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电影《人与兽》的记忆

更新时间:2023-07-21 14:11:45 阅读: 评论:0

关于苏联电影《人与兽》的记忆文/彭小莲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20次党代表大会上做了总结报告,题目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这就是后来的《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因为“报告”的出笼,苏联的文学和电影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爱伦堡在1954年斯大林去世以后写的《解冻》重新被人重视,这正暗示着一个新的文学艺术时期的开始。就像文革结束以后,卢新华的《伤痕》一样。他们小说的标题,直接成为那个时期作品类型的代名词。
于是,在“解冻”的气候下,苏联出现了大量的不同于斯大林时期意识形态的电影,如我们熟悉的《第四十一个》《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伊凡的童年》。然后格拉西莫夫又拍摄了道德三部曲:《人与兽》《记者》《湖畔》。苏联影片就此重新为电影定义,他们开始排除阶级性对人物关系的设置,试图表达人性复杂的价值意义。于是很快,《人与兽》进入中国。那时候母亲朱微明正在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任职俄文翻译,一天,她接到任务,去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为《人与兽》做同声翻译。对于母亲来说,这变得那么重要,因为长期以来父亲的“反革命”身份,让她在厂里抬不起
头。虽然她只是接受一个翻译任
务,可是这任务的安排,已经寓
意着另外一层意义,就是组织对
她的重视。因为谁都知道,在这
样的小礼堂放映,一般都是上面
有重要人物要来,是他们在点名
看片。这是属于内部放映,非同
一般。
今天看来,真实的状况里,
并不一定赋予它那么多“被重
视”的意义。可是当母亲长期被
人歧视,在翻译了70多部苏联
影片以后,几乎很难在演职人员
的名单里看见自己的名字时,那
份屈辱,时时提醒着她的“历史
污点”:没有与反革命丈夫划清
界限,依然保持着婚姻关系。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她必须
为自己找到合理的生存定位。所
以,下意识里,她会用一种自欺
欺人的感觉来掩饰现实。一个职
业性的工作安排,会让她变得快
乐,我们小孩也会因此感受到家
庭气氛的变化。那终日朝北没有
阳光的小屋,突然有了生气,
母亲开始在那里翻箱倒柜,我
站在边上也饶有兴趣地看着。她
把压箱底的深蓝色全毛哔叽的列
宁装拿出来了,当衣服套在她身
上时,浓郁的樟脑丸味道扑鼻而
来,它替代了香水味。也许,他
们那一代人,早就忘记了香水的
意义。她穿着这身衣服,不像一
个知识分子,更像党的干部。但
是,她是真的快乐,于是,那双
小羊皮的靴子,也被擦得锃亮。
一贯严肃的母亲,这一天却对我
们笑容可掬,大概是因为这身打
扮让她感觉有点不好意思,或许
她由衷地有一份骄傲和快乐。总
之,她对着我们孩子在微笑。
那时候,我一放学就在外
面玩,一直等到天黑才回家。因
为我不喜欢我们的家,家里有一
种无声的压抑,黑黑的屋子,破
旧的家具,那些从单位租赁来的
桌子板凳,犄角上都会被打上一
个小铁皮,小铁皮上写着家具的
编号。屋顶上吊着一个40瓦的灯
泡,有时白天都开着灯,电线会
在空中晃晃悠悠,把别人的阴影
投在自己的身上。我们回家就要
趴在那里做功课。父亲在劳改,
母亲是不坐班的,所以她整日在
家背对着我们,趴在她的小桌前
不停地翻译。那时候她似乎有永
远都翻不完的东西,因为她正偷
偷地翻译着苏联小说,挣外快,
贴补家用。为了不让单位里的人
知道,她改用了一个笔名,叫方
煜,意思是“微明”,这是父亲
给她起的名字。所以在家里,我
彭小莲
导演,作家。导演代表作有“上海三部曲”以及纪录片《红日风暴》等。另有《他们的
岁月》《回家路上》《理想主义的困惑——寻找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等文字作品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上海采风  ┸  79
80  ┸  莲影
们是不能随意发出声音影响母亲工作的。一个被社会鄙视和唾弃的童年,不知道被人尊重是什么感觉,低人一等变得很正常。只是,母亲要去给重要人物做同声翻译,这些事情也会让我们有一种“被抬举”的感觉。那天,我早早地回家了。母亲依然背对着我们坐着,在那里翻译,可是,从她的背上都能读到快乐,因为她没有脱下那件全毛哔叽的列宁装。妈妈问我:今天怎么那么早就放学了啊?
