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高 翼
(遵义师范学院大外部,贵州遵义 563002)
北京海洋馆地址
摘 要:语言的间接性是人们交际的共性之一。人们对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是为了表现人际之间的社交距离,或者体现人际之间对某些敏感问题的回避态度,间接言语行为还体现了人们为达到某一目的时所使用的语言技巧。
关键词:语言的间接性;间接言语行为;社交距离;回避;目的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89(2009)04-0072-03
Prag ma ti c Functi on of I nd i rect Speech Acts
师学通
G AO Yi
(The English D epart m ent for N on -Eng lish M ajors,Zunyi N or m 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
Abstract:I ndirectness is one of the universal of languages in communicati on .I ndirect s peech acts can be ud f or the p rentati on of mutual s ocial distance,or the evasi on of s ome subtle p r oble m s,and s ome linguistic skills for reaching certain pur pos in communicati on .
Key words:indirectness of language;indirect s peech acts;s ocial distance;evasi on;pur po
语言的间接性,是指语言使用中的“拐弯抹角”现象,即人们不是直接地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而是通过间接、委婉的语言方式来实现人际沟通,当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语言的间接性。言语行为理论家塞尔(Searle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语言的间接性。他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
“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1]塞尔又将间接言语行为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前者的含蓄内容是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规约意义来决定的。按习惯可立即
推断出间接的“言外之力”
(含蓄意义),可用习语论来解释。后者主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信息和所处的语境来推断“言外之力”,可用推理论来解释。
补肾药酒配方Grice 则想通过“会话含义(conventi onal i m p licature )来解释间接言语现象,他认为,在所有的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 rinci p le )。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提供所需的信息量,不过多也不过少;质量准则,不说缺乏证据的话或是自己相信是虚假的话;关联准则,不说与说话目的无关的
拌海蜇话(即题外话);态度准则,避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或拖沓冗长的话,语言要有条理。[2]但在实际会话中,人们往往出于
社交的需要,有目的地违反一些合作原则。例如,为了隐瞒事实而说的谎话,未被听话人察觉。更多的是人们有时违背某原则又有意使人明显感觉得到以期待达到某种效果或是暗示
某种含意,这时听话的人揣度出来的意思便叫“会话含义”。无疑,“会话含义”是间接言语的一种重要表现。本文拟从间接言语行为体现的人际之间的社交距离,体现的人际之间对某些敏感问题的回避态度,以及在人际交流时说话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间接言语行为等语用功能进行探讨。硬盘怎样分区
一、间接言语行为体现了社交距离
间接言语行为存在于各种语言使用过程中,至于人们为何采用间接言语行为,Leech 提出了“礼貌原则”来解释有关言外之意和间接言语行为。“礼貌”本意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带有一定的社会规约性。在一定的社会中,它是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如下例:
Door?
Shut the door will you p lea?
I could do without the draught fr om the door .
收稿日期:2009-04-23
作者简介:高翼(1977-),女,贵州遵义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大外部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大学英语教学。?
27?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M ay we have the door shut p lea?
Would you m ind cl osing the door,p lea?
Iwonder if you would m ind cl osing the door .
I ’m s orry t o tr ouble you,but could I ask you t o cl o the door f or me,p lea?[3]
以上几句话都是要求对方关门的,但随着谈话对象地位的变化,家人、熟人或客人、生人,长辈、同辈或晚辈,上级、同级或下级等不同对等关系,口气从简单命令一直到客气请求,关门的指令一个比一个间接,情态动词could 、may 、would 等使说话者口气更婉转。有礼貌的说话者为表示对谈话对象的尊重,还可以选用p lea 、s orry 、tr ouble 、wonder 、m ind 等词。
Levins on 指出:“对人的尊敬只有通过采用以示尊敬的语言形式来表达。”[4]客气、婉转、有礼貌的间接言语行为形式表明
了社交成员之间的年龄、性别及社会分阶的差异,并表明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交距离。此外,社会成员之间还有意选择客气的表达形式来控制、表明社交距离在同年龄或同级别的关系。对同级或下级使用客气的间接言语行为如would you …,could you …等,也可以表示尊敬,也可以表示疏远。这样,如果有两个同样身份的人,起初大家说话都是直来直去,有天突然婉转客气起来,这就形成了社交距离。这是说话人为了表明相互之间的距离,故意采用了间接言语中的客气婉转的方式。反之也一样,当说话人为了显得与对方随便、亲密,在说话时,也就少了许多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弯弯绕”。如“请别人和你跳舞”,我们可以这样表达:
放羊娃的故事
1.Dance?
2.May I have p leasure in dancing with you?
3.Could I dance with you?
4.Would you like t o dance with me?
5.Perhap s you would like t o dance?
从交际模式的角度看,例1、例2、例3都是以发话者为中心,但例1更为直接,表明说话人与听话人比较熟悉、随便、亲密。例2、例3表明了说话人的礼貌,话语更间接。例4、例5以听话人为中心,出发点为“you ”,说话者更是把决定权交到听话人“you ”手里。这时说话人间接地表达言语的出发点不同,所体现的礼貌程度不同,所表达的人际意义也就不同,这些不同的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际之间的社交距离。
二、间接言语行为体现了回避态度卖米原文
在所有的文化中,人们对某些概念或事物总是避免提到。有时,我们经常不可避免地表达对听话人否定的意见,比如分歧或批评,这时候说话人必须使用间接语言,尽可能地规避某些敏感的话题。Searle 指出,当说话人出于某种目的,不愿使用直接施为话语时,他就会采用间接手段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这些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主要依靠交际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特定的语境来推导“言外行为”。
语境(context )指言语交际时的活动场合,可以是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际对象、参
粽子的来历与会话双方的社会距离、心理距离等因素。语境是理解交际双方话语最重要的因素,是正确掌握言语行为的关键,如以下对话:
“Can I go and peep at the white folks?”I asked my mother
“You keep quiet,”she said .
“But that wouldn ’t be wr ong,would it?”
“W ill you keep still?”
“But why can ’t I?”
“Quit talking foolishness!”
[5]以上对话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而面对孩子的疑问,母亲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没有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但她为什么不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呢?读者根据语篇中提供的语境“W hen I boarded the train I was aware that Negr oes were in one part of the train and that the W hites were in another .Naively Iwanted t o go and e how the W hites l ooked sitting in th
eir
part of the train .”[5]了解了这一语境后,读者明白了对话中母亲没有直接回答她孩子的问话,而是叫他保持安静,其目的
是阻止孩子到火车车厢中的白人那边去。母亲违反合作原则所作的回答,我们可以推测为:如果孩子第一句问话后,她直接回答“不能”,小孩肯定还会问“为什么”。根据母亲第二句回答后,小孩果然这么说:“我那么做又没有错,这是为什么呢?”这恰好是母亲难于回答的问题,从车厢中黑人白人分开落座的情况,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背景:这是一个实行种族隔离的国家。然而对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天真的黑人小孩是不明白的,而母亲也无法对孩子作出“为什么不能过去”的解释。直接解释“种族隔离”的话,孩子可能不懂,再说其他又可能伤害孩子的心灵,但就是不能过去,这是为什么呢?在这种难以解释的窘境中,母亲只有呵斥孩子,“别吵”,“你安静点行吗?”“不要谈那些愚蠢的问题!”从母亲的间接回答中,读者也可读出母亲的辛酸与无奈。在这里,间接言语行为就体现了母亲无奈下对孩子提问的回避态度。
在生活中有关这样的对话比比皆是,当孩子少年时问及母亲有关“性”方面的知识时,当在医院探视病重病人而病
37?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