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这一概念重点关注城市历史环境中的复杂“层积”,而不仅仅是一系列碎片化和孤岛化的纪念物。层积理念随即被应用于国内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1]。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的概念于2005年首次在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国际会议发表的《维也纳备忘录》中被提出。在2011年《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中,给出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标准定义,即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因此,在文件中的“城市历史景观”是被作为名词来解读的,其强调城市区域历史是自然文化价值“层积”产生的的结果[2],是城市价值的重要表征。
2中国城市历史景观的特征与展示中的问题
2.1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现状可读性较低
心爱的由于东西方城市建筑的材料与技术差别,相比于西方以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城市遗产来说,我国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城市遗产更容易受到风侵雨蚀、病虫害等自然因素,以及战争、动乱、城市发展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所遗留的土遗址存在易毁坏、易叠压、遗址遗存多为地下且形象不完整等问题和特征。对于游客而言,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
以隋唐洛阳城宫城范围城市历史景观为例,该城市地段的建城史始于隋代大业元年(605年),其中包括隋唐两代及武周时期的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五代时期的宫城遗址、宋西京宫城遗址,以及近现代的
工业记忆,现有居
摘要 层积现象是城市历史景观最为显著的特征。以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为例,中国城市的文化遗产层积丰富,但相比于西方来说,具有可读性较低的特点。“折叠”的理论方法是在对“褶子思想”“基地考古学”“拼贴城市”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历史层进行“时间维度上的折叠”“空间维度上垂直和水平向的折叠”来完成各历史层在城市空间中的“共时性”展示,从而完整地显现城市历史的连续性,并适用于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展示;折叠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19JK0461)。DOI 10.19892/jki.csjz.2023.01.35
Abstract Layering is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Taking the Palace site of Luoyang City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s an example, compared with the west, the urban historical landscape of Chine historical cities are rich, but are low in readability. The method of “folding” is bad on the theoretical rearch of “pleat”, “ba archaeology” and “collage city”. It attempts to complete the display of “synchronicity” of each historical layer in urban space by “folding in time dimension” and “folding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
ections in spatial dimension” to fully show the continuity of urban history and to apply to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storical urban landscape; layering; display; folding
1背景——层积(layering)与城市历史景观(HUL)
层积(layering)起源于地质学研究,注重分析层层堆叠的地层剖面,后来被引入文化研究领域。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认为城市历史景观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
作者简介:付胜刚(1985-),男,讲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理论。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红包发多少
城市历史景观的“折叠”方法研究
——以洛阳市唐宫市场地段城市历史景观为例
Study on the “Folding” Method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s: A Ca of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of T anggong Market in Luoyang
付胜刚 沈葆菊
Fu Shenggang, Shen Baoju
民区、商业建筑、公共活动中心、遗址公园等城市功能。由于受上述中国古代城市遗址相关特征影响,各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层积多存于地下,被当代城市空间要素叠压,无法充分将历史的魅力进行展现,很难被人们阅读与理解(见图1)。如何提高孕酮
2.2对于城市历史景观内涵信息展示不完整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经历了从“点”——对于历史纪念物(monuments)的保护与展示,到“空间维度”的拓展——对于文化遗产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保护与展示,再到“时间维度”的拓展——对于文化遗产及其所处的环境,以及时代变迁的完整保护与展示三个阶段。1834年,希腊确立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古迹的法律,此后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国家的文物古迹。此阶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作更关注“点”状的历史纪念物。20世纪60年代后,自《威尼斯宪章》开始,
