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课》的女性主义意味阐释

更新时间:2023-07-09 09:16:12 阅读: 评论:0

电影《钢琴课》的女性主义意味阐释
摘要: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于1993年执导的《钢琴课》是一部享誉国际的优秀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戛纳众多电影节的青睐。这部由女性导演所指导的充满现代女性意识的影片,在当下看来仍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将从女主人公艾达的“失语”、女性的凝视与男性的被凝视、艾达与两位男性的性关系以及女性主义在这部电影中的局限性来评析这部电影。
关键词:《钢琴课》、女性主义电影、失语、凝视、性关系、波伏娃。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of Piano
Abstract:Jane Campion, a New-zealand female director, directed a movie Piano in 1993 which enjoys reputation around the world. Piano, abundant with female consciousness, is of milestone significance nowadays. This paper will appreciate this movie from four aspects: Ada’s silence, gaze, xual relationship, and the limit of feminism.
Key words: Piano; feminism; silence; gaze; xual relationship; Beauvoir.
战疫英雄
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电影
虽然“女性主义”是一个常识类词语,但它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它包括许多思想流派,并且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的旨在争取性别平等和女性话语权;有的过分强调女性反叛,使之非常接近女权主义。但是,女性主义都有一个基本出发点,即男性和女性应该平等,认为迄今的知识是关于男人的,由男人写成的,女性必须重新认识并理解所有的知识学派,以便揭示这些学派忽视或歪曲性别的程度。因此,也有人将女性主义直接定义为对妇女地位的批判性解释。
并非是“女性题材”或“女性导演”的作品就是女性主义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说,女性主义电影最重要的是可以站在女性立场上,通过女性的视角来对她们的思想进行真实的反映。因此,女性主义电影所探讨的主题通常是女性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和男性视角的身体规训,摆脱“家庭主妇”、“贤妻良母”的既定标签与刻板印象,实现忠于个人意识,本体的价值诉求和自我追寻。
托球
《钢琴课》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JaneCampion)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讲述了女主角艾达自六岁时起便不再开口说话,并在父亲的安排下带着私生女和钢琴远赴新西兰嫁给素未谋面的丈夫的故事。影片女性画外音的叙述方式、原型结构的显露、剧中剧的预
言对照、丰富的隐喻符号、两性战争与窥视理论的使用以及对各种女性主义流派的重温,让《钢琴课》与坎皮恩本人获得了极大的赞誉与追捧。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引发了持续不减的研究热情,将之推向了女性主义电影的巅峰。
二、从女主人公艾达的“失语”看女性主义蝇虫
从影片里我们可以知道艾达并不是哑女,她只是不愿开口说话,艾达的失语意味着女性话语的被阉割。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没有发言权,女性的语言是没有力量的。所谓男权社会,是指“一个社会由男性统治,是认同男性的,男性中心的,这个社会的关键之一是压迫女性”。(李,2005:1)波伏娃在《第二性》也说:“女人如果不是男人的奴隶,至少始终是他的附庸;两性从来没有平分过世界;今日仍然如此,虽然女人的状况正在变化,但仍是处于严重不平等的地位。几乎在任何国家里,女人的合法地位与男人不一样,男人往往让女人处于及其不利的处境。”(波伏娃,2014:7)依照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论述,“相对于男性,女性的形象首先是一个差异性的他者,但同时是一个不完整的、匮乏的形象。在拉康看来,对于成长中的男性,女孩便是一个活生生的,遭到阉割的形象”。(朱、索,2009)因此,在传统的男权社会看来,女性永远是没有话语权的“他者”。
失声沉默的艾达意味着女性话语的被阉割,在男权话语体系中,女性的命运紧紧被父权、夫权所掌控,女性的自我与话语被男性所扼杀。犹如影片中艾达遵照父亲的意愿嫁给陌生人,女儿的父亲最终因为害怕没能与艾达结婚,现任丈夫斯图尔特因为钢琴的搬运问题就已体现出与艾达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而后风雨中无奈而拍的婚纱照,斯图尔特以钢琴为条件交换土地。这一切都标志着女性话语的微弱与无力,在这种庞大的男性系统中,女性的自我意识是被压制的,所以艾达无力安排自己的命运。
