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exo收稿日期:2012-02-20
网页视频加速作者简介:黄莉萍(1982-),女,广东阳山人,韶关学院外语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汉英数字谚语翻译比较研究
黄莉萍
(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对比汉语谚语数字与英语数字在喻义方面的差异,探讨如何处理汉英谚语数字翻译相应的文化空缺现象。汉英数字在谚语中的语义文化空缺失去了原文数字的结构和比喻形象。译出喻义,以保证传递原文的基本信息。
关键词:数字谚语;汉英翻译;对比;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2)03-0132-03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生物实验设计
夹一天不能掉晚上我检查视频2012年3月第33卷乐府双璧
第3期
Mar.2012Vol.33
No.3
一、引言
数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初始的数字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使用数字的民族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社会习俗等影响,部分数字产生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组成了大量的数字词语和数字习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数字文化”现象。数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语言,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思维和交际工具。数字谚语是英汉谚语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谚语是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1]。数字谚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数字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或数字文化与翻译等宏观层面上,还没有深入探讨英汉语数字谚语中数字的结构异同和翻译方法。汉语谚语中的数字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简单的进行汉英字面对等翻译。汉语谚语中的数字有的实指,有的虚指,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本文着重
探讨10以内的数字谚语如何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传递文化信息,通过对比汉语谚语数字在英语译文中的对应表达与英语数字在喻义方面的差异,探讨这些数字的翻译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罪犯教育二、汉英数字谚语的对应关系
汉英数字谚语喻义是指谚语使用的意义是由比
喻产生的。谚语字面上的意义是用来充当比喻的喻体,而使用的是由比喻而产生出来的意义,一种扩大了的抽象、概括的意义。数字谚语的喻体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不同程度地带有文化的印迹。如汉语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是说明朝的生意人文若虚做生意赔了本,以后再也不敢做生意了,用来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此后对类似的情景心怀余悸。另外如“三寸不烂之舌”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随赵平原君使楚,他摇唇鼓舌,终于说服楚王救赵,平原君遂有“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感叹。“三寸不烂之舌”意在比喻能言善辩。英语谚语One beats the bush,and another catches
the bird 来源于狩猎故事:当时的有闲阶级举行猎会
时,要仆人满山遍野地拨弄荆棘和树丛以惊起猎物,好让他们打猎取乐,故有这条抒发劳动人民心中
怨恨的谚语产生,其意是人竭其力,汝享其成。汉英数字谚语在喻义方面可分为完全不对应、部分对应和完全对应三种关系。
(一)喻义完全不对应
邓炎昌和刘润清先生指出:“词的涵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
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2]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指词语中蕴涵着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无比鲜明的民族性,每个民族必定具备独有的特征,
132
因此,英汉语言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谚语中的数字表达引申意义,而对应的英语数字却仅有实际意义,因而大多数的汉语数字谚语不能找到对应意义的英语表达,造成了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对比汉语谚语中数字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就可以发现汉英数字的词语的文化差异和共性。例如:英语的three并不能表达数字谚语中的“三”的比喻义,汉字“三”比喻“数量多或次数多”。它的比喻义是汉语文化特有的,英语的数字three无此比喻。汉语谚语中的“三”的喻义在英语中造成文化空缺,使译文和原文两者之间表达失衡。如:“三句话不离本行”——
—Talk shop all the time;“三思而后行”——
—Think before you leap;“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Ab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一问三不知”——
—Saying“I don’t know”to every question;“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low hot and cold;“一熟三分巧”——
—Practice makes perfect。
通过上述汉英表达,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谚语中的“三”比喻“频繁,多”。虽然有些谚语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源自《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意思是一天没有见面,就像隔了三年一样。后来用“一日三秋”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殷切,变成了比喻义。我们不能用英语three来翻译汉语数字“三”,有时候则用every,repeatedly,twice等一些模糊词来表示,如此一来,汉语谚语中的数字的比喻形象大大受损。
汉语谚语中“十”也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比喻“达到顶点,足够多,全部”的状态和程度,而英语的ten不含什么比喻义,通常只表示数字“10”。例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的“十年寒窗”用来形容读书人长期苦读的生活,用英语这样表达:study hard and long;grind away at studies。又如:“与君一夕谈,胜读十年书”——
—Talking to him about anything is better than reading three books。汉语中“一夕谈”着眼于时间,英语talking to him about any-thing着眼内容;“读十年书”着眼于积累,比喻“多”,而reading three books则着眼于效果。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君子报仇,十年未晚”——
