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的关系
卜太山
(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
摘要: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的关系,可视作“父与子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小说源生于现代主义小说,二者是一脉相承。同时,后现代主义小说又有对现代主义小说的超越。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相承;超越
一、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坛上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然而时至今日,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概念还不能完全确定,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小说? 它包括哪些流派? 有什么特点? 学术界说法不一,尤其是对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的关系问题,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布莱恩·麦克黑尔(Brian Mchale)认为“后现代主义无论包含什么含义,都绝不是在现代之后的(post modern),而是在现代主义之后的(post modernism)”;它并非现在之后的出现,而是现代主义运动之后出现。因此,‘后现代主义’一词,照字面意义看,意指一种诗学,这诗学继承或亦可能反叛20世纪初现代主义诗学,而非某种猜测中的未来写作。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用后认识论(postcognitive)
来注释postmodern,认为现代主义小说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区别是,前者是认识论的,后者是本体论的。他说:“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之别,是以本体论为主导的诗学与以认识论为主导的诗学之别。”但是,麦氏又指出认识论与本体论却只是一步之差:“将认识论的问题推远一点,它们便跌进本体论问题里;反之,将本体论问题推远一点,它们便跌进认识论问题里——两者的这种关联不是直线的、单一方向的,而是双向的、互逆的。”麦氏的这种划分自然有其长处。第一,他能够解释一些现代派作品中的后现代因素,如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第二,它避免了绝对化。如戴维·洛奇在讨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时列出六大特点,即矛盾、排列、中段、随意、过分、短路。第三,它避免了机械的二元对立划分。第四,由于上述的三点,麦氏的这种划分隐含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加拿大文论家琳达·赫琴恩(Linda Hutcheon)对麦氏的划分提出异议。她认为,就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出现了两种学派:一派视后现代主义为现代主义某些特点的扩伸和加剧;另一派认为后现代主义完全冲破了现代主义。前者有戴维·洛奇为代表,后者有麦克黑尔为代表,前者说的是继承,后者谈的是超越。赫氏虽然没有给后现代主义小说下一明确的定义,但是如果我们综合上述两派的见解,或许能较全面地描述后现代主义小说。
谜语大全简单孩子晚上咳嗽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继承性
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小说是在现代主义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没有现代主义小说的出现、发展、成熟并至顶峰,便没有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出现。在诸多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先驱中,他们绝大多数原都为现代派小说家,如乔伊斯、贝克特(Samuel Beckett)、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品钦(Thomas Pynchon)莫一不是如此,甚至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典型代表福尔斯(John Fowles)与巴思(John Barth)也有类似之处。巴思的《漂浮的戏剧》(The Floating Opera,1956)和《路的尽头》(End of the Road,1958),主要还是现实主义的,较之其后期作品更为传统。而福斯特的首作《收集者》(The Collector,1963)“是部比较传统
的作品”。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根基是现代主义小说,二者是一脉相承的。这种相承主要在以下一个方面。300作文
1.哲学基础上的相承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对后现代主义作家来说,存在主义哲学是一副独特的世界景象和人生感悟,不了解存在主义这些,就难以理解深深地植根其中的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存在主义”一词源出于拉丁语,意为存在、生存、实存。存在主义这些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精神的存在,把人的焦虑、绝望、恐惧等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因此。也有人将这种这些称为“虚无主义哲学”
2.语言观上的相承
c盘哪些文件可以删除
1929年6月,《过渡》杂志宣称一场“文字革命”来到了,明言诗歌想象的自治性使作家有理由抛弃教科苏,语法书上的条条框框。《过渡》杂志的耸闻虽遭人讥讽,然而革命的确存在。它始于现代派而继续于后代派。看看这些作家的旧字新用,就明白这是事实。现代派与后现代派作家都受了索绪尔、雅各布森、萨佩尔、维特根斯坦、乔姆斯基的语言观的影响,怀疑语言具有表现现实的功能,而且都认为语言是一个自治自立的体系,其功能主要在自含目的而不是表现。传统的句法和词汇都潜然充满对时间、空间、事物、因果、心灵、自我以及其他基本概念的看法,而这些看法都已过时,所以要革命,要追求“陌生化”。
3.写作技巧试验的传承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与现代主义小说家一样,也热衷于写作技巧试验。可以说,现代派小说家的一切写作试验方法,都可在后现代派小说家的作品中见到。有两句话反映出这一传承现象:一曰“日日新”(Make it new),一曰“篇篇怪” (Make it strange)。前者是现代派的口号,后者是后现代派的口号,这两句口号虽说明了两者喜好写作技巧创新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两者都热衷于这种实验却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三、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超越性
后现代主义小说在上述的几个继承方面,都有所超越。
1.后现代主义小说受着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看到了世界的荒诞性,但他们在揭示这种荒诞性时,不像现代派小说家那样多用悲苦、凄惨的笔调,而是采用闹剧的方式,他们的重点不在浓墨重彩地表现世界的荒诞,而是说明世界本身就荒诞,用不着去大肆表现:表现无意义本身就没有意义。他们只想问“这是个什么世界?”或者“什么是世界?”他们不想再问“我是谁?”或者“能知的是什么?”这也就是麦克黑尔所说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之别。
