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政策与战略

更新时间:2023-07-17 12:24:54 阅读: 评论:0

   
 
个人能力提升计划   
21世纪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政策与战略
 
   
 
 
 
清唱剧 
 
山西考试招生网 
 
     
 
 
 
 
 
祝福生日用语
引言 经济产业大臣给日本人民的信
2010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直嶋正行发表了《产业结构愿景2010——致日本人民》[1]
金融危机之后,日本人对当下的生活充满了困顿感,对将来也没有明朗的希望。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将来依靠什么赚钱、依靠什么去雇佣,成为严峻的课题。
橙子树很多年来,关于日本产业结构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认为日本向来以高品质制造闻名世界;有人认为制造业已经很陈旧了,必须依靠金融与IT。有人认为今后必须以内需为主;有人则认为企业都迁到国外去了……诸如此类的日本礼赞论、悲观论等,其实正说明
了日本产业结构处于困境之中。
近年,日本产业附加价值的增加主要依靠了汽车等特定的全球制造业。然而,事实上日本的输出率在国际上属于低水平。这说明了除了特定的企业外,日本很多企业与世界正在成长的市场是没有直接关联的。尽管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20年来,工资水平几乎没有上升,个中主要原因就在于此。至于号称“日本技术世界第一”的液晶和DVD,其实也只是在最初的几年席卷世界而已。随着世界市场的急剧扩大,日本份额已急剧下跌。这不仅是特定产业的问题,也体现了日本产业界共通的经营模式弊端。
虽然全球化造成了国内雇佣的空洞化,使得拉动内需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对于少子高龄化的日本来说,世界市场的扩大必然是向着新兴国家转移的。在地理方面,岛国日本不具有优势,很多日本企业和外国企业开始将据点从日本转移至亚洲其他国家。因此,如何积极参与全球化、如何增加附加价值而获得较高雇佣率,成为各国政府热议的论题。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能源匮乏和少子高龄化危机的日本,不能单纯为了提高企业效益才前瞻远景、制定政策。必须向着“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丰富生活”的目标,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
一 日本产业结构的困境及其转换战略
2010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产业机构审议会·产业竞争力部会报告书》,探讨日本产业在国际上所处的位置。这份长达300多页的报告书提示了世界主要推手、成长市场、决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彻底分析日本产业的现状与课题,整理各国政府应对世界市场巨大变化的政策。
(一)什么样的困境?
目前,日本经济及支撑经济的产业已经处于严重的困境之中。进入2000年以后,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国际研究机构的国际竞争力评价,都显示了日本在世界市场的地位急剧下滑。曾经雄霸世界市场的半导体、液晶、DVD、导航仪等高新技术产品,逐渐丢失了世界份额。在亚洲市场迅速崛起之时,欧美企业的亚洲经营据点和研究开发据点、机场和港湾的物流、上市金融市场,纷纷从日本转移至亚洲其他国家。其原因除了亚洲其他国家相继崛起以外,还有日本经济产业本身存在重大弊端。这些弊端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产业机构整体的问题;第二,企业的经营模式问题;第三,国家经济基础建设的问题。
要克服上述结构问题,不能单纯施以“对症疗法”,而需要政府与企业双方发挥所有智慧。
(二)走出困境的“四个转换”乐字繁体
1.调整产业结构
主要有三条措施:第一,从依存汽车业的一条线转向多线发展;第二,附加价值的来源从高品质产品销售转向系统销售,向文化附加价值型发展;第三,针对环境能源与少子老龄化课题,发展“课题解决型产业”。
针对上述措施,日本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输出(水、原子能、铁路);环境能源的课题解决型产业(如Smart Community绿色节能区域、新时代汽车等);文化产业(时尚、创意、饮食文化、旅游等);医疗、健康、护理、育儿服务;尖端领域(机器人等),以引领经济成长。
2.支援企业经营模式转变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市场向新兴国家的转移,即便拥有技术优势的日本,也遇到了困境。这促使日本对技术和事业模式进行改革。首先,企业要在确定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明确哪一部分必须成为国际标准化的目标。政府则推进相应的国际标准化政策。其次,改变
以往注重国内企业之间技术切磋的产业模式,根据世界竞争的“投资规模与速度”的关键因素去选择全球市场,由政府进行产业重组。
3.调和“全球化”与“国内雇佣”
随着市场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转移,拒绝全球化而闭门造车将使一国陷入贫困的局面。一国要想创造本国的附加价值、增加雇佣量,就必须提升国际竞争力。因此,不仅需要加强以国际水准为目标的法人税改革、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引进全球化的高级人才、培养本国的投资人才、支援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4.政府职能的转换
在“企业选择国家”的时代,各国都争相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同时,针对环境、能源等社会性课题,解决这些课题的产业成为世界发展的新领域。由此,政府需要扩大职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功能,构建新的政府与民众的协作关系,这是在全球化大竞争时代获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二 “文化产业立国”的国家战略
迄今为止,日本经济主要以汽车、电子等一部分制造业为引领,这些制造业主要以欧美中产阶层为对象,具有高品质、高附加值。然而,当下,新兴国家市场成为大幅加快经济发展及扩大市场的中心,因此,日本着眼于架构“体现日本文化的产业群”,来助力发展经济与创造雇佣机会。
(一)为什么是“文化产业”来“立国”?
