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冷却塔协会CTI标准

更新时间:2023-06-30 15:40:45 阅读: 评论:0

电子文献美国冷却塔协会CTI 标准  ATP-105
第一部  测试程序
家务劳动计划表1.范围及目的
1.1  范围  本测试程序包括对机械通风式冷却水塔的冷却能力之评测。
1.2  目的  本测试程序之目的旨在对包括于冷却塔性能评测中各种条件及度量法定统一的方法和仪器。
1.3  变通  本测试中规定之数据限定表示理想状态之情形,此状态在实际测试中通常无法获得。因此,需由在场的制造商、客户及CTI 三方之正式代表出具书面证书;实际条件才是有效的。 1.4  其它用途  本测试程序亦可以用于对符合CTI 公告STD —201之冷却塔系列的论证。此情形下,涉及到“客户”(PURCHASER )之部分不在适用。
1.5  测试之公正性  本项标准所涉及的CTI 观察员由全国知名研究机构之技术资格代表组成,且于CTI 及其任何成员无任何关系.因此是绝对公正的。
2.  测试条件
微童话
2.1  测试之实施  测试的实施由制造商及或客户认可之代表予于设实施,并有指定的CTI 观察家在现场。如果测试需做性能保证书,在测试全过程中,制造商及客户双方均应有代表在场。此种情形下,制造商有权预先对冷却塔进行检查,为测试做准备。相关代表有权目击所收集的所有测试数据。任何与测试直接相关的一方不得被隔离于测试场地外。测试之实施应使用CTI 仪器或CTI 认证之仪器。测试之实施应当在冷却塔完成后的12个月内进行。
2.2  设备之状态  测试过程中,设备应当良好运转,特别注意一下情形:
心理辅导室a)
散水系统清洁,无可能阻碍正常水流之异样物质。 b)
机械系统正常,调整风叶以保证正常旋转及相应马力负荷。 c)
挡水器清洁,无可能阻碍正常空气流动之藻类及其它积淀物。 d)
散热材无遗物附着,如油、沥青或藻类等。 e) 冷水槽中的水位应为正常运转值,在测试中应基本保持为定值。
2.3  运行条件 测试之实际基本如下限定:
2.31  湿球温度系指入风口湿球温度,测量依据本测试程序之章节
3.3。
2.32  平均风速不应超过10英里/小时,分钟的记录最高不应超过15里/小时。测量依据本测试程序之章节唯识三十颂
3.4。
网易
2.33  同设计条件之偏差在下述范围内为合格。
2.331  湿球温度--设计值之+3F 与-7F 内。
2.332  热负荷--设计值之+-20℅内。此项目为测试值同设计值偏差之主要限定。在一个或多个分室(CELL )中断运行的情形,如下述章节2.334所述,此项限定适用于其它正在运行之分室(CELL )。
本测试中,一个分室(CELL )定义为:冷却塔内利用隔间分开,能够独立作业之最小单位。每一
分室可具
有数个送风机或风胴,以及一个或数个散水系统。
2.333  温度差--设计值之+-20℅内。
2.334  循环水--设计值之+-10℅内。对多室冷却塔之情形,如果上述总循环水量无法获得,允许中断一个或多个塔室之运行,对运行之塔室,循环水量应遵循上述限定。 2.34  循环水应当散布于冷却塔之所有运行塔室。
2.35  运用蒸发测量法,循环水的溶解物不得超过百分之5000,油、沥青、脂类物质的含量不得超过10ppm 。若有特殊要求,应有制造商和客户的同意。
2.4  测试条件之稳定性
2.41  循环水之变化在%5内。
2.42  热负荷之变化在%5内。
2.43  温度差之变化在%5内。
2.44  湿球温度的瞬间读数会有波动,但平时湿球温度之变化率不得超过2F/小时。
2.5  测试周期及读数  达到稳定状态后,测试之周期为1小时。数据读取频率如下。f t ,gpm ,hp 或mph 的读取精确到整数,温度的取值精确到0.1 ℉。
测量内容 每小时测量次数 单位
湿球温度    6 ℉
冷水温度    6 ℉
热水温度    6 ℉
循环水量    3 gpm
冷却塔泵浦扬程    3    f t
风机输入马力    1 hp
风速    6 mph
补给水水温    2 ℉
补给水量    2 gpm
排放水水温    2 ℉
排放水量    2 gpm
★连续。
★ 当测试使用皮氏管进行时,在测试前后应各进行一次全面横测读数,以做比较。
3.仪器及测量项目
所有仪器应有CTI 提供或得到CTI 认可。所有仪器在测试前应做以校准。仪器之使用应遵照本章节SECTION 3规定之方式进行。
3.1  循环水量测量
3.11  循环水量之测量采取下述方法:
皮氏管流量计 (Pitot tube traver )
孔板法  (Orifice Ptate )
著名的桥文氏计  (Venturi meter )
容量或重力法 (Volumetric or bulk )
溢流测定法  (Weir )
