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瞩目,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了解中式菜肴的英文名称能够为外国友人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式菜名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误译的问题。本文结合中餐菜谱的翻译,明确提出对中餐菜谱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进而阐明文化因素在语际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一、中餐菜名的翻译
(一)误译的原因
要把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其命名方法。能够体现菜肴内容和特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文化内涵的写意性命名法,文化菜名就属于此类。由于不了解其深层含义就进行了表面直译,以往的翻译过程中有一些典型误译。
背组词语 比如,贵州有道名小吃叫“丝娃娃”。实际上是一层类似春卷皮的薄皮在里面包着各类素菜,看起来很像被包裹着的婴儿,于是此而得名。但有些译者将它译为“Silk Baby”。许多外国朋友一听到这个名字便感觉害怕而不敢食用。
再如,夫妻肺片的翻译如大导演的电影那样阴森恐怖――丈夫和妻子的肺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20世纪30年代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风味独特,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云集,供不应求。一些常来品尝他们夫妻制作的肺片的顽皮学生,用纸条写上“夫妻肺片”字样,悄悄贴在他夫妻俩的背上或小担上,也有人大声吆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他们夫妻俩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从此就有了“夫妻肺片”这一小吃。
思念化成海>忒弥斯 (二)饮食文化的翻译原则
东西方文化以及食物原料、制作方法存在着诸多差异,菜单的翻译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菜名翻译的重要因素是烹饪方法和菜式命名,翻译时要把握好二者的特点,既要符合西餐菜肴命名习惯,又要体现中餐特色,切忌望文生义或按字面意思直译。翻译过程
中必须把握以下六个原则: 给自己写一封信
凉拌素菜
第一,注重菜名的信息功能,保证菜名能够提供准确、足够的信息,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中式菜肴的名称直译。如:把“麻婆豆腐”译成Pockmarked woman’s bean curd、把“八仙过海 ”译为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a、把“鱼香肉丝”译为Fish- flavor shredded pork,这样会使外宾茫然或误解。
第二,充分利用菜单的促销作用。应借鉴中餐菜肴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的特色,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之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菜名信息,又可以引人兴趣,以达到吸引食客的目的。
第三,关注中餐烹调方法的类别。为反映中餐对火候的讲究及其艺术性,可进行适当的修饰。中餐烹调方法分类如下:
男同故事 烧、烧、烩、焖Brai
瓷器花瓶 炖、煨Stew
煎、炸、酥Deep-fry
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
干炒、干煸、焙Saut
煮、汆、涮、白灼Boil
烧、烤、烘、Roast、Barbecue、Broil、Bake
第四,尽量译出原料加工后的形状。原料的形状在西餐中并不重要,但在中餐中却能反映出烹调的水平,译文应予以保留,确实累赘的,则可以省略。
第五,把握原料这一核心,无论中餐如何命名,翻译时均须翻译出原材料,再加上烹调方法和味型等辅助材料。
第六,避免文化冲突。中式菜肴命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人忌食的,这道菜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红烧狮子头,真正的翡翠当然不能食用的,其实它就是蔬菜,而狮子西方人更不会食用,我们也是以其威武来形容肉圆罢了,直译会引起血腥的感觉。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把它略过。
二、西餐菜名的翻译方法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他们在制作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出发的。强调采用新鲜的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及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譬如,沙拉的制作方法极其简单,即把蔬菜,水果等混合起来。所以看到沙拉时我们对于其所含的原料,配料就会一目了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当直截了当。如:sunshine salad胡萝卜色拉; home- made vegetable salad家常蔬菜色拉; fruit salad水果色拉。
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中西饮食内容不同
1.食物种类不同。西餐主要原料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两种饮食体系所使用的材料日益趋同,但差别仍然比较明显。中国人视为美味的猫肉,狗肉是西方人所无法接受的,而西方人习以为常的海洋鱼类、贝壳类在中国内地并不是很受欢迎。
2.烹调方式不同。这是中西餐的重要区别之一,烹饪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原料的加工。中餐对此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有多种形状,如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卷(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丁(Dice)、粒(Grains)、末(Mince)、蓉(泥)(Mash)、浆(Thickliquid)、汁(Juice)等,西餐对原料的处理相比之下较为简单,通常有整体、块、片、丁、泥等几种形状;其次是火候,中式烹调对用火特别讲究,有三十多种加工方法,其中的许多方法是西餐中没有的,西餐原料加工时间较短、火温适中;最后是调味,中餐多追求复合味型,要求原料入味,西餐则强调原料的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 3.菜肴命名的差异。中式菜肴命名较为含蓄,好听,特别是婚宴上的菜名,一般都有吉祥的寓意。且注重使用比喻,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法,很多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等来命名的,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做成的;霸王别姬,则源于西楚霸王项羽和他的爱妃虞姬。西餐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材料,一般采用原料加上烹饪方法或地名的命名原则,如:意大利比萨饼、水果沙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