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业及其特点与属性的若干思考

更新时间:2023-07-12 10:24:00 阅读: 评论:0

问题探讨
对林业及其特点与属性的若干思考
郑小贤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 通过分析林业及其特点与属性,明确林业的地位及其必要性。并回顾林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人类经营林业的2种对立理念。
槲皮
关键词 林业特点 林业属性 林学 经营理念
1998年的特大洪水又一次引起广大林业工作者的思考与讨论,认为林业的特点是多样性、不确定性和要计划性,其属性是地域上的分散、整体不可分和经济效益低,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具有产业属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1 林业的地位
由于林业承担中国21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所以我们不能把林业单纯地看作产业或公益事业,更不能把它看成是大农业的一个分支,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理解林业。在此引用目前通常对林业的几种解释。
“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辞海,1979。
掌声作文400字
“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生产事业。”—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经营培育用材林的生产事业。”—语言大典,三环出版社,1990。
1985年属什么
上述引证说明人们多把林业看作挖坑栽树、伐木砍树的产业,忽视了林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效益。中国林业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辽阔国土,治理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使命。目前我国缓解环境压力,减轻水、旱灾害,提供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继承传统文化的完整性等很大程度要依赖森林,木材产品的供给是第二位的。我们必须从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重新对林业定位,即根据社会发展目标重新定义林业,否则无法讨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林业是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创造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价值具有产业属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即通过森林资源的持续经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的基础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环境和资源,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和基础。
2 林业的特点
苏堤春晓关于林业的特点,笔者认为有3点,即不确定性、多样性和要计划性。
2.1 不确定性和依赖自然(原始性)
其它产业都可自然客观地区分资本(stock )与产品(flo w )。而林业不能自然客观地区分为资本与产品。工业生产中有成品与半成品,森林经营中不能客观区别半成品和成品。与农作物相比较,森林没有明显的成熟期,也没有确定的寿命,也就是说森林在任何时间都能成为利用对象,既可以把全体林木作为第12卷 第5期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Vo l.12 N o.51999年10月          Wo rld F or estr y Rear ch          Oct.1999X 收稿日期:1998-10-16
收获对象,也可以把部分作为利用对象,或全部保留不利用。不能自然客观地区分资本与产品,分不清开始与结束是林业的特点。林业的特点还表现在作为森林整体的林地与林木的不可分,森林经营全过程中的培育与采伐不可分。林业从本质上讲是依存自然的,故森林类型及其生长过程、经营体系是多样的,再加上社会需求的变化导致林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有的学者认为林业是natur al 产业,而工业是art ificia l 产业,两者是正反对的(antipo dal )[1]。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不仅林业,而且工业也应是natur al ,所有的产业都必须以natur al 作为基础,脱离自然的产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尽管我们说林业的特点之一是原始性,而从另一种角度讲又是未来产业所必备的。
2.2 多样性
林业的多样性表现在:(1)所有形式:国有和集体及私人;(2)森林的多效益: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3)林业体系:公益林(资本与产品不必分离)和商品林(资本与产品应分离);(4)经营体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3 要计划性
我没有他有天没有地有林业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决定了林业的要计划性。如果说前2个是林业本身自然客观的性质的话,那么从人类的主体目的角度计划是必要的,故称要计划性。林业生产从本质上说是生物生产,生物生产遵循长期持续的安定原则,为实现这一原则需要制定长期计划(森林经理的基本思想)。要计划性的理由:
(1)森林资源功能的复杂性。
(2)森林生长周期长,错误的经营利用会造成长远影响,不允许有大的失误。
(3)森林成熟不确定性,经营者要预先知道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经营利用,并预测森林生产力。
(4)采伐木(林分)与保留木(林分)的不确定性,易造成急功近利的无秩序采伐。
