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研究现状及改善措施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07-12 11:05:19 阅读: 评论:0

内蒙古林业科技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第47卷第1期2021年3月
Vol.47 Nc-Mae.2021
我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研究现状及改善措施的研究
吴振廷V ,黄卫丽V ,莎仁图雅王春颖V ,鲁敏V ,
武永智1,2,刘雪锋1,2,杨沫1,2
(1.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2.内蒙古自治区沙地(沙漠)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落叶松为华北地区高山针叶林带中的主要森林树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加
大,落叶松人工林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目前,由于其林分结构不合理、林分密度过大,出现了林地土壤
肥力持
续下降,并引起了林木生长量的下降等问题。本文综述了目前我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研究现状及改 善措施,并指出一是通过自然干预可以大大减少人力及财力的消耗,二是进行科学合理的造林经营管理,可
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这可为落叶松造林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白鼻毛关键词: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影响方式;改善措施中图分类号:S7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66( 2021) 01-57-04
Rearch  Statu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Soil  Fertility  of  Larch  Plantation  in  China
WU  Zhen-ting 1,2,HUANG  Wei-—1,2,Sharentuya 1,2,WANG  Chun-ying 1,2,LU  Min 1,2,
WU  Yong-zh —,2,LIU  Xue-feng 1,2,YANG  Mo 1,2
(1. Inner  Mongolia  Academy  f  Forestry ,Hofhf  010010,China  ; 2. tooer  Mongolia  Key  Lab  bf  Sandy  Land  ( DertO  Ecosystes  and
Eco_f ogide g og ,Hofhf  010010,China )
Abstract : Laoa  gmelinii  is  a  main  forest  species  in  the  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be — in  North  China. With  the  rapib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demand  for  wood  is  increasing ,and  the  planting  area  of  larch  plantlion  has  incread  constantly. At  prent ,due  to  the  unreasonable  stand  structuia  and  high  stand  density ,the  soil  feai-ty  of
forest  land  has  been  declining  continuously , and  the  forest  growth  has  been  reduced. In  this  paper , the  rearch  statu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soil  feai —ty  of  larch  plantation  in  China  were  reviewed. The  paper  a —o  points
out  that  the  human  and  financial  consumption  can  be  greatly  reduced  through  natural  intervention ,and  the  scientific  and  eeasonab  ea o oeestatoon  managementcan  peeeentthedeconeoosoooeetooty , whoch  can  peoeodeasteongsuppoet  ooethesustaonab  edeeeopmentooaech  a o oeestatoon.
Key  word  : larch  planWtion  ; soil  feai-ty ; inOuenco  mode ; improvement  measure
森林土壤是人工林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林
木生长的重要场所,富含多种营养元素与微生物,对
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壤肥
力是指森林土壤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
健康生长所提供养分物质的能力+1,( 土壤肥力的
高低及其变化直接影响着林木生长状况的好坏以及 提供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的多 少( 研究林地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科学综合评价
土壤肥力及影响因素、维持土壤肥力长期发挥作用 是当前林业科学研究的热点(
1我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研究 现状
由于人类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人工林逐步替
代天然林。但人工林密度大,植被生长需要消耗大 量的土壤养分[2],且没有相应措施来防止养分流
失,导致土壤养分发生衰退现象,从而直接影响树木
收稿日期:2021-01-15 修回日期:2021-02-09
资助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半干旱区落叶松人工林天然化发育机制与枯死木关系研究”(2019MS03007)
作者简介:吴振廷(1986—),男(回族),河北衡水人,工程师,从事土壤及植物养分研究。E-mail :wuzhenting5240@   通讯作者:莎仁图雅(1980—),女(蒙古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博士,研究员,从事森林培育研究。E-mail :s ay_1980@
58内蒙古林业科技第47卷