—Revenge is a dish that could be eaten cold;“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All eyes e it and all fingers point to it-uless to hide;“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No melon is com-pletely round,and no person is perfect。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数字谚语中的“十”都是比喻“达到顶点,足够多”。汉语数字“十”所含的比喻义应该由各种不同的英语词汇来表达,而不能只拘泥于英语的ten。汉语谚语一向有着深刻的含义,经过翻译后却成了普通的词语或词组。在某种程度上,汉英数字在谚语中的语义文化空缺失去了原文数字的结构和比喻形象,文体上逊色不少。在汉英翻译数字谚语过程中,一旦出现汉英数字的文化空缺,我们一般采取意译法,直译无法将原文词义一一翻译出来。如把“十年寒窗”直译成ten years of cold windows,英语读者只懂得所谓的“十年”和“寒窗”,却远远不能领悟这谚语的真正内涵。
汉语谚语数字“八”与英语eight没有一定的文化关联性,汉语数字“八”在谚语中比喻“各方面”,而英语eight没有相应的喻义,只有数字意义。在进行英汉翻译时,把带“八”的谚语意译成英语的任意结构,如:“八字没一撇”——
—Far short of the require-ment,“八九不离十”——
—not far out,“一方困难,八方支援”——
—Get assistance from far and near。这些汉语谚语翻译成英语后丧失了原有的优美结构和比喻义。在很多情况下,英汉谚语中的数字喻义已融入相应的英语词组之中。数字“八”在英语译文有时则体现在very,far,great等词语上。
(二)喻义部分对应
由于汉语谚语中的部分数字与英语中对应数字有一定的文化相关性,汉英翻译时可以相应用英语数字表达。
汉语中有大量带“一”的谚语。数字谚语中的“一”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实义数字,第二类是比喻,表达“仅仅,丝毫”之意。当汉语谚语中的“一”表达的是实义数字时,我们就把“一”翻译成one或a;当“一”表示比喻义时,我们就得灵活选词,力求传达谚语的真正涵义。下列汉语谚语中的“一”有明显的数字意义,在译文中由one或a/an对应表达。“一寸光阴一寸金”——
—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Clever all one’s life,but stupid this once;“一失足成千古恨”——
—One fal step brings everlasting grief;“吃一堑,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在翻译这些汉语谚语时,若强调“一”的比喻义,也可以译成地道的英语。试比较:“一寸光阴一寸金”——
—Time is money;“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清明团
—No man is wi at all times;“一失足成千古恨”——
—Old sin makes new shame;“吃一堑,长一智”——
—Chalk it up to experi-ence.在这些数字谚语中,由于“一”的数字意义已经弱化,不一定非用英语的对应词语a或one对等翻译不可。我们可以寻求地道的英语表达,自由、灵活地翻译这些数字意义弱化的谚语。
133
然而,有些“一”的汉语谚语仅仅表示比喻义,完全丧失了其数字意义,不能用英语的one或a翻译,因此,这些“一”所表达的概念与英语对应词one或a形成语义空缺。在这种情况下,用意译法将汉语谚语的基本意义解释即可。如:“一不做,二不休”——
—Carry the thing through;“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What is said can’t be unsaid/mean what one says;“一传十,十传百”——
—To spread far and wide;to travel fast;“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No pains,no gains;“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Virtue dwarfs vice;“百闻不如一见”——
—Seeing is believing.
(三)喻义完全对应
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一些比喻相同、意义相近甚至表达方式也大致相似的谚语。由于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有相同的规律,所以谚语在表述这些客观事物时,往往大同小异。有些汉语谚语中的数字完全可以与英语谚语中的数字形成文化对应。例如:“三个女人一台戏”,意思是说女人多了,谈笑喧闹,如同市场。英语中表示数字比喻义完全对应的谚语有:Three women make a market(三个女人形成一个市场)。如:汉语有一条与航海、船舶有关的谚语:“不要脚踏两条船”。这条谚语表示的意思与英语中一谚语类似:Between two stools you fall to the ground(坐两条板凳之间你会摔跤,意即不要坐两条板
凳)。再如,与谚语“一分价钱一分货”对应的是A penny’s worth of quality,a penny’s worth of price;与“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对应的是“Two’s company, three’s none”。
从上例看来,汉语数字谚语与英语数字谚语在文化寓义上有一致性,且英语谚语的词语结构形式和词汇对应都与汉语谚语形成比喻和语义上的相似,由此保存了汉语谚语的形象比喻。
三、小结
小缝纫机
通过比较汉语谚语中数字的汉英翻译,我们发现:汉语谚语中数字的文化内涵在英语译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汉语谚语中的数字与英语中的数字存在较大的文化空缺,只有极少数才可以用英语完全对应表达,部分数字用英语对应表达,而大部分数字无法翻译成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由此看来,数字谚语的翻译呈多样性表达。范存忠教授在《翻译理论与技巧》中也指出:“一般说两种语言之间,在词组或句子方面,相等的(equivalent)不是没有,但比较少;比较多的是相当的(correspondent);而绝大部分是既不相等,也不相当。”[3]为了让英语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信息,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数字谚语的深层文化寓义,采用与汉语数字对应的文化负荷词,即英汉语言词语中载有文化要素的词,这样才能使翻译更生动、形象,更富有表现力。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74.
[3]范存忠.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80.
The Contrastive Chine-English Translation Study of the Numerical Proverbs
HUANG Li-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512005,Guangdong,China)Abstract:Figures in Chine proverbs are filled with rich cultural features.The real meanings that the Chine figures contain cannot be fully conveyed by their equivalents in English.In this paper,it compares the mantic differences between figures in Chine proverbs and tho in English in a figurative n and further explores how to make up such cultural vacancy in our Chine-English translation.Our Chine-English translation of figures have to abandon the original graceful structures and vivid metaphor to convey the basic messages of the original figures.
Key Words:numerical proverbs;Chine-English translation;comparison;comparative study
(责任编辑:明远)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