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梢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摘要:杉梢小卷蛾(Polychrosis cunninhamiacola )幼虫是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对杉木的危害极为严重。为确定杉木人工林中杉梢小卷蛾的空间分布类型,应用扩散系数等6种聚集度指标进行分析,通过杉木的受害状况与幼虫空间分布状况的对比验证,确定该虫在试验区域呈聚集分布,可为杉梢小卷蛾产卵和寄主选择行为的初步预测提供理论基础,为科学防治提供参考。关键词:空间分布;聚集度指标;杉梢小卷蛾幼虫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1-01-04
基金项目:广西林业科技项目(桂林科字[2016]第4号);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桂科AA17204087-10)第一作者:彭思颖(1996—),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昆虫生理生态学研究。
通信作者:常明山(1983—),男,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昆虫化学生态学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彭思颖1,2,常明山2,陈翠萍3,吴耀军2,黄华艳2,杨振德1
表格求平均值(1.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530004;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南宁
530002;3.南宁市政务服务中心,广西南宁
530022)
Study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olychrosis cunninhamiacola Larvae
Peng Siying 1,2,Chang Mingshan 2,Chen Cuiping 3,Wu Yaojun 2,Huang Huayan 2,Yang Zhende 1
(1.Forestry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4,China;2.Guangxi Forestry Rearch Institute,Guangxi Engineering
Rearch Center of Natural Enemy Breeding of Forestry Pests,Nanning,Guangxi 530002,China;3.Nanning Government Service Center,
Nanning,Guangxi 530022,China)母爱无边
Abstract:Polychrosis cunninhamiacola larvae are one of main defoliator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which were extremely harmful for C.lanceolata .In order to confirm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cunninhamiacola larvae in C.lanceolata plantation,six kinds of aggregation indicators including diffusion coefficient were ud.By
comparison validation between damage of C.lanceolata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cunninhamiacola larvae,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cunninhamiacola larvae was congregating distribution in test area,which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iliminary prediction of oviposition and host lection of P.cunninhamiacola ,and could supply
references for scientific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尧舜禹是什么时期
Key words:spatial distribution;aggregation indicator;Polychrosis cunninhamiacola larvae
文章编号:1006-1126-(2021)03-0355-04
第50卷第3期2021年6月
广西林业科学Guangxi Forestry Science
Vol.50No.3Jun.2021
书法基础知识杉梢小卷蛾(Polychrosis cunninhamiacola )属鳞翅目(Lepidoptera )卷蛾科(Tortricidae ),食性单一[1],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的危害极为严重,是杉木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和广西等省(自治
