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罕见Ⅰ型神经纤维瘤NF1基因新型变异合并CACNA1D基因变异

更新时间:2023-07-12 15:14:44 阅读: 评论:0

•研究报告•
1例罕见I 型神经纤维瘤層7基因
新型变异合并基因变异
丁风娟侯菲宋丽娜金华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 250001
通信作者:金华,Email  : tongshirly @ 1 63 • com
D O I :10. 3760/c m a.j. c n 231536-20200907-00083
瑶柱是扇贝的哪个部位
1临床资料
患儿,女,4岁8月,因发育落后就诊,患儿 系孕38+5周顺产娩出,出生体重3200 g ,生后 反应可,1岁时出现发育落后于同龄。查体:发 育落后、智力低下、自闭自残、语言差、走路不
稳、手无目的摆动、皮肤有牛奶咖啡斑,颅脑 M RI 小脑齿状核异常信号,符合神经纤维瘤表 现(见图1)。母亲,30岁,全身皮肤有牛奶咖
啡斑(见图2),余健康,G 1P 1;父亲30岁,健
康。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例及相关遗传病史,
否认近亲结婚。图1患儿临床表型特征
图2
患儿母亲皮肤牛奶咖啡斑表现
基因检测:采集先证者和患儿父母的外周
血各2 mL ,提取基因组DNA 。通过捕获建库和 n 〇vaq 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平均测 序
深度为200 X 。一代测序验证变异位点,明 确变异来源。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 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 ­nomics  , ACMG  ) 指南 对变异 的致病 性进行 评估。在此次基因检测中,对送检者、其父亲和母 亲同时进行了高精度临床外显PLUS 的检测和 分析,检测到基因杂合变异c . 2991 - 2delA ,同时测序数据显示这个变异遗传自送检 者的母亲(杂合状态)(见图3)。/VF /基因新 型突变c . 2991-2delA 没有在相关临床病例中 被报道过。这个变异位于mRNA 剪接区域,序 列高度保守,结合送检者的临床表现和家系分 析,依据美国ACMG 变异分类指南,这个变异为 “2类-可能致病”。还检测到C /lC /V /U i )基因杂 合变异c . 2305G  > A (P. A 769T ),同时测序数 据显示送检者父母没有携带这个变异,这个变 异可能是新发的(见图4),到目前为止,这个 变异在参考人群基因数据库中没有报道。结合 送检者的临床表现和家系分析,依据美国ACM G 变异分类指南,这个变异为“2类-可能致病”。  2 讨论
I  型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  type  I , NF 1,0MIM 162200)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病,主要由神经纤维蛋白1基因(WF 7) 变异引起的。人群发病率1/3500,主要临床特 征为牛奶咖啡斑、皮肤神经纤维瘤、皮肤皱褶
处雀斑、虹膜Lisch 结节等m 。yvF /基因位于 17q l l . 2,包含60个外显子,全长约282 751 bp , 到目前为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中已经报道 了超过27〇0个致病的/VF 7变异(httP ://www . hgmd ),
这些变异分布在整个基因中。家族 性醒固嗣增多症(familial  hyperaldosteronism  , FH  ) 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 , PA )的罕见亚型,F H 有4种类型,其中FH  IV  型,由C 4G V :47//基因种系突变引起,该基因是 编码电压门控钙通道的基因。本案例报道WF / 基因新型变异合并基因罕见变异案
例,该变异利用临床外显子检测技术检测发现。本篇文章发现/VF /基因杂合变异c . 2991- 2delA 合并C 4C y V /W Z )基因杂合变异c . 2305G  > A (P. A 769T ),且两个位点均在在临床病例中
没有被报道过。神经纤维蛋白是2818个氨基
图3 /V F /基因测序
奶粉的功效和作用注:左侧是患儿/V F/基因杂合变异c. 2991-2deiA,中间是父亲/VF/基因未见异常,右侧是母亲iVfV 基因杂合变异c. 2991-2deIA
部首偏旁大全
sia.嫌,41s
o c 图4 G4CiV/l/D 基因测序
注:左侧患儿C/1C«4/Z)基因杂合变异c. 2305G > A( p. A769T),中间父亲未检出,右侧母亲未检出。
酸的多域蛋白。尽管无处不在,但发现在中枢 神经系统的细胞中数量最多,而在中枢神经系 统中通常与微管蛋白有关,的失活突变而 导致的任何神经纤维蛋白功能的丧失,导致 RAS / RAF / MAPK 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时间延 长,并最终丧失生长控制和细胞增殖增。 C /1C /W I //)基因编码L 型钙通道,电压敏感的 Ca 2+通道在调节激素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肌肉 收缩以及许多其他细胞功能中起重要作用。yvF /基因编码神经纤维瘤蛋白,该基因相 关疾病为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家族性脊 髓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I 型、神经纤维瘤 病-Noonan 综合征和Watson 综合征,均是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是一 种侵袭性的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 - dysplastic  syndromes,MDS  )/骨髓增生性疾病 (myeloproliferativedia,M PD  ),其特征为造血 干细胞室内恶性转化,伴分化后代增殖[2]。家 族性脊髓神经纤维瘤以高负荷脊柱肿瘤为特 征,这些肿瘤可能无症状或导致神经症状,后 者包括背部疼痛、行走困难和感觉异常等[3]; 神经纤维瘤I 型和神经纤维瘤病-Noonan 综合 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多发的牛奶咖啡斑,腋窝和腹股沟出现斑点、多发性皮肤神经纤维瘤、身 材矮小,部分患者会有轻度智力低下、骨量减 少或局部骨增生、特殊面容、肺动脉狭窄、先天 性心脏病等;Watson 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肺 动脉狭窄、牛奶咖啡斑、精神发育迟滞、身材矮 小。约50%的案例由新发突变引起[4]。该患 儿/VF /基因杂合变异c _2991-2delA 遗传自送 检者的母亲,
属于新型变异。
C 4C A ^4/£)基因罕见变异 c _ 2305G  > A ( p _
A 769T )在相关临床病例中被报道过,患者1 岁,杂合新发变异,被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 多症-癫痫发作-神经异常[5]。基因编 码电压依赖性丨型钙通道亚单位alpha -1 D ,相 关疾病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癫痫发作-神经 异常/窦房结功能障碍和耳聋。原发性醛固酮 增多症-癫痫发作-神经异常是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主要临床表现为醛固酮升高,心室肥厚、先 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全面 发育迟缓等;窦房结功能障碍和耳聋是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动过缓和严 重感音神经性耳聋[7]。
