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明主面”从阳明经脉论治红斑狼疮

更新时间:2023-07-09 01:32:34 阅读: 评论:0

环球中医药2020年1月第13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 Medicine,January 2020,Vol.13,No.1
119
 ㊃争鸣㊃
作者单位: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陈靖雯(硕士研究生)];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韩敬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炜基㊁关彤)
作者简介:陈靖雯(1993-),女,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疾病㊂E⁃mail:
通信作者:关彤(1968-),博士,主任中医师㊂研究方向:风湿病研究㊁‘金匮要略“研究㊂E⁃mail:guantong@gzucm.edu
基于 阳明主面”从阳明经脉论治红斑狼疮
陈靖雯 韩敬端 林炜基 关彤
【摘要】 阳明经脉循行面部,与面部生理病理变化息息相关;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饮食结构的变化可以影响肠道菌群变化,由此形成的饮食 肠道菌群 代谢物轴可能影响了红斑狼疮的发病及发展,这可归属于阳明经脉病变导致的运化腐熟水谷精微功能失常㊂因此, 阳明主面”是阳明经脉循行面部及全身的生理病理反应,也是饮食 肠道菌群 代谢物轴变化对机体的影响㊂从阳明论治SLE,清阳明经之邪热,是治疗SLE 一个重要思路㊂
【关键词】 阳明经脉; 阳明主面; 红斑狼疮; 肠道菌群; 代谢物轴
【中图分类号】 R593.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0.01.030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可累及皮肤及全身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病变呈进行性加重,预后较差,多见于中青年妇女㊂当前研究认为SLE 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类疾病,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㊂近年来,肠道菌群成为研究热点,肠道菌群的失衡可以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炎性肠病㊁2型糖尿病和银屑病等㊂然而,关于肠道菌群在SLE 中的作用知之甚少[1]㊂根据临床表现,SLE 与中医的 温毒发斑” 鬼脸疮” 日晒伤” 阴阳毒”相类似㊂中医认为,红斑狼疮发病总由 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 日光暴晒,外热入侵,热毒入里,瘀阻脉络,内伤脏腑,外伤肌肤”所致㊂笔者基于 阳明主面”学说,以新的角度从中医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在SLE 中的发病机制,为中医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SLE 提供理论依据㊂1  阳明主面”理论基础1.1  阳明主面”的起源
‘黄帝内经㊃素问“中云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
发始堕”,明确提出阳明经脉病变影响面部表现;‘灵枢㊃邪气脏腑病形“指出: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㊂”‘医宗金鉴“更有 阳明主面,热邪蒸越,故面垢也”,首次提出 阳明主面”学说㊂五脏六腑病变均可通过循行经络反映于面部,其中阳明经脉病变与面部尤为息息
相关,这与阳明经脉循行路线有关㊂1.2  阳明主面”的生理基础
‘灵枢㊃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旁纳
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属胃,络脾㊂” 大肠手阳明之脉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上挟鼻孔”㊂由此可见,阳明经脉广泛循行于面部,包括额㊁鼻㊁口㊁耳等部位,濡养面部及五官,故面部生理变化与病理表现取决于阳明经脉的气血盛衰与经络通畅,这也是 阳明主面”的生理基础㊂
2 SLE 临床表现与阳明经脉2.1 SLE 临床表现
SLE 临床表现多样,多数呈隐匿起病,开始仅累及1~2
个系统,常表现为发热㊁面部红斑㊁关节疼痛等,部分患者则由轻型逐渐出现肾脏㊁心血管㊁呼吸㊁消化㊁神经等多系统损害为特征㊂从 阳明主面”学说亦可解释SLE 的多脏器损害㊂龙腾飞
2.2 阳明经脉病理表现
英语书信阳明经脉广泛循行面部,‘伤寒论“第48条言: 二阳并病  因转属阳明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热毒蕴结,循经上熏头面,故可见面部红斑;‘灵枢㊃经脉“言 大肠手阳明之脉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
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 胃足阳明之脉  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膺㊁乳㊁气街㊁股㊁伏兔㊁骭外廉㊁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㊂由此可见,阳明经脉病变可致全身多处关节疼痛,软组织肿胀,甚者可出现各种精神㊁神经症状,这与SLE 累及多系统的临
120 环球中医药2020年1月第13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 Medicine,January2020,Vol.13,No.1
入党表决心床表现一致㊂
‘灵枢㊃动输“亦云: 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㊂”‘重订通俗伤寒论“云: 胃之支脉,上络心脑,一有邪火壅闭,即堵其神明出入之窍,故昏不识人㊂”‘东垣试效方“
更明确指出: 足阳明之别络于脑㊂”阳明经脉上络心脑,若经脉郁热,气血不畅,则可导致心神不宁,神志失常㊂‘素问㊃平人气象论篇“云: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㊂”可知邪犯阳明,正盛邪实,壅滞经络,邪气下降不畅,气机不畅,则可见气喘㊁胸闷㊁心悸等临床症状㊂
