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契弗《游泳者》的
场景描写与主题揭示Ξ
陈鸿琴,刘明琼
(重庆交通学院外语系,重庆 400074)茼蒿怎么择菜
摘要:通过对契弗《游泳者》场景描写的分析,揭示小说对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和各自处境的反映,暴露主人公潜意识拒绝承认现实、顽强而又绝望地维护“自我形象”的扭曲心态,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主人公虚幻的自我感觉与冷冰冰的客观现实的反差与撞击。
关键词:契弗;《游泳者》;场景描写;形象刻画;主题揭示
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831(2003)0420090203
Vivid Description of Setting&Deep Delineation of Cheever’s Swimmer
CHE N H ong2qing,LI U M ing2qiong
(Department o 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Jiaotong College,Chongqing400074,China) Abstract:T
hrough the tting of the story,the subtle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in American s ociety and each one’s situation are revealed deeply1In the paper the twisted m ood of the protag onist is expod,and the fal n of the protag onist as well as the contrast of the reality and the con flict are displayed greatly and appropriately1
K ey w ords:Cheever;Swimmer;description of tting;depiction of characters;deep delineation
具有“纽约人”派作家称号的小说家约翰・契弗是当代最著名的美国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为人们了解当代美国生活的演变和现状提供了丰富、细腻、深刻的素材,深刻反映了动荡变迁的美国社会现实。短篇小说《游泳者》就是对美国中产阶级形象的刻画,通过场景的描写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
美国中产阶级(尤其是住在市郊的一些人)对契弗具有强大吸引力。他用敏锐的目光观察他们的生活、举止和道德观。契弗描写的美国虽然经济繁荣,但忧郁和失败的内心恐慌象影子紧跟着人们,过着优裕生活的中产阶级表面怡然自得,内心却时刻担心落入陷阱、遭到失败。所以,契弗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些内心空虚、不顾道德、生活无聊、一事无成的“反英雄”角色。契弗透过他们虚饰的外表,揭示了那些“郊区市民”的内心世界。在文学创作中,契弗始终着眼于广大读者,大量应用那种基于生活而又不照办生活的想象和梦幻的升华,从而使他的作品不但赋予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和特有的神奇风韵,
都市行而且还不断揭示了“某些人的生活方式”中最稳定、最深入、也最发人深省的特质。
沃克环流契弗的《游泳者》就是一篇内涵含蓄丰富的短篇小说。它真实地展现了当代美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矛盾和困惑,并刻画了现实矛盾中的中产阶级代表人物内德・梅里尔的惶惑和失败者的形象。作者讲述了在朋友家做客的内德・梅里尔忽发奇想,要穿过各家各户的游泳池,“游回”八英里以外的家中。在路过各家的游泳池时,与各家的主人———也就是平日所交往的一些人有短暂的接触。在这个梦幻般的行程中,契弗运用巧妙而讽刺的笔触展现各式人物,揭示了人们相互间的微妙关系和各自的处境,暴露了主人公潜意识拒绝承认现我肚子疼
周易6409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9卷第4期JOURNA L OF CHONG QING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 ol19N o142003
Ξ收稿日期:2003-05-20
作者简介:陈鸿琴(1962-),女,四川内江人,重庆交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周庆祥实、顽强而又绝望地维护“自我形象”的扭曲心态,更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主人公虚幻的自我感觉与冷冰