AT /基因杂合变异c . 2991 -2d e lA 与 C ^C /V /1/D 基因杂合变 c . 2305G  > A ( p . A 769T )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装修旋转楼梯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8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快速抢红包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P
5202S 30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20253
在基因水平上进一步明确了诊断,扩增了 yvfv
基因与ac y u4/z>基因突变谱,为将来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及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研究奠
定了基础。/v/v基因新型变异合并C/lCiV/U D 基因罕见变异导致患儿一系列临床症状,虽然 该突变均发生率低,但是患儿的出生会给家庭
带来经济与精神的双重打击,也将会给社会带
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于曾生育过染色体及
基因异常患儿的夫妻,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若下次妊娠时,需进行遗产咨询及产前诊断,减少缺陷胎儿的出生,为家庭及社会减少负担。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张家,李明,姚志荣.二例散发型I型神经纤维瘤患儿的
N F1基因突变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6,33
(2):200-202. D0I:10. 3760/cm a. j. issn. 1003-9406.
2016. 02. 016
国培简报
[2] Loh ML, Sakai DS , Flotho C , et al. Mutations in CBL occur fre­
quently in 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 J ] . Blood , 2009 ,
114(9) :1859-1863. DOI:10. 1182/b l〇〇d-2009-01-198416[3] Burkitt Wright EM,Sach E, Sharif S,et al. Can the diagnosis of
NF1 be excluded clinically? A lack of pigmentary findings in
families with spinal neurofibromatosis demonstrates a limitation of
clinical diagnosis [ J ]. J Med Genet ,2013,50(9): 606 -613.
DOI : 10. 1136/jmedgenet-2013-101648
[4] Kocova M , Kochova E , Sukarova-Angelovska E. Optic glioma and
precocious puberty in a girl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carrying
an R681 X mutation of NF1 :ca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
ture [ J ] . BMC Endocr Disord , 2015,15: 82. DOI:10. 1186/
si 2902-015-0076-4
[5] Strauss KA , Gonzaga-Jauregui C , Brigatti KW , et al. Genomic di­
agnostics within a medically underrved population : efficacy and
implications [ J ]. Genet Med , 2018 , 20 ( 1) :3 1 -41. DOI :
10. 1038/gim. 2017. 76
[6] Scholl UI, Goh G,Stolting G , et al. Somatic and germline CAC-
NA1D calcium channel mutations in aldosterone-producing ade-
nomas and primary aldosteronism [ J ] . Nat Genet, 2013,45
(9):1050-1054. D01:10. 1038/ng. 2695
[7 ] Baig SM , Koschak A , Lieb A , et al. Loss of Ca ( v) 1. 3 ( CAC-
NA1 D ) function in a human channelopathy with bradycardia and
四先四后
congenital deafness [ J ]. Nat Neurosci, 2011 , 14 ( 1) : 77-84.
DOI: 10. 1038/nn. 2694
(收稿日期:2020-09-07)
•读者•作者•编者•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一稿两投问题的声明
为维护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现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一稿两投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1)本声明中所涉及的文稿均指原始研究的报告或尽管2篇文稿在文字的表达和讨 论的叙述上可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但这些文稿的主要数据和图表是相同的。所指文稿不包括重要会议的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以及在一种刊物 发
表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期刊的文稿。上述各类文稿如作者要重复投稿,应向有关期刊 编辑部作出说明。(2)如1篇文稿已以全文方式在某刊物发表,除非文种不同,否则不可再将该文投寄 给他刊。(3)请作者所在单位在来稿信中注明该文稿有无一稿两投问题。(4)凡来稿在接到编辑部回 执后满3个月未接到退稿,则表明稿件仍在处理中,作者欲投他刊,应事先与该编辑部联系并申述理由。(5)编辑部认为文稿有一稿两投嫌疑时,应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并仔细核对后再通知作者,在作出处 理决定前请作者就此问题作出解释。期刊编辑部与作者双方意见发生分歧时,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有 关权威机构进行最后仲裁。(6)—稿两投一经证实,期刊编辑部将择期在杂志中刊出其作者姓名和单位及撤销该论文的通告;对该作者作为第一作者所撰写的一切文稿,2年内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将拒绝 其发表,并就此事件向作者所在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其他科技期刊进行通报。十六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本文发布于:2023-07-12 15:14: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786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变异   基因   作者   文稿   临床   编辑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