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盘点清酒常见术语,一文让你从小白到行家

更新时间:2023-07-17 21:15:59 阅读: 评论:0

A-Z盘点清酒常见术语,一文让你从小白到行家
清酒一支正在崛起,逐渐成为各路饮家探索品鉴的新领域。
作为日本国酒,清酒可不单单是“米酒”那么简单,背后的门道可多着呢!认识清酒,从认识清酒术语开始。考公务员的科目
全球变暖的解决措施
【A】
常见的近义词酸度(Acidity):表示清酒中所含乳酸、苹果酸等各种酸度含量的指标。昔日的清酒是不允许出现酸味的,但随着现代人口味的转变,经过精密计算带酸味的清酒逐渐出现。虽然统称为“酸”,但酸味种类是不一样的,会根据产品灵活运用,比如春夏用更尖锐的苹果酸,秋冬则用更圆润的酸。酸度也会影响清酒口感,举例来说,就算是日本酒度同样为 0 的清酒,若酸度低则口感淡丽,酸度高则给人浓醇的感受。
酒精度(Alcohol Percentage):清酒酒精含量指标,一般用 abv 来表示。大多数清酒酒精度在 15-16% abv,但有些未经稀释的原酒可以达到 21% abv。
甘口(Amakuchi):日本人将清酒的口感描述为辛口和甘口,辛口就是不甜,与之相对的甘口则指的是口感略甜。甘口还是辛口,这跟日本酒度(表示糖含量的多少,日本酒度为负数的酒较甜,日本酒度为正数的酒含糖量少更为干爽)和酸度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甘酒(Amazake):甜清酒。一种浓厚的白色饮料,采用大米、酒曲和水做成,经过糖化酵解,酒精含量几乎为 0。一般日本神道教会在新年的时候喝这种酒。薄荷叶的功效与作用
氨基酸度(Amino Sando/アミノ酸度):除了有机酸(苹果酸、乳酸、琥珀酸、柠檬酸等)
,日本就中还含有氨基酸,能使酒尝起来有鲜味。氨基酸度则是表示氨基酸在酒里的含量。
荒走酒(Arabashiri/あらばしり):清酒发酵完成之后,需要压榨,榨出来的酒可分为 3 个阶段——荒走(最先流出)、中取和责(最后的部分)。荒走酒是采用传统的“槽挂”或“袋取”等压榨手法,在未施加重力的情况下自然流出的酒液。荒走酒外观略带悬浮物,偏浑浊,香气华丽,入口略带粗狂又干净,宛如矿泉水般新鲜清冽。由于只能取得少量,因此是非常稀有的酒。
酒精添加酒(Aruten/アル添):在酿造过程中添加了酿造酒精,非纯米酒。日本酒法规定,清酒酿造中米的重量不能超过 50%,而酿造酒精不能超过米的 10%。所以一瓶清酒的酿造酒精含量最多占总量的 5%。
热酒(Atsukan/熱燗):有些清酒适合冰镇喝,有些适合温着喝。热酒这种喝法就是将日本酒倒入名为德利(Tokkuri/とっくり)的陶器中,然后从外部加热德利。加热清酒的这种行为称为“燗(làn)酒”。通常,热饮更能降低清酒的酸感,凸显其甜味,更适合大米味道较浓的清酒。
【B】
护士面试自我介绍菩提酛(Bodai-moto):一般认为这种方法是 1440 年代奈良县菩提山的正历寺创造出来的。它的酿造方式为将水、生米及熟米调和,放置时日转换成乳酸水,随后拌入蒸米的水里头,加进米麹(qū)和酵母中,产生酒母(酛)。目前这个方式可说是非常罕见丰富,酿出的酒口感较为浓厚。
酿造酒精(Brewer's Alcohol):以蔗糖制造后剩余的残渣(糖蜜),经过发酵、蒸馏获得。在高端清酒中,少量添加酿造酒精可以改善清酒的香气、口感和质地。因为酿造酒精可以把香气从酒糟中提取出来(香气分子易溶于酒精),让清酒香气更浓郁;同时添加酿造酒精还能起到稀释的作用,让酒的口感更清爽。在低端清酒中,添加酿造酒精一般是为了增加产量。
酿造年份(Brewery Year,BY):表示这瓶酒是在哪一年酿造的。
中国美食英文【C】
猪口杯(Choko):传统且使用场合最广的清酒杯,名字是来源于朝鲜词“钟瓯(Chyongk
u)”的音译。猪口杯有着典型的直筒圆柱杯身,开口较小,特别适合饮用口感清爽的清酒。这种小尺寸的酒杯拿放也十分方便,杯中盛放量不大,最适合一饮而尽,也需要不断的倒酒,这就充分展现日本传统的款待礼节。
【D】石斛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大吟酿(Daiginjo):也可以称之为大吟酿酒(Daiginjo-shu)。大吟酿指一款清酒精米步合不超过 50%,且采用低温缓慢发酵,这是清酒的最高等级。
>时间之子

本文发布于:2023-07-17 21:1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855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清酒   酒精   酿造   日本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