冰的客观现实的反差与撞击。当主人公最终抵达自己的游泳池时,却发现自己的家已人去楼空。这使读者不难得知:主人公遽然决定一路游泳回家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压力和负担的逃避,可当到家时发现家已人去楼空又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欲理还乱的沮丧、迷惘之失落感,他在游泳开始前的美好想象被冰冷的现实人际关系击溃,拼搏一番后急于回家的成功感却获得人去楼空的失败。剩下的只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实质的苦涩回味。
二
《游泳者》是契弗短篇小说集中描写美国中产阶级特性的代表性作品。他把人物限定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之中,让人物在特设的场景里凸现。故事发生在仲夏的一个星期天下午,纽约市的韦斯特切斯特镇。主人公内德是住在美国市郊的一位美国中产阶级。市郊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是富人居住之地,有着浓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离开市郊将意味着社会地位的衰退。内德在朋友家做客时突然决定以游泳的方式一路游回自己八英里以外的家里。从情节上看似乎非常简单,淡如清水。但是,由于契弗把主人公———内德置于一个特定的,但对主人公又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中,去演绎他的思想和行为,揭示这个行程中所遇到的美国中产阶级的人际关系,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情感和理想都囚禁在冰冷的现实锁链上,人情淡薄。在喧嚣的社会表象下,寂寞、孤独甚至绝望陪伴着人们的生活。残酷的现实、无情的社会竞争不仅击碎了内德拥有稳定而富足的生活的幻想,而且击碎了他所信奉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使他陷入深深的精神危机之中。
作者揭示了在资本运作、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小说平淡中见新奇,更赋予了小说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了凄婉、悲哀之情。
小说深刻的主题蕴含在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场景设计中。场景在小说中不仅为故事提供了适当环境,而且帮助展开故事情节,并使人物在场景中展现。在小说中契弗透过场景去解读主人公内德,内德是如此烦恼、无奈地面对理想匮乏的现实。那一连串的游泳池,以及人们举行的聚会所引发的事情都揭示了主人公内德面临的困境。当内德越来越贴近真实的自我、摆脱虚幻和自我欺骗之感时,人们对他却越来越疏远和不悦。读者完全可以从人们对他的态度的变化,进一步了解主人公的心态。热情—冷淡—疏远—冷落使内德出现了一生中从未有过的悲切:“艾尼德・朋克一看见他,就惊呼了起来‘瞧,谁来了!真是一个绝妙的意外啊!当卢新达说你不能来的时候,我简直觉得活不下去了。’”[1]热情的表象下隐藏着多么虚伪的世界。当他朝毕斯格家和那里欢乐的喧闹声走去时,他满以为人们会感到荣幸并会十分欣喜地请他喝上一杯,然而他得到的却是极大的耻辱,就连一个临时雇佣的侍者也粗鲁地对待他。本想受伤的心在旧情人那里将得到一丝丝安慰和补偿,可没想到曾经哭泣着不要被抛弃的情人,如今却是如此冷落他:“‘你要什么?’她问。‘我正在游过县境。’‘好上帝,你永远长不大吗?’‘怎么回事。’‘如果你是来要钱,’她说,‘我再不会给你一分钱的。’‘你能给我杯酒吧。’‘我能,但是我不想给你。我这里有人。’”[1]
场景对人物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同时又是严酷的。契弗在小说里通过场景描写凸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变化,呈现了人物的身后都拖着忧郁和孤独的阴影,这实际上是对美国现实的混乱、文明的堕落以及世态炎凉感到困惑不安的揭露。正如主人公内德所居住的美国纽约市郊,这样的环境本身就增加了他的孤独感。内德属于那种无限制、快节奏、社会风尚中“奢华风雅”的牺牲品。他把自己幻想成一位探险家、朝圣者,一位拥有崇高目标的人。那些游泳池———一条无名的河流表明的不仅仅只是他孩提时的天真,也表明了他对这个世界含糊的不满,以及企图超越这个世界的愿望。
小说通过风景描写和烘托人物的心境也别有一番风味。在描写的支配下,背景起着召唤性和深远意义的作用。在小说的开始,作家契弗就把积云比作从远处看到的一座城市。“天气更好,西边有一大团积云,远看———比如说从一个正在开过来的船头上看———很像一座城。或许有个城名,里斯本・海根萨克。”[1]这些积云不过是主人公对他自己和他的世界一种幸福的幻觉,同时,这种描写又给人一种愉快气氛。随后,随着主人公内德问题的增长、堆积,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那积云的城市变得混暗,内德也似乎得知了那即将毁灭他整个世界的灾难。
三
契弗善于在流动的时间和变化的场景描写中刻
19
陈鸿琴,等 解析契佛《游泳者》的场景描写与主题提示