文化遗产保护实现了从遗址本体的单一性到文化遗产的格局、环境、内涵的整体性转变。2003年的《西安宣言》与2008年的《场所精神的保存(魁北克宣言)》分别提出了周边环境和场所精神的重要概念。然后,2005年在维也纳市召开了关于“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管理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国际会议,
首次提出“城市历史景观”(HUL)的概念。此时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研究加入了“发展”的时间理念。
中国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绵长,成就辉煌璀璨。首先,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都具有规模宏大、格局严整的特征。这是中国古代城市成为东亚各国古代城市建设范本的原因之一。其次,由于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频繁,各时期的城市遗产相互叠压形成丰富的层积。然而,针对我国城市历史景观的展示现状,目前仍多以对单一历史文化层中的重要的历史纪念物的展示为主,这使历史城市宏大的规模与严整的格局无法完整呈现,也使城市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和多样性脆弱不堪。
以隋唐洛阳城宫城范围的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展示工作为例,自2007年起,为了展示隋唐洛阳城宫城中的天堂、明堂、应天门、九洲池遗址,洛阳市对遗址范围内的多家乡镇、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搬迁拆除安置。随后,自2012年后,上述遗址的保护展示厅相继开始建造,其建筑形式多以考古和历史文献研究为参考进行的复原模拟。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核心地段的保护与展示工作初显成效,但是也出现了以下的问题。
首先是对格局展示不足,即“空间维度”上格局完整性的缺失。虽然明堂、天堂、应天门、九州池遗址的形象已被展示,然而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格局仍湮没在当代城市中,呈现“见木不见林”的保护与展示现状。其次是对于层积展示的不足,即“时间维度”上历史连续性的缺失。现行保护与展示工作主动忽
略了丰富的各时期历史层积,无法让人体会与理解洛阳城市发展的历程。最后是与当代城市协同发展的不足,各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所承载的城市功能较为单一,且在遗址区内也缺乏相应的城市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功能。
3折叠——城市历史景观展示的方法构建
3.1理论与方法基础
3.1.1理论基础——德勒兹的“褶子”思想
“褶子”的概念源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将其进行了概念的拓展,并赋予了它在艺术、科学、数学、音乐、建筑学,以及哲学等领域更为广阔的意义。艾森曼认为,德勒兹的折叠概念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垂直、水平,图形、场地,内、外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改变了传统的空间观[3]。之后,“褶子”的思想不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着建筑学专业,也成为许多建筑师面对建筑空间及形体问题、时空层积问题、场地文脉问题的一种设计操作方法。
3.1.2观念基础——阿尔多·罗西的历史“共时性”观点
与“复写”的观念
在阿尔多·罗西所著的《城市建筑学》一书中,罗西将城市看作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并存的产物,提出将建筑同城市的历史相联系,同其所在的环境、场所相联系,认为正是时间将城市中不同规模和不同区位的事物连接起来 [4]。“复写”(palimpst)概念的多学科援引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中被表述为“羊皮纸出于经济原因的再利用,使被隐藏的、曾经的书写痕迹呈现为可感知状态”的过程。将城市空间的演变比作在土地上进行不同时期的不断“再写”的过程[5]
。
图1 隋唐洛阳宫城地段叠压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3方法基础——彼得·艾森曼的“基地考古学”与柯
林·罗的“拼贴城市”
彼得·埃森曼在自己的设计中引入“地层”(strata)概念,这一概念既是空间层面的,也是思想层面的。埃森曼借用福柯的“历史不连续性”的“分离”思想,构成新的设计方法,他强调对场地中上下叠压的历史层进行区分,并将各历史层、图底关系进行调换,最终对场地历史层的历时性特征进行抽象,构建共时性的完整图解,并在场地中同一呈现。柯林·罗认为传统的城市属于肌理的城市,而现代城市则更多地表现为实体的城市。但是,实体与肌理的矛盾并不是现代建筑的必然产物。面对现代建筑这种实体化倾向,不如在大多数情况下明智地容许并且让实体在一个普遍的肌理或网络中消融[6],从而调和现代城市要素与传统城市环境的矛盾。
3.2折叠的城市历史景观展示理论模型
折叠指把物体的一部分翻转和另一部分贴拢。如果将纸抽象理解为二维的面,通过“折—翻转—并置”这一动作便可对二维的面进行维度的突破,使其具备三维的性质,然后使二维的面上的两个不可能
交会的点完成“叠—贴拢—互文”。“折”可理解为:通过“翻转”的动作对空间的维度、规律、组织逻辑进行扰动和解构,并完成不同时空要素的并置;“叠”可理解为对并置状态的时空要素的关系进行调整,形成更为互文的“贴拢”状态。其基础理论模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3.2.1空间维度的垂直向折叠
意什么深什么成语空间维度的垂直向折叠主要针对城市历史景观层积的可视性问题,城市历史景观大多在垂直方向上展开层积,处于垂直方向下位的层被叠压,历史文化信息被覆盖,可视性差、可读性低。将下位的层垂直向上翻转并与上位的层并置,通过空间维度的垂直向折叠,使下位的层在上位层上实现信息可视、可读。
3.2.2空间维度的水平向折叠
空间维度的水平向折叠主要针对城市遗产周边环境的展示问题,通过将空间中不同位置的区域进行翻转和贴拢,将历史地段的景观、城市肌理在水平方向进行延续,从而使城市历史景观的整体形象得以延续。
3.2.3时间维度上的折叠
城市历史景观的展示多与城市更新的问题相互交叉,文化遗产的展示、城市改造、城市发展等问题共
处于同一城市空间中。将历史、现状、未来在时间维度上进行折叠,使用规划设计的手段将三种问题协同处理,使文化遗产活起来,满足城市功能、空间品质、城市特色的提升问题。
护理实习周记空间维度的垂直向折叠、水平向折叠和时间维度上的折叠不是单独成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支撑、相互补足的关系。在对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范围内的唐宫市场地段的更新改造中,就集中体现了如何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现象进行综合展示的折叠方法。
