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现《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

更新时间:2023-06-29 23:06:58 阅读: 评论:0

如何体现《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彤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主要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本课程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Abstract】“Personal character And Society” the curriculum is take childs life as a foundation, promotes student good personal character Tong Cheng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This curriculum mainly has three esntial features: Life, comprehensive nature, activity. This curriculums three aspects are an organic synthesis entity. The teacher should grasp the goal comprehensivel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change stress the knowledge study in the past, neglected ability and the emotion, the manner, the values rai teaching idea, through many kinds of teachin
g activities, helped the student to obtain the rich emotion experience, to form the positive life manner, to form the good behavior habit, the enhancement to adapt and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bility. Masters the necessary elementary knowledge, thus overall achieves the curriculum goal. 
素菜做法
【Key words】“Personal character And Society”; Life; Comprehensive nature; Activity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主要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1 生活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遵循生活的逻辑课程标准中“儿童的品德和
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育者要尊
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二是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的一点看法。
1.1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医院营销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在教学《悄悄长大》这一课时,我让儿童知道自己是怎样出生、怎样生活、怎样长大的,让儿童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呵护和耐心的教育,使儿童从小知道父母的辛苦,让他们从小学会感恩,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平面设计实习报告
1.2 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中秋月古诗
  教学,需要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
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实的感受生活。又如,在教学《我与家庭》这课时,我们要让儿童知道当家的辛苦,让儿童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洗洗碗筷,收拾房间,打扫卫生,上街购物等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小鬼当家”的酸甜苦辣,从而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1.3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就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所以在教学
中,我们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
ppt怎么弄    例如,在教学《走向文明》这课时,我不只是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调查,如: “乘公共车时拥挤不拥挤?”“有投有人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会发现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面不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课堂上的教育,这时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
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认识社会,谈谈自己对这些现象有何看法、有何感受?人们对这种社会现象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在社会生活中.在自己的心灵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2 综合性
对长辈的生日祝福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而所谓的综合性课程不是简单地将课程中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拼凑或叠加在一起。“综合课程”的内涵:它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因此综合课程注重的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这种综合是一种内在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简单的拼盘。这种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与各科课程内容的整合,主题学习的综合,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融合等三个方面。
2.1 与各科内容的整合:《品德与社会》与各学科内容的整合,并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学科知识相
互渗透,融会贯通,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从而优化知识结构。小学中高年级设置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意义就是: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小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因此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加强学科间教材内容的融合,密切课堂教学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把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理念.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转型例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这一课,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访问、游览、查阅资料等)了解家乡的人文地理、人情风俗、旅游交通等多方面的知识,真实地去感受自己的家乡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用“我来做个小导游”的角色表演形式,让学生向别人展示自己家乡的美丽,感受家乡的可爱,从而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无形地将品德与社会、自然、科学、地理等各学科的知识有机的整合起来,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2 主题学习的综合:
  《品德与社会》是由相关学科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其教与学的方式会更加丰富、灵活。各学科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新的综合课程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可以综合运用。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其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来实现的。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角色游戏、看录像、讨论交流等。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例如:在教学《我爱我的家》这课,我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了解到家乡的一些存在问题,如:工厂废气、污水的排放污染,垃圾的处理不当等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同学讨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打算采取怎样的措施处理这些问题?”通过积极的讨论,同学们提出了很多设想,有些同学还提议给市长写一封信,建议把工厂迁移,建立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感觉到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真实性,同时学生的自主活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3 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融合: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面向学生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将品德与社会课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又拓展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活动性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活动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主体活动性教学,品德课程的实施应该充分地重视学生的活动,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转变。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儿童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讲教材。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的活动式教学是建立在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上的自觉行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方式改变的必然趁势。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本文发布于:2023-06-29 23:06: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607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社会   生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