上述方法之使用程序参见“仪器及仪表副刊” (Supplements on Instruments and Apparatus ),5章4节,或“动力测试规范”之“水力发动机”(Power Test Code on  “Hydraulic Prime Movers ”)(最近版
本)
,ASME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出版。 其它经CTI 认可的直接测量方法亦可使用。这些方法的精确度为+-1.25%。测量方法及测量位置的选择根据所做测试之安装形式决定。 3.12  对上述循环水质进行测量:
1)
朗读手册
快捷截图
进入冷却塔之循环水 2)
补给水 3) 排放水
3.13  如使用皮氏管流量计对进入冷却塔之循环水进行测量,必须进行两次全面读数,一次在测试前立即进行,另一次在测试结束时立即进行。在测试中再进行三次中心点读数取。
3.2  水温测量  水温的测量方法见“仪器及仪表副刊”(Supplements on Instruments and
Apparatus ),(最新版本),ASME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出版,文中所列方法均可采用。如使用阻抗温度计或水银-玻璃温度计。仪器设计应能指示或读取到0.2℉的精度.感温部件应妥善固定于水流完全混合和之区域。
3.21 热循环水水温之测量应在塔直管处进行,对于多室冷却塔,测量应在第一根直管上部的集水管处进行。在有多股不同温度水流汇合之区域,温度测量点处必须保证水流的完全混合。
3.22 考虑到由于能量损失带来的温度升高,循环冷水水温的测量最好在循环水泵的出口进行。当循环水经由一开放管路由冷水槽出水时,应选取一段面做横向之测量以求得到冷水温度的加权平均值。
3.23
补给水水温在补给进入系统之点进行测量。 3.24 排放水水温在排放水排出系统之点进行测量。
网易
3.3  入口湿球温度测量
3.31  入口湿球温度之测量使用机械吸气湿度计。仪器之设计应能指示或读取到不超过0.25℉的精度。感温部位应有良好屏蔽,以阻止太阳光直射或其它热源之幅射。包括感温部位之空气流速应保持在950--1050fpm 间。心芯应清洁,在测量湿球温度时应有蒸馏水不间供给。
3.32  在每一测试站点每10秒间隔所做3次有效测量,取平均值,这个值就作为此测量站点在当时的湿球温度。各站取平均值,以获得有效湿球温度值的一次抽样。在1小时范围内取6个这样的抽样,做算术平均,此平均值即认为是入口湿球温度值,可用以数据分析。
3.4  风速  风速的测量使用转杯风速计。测量应当在一敞开的、无阻碍的区域进行,靠近冷却塔之风向,位置在距冷水池边缘5英尺高度处。 3.5  冷却塔泵浦扬程  水塔入口处中线位置高于环境大气压力的总压力值(以英尺水柱表示),进口处中线位置距水池边缘的高度值(以英尺度量),此二值相加,得出的值即为水塔泵浦扬程。 3.6  风机输入马力  此马力值系指输入到马达或驱动装置中的功率值。对于电动机马达,输入马达通过测量电压、电流及功率因数来计算,或直接测量输入的千瓦数。如果受到驱动装置输出因素的约束,应当使用驱动装置制造商提供的效率值。
3.7  循环水分析  测试过程中,应当有一份循环水样本。如果出现与循环状态相关之问题,此样本应有一权威化验机构进行分析,以确认水质是否符合本测试程序之章节2.35。
4. 结果报告
4.1  本测试之分析报告包括:测试程序中获得的测试数据;有关冷却塔设计尺寸及数据的规范;一份安装图纸,以指示如循环水水量、温度等其它所做测量进行的测量位置。所有与冷却塔测试相关的建筑、物体或其它设备应当做以标记。所有与冷却他直接传递热量及蒸汽的设备及器材应当做以标记。
4.2  观测报告以CTI 之ATP -106格式(或类似)列印,一式三份,包括有客户、制造商、指定CTI 观察员签名认可之原始记录表。测试完成后,此报告一份COPY 交客户,一份COPY 交制造商保存,原件交由CTI 之独立测试机构保存。(参见1.5)
4.3  测试完成后10天内,由CTI 观察员提交一份观察记录表,包括所有重要数据及冷却塔性能数据,此记录表以邮件方式寄给客户和制造商。
4.4  各项测试数据仅对客户、制造商及CTI 观察员(独立的测试实验室或研究机构)有效。不针对CTI 之成员。 网

本文发布于:2023-06-30 15:40: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617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测试   测量   进行   使用   制造商   湿球温度   仪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