生长发育[3-6](树木生产力较低的林分一般土壤肥力也比较低[7](国外对于土壤地力衰退的研究较早,德国在1883年便发现云杉连栽后第2代生产力出现下降,1942年Lau—e通过对柚木的研究、1958年Champion通过对桉树的研究、1966年Asada对日本落叶松的研究和Keeves对辐射松的研究都发现,经过连栽后林木产量均下降+8](为了促进人工林更好地生长发育,防止土壤肥力的下降,改善土壤地力,研究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十分必要+9_12](目前我国对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1以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很多研究表明林龄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影响显著,
营造落叶松人工纯林易导致地力衰退,随林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下降的趋势,地力衰退趋势加剧[10,13-16](在近些年的报道中发现,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各养分含量随林龄增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17_19],赵海燕等[20]对秦岭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研究发现进入近熟林后土壤肥力有一定的恢复,而在中幼龄阶段土壤养分比较缺乏,尤其是氮磷。此外,杨晓娟[21]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发现,中龄林土壤的肥力最高、近熟林土壤的肥力最低,幼龄林与成熟林的土壤肥力居中。
1-2以不同林分类型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
林分类型对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特性影响显著,但其在不同林分下的变化程度不同[22'23](邓娇娇等+却对落叶松人工林与红松人工林进行研究,认为选择落叶松人工林比红松人工林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阎品初[25]选取了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长白落叶松-水曲柳人工混交林和次生林3个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得出各林分类型表层土壤的总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碳氮比均为次生林最高,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最低。邵森[26]认为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要高于纯林,落叶松人工纯林要高于油松纯林,混交林的土壤养分要高于纯林的土壤养分。王慧元等[27]对5种不同林分类型的人工纯林(白桦纯林、核桃楸纯林、蒙古栋纯林、油松纯林、落叶松纯林)的土壤养分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白桦人工纯林土壤养分的综合评价指数最大,落叶松人工纯林综合评价指数最小,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大于针叶林。杨晓娟等[28]通过研究4种不同林分类型(包括天然针阔混
交林、长白落叶松天然林、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天然阔叶混交林),认为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不同,并通过分析林地土壤肥力发现:天然针阔混交林的土壤肥力状况在4种林分类型中最好,天然阔叶混交林的土壤肥力状况最差。
1.3以不同林分密度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
郝磊[29]对不同经营措施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调查发现,林分密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不仅能够改善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而且还有利于林地土壤养分的循环。赵伟文等[30]对河北省木兰围场内不同林分密度落叶松人工林进行的研究中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杨梦[31]分析山西省七里峪林场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得出:在同一个土壤剖面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低密度和高密度人工林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均减小,且低密度人工林含量均大于高密度人工林含量;对土壤全磷的研究中发现,随着土层的加深,较低林分密度的含量呈现先减少后上升的趋势,而较高林分密度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并且较高林分密度的含量均高于较低林分密度的含量。邵英男等[32]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宁安县境内的江山娇实验林场以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得出林分密度在750-900株•hm-2时,土壤多种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土壤养分含量,有利于该地区林地系统土壤养分特征的维持。同样,任丽娜等[33]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发现林分密度增大到2170株•hm'2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显著增加至最大,并且土壤全氮、全磷及速效钾含量均保持在一
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不同林分类型的林分密度使得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不尽一致[34](
1-4以不同海拔梯度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
赵伟文等[35]对关帝山不同海拔梯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大体上均随海拔梯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与土壤总氮和有机质含量随海拔梯度变化趋势相同。此外,赵心苗等[36]对冀北山地不同海拔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的研究中表明,土壤的一些养分指标含量均在海拔为1800m时的华北落叶松林地最高。
2改善土壤肥力的措施