2.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与现代主义小说家一样,都受到尼采、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是前者还严重地受到德里达这样的后结构主义者的影响。可以说,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发生并形成一股势力,在时间上是基本同步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认为,外部现实的存在时可以被人脑所理解,可以在小说中被客观地描述。然而现代主义小说家说“难”,而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说“不”。由于认为“难”,前者不去捕捉外部客观现实。而是浓墨重彩地表现主观内部现实,即所谓的心理现实。在他们的作品中,世界只是个“通过习惯之镜看到的世界”。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虽不追求表面现实,不追求对物的“真”,但其骨子里并未完全抛弃现实主义,他们只想完善现实之一,所谓“顿悟”,所谓“意识流”,莫一不是这种完善企图的表现。庞德的“意象”、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也都还是想说明,现实可以通过意识而产生意义,同时意识又可在现实中发现意义。烟的成语
3.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不仅受了索绪尔、雅各布森、萨佩尔、维特根斯坦的影响,而且
还受了后结构派解结构派的影响。现代主义小说家虽不相信语言可以表现现实,明白言与义之间有冲突,但他们依然作“困兽斗”。他们寻求语言革新,将表现换成了对新句法、文字提炼、新意象、标点符号改革和版面革新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旨在“寻求新的表现源泉和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语言革新没有带上这种企图:他们只信奉“什么都行”。在他们看来,言与义之间不是冲突,而是言根本就不能达意。
4.写作技巧实验上的超越主要是程度上的超越。现代派小说家的一切创作方法,都被后现代派小说家接受、运用。而且有的用得更广、更多、更极端。意识流、内心独白、情节与环境描写的淡化,多种叙述角度,多种文本,滑稽模仿,版面革新,文图并茂,拼贴等等,都可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见到。所以后现代主义小说企图理解并在艺术上表明艺术并不忠于艺术以外的任何事物,企图打破小说创作中一切外来的随意限制。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基础是,承认在所有言语话语的形式中,在艺术的与科学的、虚构的与真实的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区别。后现代主义小说既肯定人工性又强调小说的自主性,因此不觉中回归到小说的基本形式:如情节、人物、场景、活动、悬念——一句话,回归至故事。
比如,现代主义疏远情节,不愿编撰情节,但并非没有情节,只是将其淡化而已。小说家们总是努力地让人物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言行向读者进行自我“曝光”。如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风在吹》中,事物象是在“原地踏步”,其目的是揭示事物的心态,关心人物的内心世界、经验、认识,展示其孤独、焦虑,但并没有刻画其性格。与之相比,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对待情节的态度趋向极端,不仅疏远情节,
而且背离情节,要么“少得可怜”,要么“多得疯狂”。更多的后现代作品以形式破碎零乱为基本的叙述方式。巴塞尔姆一再声称“零乱是有趣而且有用的”。他的作品大部分语言简练如电报,情节却如炸碎的玻璃花瓶,满地晶亮却合不成形。另外,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始终不愿走出文本,往往将自己埋在一种隐晦、复杂的语言结构中,为的是增加小说的不确定性,使其没有终极意义。现代主义作家尽管也表现世界的荒唐,人的自我失落的孤独,但从不放弃对终极意义的追求。如《风在吹》最后少女蓦然顿悟离家出走,完成了整个“觉醒”过程。而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加斯(Gass)的《国土中心的中心》中,“什么也无法聚合起来,的确无情节、无主题、无人物、故事的唯一趣想必是在语言本身了”,在此,读者和作者之间就不再是理解和不理解之关系,而是读者参加创作和实验的关系。还有,后现代主义极力主张结构之全面解体和形式的无政府主义。反对形式的统一,讲究文本的无序性和混沌性。在探索语言艺术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在玩弄文字实验游戏,既反对逻辑性原则,又抛弃因果关系。相反 ,现代主义作品则把作品的形式视为艺术的生命,在布局谋篇方面更是独具匠心,十分关注作品形式的内在和谐与统一。现代派作家广泛使用“拼贴” (collage)这种叙述形式。拼贴法是重新组成整体的一种手段,其部分貌似不相干,却组成一个整体画面,但后现代派作家手中的拼贴,却保持其散乱状态,并不纳入一个整体画面。
综上所述,英美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是二战后出现的一股不可忽视的艺术潮流,其创作原则、文学题材与形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二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后现代主
义小说源生于现代主义小说,二者是一脉相承。同时,后现代主义小说又有对现代主义小说的超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后现代主义小说是现代主义小说在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西方现代社会、科技和文化急剧演变的必然结果。
父母课堂心得体会>如何祛斑小妙招本文为2008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英美文学特征研究》之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WX0819。
参考文献:
1.曹路漫.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J].南都学坛,2000,4.
2.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1.
3.胡笑瑛.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段汉武.《美国丽人》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2.
5.刘惠玲.从情节和人物看多元性特征在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体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6.刘惠玲.冷峻中的超越——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2.
.7王守仁.谈后现代主义小说——兼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和《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03,3.
酥皮月饼
作者简介:卜太山,男,(1975,12),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