区)[2]
。该虫的幼虫蛀食杉木新鲜梢头和顶芽,可造
成枯梢,严重时影响杉木的树形及生长[3]。随着杉木
种植范围不断扩大,杉梢小卷蛾对杉木的危害日益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幼树生长,影响木材材质[4-5]。
昆虫种群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最终表现为昆虫种群特定的空间分布格局[6],这种空间分布格局是昆虫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7]。了解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是从宏观上管理昆虫种群的前提和基础[8-9],可帮助预测某一昆虫种群在不同发育
广西林业科学第50卷
阶段选择的扩散行为,可有效提高林木保护的防治效率,实现持续防控[10-12]。
目前,国内外有关杉梢小卷蛾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1975年,宜春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通过现场调研和观察对比,发现生长于阳坡的杉木受害率普遍高于阴坡[13];温绍生等[14]采用4种聚集度指标对试验区域内杉梢小卷蛾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进行测定,认为幼虫和蛹在多数样地内符合聚集分布;周华林等[15]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区域内不同海拔、坡向和坡位的杉梢小卷蛾幼虫的分布类型,认为该区域内的幼虫分布总体上属于聚集分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把样本的空间格局差异纳入影响因素,加入树冠层次、树冠方位和坡位3个指标,根据实地调查,通过6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区域内杉梢小卷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情况,旨在为杉梢小卷蛾产卵和寄主选择行为的初步预测提供理论基础,为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调查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咸水林场杉木种子园(110°46´E,25°46´N),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8℃,最低气温-3.1℃,最高气温42℃,年均降水量1519mm。该种子园于2012年3月建造,面积42hm2,株行距3m×4m,每年进行两次抚育管理和1次施肥管理,矮化情况一致,树高为3~5m。
1.2调查方法
2018年7—8月进行实地调查,随机选取3个样地,每样地调查30株杉木。对树冠层次(上、中、下)、树冠方位(东、南、西、北)和坡位(阴坡、阳坡、平地)10个空间分布方向进行调查,记录每个分布方向的受害梢头数及幼虫数量。
1.3数据处理
分别采用扩散系数(C)、丛生指标(I)、聚块性指标(C A)、负二项分布参数(k)、平均拥挤度(m*)和聚块指标(m*/m)6种聚集度指标测定杉梢小卷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14-17]。
1.3.1扩散系数(C)
C=v/m=s²/m(1)
式中,v和s²代表方差,m代表平均虫口密度。C< 1时,为均匀分布;C=1时,为随机分布;C>1时,为聚集分布。
1.3.2丛生指标(I)(Moore,1954)
I=(v/m)-1(2)
I<0时,为均匀分布;I=0时,为随机分布;I>0时,为聚集分布。
1.3.3聚块性指标(C A)(Kuno,1968)
C
A
=(v-m)/m²(3)
C
A<0时,为均匀分布;C A=0时,为随机分布;C A> 0时,为聚集分布。
1.3.4负二项分布参数(k)(Water,1959)
k=m/[(s2/m)-1](4)k<0时,为均匀分布;0<k<8时,为聚集分布;k→﹢∞时,为随机分布。
1.3.5平均拥挤度(m*)(Lloyd,1967)
m*=m+(s²/m)-1或m*=m+(v/m-1)(5)m*<1时,为均匀分布;m*=1时,为随机分布;m*> 1时,为聚集分布。
1.3.6聚块指标(m*/m)(Lloyd,1967)
m*/m=1+(v-m)/m2(6)m*/m<1时,为均匀分布;m*/m=1时,为随机分布;m*/m>1时,为聚集分布。
2结果与分析
杉木的受害状况在树冠上、中和下部表现为C> 1、I>0、C A>0、0<k<8、m*>1和m*/m>1,反映出杉梢小卷蛾幼虫呈聚集分布(表1)。
杉木的受害状况在树冠东、南和西方向上表现为
C<1、I<0、C
A<0、k<0和m*/m<1,反映出杉梢小卷蛾幼虫呈均匀分布;在北方向上表现为C>1、I>0、C
A>0、m*>1和m*/m>1,反映出杉梢小卷蛾幼虫呈聚集分布。
昨日重现英文歌词杉木的受害状况在阳坡、阴坡和平地上表现为
C>1、I>0、C
A>0、0<k<8、m*>1和m*/m>1,反映出杉梢小卷蛾幼虫呈聚集分布。
总体分布的结果为C>1、I>0、C A>0、m*>1和m*/m>1,可认为杉木的受害状况反映出杉梢小卷蛾幼虫的总体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
指标Index 上部Upside 中部Middle 下部Bottom