(5)森林是可再生资源,现阶段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是在对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与未来社会不十分了解,缺乏充分知识和技术条件下进行的,只有通过计划才能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因此,要计划性的实质是持续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有林实行计划管理是林业经营的理想形式。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自由经济,在林业上表现为自由采伐,其结果是地力掠夺(衰退)。所以说林业的要计划性是对自由采伐的限制,这是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理智选择,也是唯一选择。人类已认识到通过计划(自我限制),不只是对自由采伐的限制,也是对人的无限营利欲和短期行为的抵抗。
3 林业的属性及其必要性
3.1 林业的属性
根据对林业特点的分析,决定了林业有以下3个属性。
(1)地域上的分散。森林资源是不可移动的区域资源,它的存在及其功能是有边界的,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要求在区域或全国范围有比较均匀的分布。即不同林种,不同林分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镶嵌分布。传统的大砍大造和营造大面积纯林的做法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2)整体不可分。首先是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不可分。森林的多功能是客观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国内外的实践早已证明,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同时发挥森林的多效益,不完整的森林生态
系统既不能生产商品材,也不可能发挥公益效益。其次是林业经营过程不可分,由于专业细分使我们对整体了解不足,从各自领域解释林业造成全过程各环节脱离和资源浪费,如森工企业与营林事业的区分,有较多的单项技术但没有成熟的技术体系。这点与工业化生产有明显差别,工业强调专业分工集中规模生产。
(3)经济上的低效益。工业生产从本质上讲是追求短期高效益。因此现有的工业生产从长远观点上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与工业等其他产业相比较林业的经济效益是较低的。这是因为它的分散和不可分工等属性决定的。现代产业的属性是集中、分工和短期高利。我们知道在资源有限和生态系统不能扩大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与高速经济发展是矛盾的、不可持续的。林业特别是森林经理从200多年前就意识
73第5期          郑小贤:对林业及其特点与属性的若干思考         
74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第12卷
到这些。
3.2 林业的必要性
由于上述林业的特点及其属性,单从经济学原则角度看,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与能源条件下,经营林
快乐我的家技术档案业是不合算的。但是人类要长久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森林资源,林业的必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从长远的观点看,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经济发达程度无关。这是林业长期存在的前提。这样的话,要发展我国林业,应尽快调整林业产业政策与结构,增加对林业的投资,并保持连续稳定的投入,创造群众参与社会办林业的条件,把林业从“两危”中解放出来。
4 林学的诞生背景
林学体系是200多年前在德国确定的。当然有关人与森林的关系的记载,我国远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一般说来,一门科学的成立有3个条件,即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社会需要。那么林学诞生的背景是什么呢?细说的话有许多,用一句话表示,就是德国人期望用科学的方法恢复受到破坏的森林,永续利用健康的森林。众所周知,18世纪后期是欧洲政治、经济、宗教思想等各方面的改革时期。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政治、宗教大革命和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进步,标志欧洲近代化社会的开始。1618~1648年在德国发生了30年战争(T hirty War),这场战争是由于德国新旧宗教对立引起的欧洲各国参与的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战争。30年战争使德国境内森林遭到巨大破坏。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有歌德(G oet he,1749~1832)。当时德国的思想、艺术、文学等都受到以歌德为代表的r oman派思想影响。德国林学家G.K r aft(1823~1898)用憧憬(Sehnsucht)来表现r oman派思想,即期望德国成为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2]。为什么会有这种憧憬呢?德国人认为随森林的破坏消
失,担忧在森林中诞生的日耳曼精神也将消失。德国著名文学家格林G rim(1785~1863)在众多童话、民间故事中透露出他看到残破的德国森林时叹息德国传统精神和民族发源地的崩溃,渴望恢复日耳曼时代的森林的愿望。因为日耳曼时代的森林培育了德国文化、科学和精神,从森林中走出一代又一代杰出哲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和诗人。为什么在森林中有民族精神呢?对这个问题有许多研究,认为德意志精神存在于Community这样一个社会组织中,当时的Community表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理想关系模式,这也是ro man派所追求的人与森林的关系。因此,社会需要有一门科学来解释什么是森林,森林有哪些功能,人类应以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永续经营利用森林。再加上当时德国有较丰富成熟的森林经营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所以就很自然地在德国产生了林学。在以什么样的思想与方法经营利用森林方面产生了2种对立的经营理念,一种认为森林是收益的对象,这里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和环境收益,另一种认为还应把森林看作产生人类精神与文化,保护身心健康与自然景观的对象,而不仅是赚钱的对象。
