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蒜薹之歌》歌谣中的冗余现象及其翻译方法探析女人绝望到想死的句子
《天堂蒜薹之歌》中的歌谣是一种民间艺术行为。莫言在该文学作品中把歌谣部分单独列出来,统领各个篇章之首;若将简短的独立的歌谣串联在一起,又会形成整个故事的脉络。这正是莫言论证事实的一个依据,既分开又整合。
张扣用歌谣来传情达意,内在情绪跌宕起伏。所以,翻译时不仅要考虑歌谣本身短小精炼、内容丰富、平仄有序的艺术特点,还要融合进传唱者的情绪及原作者的写作情感。于是,葛浩文在翻译莫言作品时多采用改写的形式进行文学再现。正如,孟祥春谈到,“葛浩文是以自己的言语与风格再现他人的叙事,借他人的叙事呈现自我:原作者在‘创造故事’,葛浩文在创造性地‘重述故事’。”至于葛对莫言作品的创作翻译,许多学者对此争论不已,一方面,创造性叛逆翻译促成文本的生成;另一方面,产生了文化误读现象,如曹露(2013)对文化缺省与补偿的分析。于是,研读众学者对葛译莫言作品的相关研究材料后,本文试图从《天堂蒜薹之歌》歌谣葛译本中从文化视角分析冗余现象及其翻译方法,进而为现当代歌谣翻译的文化选择提供一些借鉴。
1 《天堂蒜薹之歌》及葛浩文英译简介
孝经读后感《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的首部长篇小说,以叙事为主,故事以瞎子张扣的歌谣作为一个角度叙述天堂县“官逼民反”的蒜薹事件。作者根据歌谣、叙述者的叙述及报纸文章作为直接证据,反映当时社会形势下的丑陋一面。
其他垃圾桶葛浩文是莫言大多作品的译者,他的译作是莫言作品走向国际化的助推器。他秉承自己的翻译观及个性化的翻译方式,使得大量译作赢得国际好评。据文军和王小川等人(2007)介绍,葛在翻译时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和译文读者,又提出翻译就是重写、翻译即背叛。《天堂蒜薹之歌》是葛阅读的第一部莫言作品,高度评价莫言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大胆描述、高度形象化的写作风格。从季进(2009)和孟祥春(2014,2015)对葛的英译研究中发现葛对莫言该作品的浓厚兴趣,及莫言与葛之间的特殊关系。所以,鉴于当时社会形态下两人不同的特殊关系,要使译本既要忠实原文内容又要满足译文读者的需求,只能对某些特定的冗余信息进行改译、重写等。
习惯决定命运纵观整体,《天堂蒜薹之歌》歌谣译本效果获得好评,但葛“连译带改”(刘云虹&许钧,2014)的翻译方式省略“多余信息”,致使大量文化信息缺失。试举该作品第一章节片首歌谣中英对照为例:尊一声众乡亲细听端详/张扣俺表一表人间天堂/肥沃的良田二十万亩
武汉好玩
/清清的河水哗哗流淌/养育过美女俊男千千万/白汁儿蒜薹天下名:Pray listen,my fellow villag⁃ers,to/Zhang Koustak of the mortal world and Paradi!/The na⁃tions founder,Emperor liu of the Great Han/Commanded citizens of our county to plant garlic 显然,中英文形式上不对等。用典改译原文信息,并未加注说明,给读者增加疑虑。
2 冗余现象
简言之,冗余是指多余重复的内容。语言冗余就是指一条语言传达的信息所包含的资料超过需要量(萧立明,2001)。王宏(2000)将冗余现象分为“重复”“迂说”“宕词”“应酬语”四类,重复是常见类型,迂说指说话行文时委婉其辞,宕词是“在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过程中,我们还常常听到英美人士在谈话中不时夹杂一些诸如mm,kind of之类的宕词”(王宏,2000),应酬语就是招呼语。为达语言交际目的,总有大量冗余信息的产生,但在文学翻译中,大多情况下,受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影响,译者按不同文化选择对冗余信息的处理采取漏译、不译或改译,则无法做到绝对的忠实。对于此现象的不稳定性因素,大多学者总结出语言冗余的原因,如廖七一(1996)和王发德(2009)将其可能造成冗余度
失衡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方面:1)语言结构差别;2)词义文化内涵的差异;3)词义的非对称性。
下面,笔者将从词汇选择和句法结构上探讨歌谣中的冗余信息。
手机一般用几年
2.1 词汇选择
2.1.1 韵律
英文字体有哪些韵律主要讲究字词搭配以及音调和谐,要求平仄和押韵规范,形成有力的节奏感。歌谣结构简单对称、欢快有力、重艺术性、韵律性强的特点,甚至中文歌谣为追求韵美而一字多用,无形中注入了特别的情感。则英文韵律侧重在音节的数量及区分上,以抑扬格调细分为六中: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扬抑抑格、抑扬抑格及扬扬抑格。所以,英汉间音韵词汇无法一一对应,只能译中调整,从严格意义上使译文达到韵美,正如许渊冲(2003)提出的翻译“三美论”中的“音美”,选用词要押韵、顺口、悦耳。以(第四章)开头歌谣为例:,黑土里栽蒜沙土里埋姜/杨柳枝编篓蜡条儿编筐/绿蒜薹白蒜薹炒鱼炒肉/黑蒜薹烂蒜薹沤粪不壮:Garlic in the black earth,ginger in sandy soil,/Willow branches f
or baskets,wax reeds for creek/Green garlic and white garlic to fry fish and meat/Black garlic and rotteti gar挫折的事例⁃lic to make a 汉语押声韵“姜”“筐”和“肉”“壮”,彰显出歌谣抑扬顿挫之感。土里、编、蒜薹、炒等词的重复增添了节奏感。则葛译本中冗余字体被替换或重写,如“土”为“earth”和“soil”,既避免重复,又满足韵美,如“creek”“meat”“heap”的元音律相和谐。其间,葛调整原文语序,增添符号连词,补足冗余成分,省略谓语成分,整体名词化。
2.1.2 措辞方面
语言的使用必然讲究措辞的搭配,构成常规整体性,以突出中心、重点,减少交流障碍。陈玫(2005)对英语写作时措辞的使用作了相关研究,指出两种语言对等词语义幅度和语义范围(纵聚合关系)及其相应的搭配同现(横组合关系)的差异是造成写作措辞缺陷的主要原因。那么,翻译作为一种再写作,也得强调措辞的重要性,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时注重纵聚合关系和横组合关系中的词语搭配,要求符合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同时又能体现原作内容。并且在汉语转换成英语的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英语通常需要将汉语的隐性含意明确表示出来,补足冗余不足问题。如(第五章)歌词片段:
八月的葵花向着太阳/孩子哭了送给亲娘/老百姓依赖着共产党/卖不了蒜薹去找县长:In the eighth month sun⁃flowers face the sun./If the baby cries,give him to his mother./Be brave,fellow townsmen,throw out your chests—/If you cant ll your garlic,go e 将可数的“葵花”“老百姓”对应为“sunflowers”、“townsmen”,译者还以传唱者的角度,用口语化语言表述张扣与老百姓之间的感情,用“if”“fel⁃low”“you cant”特定措辞补足成分。