指向于让学生明白“作品这样写好吗”,有利于学生体会语篇的风格特点,形成文体感,梳理出文体的特点。比如五上《白鹭》一课的任务设计为:你从哪里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请你把课文第6、7、8三个自然段各改写成一首小诗,可以选用并改造课文中的句子。把散文改写成诗,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语言风格上的差异,同时通过转化文章的语言,进一步梳理了语篇的相关信息,有利于推动语言的积累。
(三)表现性接受
表现性接受任务指向于让学
生明白“我从作品中读到什么”,
有利于学生从作品中走出来,梳
理阅读心得,提升阅读能力与品
哺乳时间
位。比如五下《田忌赛马》,任务设
计为:孙膑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有
酱油饭什么奥秘?如果下一次再赛马,你
觉得齐威王会怎么做?这一任务
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并表达出文
本中孙膑的谋略,另一方面又要
求学生回到课文中,梳理齐威王
的相关信息。通过两个方面的梳
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得以
深入了。同时,学生的阅读心得又
有了表现的空间。
四、把握言意,梳理语境
汉语是一种高度依赖语境的
语言。汉语的说话人奉行“听话人
负责”的言说策略,对听话人的默
契有很深的信任。阅读能力的培
养,需要通过体会语言的言中之
意和言外之意,全方位地思考语
境,进而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意
图。所谓语境,简单地说即是语言
运用涉及的所有主客观因素。好
的读者,能从复杂的语境中梳理
出语言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方
法。因此,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
最终指向对语境的感悟能力,对
于言意的把握能力。
(一)聚焦性把握
语境的构成十分复杂,可以
说包罗万象,学习任务的设计不
能面面俱到,需要聚焦。如五上
《少年中国说(节选)》,任务设计
为:查阅资料,说一说文章中所有
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从哪里
看出是在赞美少年中国?这一任
务把学习聚焦于文中的鲜明意
象,并由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
言外之意,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语
境来领悟和梳理作者心目中少年
中国的形象。
(二)关联性把握
把握文本语言的主要关联信
息,一方面有利于深入地理解文本
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梳理语境,
提升语文积累的质量。比如六下
《送元二使安西》的任务设计如下:
通过举例的方式谈一谈对“故人”
的初步理解;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
谈一谈诗中“安西”“渭城”“阳关”
的意象;思考:此诗有三个诗
题——《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
叠》《渭城曲》,你最喜欢哪一个?这
一任务把诗作的关联信息进行了
梳理,拓展了理解诗歌的空间。
(三)思辨性把握
抓住文本中的典型语句,通
过对语句的言与意的思辨,进而
梳理出其背后的复杂语境,有利
于提高学生的梳理能力。比如五
下《将相和》一课,针对体现“将相
和”主题的一句“秦王我都不怕,
还会怕廉将军吗?”,设计如下任
务:蔺相如到底怕不怕秦王?有什
么依据?请整理之后说一说。蔺相
如到底怕不怕廉颇?有什么依据?
请整理之后说一说。反复辩证地
思考,有利于学生梳理文中信息,
对战国时期各国纷争的语境有进
一步的认识。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
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王韧
1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