喜迎新春对联
我问妈妈:你的同声翻译译得好吗?
她假装平淡地回答我:还行,他们都听懂了,就是我老是把野兽,念成“哑”兽,开始他们不大懂什么意思,后来就知道了。因为我是南方人,普通话不好。
电影讲的是什么啊?
讲啊,讲的是,老虎狮子都是有兽性的;但是兔子的胆小、懦弱,也是一种兽性。
还有什么呢?
还有,就是人性。
人性是什么?
人性就是有思想的,和动物不同,会想事情,是有道德和良心的标准。
好深刻啊!于是就从这似懂非懂的一刻开始,我对格拉西莫夫充满了崇拜。后来在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学校放《人与兽》,我特别激动地到处跟同学说,这是我妈妈翻译的。那时
候我已经不年轻了,可是童年
的记忆、虚荣,一直渗透在血
液里,似乎这些虚荣的意识,
可以颠覆我被歧视的感觉。我早
早拿着小马扎到食堂里(我们的
内参片都在食堂里放映),一开
始的演职员表上,我没有看见妈
妈的名字,后来看片子就老觉得
不踏实。影片结束,全场都在鼓
掌,而我却在滚动的字幕栏里寻
小学3年级日记
找母亲的名字,最终没有看见。
灯亮,一个同学走向我:没看见
你妈妈的名字嘛!我说:他们就
没有翻译这一栏。同学又说:配
音演员、配音导演的名字都在上
面。大连海洋大学
这种被人拆穿的现实,让
我无地自容。《人与兽》的故事
早就忘记了,似乎是一个爱情故
事,但是片名却刻在我心里。
我只能在灯光渐渐亮起来的食堂
里,掩饰着自己羞辱的表情。后
来,从母亲那里知道为什么没有
她名字的缘故。但是那时,这些
都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
是,我这才明白,母亲从来不跟
我们说实话,我们并不真正了
解她的工作状态,只知道她工
作努力,颇有成绩。实际上她一
直瞒着我们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一面。这里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自
尊心需要安抚,还有她自身的矛
盾,她年轻时追随革命,那理想
主义的信仰,却在某一天她毫无
准备的时候,被现实撕扯得四分
五裂。她战战兢兢地生活,为了
抚养还未成年的五个孩子,更多
的时候,她是要为自己无法解释
的生活目标努力。
但是,我们的记忆是被屏
蔽的,我们想不明白这些事情,
宁可不去想它。那纯洁得毫无瑕
疵的主义,怎么会让她的身份沦
为阶下囚?那时候,她总是口口
声声跟我们说:相信组织!她有
事,就会向组织汇报,为了党的
事业,她随时准备放弃个人的一
切。但是,事实上她又不是这么
单纯,她始终没有跟父亲离婚,
也很真诚又很有分寸地把自己改
变成社会主义人格。她说着报纸
上的套话,不断教育我们;同时
又不断地嘱咐我们,必须学会一
门技术,千万不要问政治,自己
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这
让我对自己是否会成为“共产主
扬声器原理
《人与兽》剧照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义的接班人”毫不在乎,仅仅是顺着学校的教育说一句套话而已。
《人与兽》的故事,变得如此的遥远,可是,回忆往事的时候,却让我意识到兔子的兽性,是被集权塑造而成的。即使她/他并不希望具有这样的兽性,可是她又有多少勇气和胆量去完成自己的人性?她连思想都不敢具备,甚至默默地将思想保留在自己脑子里也不敢。她后来跟我说,总有那些监督的眼睛,贴满她的全身。文革结束,父亲平反,母亲老了,长久不敢去思考的脑子生锈了,她还是好几次试图翻译俄罗斯小说。可是她自己都发现,她的文字已经失去了原先的光彩。那些屈辱的岁月,不真不假的做人,最终磨蚀了她的才华和思想。
我在读苏联电影史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像这个出生在1906年的格拉西莫夫导演,他几乎经历了完整的斯大林时期,他是从戴着面具,扮演苏联忠诚公民的角色开始的,1948年成功拍摄了《青年近卫军》,纯粹的斯大林精神作品;这里让我们看见的是真诚和忠贞不渝。你会相信,这一定是发自导演内心的作品,否则即使这样主旋律的电影,怎么依然打动我们?