m
15.7
14.3
11.0
标准差SD
5.80
5.80
6.20
标准误SE
1.1
1.1
1.1
v
48.72
39.91
38.86
C
2.07
2.44
3.53
I
1.07
1.44
2.53
C
A
0.07
0.10
0.23
k
7.46
7.98
4.34
m*
17.37
15.34
13.53
m*/m
1.07
1.10
1.23
表1杉木受害状况聚集度指标
Tab.1Aggregation indicators of C.lanceolat a damage status
356
第3期
杉梢小卷蛾幼虫在杉木树冠的上和中部表现为C<1、I<0、C A<0、m*<1和m*/m<1,说明杉梢小卷蛾幼虫呈均匀分布;在下部表现为I>0、C A> 0、0<k<8和m*/m>1,说明杉梢小卷蛾幼虫呈聚集分布(表2)。
杉梢小卷蛾幼虫在杉木树冠的东、西和北方向上表现为I>0、C A>0、0<k<8和m*>1,说明杉梢小卷蛾幼虫呈聚集分布;在南方向上表现为C<1、I<0、C
A<0、m*<1和m*/m<1,说明杉梢小卷蛾幼虫呈均匀分布。
杉梢小卷蛾幼虫在阳坡、阴坡和平地上表现为
C>1、I>0、C
A>0、m*>1和m*/m>1,说明杉梢小卷蛾幼虫呈聚集分布。
总体分布的结果为C>1、I>0、C A>0、0<k< 8、m*>1和m*/m>1,可认为幼虫在杉木人工林的空间分布情况为聚集分布。
3讨论与结论
空间分布型是昆虫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反映特定种群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强度[9]。之前对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多以研究区域内均一样方为单位,收集并整理整株(梢)的数据,分析空间分布类型,忽略了样本空间格局的差异性对空间分布型可能产生的影响[13-15]。本研究结合区域内的实际情况,选取种子园阳坡、阴坡及平地的样方,同时将树冠上、中、下和东、南、西、北向作为参考指标,对各指标层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到昆虫种群在不同空间方向上的分布型,从中归纳出幼虫的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杉梢小卷蛾幼虫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各空间方向所得数据与总体结论并不完全一致,说明空间格局的差异性对幼虫的空间黄芪颗粒的功效
指标Index 东部East 南部South 西部West 北部North 阳坡Adret 阴坡Ubac 平地Flat 总体分布Population distribution
m
4.6
4.9
5.6
5.4
37.1
20.6
33.3
15.3
标准差SD
2.1
2.2
2.1
2.5
15.5
12.2
13.7
6.8
标准误SE
0.40
0.39
0.38
0.46
2.83
2.24
2.51
1.20
v
4.46
4.64
4.31
6.31
239.86
149.90
188.27
70.40
C
0.97
0.95
0.77
1.17
6.47
7.28
5.65
3.10
I
-
0.03
-0.05
-0.23
0.17
5.47
6.28
4.65
2.10
C
A
-0.01
-
0.01
-0.04
0.03
0.15
0.30
0.14
0.10
k
-51.14
-92.35
-24.31
32.04
6.79
3.28
7.16
-23.80
m*
4.57
4.85
5.37
5.57
42.57
26.88
37.95
17.40
m*/m
0.99
0.99
0.96
1.03
1.15
1.30
1.14
1.10
续表1Continued
指标Index 上部Upside 中部Middle 下部Bottom 东部East 南部South 西部West 北部North 阳坡Adret 阴坡Ubac 平地Flat 总体分布Population distribution m
0.1
0.3
0.1
0.4
0.5
0.5
0.7
西安音乐厅1.7
2.7
0.9
0.8
标准差SD
0.3
0.5
0.4
0.7
0.7
0.9
1.0
2.4
4.3
1.0
1.2
标准误SE
0.1
0.1
0.1
0.1
0.1
0.2
0.2
0.4
0.8
0.2
0.2
v
0.09
0.29
0.13
0.52
0.46
0.88
0.92
5.73
18.70
2.14
2.90
C
-0.10
-0.03
0.30
0.30
-
0.08
0.76
0.31
2.37
5.93
1.38
2.10
I
-1.00
-0.11
3.00
0.75
-0.16
1.52
0.45
1.39
2.19
1.53
1.10
C
A
-1.00
-
9.00
0.33
1.33
-6.25
三年级作文春节0.66
2.23
0.72
0.46
0.65
2.10
k
0.00
0.27
0.40
0.70
0.42
1.26
1.01
4.07
8.63
2.28
0.10
m*
0.00
0.89
4.00
1.75
0.84
2.52
1.45
2.39
3.19
2.53
1.90
m*/m
-0.10
-0.03
0.30
0.30
-0.08
0.76
0.31
2.37
5.93
1.38
3.10
表2幼虫虫口密度聚集度指标
Tab.2Aggregation indicators of larvae population densities
彭思颖,常明山,陈翠萍,等:杉梢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357
