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lism一词的起源及探究

更新时间:2023-07-04 16:43:12 阅读: 评论:0

Idealism一词的起源及探究
作者:郭树林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1期
    郭树林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摘 要:Idealism的想法源起自希腊。一般认为柏拉图的哲学便是典型idealism的起源。尽管有人主张把它译成超越主义、理想主义等中文意思,但唯心主义这一概念是必不可少的。此概念随后次生出历史唯心主义(historical idealism)、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等等繁衍品,并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唯心主义;起源;扩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152-02
      “Idealism”这个术语通常可被翻译为中文理想主义,观念论,理念论和唯心论,唯心主义两种意思。不论
是英文、中文还是其它语言,一词多义是比比皆是的一个常识问题。比如,ambition一词即可译成抱负,志气,雄心,也可译成野心,奢望;envy一词即可翻成妒忌,也可翻成羡慕。因此,Idealism既有“理想主义”又有“唯心主义”或“唯心论”的意思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句:1. Idealism is opposite to materialism.唯心论和唯物论是对立的。2.She was always letting her idealism get in the way of practicalities.在实践中她总是理想化。[1]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人习惯上把idealism唯心主义或唯心论与materialism唯物主义相对应,而中国多年来在意识形态上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这就使idealism一词的唯心主义或唯心论概念更引人注目了。
      一、唯心主义的来源与演变
      那么idealism一词是何时出现的呢?Idealism的想法源起自希腊。一般认为柏拉图的哲学便是典型idealism的起源。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只是虚幻的、不完美的现象。柏拉图的理型对于该哲学体系来说,即是上帝及上帝的“道”(Logos)。“人”是展示现世-理型对立关系最好的例子:上帝凭他的形象造了人,然而人在一开始便堕落(掉落)到世界上 ——这是人世的开始。现世的痛苦和纷乱来自于人的不完美,以及人世法则(人所定的律法)的不完美。因此人应该要追求创世之初的原型,追随上帝的律法。最终,人应该要以“回到”上帝的世界为目标。但这个目标是“现世所不存在的东西”,或者是“现世所不是的东西”(the Ideal is what this World is not)。在这个世界“之后”或“之上” (”meta” this World),有所谓“理型”或目标(the Ideal)的存在,那么idealism所揭示的是这个“理想主义、唯心主义”。[2]人存在
的目的便是要追求这种此世所不是的唯心的、精神上的东西ideal。
国学经典有哪些
      Idealism发展到近代的系谱中,是黑格尔为首的历史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这个世界是由某种历史的精神力量(Geist)所推动的。某种客观精神,超自然的神秘的力量决定历史的发展。现有的历史环境和条件,渐渐地没落了。新的历史条件渐渐兴起,与旧的历史条件起了冲突。最后新的历史条件取得了主导地位,然而与此同时,新的矛盾、新的冲突也出现了。人类历史是“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外化的产物。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这就是黑格尔的历史研究方法,即所谓的辩证法(dialectics)。黑格尔认为人类从原始社会进步到部落社会,从部落社会进步到封建社会,便是这一历史条件不停冲突的结果。然而精神力量的说法仍然不脱idealism的本质,黑格尔也相信精神力量的进化过程有其终点,也就是idealism(无上)的那一点——普鲁士王国的绝对王权(the absolutism of Prussian monarchy)。后人或为黑格尔辩护,说黑格尔本身也受到其历史条件和视野的局限。如继续引用波普在《开放社会》的说法,黑格尔之流的哲学是不可能孕育出自由、开放的政治思想的。因为黑格尔idealism的本质,使得该哲学体系本身就相信某种最高价值。而相信最高价值的存在,在政治上,就是极权统治的种子。叉车英文
      马克思在哲学方法上承继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是在思想内涵上,马克思却反对黑格尔所说,历史进步是由“精神力量”推动的说法。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由经济的生产(物质的交换)以及
国防经济由经济生产所衍生出的社会阶级所推动的。马克思认为历史条件的矛盾,不是因为“精神力量”的互相抗衡(例如封建制度对抗奴隶制度),而是由于生产条件的进步,以及随着生产条件进步所产生的阶级矛盾所产生的。例如工业化消解了手工业劳动,为社会带进了大量的劳动阶级,并与拥有工业生产工具的资本家产生了冲突。
