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各章重点

更新时间:2023-07-10 16:13:05 阅读: 评论:0

药理学
第一章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
3.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规律。
4.药理学的学科任务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1.药物作用与药效应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对机体的间的原发作用。
(2)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2.药物作用的方式:
  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作用。
  全身作用:药物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组织而发挥作用,也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Ps:药物不一定要经过吸收才产生全身作用,如iv。                         
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lectivity):药物对某些器官或组织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无作用或作用弱。选择性分药物对机体组织的选择性和抗菌药对致病菌的选择性即抗菌谱。
4.经典英文短句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千山对什么
(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s)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针对病因的治疗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如抗菌药物杀灭致病菌。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包括物理治疗。
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也称替代疗法(replacement therapy)用药的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
(2)不良反应adver reactions,ADR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对病人不利的作用。
副作用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下,药物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他不适反应。一般可预料、较轻微、与剂量无关、不可完全避免。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电影左耳)药物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对机体产围巾的英语生的有害反应。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残存的药理效应。如苯巴比妥的宿醉现象。
停药反应withdraw reactionrebound,)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原有的疾病从新出现或加剧,又称反跳现象。如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即急剧升高。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hypernsitive reaction,)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
⑦继发反应condary reaction)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suprainfection),如四环素引起的菌群交替症。
5.受体receptor)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核酸或脂质),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结合并产生效应。
  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物质。
受点receptor sitebingding site)受体上能与配体相结合的活性基团称为受点或位点。
受体的性质:a灵敏性(nsitivity)b特异性(specificity)c饱和性(saturability)d可逆
性(reversibility)
e多样性(multiple-variation)
6. 占领学说认为药物效应的大小与药物占领受体的数量成正比,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
  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内在活性即药物激动受体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7. pD2(亲和力参数):是指激动剂达到最大效应一半时所需浓度的负对数,此值越大亲和力越大,与实际浓度成反比。pA2(拮抗参数):当有一定浓度的拮抗剂存在时,激动剂增加1倍才能达到原效应,此时拮抗剂的负对数即为pA2
第三章
1.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吸收是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直接进入血液,无吸收过程。
2.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ffect)口服药物美苏冷战时间经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时部分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3. 生物利用度安然无恙bioavailability经过肝脏首关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与实际给药量的相对量和速度
4.离子障: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通过生物膜,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通过生物膜
5.结合不能通过生物膜,只有游离药物才能向组织分布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暂时失去活性。
6.有氧运动心率 分布容积(Vd)静脉注射一定量的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浓度计算该药所占的血浆容积。意义:主要估计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情况,Vd大,分布广,血药浓度低;反之,血药浓度高。
7. 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肝内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简称肝药酶
8.生物转化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步为结合。第一步使多算药物灭活,但少算会活化,故生物转化不能称为解毒过程。第二步与体内物质结合后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其极性增加。
9.药酶诱导药:能够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等)。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下降,并可产生耐受性,应增加其他药的剂量。巴比妥类能使抗凝血药物双香豆素破环加速,使凝血原时间缩短,停用巴比妥后双香豆素血药浓度升高。
  药酶抑制药:能够减弱药酶活性的药物(异烟肼、西咪替丁、保泰松等)。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增强,并可产生中毒,应减少其他药的剂量。氯霉素与苯妥英合用时可使苯妥英在肝内的生物转化减慢,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引起中毒。
10. 肠肝循环:某些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再由胆汁排入小肠,又被重吸收入体循环。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有明显肠肝循环,使药物持续作用时间t1/2延长。洋地黄毒甙中毒时,可服用消胆胺,消胆胺可与洋地黄毒甙在肠道结合,结合物随粪便排泄,打断肠肝循环。
11.药物经肾的排泄:
  原形药物经肾脏排泄后可在肾小管重吸收,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重吸收程度受尿液pH影响,应用酸性药或碱性药,改变尿液的pH可影响肾小管对药物的重吸收。
弱酸性药物合用时可发生竞争性抑制,如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时,丙磺舒的转运较慢,可抑制青霉素的分泌,提高青霉素的血药浓度。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的尿液中解离型增加,脂溶性减小,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排泄加快。如弱酸性药苯巴比妥中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可使脑组织中药物向血浆转移,并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加速药物自尿排泄。
12. 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体内药物单位时间内消除的量恒定称零级动力学消除,又称等量消除。半衰期可变,与血药浓度无关。
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 order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称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比消除。半衰期不变,与血药浓度无关。
13. 任何途径给药都需经过5个t1/2到血药稳态浓度Css,停止给药经过5个t1/2体内药物基本全部消除。当给药时间间隔为一个t1/2时,首次剂量加倍可快速达到Css。
14. 药动学参数半衰期(t1/2)消除速率常数(K)生物利用度(bioavilability,F清除率(clearan,CL)、表观分布容积(Vd)
15. 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
临床指导意义:(1)确定给药的间隔时间 
(2)预测按t1/2的间隔连续给药,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为5个t1/2
(3)预测病人治愈停药后血中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为5个t1/2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1. 传出神经递质的生物合成、贮存
NA生物的合成主要在神经末梢(膨体)。酪氨酸在细胞质生成多巴胺,进入囊泡后被合成为NA
ACh的合成主要在胆碱能神经末梢。胆碱和乙合成Ach转运至囊泡与ATP和囊泡蛋白并存。
2. 传出神经递质的消失
Ach作用的消失主要通过被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销售酶(AchE)所分解,其中水解产物乙酸和胆碱可被摄入神经末梢,作为Ach再合成原料。
NA的失活主要依赖于神经末梢的摄取,即为摄取1。释放量的NA约有80%被这种方式所摄取。摄入的NA可贮存囊泡中,以供再次释放。部分未进入囊泡的NA可被胞质液中线粒体膜上的单胺氧化酶(MAO)破坏;②非神经组织心肌、血管、肠道平滑肌也可摄取NA即为摄取2摄入的NA被细胞内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和MAO所破坏;③少部分NA经血管扩散到血液中,被肝、肾等组织的COMT降解。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1.分类:按其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
1)直接作用于胆碱受体药
  MN 胆碱受体激动药:Ach
  M 胆碱受体激动药 :如毛果芸香碱
  N 胆碱受体激动药:如烟碱
2)抗胆碱酯酶药 :如新斯的明、毒扁豆碱
2. M胆碱受体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pilocarpine,匹鲁卡品)                             
(一) 药理作用与机制选择性激动M 胆碱受体,产生M 样作用,对眼和腺体的作用最明显。
1
缩瞳:本药可激动瞳孔括约肌的M胆碱受体,表现为瞳孔缩小。
降低限内压:毛果芸香碱通过缩瞳作用可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回流畅通,使眼内压下降。

本文发布于:2023-07-10 16:13: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758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药物   作用   时间   消除   产生   治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