广西林业科学第50卷
分布存在影响。阳坡、阴坡和平地的分布与总体分布相符,说明坡位不影响杉梢小卷蛾幼虫在杉木上的分布;杉木的受害状况及幼虫虫口分布在树冠南方向上均与总体分布不同,说明阳光(树冠方向)可能是影响杉梢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采用多种聚集度指标判断杉梢小卷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总体上,除杉木受害情况的k 指标外,其他聚集度指标均指向一致,为聚集分布;各空间方向的指标存在指向不一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各空间方向上的杉木受害状况和幼虫虫口的统计数量相对较少,在数理分析层面上容易出现偏差。
杉梢小卷蛾幼虫共6龄,初龄幼虫以嫩梢顶端嫩皮或叶肉为食,3龄后开始钻入嫩梢,危害杉木[18-19]。通过研究其空间分布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种群的动态结构和发生规律,帮助预测杉梢小卷蛾产卵和寄主选择的情况,为杉梢小卷蛾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提高防治效果。本研究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对全龄段的幼虫进行了统计,但并未根据杉梢小卷蛾幼虫转梢为害的习性区分初龄幼虫与3龄后的幼虫,两者间的空间分布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友樵,白九维.杉梢小卷蛾新种记述(鳞翅目:卷蛾科)[J].昆虫学报,1977,20(2):217-220.
[2]何忠全,林芳健.杉树杉梢小卷蛾的危害及防治[J].广西林业,2010(10):43.
[3]王焕元.杉梢小卷蛾生活习性观察和防治试验[J].湖南林业科技,1979(1):19-21.
[4]中国农林科学院森工研究所,杭州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站,浙江省建德县建德林场.杉梢小卷蛾危害主梢后对
杉木高生长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1978(4):12-15.[5]杨梅.杉阔混交林不同立木级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种群空间格局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2004,33(1):45-47.[6]MATHERON G.Pri
nciples of geostatistics[J].Economic Geology,1963,58:1246-1266.
[7]周国法,徐汝梅.生物地理统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8]ZHIMING L,JIONG Y,WENFENG L I,et al.Geo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dead
heart of Sugarcane edlings caud by borer[J].Agricul⁃
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17,18(4):637-641.
[9]武承旭,臧丽鹏,张苏芳,等.云南松三种同域共存切梢小蠹梢转干期的空间分布格局[J].生态学报,2020,40(11):3646-3655.
[10]徐汝梅.昆虫种群生态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1]丁岩钦.昆虫数学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石根生,李典谟.不同松林马尾松毛虫蛹及其寄生天敌群子的空间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1997,17(4):386-392.[13]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林学系森保教研组,江西宜春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杉梢小卷蛾的初步观察[J].昆
虫知识,1975(3):41-44.
[14]温绍生,陈国顺,张再福,等.杉梢小卷蛾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13(4):80-84.
[15]周华林,焦志雄.杉梢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1997,24(1):53-55.
[16]吴耀军,常明山,李德伟,等.桉树枝瘿姬小蜂空间分布格局[J].广西林业科学,2013,42(4):300-303.
[17]邓力,文娟,常明山,等.黛袋蛾空间分布型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6):66-67.
[18]常明山,吴耀军,赵鹏飞,等.杉梢小卷蛾习性及雌雄蛹、成虫主要形态特征鉴别[J].广东农业科学,2021,48(2):116-120.
[19]范国强.探讨杉树杉梢小卷蛾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2015(3):101.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