      或许是因为马克思关注的是物质的交换与生产,因此人们将他的思想定位为“物质主义”(materialism)的思考方式。而马克思所引用的黑格尔的辯证法,也是因为冲突的方式从精神力量修订成为经济(物质)的力量而因此被人们称为与唯心主义idealism相对应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materialist dialectics)。“唯心”和“唯物”究竟是不是对立的两个词汇,其实是应该打上大大的问号的。然而在中文里面,特别是在某一段年代的思想论述里,受到政治气氛的影响,任何被打上“唯心主义” 卷标的思想,都被政治力量大加讨伐。梦见猫是什么意思
      二、唯心主义一词的派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唯心主义idealism一词也不断的在扩展着自己的内涵。历史唯心主义(historical idealism)是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又称唯心史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思想家为了论证其阶级统治的合理性,宣称奴隶制符合天命,是按最完善的理念创造的社会。这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在古代只涉及到国家、政治等某些领域,还不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认识,
也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的理论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历史现。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张人的意志、愿望决定历史变迁。如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他的“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我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3]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张某种客观精神,超自然的神秘的力量决定历史的发展。孔子认为上天主宰人世,各民族的伟大历史人物不过是“客观精神”的体现者。历史唯心主义的两种理论形态的共同特点是:第一,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把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归结为精神因素,否认历史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第二,在对待人民群众的作用问题上都表现为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民群众的作用排除在历史之外。风的反义词
      三、唯心主义次生品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中的一段话为唯心主义的其它次生品作了概括的说明:对现存经济界限的这种唯心主义的表达(idealistische Ausdruck),不仅仅是纯粹理论上的,而且也存在于实践的意识(pra
ktische Bewuβtin)当中;就是说,使自己获得独立并同现存的生产方式对立的意识,不仅构成宗教和哲学,而且也构成国家。
      这里,人们的社会意识被分成两大类: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知识。公共权力或国家被归之于实践的意识。这个分类对于扩展唯心主义这一概念至关重要。因为,既然公共权力的一般本质是意识,那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就可能变成唯心主义化的权力——国家。唯心主义的概念只有对于意识这种第二性的事物才是有意义的。
      根据这段话所蕴含的广义唯心主义的定义,与哲学唯心主义定义中的“存在”(自然界)相当的角色是“经济界限”(社会化的自然),也可称之为“社会存在”;而与“思维”(精神)相当的是“意识”,包括理论的意识(如哲学)和实践的意识(如社会权力)。可以看出,这个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关系,与狭义的唯心主义定义中思维对自然存在的关系在结构上相似,即广义的关系是对狭义的关系的扩展。因此,可以用这个扩展了的思维对存在的关系来定义不同形式的唯心主义。不难设想,在这个广义的关系中,如果意识的任何一个分支脱离了客观存在,即实现了“自我独立”,把自己设想为第一性的东西,便构成了意识对存在的“唯心主义表达”:或者是理论上的唯心主义,如哲学;或者是实践上的唯心主义,如国家。前者是我们在狭义的定义中已经熟悉的,而后者正是广义的定义所要规定的。
    参考文献:
语文日记100字
    〔1〕麦柯米伦高阶英语词典.
美女诱惑图片    〔2〕邹晓辉.西方古代哲学家评介[C].2006.55-58.
    〔3〕黄剑鸣.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意识起源、本质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励志电影排行榜
      (责任编辑 王文江)

本文发布于:2023-07-04 16:4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676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   唯心主义   意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