阳明为中土,万物之所归,中土为藏污纳垢之所,戴思恭在论郁证中言 脾胃居中  凡六淫㊁七情㊁劳逸㊁妄动  而过于中者,其中气则常先四脏,一有不平,郁证多在中焦”,由此观之,无论伤寒之邪化热入里,亦或情志不畅㊁饮食失节,皆可引起中焦之气郁生火而循经蒸发于面㊂胃主阳主火化,又阳明主肉,其经脉气血旺盛,病在阳明易由气分而入血分,迫血妄行而发斑,故可表现为面部皮肤红斑㊂
由此可见,阳明经脉病变导致的临床变化与SLE复杂的临床症状多有切合之处,阳明经脉病变可能是SLE的发病基础之一㊂
3 SLE与肠道菌群
送李侍御赴安西
3.1 肠道菌群的认识
人体肠道内栖息着约1000种以上的细菌,数量是人体体细胞的10倍,编码约330万个基因,是人类基因数的150多倍[2]㊂人体内最庞大的正常菌群在肠道,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维持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完
整性㊁免疫系统调节㊁分解食物为宿主提供营养以及防止有害细菌的生长[3]㊂肠道菌群的失调包括肠道菌群种类㊁数量㊁比例㊁功能以及代谢物的失调㊂
3.2 肠道菌群在SLE发病机制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影响红斑狼疮的病情活动,与SLE的病情进展相关[4⁃5]㊂此外,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细菌代谢产物可以调节免疫功能,由肠道细菌,特别是由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丁酸盐能够促进结肠㊁脾脏和淋巴结中调节性T 细胞的分化,以抑制炎症[6]㊂因此,某些肠道菌群的减少可能导致细菌代谢产物的减少,例如高丝氨酸内酯㊁N-氨基乙酸和N-氨基葡萄糖胺[7],这可能会促进SLE的发展㊂
4  阳明主面”与肠道菌群
4.1 阳明经脉与肠道菌群
中医的阳明胃与大肠经,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有所不同,其功能包括现代医学所定义的消化㊁内分泌㊁免疫等功能㊂但阳明经脉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表现,又与消化系统多种器官尤其是胃肠道有密切的联系㊂而胃肠道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肠道微生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阳明经脉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㊂
研究表明,饮食成分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㊁调节免疫和(或)导致表观遗传改变[8]㊂饮食和肠道菌群通过调节代谢㊁免疫系统和炎症来协调宿主病理生理学,形成饮食-微生物-代谢物轴,影响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9]㊂
4.2 饮食 肠道菌群 代谢物轴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即阳明经脉可运化腐熟水谷精微,包括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运,水液输送及代谢,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这一功能对应于消化系统的功能,构建了中医的阳明经脉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的联系,阳明经脉的病变一定程度反映了消化系统的病变㊂饮食结构的变化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物的不同,由此形成的饮食 肠道菌群 代谢物轴可能影响了红斑狼疮的发病及发展㊂从中医角度观之,笔者认为饮食-肠道菌群-代谢物轴的变化,可归属于阳明经脉的运化腐熟水谷精微功能,以及邪入阳明,经脉闭塞所导致的功能失常㊂因此, 阳明主面”是阳明经脉循行面部及全身的生理病理反应,也是饮食 肠道菌群 代谢物轴变化对机体的影响,符合中医整体观念㊂
5 基于 阳明主面”论治SLE
5.1 SLE辨证分型
SLE可累及多系统,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复杂,在病情不同阶段常有不同临床表现,导致各医家辨证分型各异㊂‘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10]将SLE改分7型:热毒炽盛型㊁阴虚内热型㊁瘀热痹阻型㊁风湿热痹型㊁脾肾阳虚型㊁肝肾阴虚型及气血两虚型㊂范瑞强等[11]将SLE分为3型:热毒炽盛型㊁阴虚内热型㊁脾肾阳虚型㊂谢志军[12]将SLE分为轻重二型,创立SLE 二型九证辨证法,将风湿痹痛证㊁气血亏虚证及阴虚内热证作为轻型;热毒炽盛证㊁饮邪凌心证㊁饮热迫肺证㊁肝郁血瘀证㊁脾肾阳虚证及风痰内动证作为重型㊂5.2  阳明主面”论治SLE
依据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阳明经脉分布整个颜面部,因此治疗SLE,尤其以面部红斑为主症者,宜从阳明论治㊂‘伤寒论“云: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㊂”阳明经多气多血,其经脉气血旺盛,正气充足,邪入阳明经脉正邪交争最为剧烈,病邪常从燥从热化而分为阳明经证与阳明腑证,治则以清与下为治疗大法㊂若为阳明经证,其热邪散漫,未与阳明胃肠燥矢相结,具有向外透散之趋势,其阳明热炽,蒸腾于外,肌肤为之熏灼而发斑,治当以辛寒清气透热,以白虎汤为主方㊂临床常可依据药物归经,选择归胃经㊁大肠经的中药,如白芷㊁石膏㊁葛根㊁升麻等㊂现代研究显示,葛根也可以通过提高与蛋白质代谢相关的酶的活性,从而促进肠道菌群代谢蛋白质的能力[13]㊂王晓双等[14]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药用药规律,发现在六腑中,药物主要归于阳明胃肠经,药性以寒为主㊂若阳明经邪不
环球中医药2020年1月第13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 Medicine,January2020,Vol.13,No.1121
解,随经入腑,与大肠糟粕搏结,腑气不通,则可选用大承
气汤等方剂以通腑泄热㊂王中琳[15]认为阳明主面,主要基于阳明经脉行于面而言,面部疾病发生在阳明经头面部的
循行区域,与阳明经气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则从阳明入手,
疏通阳明经脉为大法,以祛邪通滞,畅通脉络,令血气调
美育课程
和,则病可向愈㊂王洪京等从 阳明主面”论治面部疾病,
常以清阳明郁热之法,用金银花㊁蒲公英㊁连翘㊁紫花地丁
等品治之,便秘者加用大黄,夹湿者加生薏苡仁㊁苦参[16]㊂倪诚教授根据痤疮湿热郁于阳明气血的病机,从 阳明主
面”论治,提出清利阳明湿热㊁凉血透邪消痤,选用清胃散㊁