4实践——洛阳市唐宫市场城市历史景观的展示4.1洛阳市唐宫市场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分析
(1)隋唐时期宫城遗址层:唐宫市场地段处于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北部的宫苑区和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地段范围内有玄武门、陶光园等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内重要的建筑和园林。
(2)两宋时期宫城遗址层:宋代洛阳的宫城沿袭隋唐时期的格局,规模略有不同。唐宫市场地段处于北宋西京的宫城北部,范围内现已考古发掘出宋代的宫殿建筑及廊庑的遗址。
(3)工业记忆层:19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陇海铁路线的建设与通行,唐宫市场地段成为当时重要的仓储基地。范围内多为行列式的一层砖木结构的仓储建筑,极具时代特色,也是当地市民对于该地段城市特征的集体记忆。
(4)当代城市空间层:改革开放后,唐宫市场地段内原有仓储建筑空间功能转变成以家电、建材、
茶叶交易为主的“洛阳唐宫市场”。2012年以后,随着洛阳市对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的考古、保护与展示工作的推进,市场内的商户全部迁出,但绝大部分的建筑得以保留。
(5)城市未来的发展:唐宫市场地段处于城市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在未来,它不仅要承担起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内容,还要承担起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区旅游服务基地的职能。
4.2洛阳市唐宫市场城市历史景观展示目标
4.2.1展现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的宏大格局
佐贺的超级阿嬷
在文献研究和考古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构建一套完整的标识系统,展现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宏大格局,将遗址的格局、遗存信息及其内涵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显现,使人们可读、可感知、可体验(见图2)。
4.2.2展示隋唐洛阳城宫城范围城市空间的完整历史早睡的好处
通过设计的手段,将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遗址的位置、规模、范围等重要信息进行地面的可视化展示设计,结合现状仓储建筑的改造,将各时期遗址信息展示与现状城市空间结合,展现城市完整的发展历程。
4.2.3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赢
通过对建筑物、构筑物、城市家具、城市绿化及现状仓储建筑进行改造等手段,在展示历史文化信息的同时置入新的城市功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并通过各时期遗址展示设计,赋予城市新的文化地标,整治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特色,彰显城市魅力。
4.3折叠——洛阳市唐宫市场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内容的
并置与互文
4.3.1空间维度的垂直向折叠
选择铝结构、金属打孔板、金属网、玻璃等可逆的、轻质的、浅(无)基础的、透明的、半透明的材料构成展示设施,对洛阳市唐宫市场地段中隋唐、两宋时期的宫城格局,以及轩廊、宫殿等遗址进行标识展示(见图3),将地下遗址的考古信息进行垂直向的“折—翻转”。在此过程中调整展示设施与现状建筑的关系,将“军列式”的仓储建筑群转化为“院落式”空间,满足分片考古、环境整治的要求,实现城市历史景观中各层的“叠—
互文”。
4.3.2空间维度的水平向折叠
将宫城中的轩廊、宫殿群的屋面肌理进行转译,并通过水平向的折叠,作为唐宫市场内体量较大、形象较差的现状建筑的改造语言,对其立面、屋面、公共空间进行整治,最终在地段内形成文化气氛统一的历史环境。
4.3.3时间维度上的折叠
唐宫市场城市地段中同时存在各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空间更新、城市功能激活等多重问题。通过遗址展示设施的介入,将各类城市问题进行“折叠”,在展示文化遗产历史信息的同时,完成现状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特色的塑造,促使该地段未来发展为城市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公共活动中心,吸引市民、游客参与到历史文化、城市记忆和城市公共生活中来(见图4)。
5结论
城市历史景观(HUL)展示的核心问题是在同一城市空间中完成不同历史层积的“共时性”存在,不同的层之间不仅需要相互区别、可读,更要相互关联、互文,最终服务于城市和人的当下生活以及未来要求。“折叠”的理论方法的本质是站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的视点上,解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的展示问题,也同时解决城市更新和城市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彦,刘亚琼.层积视角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以隋唐洛阳城为
例[D].南京:东南大学,2021
[2] 张栩晨.基于历史地图转译的重庆城市历史景观层积研究[D].重庆
:图3
遗址展示工程与现状建筑关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河开头的成语
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格局的展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遗址展示工程与当代生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重庆大学,2019
[3] 刘孟荀,赵丹.数字技术与复杂建筑形态研究初探[J].建设科技,
2021(07):91-95
[4] 罗西.城市建筑学[M].黄士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5] 魏方,朱育帆.城市景观复写:从空间分析到设计途径 [J].风景园林,
2019,26(07):45-50
[6] 郑可佳,马荣军.《拼贴城市》阅读[J].华中建筑,2007(03):
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