目前人工林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改善土壤肥力对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是十分重要的。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措施不合理。大部分研究表明,对于改善土壤肥力状况主要有两大措施:
第1期吴振廷等:我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研究现状及改善措施的研究#59#
2.1人为进行干预,主要对土壤肥力下降的林地进行施肥灌溉
张宏等[37]的研究中表明科学合理的施肥不仅可以增加微生物的含量,而且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牛瑞龙[38]认为施肥可以改善土壤可利用氮缺乏和磷缺乏状况。王伟东[18]通过研究得出合理施肥可以有效缓解华北落叶松林地力的衰退。同样,姜惠武[39]通过合理施用高效优质的微生物肥料,提供活微生物,发挥其在土壤中的作用,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此外,郭晓敏等[40]还认为平衡(合理)施肥应当成为林业实现21世纪目标进行高度集约化经营林地的一种重要手段。
2.2自然干预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科学经营管理土壤肥力衰退的林地,营造针阔混交林与轮作造林2.2.1营造针阔混交林是改善土壤肥力的良好举措
研究表明,营造针阔混交林[41'43〕是改善土壤肥力的良好举措。孙鹏跃+44〕认为调整林分结构类型,营造混交林林分,使已经发生地力衰退的林地逐步恢复其生产力水平。杨晓娟+21,28]通过研究建议在今后种植或者对现有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进行改善时,应该合理控制幼龄林和中龄林的林分密度,在对近熟林与成熟林进行采伐时应该控制强度,发现林下不自然更新或更新较差时,及时进行人工补植更新,不要营造人工纯林,应科学营造针阔混交林,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恢复有很好的帮助。尤建民+切对落叶松人工林的研究中发现:在经营管理林地时,主要营造比较成功的落叶松与白桦的混交林外,还应该探索落叶松与其他阔叶树种的新混交模式。郭振明等[46]在对内蒙古地区的华北落叶松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落叶松纯林的地力衰退,导致林地落叶松成片枯死,而华北落叶松与白桦或山杨的混交林中,华北落叶松枯死的现象却不多见,因而建议尽快将落叶松纯林变
为针阔混交林,减少枯死现象。
2.2.2轮作造林可改善土壤肥力
马雪松[47]通过研究土壤解磷微生物类群演变动态,阐明了轮作和撂荒可以增加土壤中可利用磷的供应,改善林地生产力。陈礼清等[48]在研究中发现:落叶松林地和杉木林地或其他林地的采伐迹地上,采取木本与豆科树种或者多树种交替轮作造林,或在林地种植1a生豆科植物的方法来恢复地力。3结论
今后,我们在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研究中,应该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包括林龄、林分密度、林分类型、海拔梯度等因素,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与数学模型,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模式,得出土壤肥力的评价标准。此外,由于我国人工林种植面积大,本文认为一是通过自然干预可以大大减少人力及财力的消耗,二是进行科学合理的造林经营管理,可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这可为落叶松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立新.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措施的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
[2]MENDHAM D S,O'CONNELL A M,GROVE T S,el al.
Residua manayemenl e—eels on soil carbon and nutienl contenls and growth cf cond rotation euca—pts[J]-Forest Eco—yy& Manaaemenl,2003,181(3):357-372.
[3]侯庆春,黄旭,韩仕峰,等.黄土高原地区小老树成因及其改造途径的研究:(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及其与小老树生长的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1991,5(2):75-83.
[4]薛立,邙立刚,陈红跃,等.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微生物与酶活性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3,40(2):280-285.
[5]闫德仁•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对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9):57-62.
[6]徐剑波,宋立生,彭磊,等.土壤养分空间估测方法研究综述[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8/9):1379-1386.
[7]FIRN J,ERSKIUE P D,LAMB D.Woody species diversi—inOu-ences productivity and soil nutienl availab——y—tropical planta-toons[J].Oeco—ogoa,2007,154(3):521-533.
孕妇可以吃螺丝吗[8]马祥庆,黄宝龙•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综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21(2):77-82.
非体积功
[9]孙翠玲,郭玉文,郭泉水.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重茬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
1997,10(3):321-324.
[10]闫德仁,王晶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6(Z1):99-102.
[11]闫德仁,刘永军,张幼军•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3):16-18.
[12]闫德仁•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对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9):57-62.
[13]杜平,高运茹,张恩生,等.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河北林业科技,1999(2):6-8.
