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技术与翻译教学漫谈
作者:钟晓峰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2期
[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机器翻译(MT)和计算机辅助翻译(CAT)的历史,分析了当前和今后国内外翻译服务市场的形势,认为要达到翻译的高效和规范应更加注重CAT技术,指出了现代翻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CAT教学,并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了“2+2”人才培养模式下翻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设想。
[关键词]台词大全CAT技术 翻译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钟晓峰(1963- ),男,陕西永寿人,西安外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英汉翻译。(陕西西安710077)
[中图分类号]G642.0难忘近义词[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3-0125-02
一、翻译手段的演变:从人工翻译到计算机辅助翻译(CAT)
1.u盘一键重装系统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的出现。翻译是人们克服语言障碍达到交流的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最早的翻译机器出现在1933年,苏联人海子为什么自杀P.P.特罗绛斯基提出借助机器进行翻译的详细步骤,并设计出了由一条带和一块台板依靠机械原理进行翻译工作的样机。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问世后,英国工程师布斯(A.D.Booth)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副总裁、工程师韦弗(W.Weaver)在讨论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时提出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语言自动翻译的想法。1954年美国乔治敦(国庆去哪旅游好Georgetown)大学在IBM公司的协同下成功研制了第一个机译系统,将60 句大约冯绍峰项羽250个词的俄文材料译成英文,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机器翻译系统的真正诞生。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与加拿大联邦政府翻译局联合开发了TAUM-METEO翻译系统,用以提供天气预报服务,成为机器翻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机器翻译走向实际应用。
2.机器翻译的发展——从MT到CAT。Machine Translation(MT)一般译为食指有痣“机器翻译”,也叫电子翻译,是“使用电子计算机把一种语言(源语言source language)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一门新学科①”。这门新学科是一个涉及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也是国际上激烈竞争的高科技研究领域之一,属于实用的信息处理学科和语言翻译学科。我国从1956年开始至今也一直在
进行着机器翻译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MT系统的翻译准确率长期徘徊在70%左右(大规模真实语料文本下更低),译文的可读性、系统对语言现象的覆盖面、系统的鲁棒性尤其是开放性都不尽如人意。社会迫切需要对真实文本(尤其是网上海量文本)进行大规模的处理,而MT系统同当今社会对大规模真实文本处理的期望相差甚远。在此情况下,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CAT)。
3.CAT技术及其优势。CAT是在人的参与下计算机完成整个翻译过程的系统,它不同于以往的机器翻译软件,不依赖于计算机的自动翻译,而是能够帮助翻译者优质、高效、轻松地完成翻译工作。
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重复或相似的句子和片段。CAT技术具有自动记忆和搜索机制,可以自动存储用户翻译的内容。当用户翻译某个句子时,系统自动搜索用户已经翻译过的句子,如果当前翻译的句子用户曾经翻译过,机器会自动给出以前的翻译结果;对于相似的句子,也会给出翻译参考和建议。采用CAT系统翻译的另外一大优势则是可以直接对原文档如Word, Excel,PowerPoint,PDF,txt,狗狗不吃饭rtf,html,xml,PageMaker,odf,
AutoCAD等直接进行翻译,无须进行文档格式转换,不破坏原文格式,不必另行制图。极大节省翻译者的时间,减少错误几率。它与纯人工翻译相比,质量相同或更好,翻译效率可提高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