可是十年之后,他却同样真诚、深刻地拍摄完成了长达三小时长的《静静的顿河》。他是如何在内心保持着自己的一份思
考?即使在斯大林的大恐怖时代
(1938-1941),他活下来了。
他做过告密的事情吗?他被陷害
过吗?因为从1935 到1941年,他
露营活动的拍片履历是空白的。他是怎样
面对当时每天的日常生活?那时
候,他的良心是否被折磨或者充
满恐怖?他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走
到了老年?当我看见他自编自导
的《湖畔》,那个长得胖胖的、
一点都不好看的女孩,那是否是
他自己的化身?影片描述了一个
乡村姑娘爱情的迷茫。她长得很
不漂亮,脸上甚至还有着雀斑,
但她让周边所有的男人都为之着
迷。她善良、真诚、聪明、善解
人意;导演拖着我们这些观众,
一起进入他的认知,深深地爱上
了女孩,爱得很迷茫很犹豫。最
后是女孩离开了村子。那是1970
年,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年代,虽
然政治上是残酷的,可是,你还
是会闻到村子里人与人之间的气
息,那些真情之间的难分难解的
积累英文痛苦。在社会主义农庄的体制
下,女孩爱上了有妇之夫,她不
想让自己陷入其中,断然地选择
离开村子,在她要离开的时刻,
她走向图书馆,把书还了,那个
年轻的、默默地爱着她的管理
员,很沮丧,他问她:真的就这
么走了?女孩回避了管理员的目
光,她看着窗外说:我会回来
的,等我坚强一点的时候,我还
会回来的。于是,我们看见那无
尽的盘山公路上,一辆破旧的长
途汽车载着女孩走了。不知道她
走向哪里,更不知道她什么时候
回来,影片结束。
这是一部黑白片,上下两
集,导演不紧不慢地描述着那
个时期村子里的细节,细腻的光
影,讲究的构图,精致的摄影,
看得我泪流满面。这让我想到,
波兰导演波兰斯基说的:我愿意
伊芙琳(他导演的美国影片《唐
人街》里的女主)在最后死去,
因为我认为,在这部表现腐败与
不公的影片中,我们不需要充当
伸张正义的人。我认为,必须让
好人失败,让观众在走出影院时
仍然因不公而感到失望。我还记
得在《鼠与人》(刘易斯·迈
尔斯通导演,1939)的结尾,我
是如何痛哭流涕,记得影片留
给我多么根深蒂固的回忆。倘若
影片结局圆满,倘若伦尼未被杀
死,我就不会哭,而且无疑会在
几天之后忘记这部影片……当时
我十四五岁,我已经明白了这一
点。我对好莱坞一些成年人竟不
懂得这个规律而惊讶不已!
于是,格拉西莫夫更多留
给我的,也是根深蒂固的记忆,
绘画图片或许那个女孩的迷茫,正是他自
己对良心、道德的迷茫。多想知
道他是怎么走过来的。也许是因
为他们的经历,有时会像一面镜
子,照清我自己看不见的地方。
假期计划手抄报《人与兽》讲的是什么已经不记
得了,可是那些和它有关联的东
西,我也有着根深蒂固的记忆。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上海采风  ┸  81

本文发布于:2023-07-21 14:11: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906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苏联   时候   导演   影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