[14]潘湘海,朱晓青,李永东,等.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1(6):5,33.
[15]陈立新,肖洋•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林地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肥力演变与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
科学,2006,4(5):50-55.[16]刘春延.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水肥变化规律的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9,24(1):38-40,50.
[17]陈琦,尹粉粉,曹靖,等.秦岭西部不同发育阶段油松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变化和分布特征[J].生态与农
村环境学报,2010,26(5):466-471.
[18]王伟东.华北落叶松林地力衰退及施肥对其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60内蒙古林业科技第47卷
[19]刘莉.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19.
[20]赵海燕,徐福利’王渭玲’等.秦岭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 0]-生态学报’2015,35(4):
1086-1094.
[21]杨晓娟.东北长白山系低山丘陵区不同林分土壤肥力质量研
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面包糠的用法
[22]任丽娜,王海燕'丁国栋'等.华北土石山区人工林土壤健
康评价研究+0]-水土保持学报'2010,24(6):46-52,59.
[23]刘玲.长白山低山区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空间异
质性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24]邓娇娇,周永斌,殷有,等.辽东山区典型人工针叶林土壤细
菌群落多样性特征+0]-生态学报,2019,39(3):997-1008. [25]阎品初.辽东山区三种林分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特性
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8.
[26]邵森.山西太岳山针叶林土壤肥力随林龄和营林措施变化特
征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8.
[27]王慧元,荣誉,杨新兵.河北雾灵山5种人工纯林土壤养分
综合评价+0]-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35-38,44.
+28]杨晓娟,王海燕,刘玲,等•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4种林分类型林地的土壤肥力分析+0]•水土保持通报,2013,33(4):
142-148.
[29]郝磊.不同经营措施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养
分特征[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30]赵伟文,梁文俊,魏曦.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
壤养分特征+0]-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4(4):84-92.
[31]杨梦.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功能性状及其影
响因子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8.
[32]邵英男,刘延坤,李云红,等.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
工林土壤养分特征[ 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37
(9):27-31.
[33]任丽娜,王海燕,丁国栋,等.密度调控对华北落叶松人工
林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特征的影响[0]-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26(4):138-143.
[34]任丽娜.华北土石山区森林土壤健康特征及评价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35]赵伟文,梁文俊,魏曦.关帝山不同海拔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
养分特征[0].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41(6):1103-1112. [36]赵心苗,王永明,张荣风,等.冀北山地海拔对华北落叶松
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0]-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
36(4):56-61,81.
[37]张宏,宋瑞峰.西秦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及对
策+0]•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7):232,237.
[38]牛瑞龙.连续施肥对华北落叶松针叶和林地土壤生态化学计
量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39]姜惠武.林地土壤退化的预防措施+0]-林业勘查设计,2009
(2):69-70.
[40]郭晓敏,牛德奎,杜天真,等.林地施肥与高效林业[J]-江
西林业科技,1998(5):30-33.
[41]潘洪泽,聂媛.混交林土壤养分效益的初步分析[0]-辽宁林
业科技,1997(6):57-60.
[42]付刚,刘增文,崔芳芳•秦岭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微
上课偷吃生物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
拒绝学习然科学版),2008,36(10):88-94.
[43]王树力,沈海燕,孙悦,等.长白落叶松纯林改造对林地土
壤性质的影响[0]-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6):98-103.
[44]孙鹏跃.氮磷添加对缓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作用
[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45]尤建民.木兰林管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对策探讨
夸张的反义词[0] .河北林果研究,2008,23(4):424-426.
[46]郭振明,银在永•论我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导致出
现枯死木的原因与防治对策[0]-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四笔的字有哪些
2002(S1):26-27.
[47]马雪松.连作与轮作对杨树人工林土壤解磷微生物类群特征
及磷代谢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7.
[48]陈礼清,赵安玖,陈正清,等.人工林地力衰退现状及防治
对策+0]-林业调查规划,2003( 1):9-12-

本文发布于:2023-07-12 11:05: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784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