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更新时间:2023-07-02 02:17:51 阅读: 评论:0

源,毕竟中间隔了一千年的空白,但也说明了汉语中存在这种用句末情态助词来表达情态的可能性。我们也可以使用它的否定式“不好”,如我们口语中可以说“随地吐痰不好”,“这么做不好”。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对这种“好”不作详细分析。
通过上述的“次”、“好”,我们感觉到近代汉语的唐宋时代存在一个比较完整的助词体系,详细的情况将另文陈述。
参考文献:
[1]古尊宿语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3]蒋绍愚.《祖堂集》词语试释[C].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王瑛.唐宋笔记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摘要:由于英汉文化无论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两种习语的互译就必然存在困难。归化与异化翻译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习语的翻译,它们各有千秋,同时又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对归化、异化两个大方向进行细化和整合,对四种翻译策略进行简要论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英汉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英汉习语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1.地理环境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其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所以,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海洋与航海的习语,例如:He is all at a as to what to do next.(他惘然若失,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all at a”指在海上漂泊,失去控制,以致船上的人都不知身在何处。如今这一习语意为“不知所措”。此类短语在英语中大量出现,如a drop in the ocean,plain sailing,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a,feel under the water。
不要摘花
而中国以农业为主,因而中国人对航海知识就不太熟悉,却对农业非常了解。例如:“瑞雪兆丰年”、“枯木逢春”、“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瓜熟蒂落”、“斩草除根”、“卸甲归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就是农耕生活的缩影。
2.风俗习惯
习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必然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国人喜爱宠物的习俗对英语有很大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狗的态度。英国人对狗有极其深厚的情感,因此,“狗”在英语中常常有褒义色彩。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而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贱的动物,在习语中多带贬义,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狗急跳墙”等。如此看来,英汉语中狗的形象差距甚远,这给英汉习语的互译造成一定困难。如长期以来很多译者将“走狗”译为“running dog”,这不但不能传达汉语的本意,而且必定在英语读者的脑海中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象。
3.社会历史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英法在历史上曾进行过百年战争,法国在历史上是英国的冤家对头,很多习语反映了英法曾有的矛盾。如take a French leave意指“不辞而别”,类似习语还有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而汉语中的习语很多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叶公好龙”、“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源于寓言故事,“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画龙点睛”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他大舅他二舅
4.宗教信仰
蒙城在线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许多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美人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经》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逐步形成了习语。如:God helps tho who help themlves.(天助自助者)。又如as old as Adam直译是“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就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而在中国,佛教传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监督世人的行为举止。因此,就出现了与此相关的很多习语,如“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慈大悲”、“不看僧面看佛面”、“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既然习语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习语翻译就必然涉及文化转移的问题。译者在翻译处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相关原理对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
1.关于归化
所谓归化法则,即在翻译处理过程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言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派代表人物奈达(Nida)提出了“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主张。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采用“
功能同构”策略以寻求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同等反应,即读者反应论。其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流,翻译过程注重人们从译文中获得什么,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完全自然的。通顺的归化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纵观我国近百年来的翻译史,大部分时间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要手段,如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赵景深提出的“宁顺而不信”,50、60年代傅雷提出了著名的“神似论”,即“重神似不重形似”。不可否认,翻译的目的是文化交流,归化译法为实现这一目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过分强调译文通畅,以目的语为中心,可能导致失去原文中几乎所有的文化特色,且断绝了目的语的外来营养成分,甚至可看成是一种对外国文化的“文化侵吞”,导致译文读起来不像译作,倒像原作。由此看出归化译法有其有用性,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2.关于异化我与中国梦
所谓异化,即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采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美国解构主义翻译家韦努蒂(Venuti)主张异化译法。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的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他提出一种反对原文通畅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即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韦努蒂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而是在翻译中表达出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他反对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从未到过的地方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广州510450)