“文化”与“产业”的结合,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以“文化”与“创造力”为关键词,改革产业结构、制定推动都市再生的都市政策,最早是由欧洲提出的,这是都市制造业衰退及空洞化背景下的产物。
20世纪末,日本政府逐渐注重文化、知识产权与产业振兴之间的关联。1990年代,日本大众文化的产业化获得了很大发展,这是高消费社会中以个体为对象的文化产业。但是,这些产业并非依靠国家的重点支援而获得发展的,而是以内发的生活文化为基础。然而,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数字技术的革新带来了新市场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市场的经济逐渐扩大,各种创意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另外,日本进入了人口减少的时代,出现“二战”以来人员“集体”退休的局面,新时代的日本人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也愈发强烈。
因此,日本明确了文化及知识产权在产业振兴中的位置,并关注其他国家的产业振兴政策。韩国企业通过流行时尚与创意产业成为亚洲消费热潮的主要牵引力,这一动向波及了日本向来得意的汽车及电子工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实,日本文化和创意一直以来都很受世界各国的青睐,日本的既有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为相关商品及服务业出口作贡献,对吸引外国游客也是有利的资源。所以,如何将文化及生活方式融入新产品之中,通过设计唤起对感性及高附加值服务的追求便成为当下日本探讨的课题。
1.未被充分利用的既有文化产业资源
日本的文化潜力可归纳为以下方面:成熟的消费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高雅的日本审美意识;善于吸收与革新的日本文化传统;心灵手巧的日本人民的气质;具有开拓最尖端技术和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在亚洲购买层中具有安全、清洁、精致等印象。2004年日本文化产业销售额约45兆日元,约占日本经济的7%;事业所约21万所,占全国的5%;从业人员约215万人,约占全国的5%[2]。从数值上看,这是可与汽车、电子工学产业并立的全球化产业,但是这些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利用。
2.文化产业软实力的提升
所谓文化产业软实力的提升,并非特指一种产业的成长,而是更侧重其软实力对产业整体的海外发展与吸引海外顾客的推动作用。从海外发展来看,亚洲新兴国家的中产阶层将成为主要的消费人群。通过时尚、创意、设计、食文化等将日本生活模式的魅力渗透在方方面面,加深消费者对日本的良好印象,由此带动家电、汽车、日用品、化妆品等所有的消费产品的外需。同样,在国内,通过旅游、购物等方式拉动内需,可提升地域文化的活力。
案例:新兴国家市场中的日本文化产业的潜力丹桂飘香
根据经济产业省“亚洲消费趋势研究会”的调查,“韩流”已经强烈地渗透到香港、曼谷、新加坡市场,充斥于CD、DVD、电视剧、时尚服饰、食品、家具等广大领域。然而对日本文化,曼谷还停留于“阿信”的时代,新加坡也没有日本最新的流行信息,日本的流行服饰仅仅在零星的日本制作的电视节目中有所展现。在印度的孟买,韩国企业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全然没有日本企业的信息。然而,印度具有精致的审美意识,将成为日本文化致力于开拓的市场。
再如,日本富山县电视台与中国电视台联合,播放日本制作的动漫旅游节目。大约6亿中国
人收看了节目,旅游宣传的收益很大。
对于日本产品,日本人自己、欧美人、亚洲人的评价并不尽同。比如日本人自认为“日本制造”的优势在于“高品质”,但这一点在欧美人的印象中并不深。综合下来,海外对日本产品最多的评价是“时髦”、“有个性”,这一点将成为改变附加价值的要素[3]
3.从不赚钱、赚人气的“日本文化”到以文化产业为“赚钱”支柱
文化产业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必将成为拉动内需、创造雇佣机会的重要领域。另外,事实上日本文化在欧美具有很高的人气,具有全球化发展的潜力。然而,这样的人气却一直没有与“经济”挂上钩。如何将文化的人气与经营连接,培育发展海外商业的人才,从而为日本创造效益,成为重要课题。
案例:不赚钱的日本文化
2009年日本电影《入殓师》、《回忆积木小屋》获得了奥斯卡奖,2010年寺岛しのぶ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2010年妹岛和氏、西泽力卫获得了建筑设计“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奖。这证明了日本文化已被世界所认可。
然而,这些受欢迎的文化作品并没有与商业挂钩。涩谷109、里原宿是女孩时尚的信息发源地,“卡哇伊”成为全世界时尚的通用语。在中国,VIVI、MINA、EF、GLAMROUS等日本时尚杂志也极为抢手。然而,日本纤维产业的输出与输入的比率极端低下,2009年仅为1∶50(韩国为1∶2,法国为1∶2,意大利为1∶0.67,德国1∶2)[4]无可奈何意思。再如,在食文化方面,虽然日本餐厅在世界市场上急剧增多,但大部分都不由日本人经营。比如在美国大约有9000家经营日本料理的餐厅,其中由日本人经营的不到10%[5]
但是,海外利用日本文化的商业却获得了极大成功。比如巴黎每年都举办Japan EXPO(日本文化节),2009年有超过16万人入场,主办者是法国公司SEFA EVENT。基于日本作品改编的《The Ring》(《午夜凶铃》)的制作费高达45亿日元,但支付给日本的改编(re-make)权费仅仅1亿日元。美国的梦工厂在全世界获得的放映、DVD销售额超过了316亿日元。
4.使文化产业成为“人才”活跃的基地
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技术,还必须有创造新价值体系的“构想力”。尤其是文化产业涉及时尚、动漫、创意、家具、建筑设计、食文化、土特产品等日常
生活的各个领域,日本如果能将其所具有的感性及创造性发挥出来的话,则在这些领域会对世界产生影响。一方面日本人才通过进军世界,与异文化接触,可发挥自我的创造性;另一方面日本可对来访日本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现地域文化的魅力,发挥地域的活力,这将会创造更多的雇佣机会。

本文发布于:2023-07-17 12:24: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850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日本   产业   文化   成为   企业   市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