画人物和深化主题。时间在小说《游泳者》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不仅为主人公内德的行动提供背景,也是内德性格的一个完整部分。气候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人物心境的揭示又在时间和气候的变化烘托之下。起初,他的心境与明朗的天气协调一致。“天气可爱,这一带又有这么丰富的水源,简直像上天的仁慈和恩赐。他情绪高昂地奔过草地。从一条不寻常的路回家给予他一种感觉,似乎他是个朝圣者,是一个探险家,成了一个有着崇高目标的人。而且他却发现他自己所沿着卢新达河的两岸回家会排满朋友。”[1]可最后,他却发现他自己所面对的一切正是这仲夏夜将要面对的一切:黑暗和落叶的飘零。
契弗把他的主人公与夏日比较,特别是与那个夏日的最后几小时比较。像夏日一样,为了寻欢作乐,内德出发时充满活力和渴望。他给人的印象是年轻、富有、精力充沛,胜似那温和的天气。在他看来,美好的天气对一次长泳或许会成为一个锦上添花的庆祝之举。然而,随着天气渐渐变暗,他的幻想、理想以及旺盛的精力都随之消逝。朋友的冷落,家———一道紧锁而又昏暗的房门,使他的心情变得越来越黯然。他必须面对现实,找到真实的自我。那场暴风雨就是主人公心境变化的转折点。雷雨前,他为“逃避”而欢欣,也为受到人们热情欢迎而激动,即使在雷雨间,他对在车站等慢车进城的孤独的人满怀怜悯和同情之心。然而,大雨过后,天变凉了,一颗热乎乎的心也变凉了,他冷得发抖,这时的他似乎看到像秋天一样枯萎的树叶。这描写意味深长,人际的冰凉和对现实的失望就像秋景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时间的重要性还体现在那个特别的日子———星期天。当都市郊区的人们聚
在一起谈论昨夜(星期六晚上)内德喝得太多时,这神圣而又特别的日子已交托给夏日周末的怀旧,人们已沉湎于尽情的酒会之中。这天是一个社交和休闲的好时机,并非属于滋养精神生活的日子,而对内德来说或内德自认为这是他去寻找一条不寻常、朝圣般回家之路的完美时机。出发时,他满怀希望,内心充满了幻想,他的心境和他的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美好的平静状态中,从太阳的热到他由衷的愉快,好像一切都流入了他的胸膛。可到头来,他却带着孤独的现实感来结束他的远游和朝圣之旅。他曾拥有的熟悉而美好的生活已离他而去,取而代之的是心身的疲惫和理想的破灭。契弗就是这样以巧妙的写作手法来表明美国中产阶级表面完美、实质空虚无聊的状况。在繁华的表象下,蠕动着一颗颗灰沉的心。
契弗有一种强烈的场所感。他通过场景的变化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变化的心境,不断深化现实主题。场景在变,主人公的心情也在变,那些游泳池也随着主人公的心情、围着游泳池边举行Party的“某些人”、主人公回家之旅的进程而变。出发时,韦思特海泽游泳池的水是那么绿,空气是那么清新,有这样的朋友和这样的天气,内德感到极大快乐。一场伟大的探索刚刚开始,他情趣高昂。然而,随着旅程的不断前行,各游泳池变得不那么可爱、诱人,邻里也不再那么友好,直到他到达他旧情人———雪莉・亚当斯的家。以前在这里感到过心情舒畅,得到过愉悦,他渴望着遭受冷落之后在这里得到安慰。然而,他看到的却是取代他的新情人,受到的却是更令人绝望的驱逐。在这儿他似乎闻到了一种浓郁的秋之花的气息。悲伤、凄冷、疲惫,他生平第一次象孩子似地哭泣。他绝望、不知所措,他不
能理解和接受侍者、情人对他的无礼以及朋友们对他的冷落。其实,他真正无法接受的是这残酷无情的现实。
以市场为导向约翰・契弗在这篇小说里创造了一种印象深刻的场景。场景是如此现实,它给人以真实感。而对于郊区和那些生活在郊区的“某些人”又是如此真切,那每一个细节似乎都启示了更深刻的含义。最后,场景还表明了主人公尽管想试图超越自己的世界,而仍是一个拥有他个人世界的人。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都导源于他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他唯一的胜利就是渐渐意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他不愿意接受“人去楼空”这个现实,但他最终不得不从梦幻中醒来,并清楚地认识到“这房子”以及他自己的生活都太“空虚”了。然而,在他灵魂深处有一种失去栖所之后的绝望感,同时,流露出了最令人心悸的回响。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繁荣的世界里,人们都感到孤独、悲凉和绝望的原由。
参考文献:
[1]王誉公1美国经典短篇小说选[M]1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1618,6191620,626.
[2]约翰・契弗1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M]1北京:中国对外
户外强光手电筒出版公司,19921
[3]万培德1美国20世纪小说选读[M]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821
[4]秦小孟1当代美国文学(上)[M]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1
29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9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