大黄牡丹汤㊁当归贝母苦参丸三方合成 双清消痤汤”治疗
痤疮[17],根据中医学 异病同治”的思想可以指导SLE的治疗用药㊂
6摇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 阳明主面”论治SLE是指阳明郁热,
阳明经脉气血瘀滞,累及皮肤及多脏器,阳明经脉病变与
饮食 微生物 代谢物轴有着极其密切关联性㊂本文结合
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肠道菌群改变探讨 阳明主面”学
三言两语的意思
说,提出清阳明之郁热论治SLE,结合了中西医病因病机理
论,也为SLE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㊂诚然,作为系统性疾
病,红斑狼疮不仅仅只有阳明经脉病变,当累及肾脏㊁心血
管系统㊁呼吸系统等多系统,则会出现不同的证候,亦可出
现新的主证,仍需辨证论治㊂但从阳明论治SLE,清阳明经
之邪热,是SLE治疗一个重要思路,为中医药以肠道菌群
为靶点治疗SLE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研究归属阳明经的
中药方剂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治疗红斑狼疮
奠定基础㊂
参考文献
[1] MU Q,ZHANG H,LIAO X,et al.Control of lupus nephritis by
changes of gut microbiota[J].Microbiome,2017,5(1):73.
[2] QIN J,LI R,RAES J,et al.A human gut microbial gene
catalogue established by metagenomic quencing[J].Nature,
2010,464(7285):59⁃65.
[3] VORA S,OVHAL A,JERAJANI H,et al.Correlation of facial
bum to rum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n patients with acne
[J].Br J Dermatol,2008,159(4):990⁃991.[4] 李苗,付冰冰,吴霞,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肠道菌群的相
关研究[J].新医学,2016,47(11):735⁃741.
[5] 赵春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与肠
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9.
[6] ROMANSKA⁃GOCKA K,WOZNIAK M,KACZMAREK⁃
SKAMIRA E,et al.The possible role of die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dult female acne[J].Postepy Dermatol Alergol,2016,33
(6):416⁃420.
[7] ROJO D,HEVIA A,BARGIELA R,et al.Ranking the impact
of human health disorders on gut metabolism:systemic lupus ery⁃
thematosus and obesity as study cas[J].Sci Rep,2015,
5:8310.
[8] KAMEN D L.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ystemic lupus ery⁃
thematosus expression[J].Rheum Dis Clin North Am,2014,40
(3):401⁃412.
[9] MELHEM H,KAYA B,AYATA C K,et al.Metabolite⁃Sensing
第一次数学危机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Connect the Diet⁃Microbiota⁃
Metabolites Axis to Inflammatory Bowel Dia[J].Cells,
2019,8(5):E450.
[10] C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
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1⁃115.
[11] 范瑞强,邓丙戌,杨志波,等.中国皮肤性病学[M].北京:科
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65⁃366.
[12] 谢志军.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二型九证辨治法探讨[C]//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海
灯塔简笔画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2009:2. [13] 王登远.葛根对肠道微生态㊁物质代谢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
响及其安全性的初步评价[D].南昌:南昌大学,2016. [14] 王晓双,刘维.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药用药规律[J].内蒙古
中医药,2019,38(7):153⁃155.
[15] 王中琳.三叉神经痛从阳明论治[J].光明中医,2009,24
(4):605⁃606.
[16] 刘青,贾伟,王海涛.王洪京主任医师从 阳明主面”论治面
部疾病的经验[J].光明中医,2013,28(10):2009⁃2010. [17] 英孝.倪诚教授从 阳明主面”论治湿热体质痤
疮的学术经
验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第二届国际体
质医学论坛㊁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中
医体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3:5.
(收稿日期:2019⁃08⁃24)
(本文编辑:韩虹娟)

本文发布于:2023-07-09 01:32: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737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肠道   菌群   功能   红斑狼疮   研究   影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