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5篇材料)

更新时间:2023-07-04 12:42:03 阅读: 评论:0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5篇材料)
第一篇: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
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要认识现今上海方言和其地域文化的关系,得先从了解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开始。
上海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能只有数百年,但追溯上海的历史,则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历史并不短。据考证,在距今5000年前的菘泽文化时期,上海地区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海的先民就已在此留下了足迹。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上海的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这一带被称为“沪渎”。“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面心立方晶格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而这时的上海也是中国一块发光的繁华之地。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成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回。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经过上海历届政府与人民长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设,上海成为新中国的重要的工商业基地。直到今天,上海是中国的一线大城市,也是全球著名大都市。语言的分化与趋同,与社会和生活范围的分合是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因为某地有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活动,就形成了其当地文化。
英文信件开头
上海话指上海市区的方言,是吴语的一种,又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源于松江话,有700年的历史。上海方言是自从有了上海浦、有了上海人的聚居才形成的。元代这里形成规模较大的聚居中心后,一种有别于松江方言的上海方言就形成了。而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以后,成为一个自由发展的租界,有相当长时间的市民自治,使上海迅速变成一个国际大都市、金融中心,庞大移民和高速经济的冲刷,使上海话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语言。近一百五十年来,上海话和上海这个城市一样突飞猛进,上海话中的一些要素在短短的两三代人里就可以看到较重大的变化轨迹,这在国内的近代语言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因而现在的上海方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占上海人口80%以上的全国移民陆续来到上海,带来了各地方言尤其是江浙吴语,撞击着以松江话为基础的上海话中的生活基础用语,使其取得了杂交优势,表现生活更为细腻。其中主要的一种演变方式,是使各地方言的公约数词语很快在上海话中取胜,如上海话的“东半爿、东面”、苏州话的“东首、东面”、宁波话的“东半边、东面”,以“东面”取胜。二是上海话作为世界上国际性大都市的语言,吸取了各种语言、方言中的精华词语。上海话主要从英语中吸收了大量词语,也从来到上海的移民的文化中吸收了大量词语。上海开埠后,新的西式经济发展了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英语一直都是上海上
层社会的第一语言。当时当地上海本地人的人口不足,从江浙吸引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都有自己母语,从浙江宁波来的宁波话是其母语,从江苏苏州来的苏州话就是其母语,这些江浙外来人口到了上海以后,各自的方言不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于是,在交往沟通中,各种语言就会妥协、融合。大量的音译词如沙发、色拉„„等新词也从上海话中诞生,我们在有些词的发音如”沙发(sofa)便可看出都是用上海话翻译的。纺织业、出版业、银行、股市等中的几乎整套词语,都先从上海话中产生,后来流传到周边的城市。现在有人研究上海话,发现比较有特色的上海话,几乎都是来自英语,比如,上海人喜欢用“ge”这个音,ge马路、ge苗头、ge头寸、ge进去、ge出来、ge姘头,这个ge,来自英语的万能动词get;上海人讲的十三点,来自英语society;那个在全国都有名的骂人话:巴子,乡巴子、台巴子,这个巴子来自英语barbarian。而且,各行各业的老师傅的用的专业用词也几乎都是英语。世界上开放性大都市几乎都是在本土语言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国内外各民族、各方言中的好词语,成为语言文化的集散地。伦敦英语吸收的方言、外来语比上海话甚至多得多。
老人去世安慰的话三是从晚清起上海人衣食住行发生了大变化,从而迅速传来了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现代性洗礼了上海话。老上海人和移民一起以宽阔的胸怀,见一样新鲜事物,就造一个新词。
车子上的名称,几乎都是上海人从上海话中造出来的。在上海都市化过程中,像“马路、洋房、自来水、电灯泡、书局、报馆、影戏院、公司、商会、同乡会、孤儿院、橡皮筋„„”等新名词首先在上海话里澎湃涌出。上海自20世纪10年代起就是全国金融、经济和文化的龙头,被称作“东方巴黎”。上海方言也自然地成为江南和全国语言发展的龙头。20世纪30年代时提倡“大众语”的乐嗣炳(1935)就写到上海当时“先进文化和前卫语言都在上海发源,众多新词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渐融入。”30年代,上海地区就汇聚了不下十多种地方戏剧:沪语说唱、锣鼓戏、滑稽戏,还有长三角地区的越剧、评弹、甬剧等,可见当时江南文化繁荣鼎盛的程度。此外,上海可谓当时世界流行歌曲发源地。当时上海滩的流行歌曲风靡全国,甚至传唱至海外―――《渔光曲》、《天涯歌女》、《夜来香》等乐曲至今还被当做怀念上海旧时光的标志性歌曲。上海话的高速发展,使古代形式、近代形式、最现代的形式,农业手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各种词语,同时浓缩和积累在几代人的口语中,这使上海话的日常用语成为一种时代层次十分丰富的语言。第四,上海人在开放社会和自由生活中活跃的思维和海派的奇思遐想,使上海话中产生了大量有海派风味的熟语,如“牵头皮„„”等。上海在20世纪50年代虽然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限制了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上海话却因此得到了巩固发展。上海方言中的上海人性格、上海文化得到深
闲置土地处理办法刻彰显。而在当代,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上海外来人口数量居高不下,发展到现在的上海方言,却有不少人反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上海人的语言优越感”。所谓“语言优越感”本质是地域优越感。吴语不好懂,而在方言区也有不少人是听不懂普通话的,方言区人口是通过学习才掌握普通话的。解放后吴语受到文化歧视、政策限制,外省人缺乏接触机会,自然不能掌握。因此使上海话显得比较封闭。
很多独特的上海方言词汇能够很生动的反应上海的地域文化。如“勿要忒”,其中“勿要”两个字,其实是“莫不要”、“莫不是”、“莫非”的省略式,有“无比”、“非常”个意思。“勿要忒___哦!”这种句式,外地人听起来像是否定句;到了上海闲话里,其实是肯定句。老底子是没有这种讲法的,最早还是在小青年当中讲讲,后来大家觉着上口、有点海派味道,才慢慢传开来。“勿要忒漂亮哦!”其实就是“真是太漂亮了!”的意思。其中这体现了上海人一种欲扬先抑,以贬示褒的说话习惯,这大概与曾经长期受到租界时期中外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有关。这与又如骂人的话“十三点”,据1922年般《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中释,因“痴”字共十三画,故沪人以“十三点”隐指人犯“痴”。由于“十三点”来自“痴”的十三笔,以后上海话又派生出许多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词,如“B拆开”、“电话听筒”(旧电话听筒中设13个小孔)等。这也体现上海人心思细腻、精打细算、依据论理的特点。再如“混枪势”其真正的解脱>宝丽板
实是“混CHANCE”,的谐音。从原意为图侥幸、钻空子的英文短语“take a chance”而来。TAKE被上海人翻译为“混”,CHANCE,机会,混枪势就是混机会,也引申为浑水摸鱼。这样的中英组合的俗语词汇还有很多,有不少词语造成了大范围的影响力,如“瘪三”一词,起源于旧上海街头有许多乞丐。在英语里乞讨说beg for,洋泾浜语说beg say,于是乞丐逐渐被称为“瘪三”。而总所周知的“麦克风”也是来自上海话里对电话的英文microphone的音译。这些诙谐可爱的词语背后是上海人幽默善调侃、冷静善思的性格特质。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上海方言的影响,显示了上海开放包容的特质。
第二篇:方言与地域文化
方言与地域文化
按照中国的习惯,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
陈建一
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3-07-04 12:42: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674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上海   方言   文化   语言   地域   成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