失语的设置表现出了女性话语权被阉割后的态度,体现着女性对自我更深刻的体认和不屈从于被男性话语所异化,因为这种失语叙述机制,使得女性的沉默已经不再意味着弱势与被动,而是以一种静默的力量证明女性自我的存在,成为一种神秘而富有潜能的抵抗行为,在这种行为下,是不可遏制的女性冲动和生命力。影片中艾达的失语沉默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即便没有语言这个媒介,艾达也能通过各种“语言”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传统男权社会的反抗。比如通过女儿弗洛拉对其手语的翻译,比如通过写纸条,比如通过肢体语言,比如通过弹钢琴。当得知自己的钢琴被卖给贝恩斯后,艾达眼神变得愤怒,把挂着的衣物扯到地上,摔茶杯,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控诉,等等都能看出艾达在失语条件下的积极反抗。
光棍快乐
三、凝视与被凝视
《钢琴课》突显女性女性意识的另一个形式就是打破“男性凝视”的霸权。传统意义上来说,女性通常都处于男性的凝视之下,比如《为奴十二年》中,黑人女奴派特西在脱光衣服之后被鞭打,这里就体现了男性的凝视,女性的被凝视。但《钢琴课》这部电影突破性的颠覆了男性凝视的传统视角,置换了凝视的主客体,重新书写了“看与被看”。
伸出的拼音凝视(gaze)——携带权利运作或者欲望纠结的观看方法,它通常是视觉中心主义的产物,观者被权利赋予“看”的特权,通过“看”确立自己的主体位置,被观看者沦为“看”的对象的同时,体会到观者眼光带来的权利压力,通过内化观者的价值判断进行自我物化。当今对凝视的批判已经成为文化批评主义者用来反抗视觉中心主义、父权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的有力武器。(李,2015)
咱字组词影片在刻画主人公艾达时,摄影机便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旋转的镜头制造出一种如画般浪漫神秘的视觉效果。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模糊的画面上,难以辨认形状的黑影在移动,制造出一种万花筒般轻柔的光线效果,接下来的反打镜头才让观众明白,原来那团黑镜是艾达用自己的手指遮住眼睛,从指缝中,她探寻窥视着这个世界。这种软焦,模
致力于的英文糊的画面以及柔和的光线赋予影片中的世界一种轻灵的,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个世界的这种氛围正是女主人公的视角提供的,是艾达眼中的世界,女性的主观世界。
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在艾达面前出现基本上都遵循一种遮蔽的构图,时而在镜头中遮挡他的是内间的墙壁,时而是出现在大门后,这种构图使得斯图尔特呈现出一种窥视警惕的状态。而斯图尔特的偷窥形象正是他在艾达眼中的形象,所以他是作为被艾达观察的对象而存在的。
当艾达与贝恩斯对于归还钢琴达成有一定色情成分的交易后,又一次艾达忘我地弹琴,贝恩斯躺在钢琴下,逼迫艾达撩起裙角,他通过艾达袜子上的一个小洞,触摸到了渴望的肉体。随着叙事的发展,贝恩斯开始在艾达面前暴露自己的身体。在一处镜头中,画面被半透明的红色帷幔一分为二,贝恩斯的躯干在帷幔后面若隐若现。右侧为打破一分为二的呆板构图,用一缕淡色的布料垂下,二者间留出空间呈现出贝恩斯的整个裸体,艾达就这样凝视了贝恩斯的身体。
影片中最有寓意的一次“看与被看”便是斯图尔特偷窥艾达与贝恩斯做爱。斯图尔特首先在门外,通过木板墙的缝隙来看,被狗舔的满手唾液也并未察觉。随后艾达准备穿衣回家,
镜头随着一粒纽扣切换到了藏身于木房底下的斯图尔特,导演婉转地告诉观众,斯图尔特完成了一种完整的看。弗洛伊德的《性欲三论》将窥视癖作为性本能的成分之一,斯图尔特独居多年,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性本能,在面对妻子与被人做爱时,他的这种本能便暴露了。
四、性关系
电影《钢琴课》中,不管是与贝恩斯还是斯图尔特,艾达都掌握着性关系的主动权。先讨论贝恩斯,贝恩斯以琴键为条件希望能触摸艾达,在艾达同意之后,这个交换才成立。一次又一次的钢琴课上,艾达的衣服一件件地褪下,贝恩斯都是在艾达同意后才能抚摸到艾达的肌肤。后来贝恩斯觉得艾达对他毫无感情,便把钢琴还了回去。但艾达收到钢琴之后,再也没有弹过,她总是陷入思考,也就是这时艾达终于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贝恩斯,于是她主动去贝恩斯的小屋找他。一开始贝恩斯不知道艾达的心意,希望她能离开,不要再折磨他。艾达则主动地投怀送抱,用实际行动向贝恩斯表达了自己心底的爱慕。也就是这样,艾达与贝恩斯发生了性关系。由此可见,在与贝恩斯的亲密关系中,艾达掌握着主动权。
怎么选空调

本文发布于:2023-07-09 09:1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742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女性   男性   女性主义   电影   钢琴   凝视   影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