王嵩浩周静
35
导地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简言之,异化就是承认并容忍差异,并在目的语中表现该文化差异。而随着人们对译语的熟悉,也必将逐渐接受外来表达方法。如:“巴士”、“的士”、“沙发”、“模特”、“摩托”、“摩丝”、“吉他”、“纳米”、“克隆”、“因特网”等属外来语,但现在已经融入汉语的海洋中成为其中一分子,被正式载入了《现代汉语词典》。
3.习语的翻译策略
总体来说,归化法以译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反对引入陌生的外来表达方式,主张使用读者熟知的译语表达方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完全相同或相近的认知和感受,从而克服文化障碍,避免文
青春需要雕琢化冲突。异化法则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在翻译中表达出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异化法无疑更能表现异域文化的不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笔者认为翻译过程应以异化法为首选考虑。当然,作为不同的翻译手段,归化与异化都有其优势和不能尽善之处。因此,在对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习语的特点及人们的心理接受程度,使用多种翻译策略。具体说来,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1)异化直译法。异化直译指在不违背目的语规范和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尽量保留原习语中的比喻、形象、民族和地方色彩,同时又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不仅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而且在修辞作用与风格上与原文相符,即目的语的习语可用与源语相应的习语来翻译。例如“失败是成功之母”译为“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祸不单行”译为“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这样既保留了字面意义,又生动形象。又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 意为“笨拙鲁莽之人,动辄闯祸之人”,直译为“大公牛到了瓷器店里”,其鲁莽闯祸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2)异化直译加注译法。在英汉习语翻译时,原文中的一些喻体的内在含义是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的,仅仅直译会造成理解困难。但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对典故、喻体加以注释说明,既不会歪曲原文的形象,又有益于文化交流。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Liang the master mind.”对中国人而言,诸葛亮是智慧大师,但英美人未必知道这一点,译文中以the master mind 加注,使译文含义一目了然。有人认为,加注会影响阅读,但既
踢足球的踢怎么写然读的是外国的作品,肯定有不懂之处,通过加注可以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因此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3)归化意译法。英汉习语毕竟属于不同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有时过分强调异化法,会加重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使读者难以接受,最终妨碍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故根据目的语的民族心理,在异化译法无法表达的情况下,可采用归化意译法,即舍去形式而重在喻义的表达。比如lucky dog只能译为“幸运儿”。如果对一个普通国人说“你是一只幸运狗”,极有可能会遭来一番争吵。再如:“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给玉山捎个话。”译为“If any 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let Yushan know.”(汉语习语“三长两短”并非表示长度概念,而用来比喻“生命危险”)。
(4)异化归化结合译法。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种种差异,有的习语在目的语中难以找到和源语中相对应的喻体,译文难现原文含义。即使用异化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和形象,但显得生硬,而容易造成语用失误;如完全采用归化法,则牺牲了原文的生动形象和异域文化风采。因此可采用异化归化结合译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这样既保留形象,又为读者所理解,可谓两全其美。例如“He is a millionaire.To give him money is simply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可译为“他是个百万富翁,给他钱简直是往纽卡斯尔运煤——
—多此一举。”纽卡斯尔是英国的煤炭重镇,故往那里运煤无疑是“多此一举”。
综上所述,由于英汉文化无论在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英汉习语之间的翻译势必存在一定的困难。归化与异化翻译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习语的翻译,它们各有所长,又互相补充。笔者简要论述了四种翻译策略,使其在归化、异化的大方向下做到合理的整合,更好地服务于英汉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学禧.汉英成语和常用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
[2]罗开成.谈英汉习语的互译[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4).
[3]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4]秦秀白.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英汉双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谭载喜.新编奈达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参观英语[6]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摘要: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文化特征。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宗教
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有很多习语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形式。本文分析了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和针对该文化差异的问题在翻译中应注意所应用的技巧。
关键词:英汉习语翻译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拥有大量的习语,它们以精辟、形象、生动等特点,牢固地确定了重要的地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了相应的文化。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比其他语言更具代表性。但正因为它们的这些特点,给英汉互译造成了难度,只有在掌握这些文化差异的同时,在翻译中运用一定的技巧才能真正攻克习语翻译这个难关。
一、概念的界定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习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性词组或短句”。根据《新牛津英语词典》,idiom的释意为“a group of words established by usage as having a meaning not deducible from tho of he individual words”。据《汉英词典》的翻译,习语为t phra,idiom。前者相当于“定型短语”,后者相当于“俗语”。汉语的习语一般把成语、谚语、俗语,惯用语和俚语等都包括在内。英语的idiom的范围也不十分固定,通常可分为“动词+介词副词小品词”和其他形式构成的习语,有的还包括谚语、俗语等。笔者在此讨论的都是广义的范围。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在1871年第一次被英国人类文化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他认为:“文
英汉习语翻译与文化差异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屠扬阳
36

本文发布于:2023-07-02 02:17: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639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习语   文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