5 两种对立的经营理念
土地纯收益学说(Bodereiner tr ags theor ie,以下简称Be学说)与森林纯收益学说(Wa ldreiner tr ags theor ie,简称Wr学说)这2种意见争论了150多年,至今仍无定论(见表1)。Be学说是基于经济学理论认为林业应追求经济利益,提高林业利率,而Wr学说认为林业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环境保护创造美与全体人民有关的公益事业。即把森林看作为“物”还是“精神”,或者是追求经济利益还是强调
森林持续利用这样2种对立的观点。森林到底是经济对象,还是精神对象,看来短时间不会有结论。但林业的特点及其属性决定了有些经济学理论在林业中行不通。W r学说认为森林还是社会政策的对象,强调森林的伦理与精神文化意义,代表有F.Baur(1830~1897,曾任慕尼黑大学校长)[2]。还有的林学家强调建筑、美术、戏艺、绘画、音乐中的森林价值。从这2种对立意见的争论中也说明我们对什么是森林?为什么要经营森林(人类与森林的本质是什么)?林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还缺乏深入认识。这些都是我们讨论的基本点,应首先解决。
表1 土地纯收益学说与森林纯收益学说的主要差异
土地纯收益学说森林纯收益学说经营方式
贷款租地短伐期资本家式经营无限长期地主式经营经营目标
经济学法则最大经济收益森林自然规律最大森林效益经营理念
经济收益优先永续经营优先经济基础
提高林业利率无利不经营常年经营不计利率经营结果地力衰退资源浪费长期地力维持永续利用
6 结束语
回顾人类的历史,可以说人类一直也没有实现森林的持续利用,换言之,林业工作者一直在为实现森林持续利用而奋斗。到今天,就全球而言,不具备森林可持续经营条件,按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价值观,今后也不可能。即使日本、德国、北欧等林业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建立在有足够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原子能等能源,有大量金属与塑料代木品,并每年能进口木材这样的前提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能做也是必须要做的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对森林资源、林业有正确的认识,在政策和技术上遏止森林资源继续恶化。从技术角度的对策是,首先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随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可喜的是,抽样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我们有能力实现森林资源监测。其次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和生长预测精度。这些想法与检查法的思路有很多相似之处,检查法是以天然林为对象的经营方法,但其思想可被广泛活用,把检查的思想和某些技术要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组装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技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能把握森林资源现状并预测其变化,仅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利用森林资源,或者说我们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待森林,这里有必要讨论研究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与传统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与传统不同的价值观基础上的,有待我们摸索与实践。
参 考 文 献
1 平田种南.林业经营原论.地球社,1993.
2 片山茂树.© £林学者 .林业经济研究所,1968.
捎怎么组词
Ref lections on C 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ions of Forestry
Zheng Xiao x ian
Abstract  T he gr eat floo d in 1998caud many fo rester s t o discuss a bo ut for est ry.T hey deem that for estr y character istics ar e diver sity ,uncerta inty and pro jectio n ,and it's attr ibutes ar e scatt ered in r e-gion,indiv isible in w ho le and low benefits.F or estry is the ba o 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s socia l public w elfar e with industr ial attr ibute .T he paper retr aces simply the backg ro und result ing in fo restr y and t wo co ntra ry management theo ries.
M r.Zheng Xiao x ian is fro m Beijing Fo restr y U niver sity ,Beijing 100083,China.75
第5期          郑小贤:对林业及其特点与属性的若干思考         

本文发布于:2023-07-12 10:2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783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林业   森林   经营   发展   社会   森林资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